分享

20200617 学考预测训练

 老程杂记 2022-07-22 发布于安徽

20200616学考诗歌鉴赏预测练

考情

15 + 22 = 37人 失分严重

已考

《雨霖铃》《念奴娇》《长亭送别》《永遇乐》《离骚》《虞美人》

预测

《沁园春·长沙》《卫风·氓》《蜀道难》《登高》《琵琶行》

沁园春·长沙》: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上片侧重写景,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烂、生机勃勃、昂扬壮丽的湘江秋景图

B.谁主沉浮”一问隐含着词人对民族对祖国命运的迷茫和忧虑,体现了爱国的使命感。

C.“浪遏飞舟”渗透了词人不惧狂风大浪,急流勇进,勇敢承担天下大任的无畏精神。

D.全词刚健遒劲,大气磅礴,表达出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非凡胸襟和气度。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上阕用“万类霜天竞自由”概写自然万物蓬勃奋发的情状,为下阕的抒情巧妙地作了蓄势

B.下阕用“同学少年”“书生意气”回答上阕的“谁主沉浮”,昂扬地表达了胸怀天下的豪情。

C.重炼字,用词精当,“击”写出了雄鹰矫健的身姿,“翔”则写出了游鱼自由、轻快的悠闲。

D.上片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下片重抒情,抒发了伟大领袖救国救民的抱负。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令、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深沉思索的形象

B.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是托物言志。

C.上阕一个“看”字引领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的各种景色。

D.“独立寒秋”中的“寒秋”是双关,既指自然的秋天,也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含义深刻。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两句描绘的是深秋之景,“红”字给人以富于活力的壮美印象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雄鹰迅猛有力、游鱼轻快自由的形象。

C.“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设问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表现出词人的担当精神。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虚实相生,激人想象,以畅游湘江搏击巨浪来虚写人生奋斗。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既描绘了湘江秋景图,又抒发了革命者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B.这首词上片描绘了深秋的萧瑟景象,烘托出作者心中的悲凉情绪

C.“万山红遍”中的“万”摹出群山叠嶂之态,“遍”绘出颜色的彻底。

D.词人在长沙经历了不平凡的岁月,见证并参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烂、生机勃勃、昂扬壮丽的湘江秋景图

B.“谁主沉浮”是全词的核心,凝结着青年诗人对民族对祖国命运的热切关注和迷茫求索

C.“浪遏飞舟”渗透了词人不惧怕狂风大浪、激流勇进、勇敢承担天下责任的大无畏精神。

D.全词刚健遒劲,大气磅礴,从中可读出青年诗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非凡胸襟和气度。

卫风·氓》:下列对《氓》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从诗中推知“氓”可能是个做小生意的流动商贩,在那个时代,身份地位应远不如女主人公

B.其叶沃若”比喻美好的青春和美好的爱情,“其黄而陨”,则比喻青春逝去、幸福生活的失去。

C.“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明了女主人公陷入爱情中不可自拔,印证了“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D.诗歌以弃妇的口吻叙述了与丈夫从相识、相恋、嫁娶到婚变、被弃的过程,体现出现实主义特色。

下列对《氓》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句用了赋和比的手法,借桑叶凋零表达了青春易逝的伤感

B.淇则有岸,隰则有”,可说是女子自己的愁思,也可理解为对男子的忍耐已到极限。

C.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形象鲜明,男主人公寡情易变、粗暴无情,女子勤苦持家、决绝刚强。

D.全诗以四言句为主,注重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兼用赋比兴的手法,体现了《诗经》“六义”。

下列对《氓》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氓》的女主人公讲述自己恋爱结婚、被虐和无端遭弃的婚恋悲剧,满腔愤懑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是女主人公在多年婚嫁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经验和教训。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隐喻女子容颜由美而衰。

D.氓恋爱时“信誓旦旦”,变心则为钱财已得,“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可为证。

蜀道难》:下列对《蜀道难》(节选)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串连全诗,反复咏叹,且每次出现又有不同,体现出变化

B.“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回忆攀爬蜀道的体验,富有立体感,给人以画面的联想。

C.黄鹤不得过,猿猱愁攀援,用了想象、夸张,极写蜀道高峻凶险,为“劝还”埋下了伏笔。

D.结尾以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引出对变幻莫测的政治形势的描写,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下列对《蜀道难》(节选)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叙述蜀道的来历,以五丁开山的神话表现劳动人民开凿蜀道时的悲壮惨烈,可歌可泣

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连峰去天不盈尺”侧面写山势之高危,状蜀道之险,为劝回埋伏笔。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用了夸张手法,表现蜀地不适合人居的现实环境。

D.诗人以人在青泥岭上曲折盘桓、手摸星辰、呼吸紧张等细节,生动地刻画了攀登蜀道的艰难。

下列对《蜀道难》(节选)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点明了诗歌赠行的主题,表达了对友人入蜀的担忧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景物描写渲染了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出现,是全诗的结构线索,体现出诗歌反复咏叹的基调。

D.诗歌语言自如恰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精练凝重,“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匀称整饬。

登高》:下列对《登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包括自然之悲象,也暗合人生之艰难

B.颔联描绘出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的同时也写出了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伤感。

C.“常作客”道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百年”多病,说明作者常年疾病缠身。

D.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潦倒的生活之苦的生活情状和一生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

下列对《登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着一“哀”字而使得所写之景带有浓重的感伤色彩,渲染出凄苦孤寂的氛围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想象合理,画面丰富,叠词巧妙,描摹形象生动。

C.“独登台”既暗合“哀”情,又照应题目“登高”;“常作客”表明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涯。

D.艰难苦恨”不仅表达了个人际遇之悲,还点出了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忧国伤时之感。

下列对《登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边落木”两句源自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诗句,杜甫继之以“滚滚长江”,使其境界更为旷远。

B.诗中“万里”和“无边”呼应,“百年”和“不尽”呼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将诗人的忧思表达得既深且广

C.杜甫把古代风俗中的登高祈寿与士大夫的登高言志综合在了一起,全诗地抒发了对个人命运、人生苦短的悲怆感叹。

D.《登高》全诗以景起兴,情景交融,诗中的“悲”既指自然之悲象,也指人生之艰难,可以读出杜甫晚年的漂泊之苦。

下列对《登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风凄急、猿哀鸣、鸟回旋,营造了悲秋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颔联“无边”“不尽”两句,仰视与俯视相结合,意境壮阔雄浑,风格沉郁悲凉

C.颈联主要从空间着笔,高度概括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情境,表达人生迟暮之感。

D.尾联感慨时世艰难,自己潦倒不堪,忧国伤时之情跃然纸上,诗歌境界得以拔高。

下列对《登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颔联采用了拟人和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尾联分承“作客”和“多病”。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⑹“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杜甫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诗句,请指出下列诗句与例句感情不相同的一项

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琵琵行》:下列对《琵琶行》的诗句及词语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终岁不闻丝竹声”中,“丝竹声”用了借代修辞,指美妙的音乐。诗人以此衬托听了琵琶女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B.“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浓缩了春秋两季,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C.“五陵年少争缠头”“门前冷落鞍马稀”两个细节,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这种描写的审美价值在于以点带面,凸现琵琶女沉沦的社会根源。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诗眼”,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和自己被贬不得志的悲愤融在一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下列对《琵琶行》的诗句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而且精练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

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D.“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拢,捻,抹,儿挑,一连串地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

下列对《琵琶行》(节选)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A.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妙喻,以视觉听觉效果来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

B.“间关”之声如“莺语花底”般轻快流利,“幽咽”之声如“泉流冰下”般悲抑梗塞。

C.“别有幽愁暗恨生”两句描绘出了一个余音袅袅、余意无穷、令人想入非非的音乐世界。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对琵琶女灵动多变的演奏技巧做了正面具体的描写。

下列对《琵琶行》(语段见上)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枫叶荻花、茫茫江月,一开头就描绘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为全诗定下了低沉伤感的基调

B.“千呼万唤”两句因贴切地表现了琵琶女既因羞涩又因难言之痛而不愿见人的情态而成名句。

C.节选用比喻,写出了乐声从急骤到轻微,从流利、清脆到幽咽、滞涩,再到突然激扬的过程。

D.叙述琵琶女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商人重利轻别离”的不满,和对琵琶女不幸命运的同情。

下列对《琵琶行》(节选)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A.“无管弦”三字,既与后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又为琵琶女出场做铺垫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点别情之“惨”,又用茫茫江水、凄冷月影做渲染。

C.“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衬托主客不忍离别之情,连动人心弦的琵琶声,也不为之所动。

D.“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女拘谨、腼腆、犹豫、悲伤,细腻婉曲地暗示她有难言心曲。

下列对《琵琶行》(节选)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琵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A.前面写琵琶女前后身世的鲜明对比,是为此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抒怀做铺垫

B.“地僻无音乐”写环境恶劣生活孤寂,“黄芦苦竹、杜鹃猿猴”用凄楚景物衬托愁闷心情。

C.“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以水寒衬托心寒,写琵琶女被弃后孤寂悲凉的心境。

D.“山歌”“村笛”是民间的音乐,“呕哑嘲哳难为听”彰显诗人高高在上的傲慢和固执。

念奴娇·赤壁怀古》:下列“乱石穿空”三句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一个“穿”字力道强劲,体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惊涛拍岸”不仅给人以大浪撞击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一个“惊”字既写出了波涛的外在之势,更写出波涛给人雄壮威武的心理感觉。

D.“卷起千堆雪”一句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了浪花激溅之状。

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三句从视觉、听觉角度写景,引发读者想象,呈现出一幅动感的画面

B.词人塑造了一个青春年少、志得意满、谈笑自若、指挥若定的儒将周瑜形象

C.词人善用衬托,如“千古风流人物”来反衬周郎,“早生华发”的词人衬托周瑜。

D.上阕即景生情,由江涛引出“千古风流人物”,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多少豪杰”。

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善于以时世为词,拓宽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且一扫前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因而他将宿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这首词正是如此,借咏史抒写词人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片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片则抒发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豪放风格的代表作: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卷起千堆雪”描绘出雪中赤壁的壮观雄奇景象,为下片周瑜的出场作了气势上的铺垫

B.“故国”三句表达了国家残破将亡的悲慨,也表达出对自身仕途坎坷遭受贬谪的郁闷和不满。

C.衬托精妙,用“千古风流人物”正面衬周瑜,用功业早成的“周郎”反衬诗人自己怀才不遇。

D.这首词既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老大未成的忧愤,也传达出看透人生、不问世事的消极情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倒装,即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是为了词作韵律的需要。

B.本词善于用典,借历史典故委婉地抒发自己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C.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导致兵败狼居胥山,最终落得仓皇北顾。

D.作者对佛狸祠下的民众祭祀活动深深忧虑,认为这于北伐不利。

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对雄主孙权的赞叹,实则是委婉表达对自己当今之主的失望和不满

B.“想当年”三句回顾自己当年策马扬鞭驰骋疆场的豪迈情状,更加反衬出而今被弃置的失落。

C.“元嘉”三句用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失败的史实,提醒当朝统治者要吸取教训,不可鲁莽。

D.最后用廉颇自况,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可为国所用的愿望,也暗示出不被重用的愤慨。

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望远,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是历代志士仁人登临的应有之情,本词也是以此为触发点的千古抒情名作

B.词的上片歌颂了两个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作者慨叹英雄的功绩也因光阴的流逝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现了辛弃疾复国无望的低沉情绪。

C.用典是辛词的最大特点,也常被人诟为“掉书袋”。但这首词将历史与现实、古人和自己,融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典故虽多,却并不见生硬堆砌的痕迹。

D.词中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对英雄业绩的强烈向往,而对统治者的妥协投降、轻率出兵,又表现出深切的忧虑和愤慨,在艺术风格上显得豪放悲壮,沉郁苍凉。

⑷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写作背景看,韩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辛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不可草率用兵。韩非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从这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本词是豪放风格的代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材上选的是古代英雄事迹,二是刻画了词人侠肝义胆的形象,抒发了精忠报国的情怀。

C.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词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同时也是对韩侂胄的期望;下阕借刘义隆草率北伐失败的史实,警诫当权者不要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D.这首词用典虽然较多,但多而不乱,所有典故都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词人对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

离骚》:下列对《离骚》(节选)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中“江离”“秋兰”等香草喻指诗人自己,“美人”喻指君王,“骐骥”喻指贤智之臣

B.“不抚壮”四句劝诫君王趁着年岁壮盛,丢弃秽恶的行径,改变不善的法度,任用贤才治国。

C.前半部分写自己有“内美”,重“修能”,肯定了自我价值,表达对高尚品格的崇仰和追求。

D.后半部分抒发“忧报国、望改革、愿效力”的感情,体现深切的爱国情操和自觉的担当精神。

下列对《离骚》(节选)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中表白自己出身高贵,意在说明自己与楚王同姓,对楚国的兴衰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B.“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诗人介绍自己名和字,意在表达对先父的追思和尊崇。

C.“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明自己博采从善,注重自我品格、才能的提升。

D.最后四句为主旨句,既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效力的志向,也流露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

下列对《离骚》(节选)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善用“比”,借“香草、美人”把抽象的品德、复杂的现实关系形象地比喻出来

B.《离骚》句尾大量地运用“兮”字,用以协调音节,有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C.从诗中不难看出,培养自己美好的人格,坚持美好的政治思想,乃是屈原追求的目标。

D.课文流露出忧国忧民之情,“来吾道夫先路”则表达了对楚王昏庸的不满和强烈的自信

虞美人》:下列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词人发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疑问,可见囚禁生活对他来说是极端悲苦的

B.上、下阕都是由实景进入虚写,回忆或想象故国的事情,抒发物是人非之感。

C.通过“改”字,感慨当年欢乐之人的变化,更感慨自己地位、心情的改变。

D.“水”喻愁,化抽象为形象,将亡国之君的失国之痛深化为人类的共性悲情。

下列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头两句怨“春花秋月”,看似无理,实则很妙,含蓄地传达出词人被囚的无比痛楚难耐

B.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承受。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指“故国”,“朱颜”指眼前的红粉佳人。

D.结尾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长江作答。

下列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句在手法上与“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有异曲同工之妙。

B.本词写景虚实相生,上片“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虚写,下片“只是朱颜改”变成了实写。

C.“一江春水向东流”化抽象之愁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想象奇特,用喻贴切,一直为后人称道。

D.本词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出家国人生的短暂与可悲,最终将一个亡国之君的自我悲情酿成深广无尽的人类悲情。

下列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首句在艺术效果上与“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B.“只是朱颜改”,一个“改”字,感慨当年欢乐之人的改变,更感慨自己地位、心情的改变

C.末两句与其说是问人,不如说是问己,通过比喻、夸张手法,化虚为实,写出愁的绵长深重。

D.这首词表达一己之痛,之所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因为作品辞藻华丽,情感表达隐忍真挚。

雨霖铃》:下列对《雨霖铃》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了白描,动态十足,“执”字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B.寒蝉”“长亭”“杨柳”“残月”等意象,融情于景,委婉地写出了恋人分别时的难分难舍。

C.“多情自古伤离别”点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渲染了离愁之甚。

D.“此去”遥应“念去去”,“今年”近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严密。

下列对《雨霖铃》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开篇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构成一幅凄清的图画,营造了离别时悲苦的气氛

B.上片“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动作中含有深情;下片“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景物抒情。

C.“去去”暗示此时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沉沉”既写出云雾深厚的样子,也是心情的沉重。

D.柳词善于点染和衬托手法,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则用了点染来增强抒情效果。

下列对《雨霖铃》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执手”两句紧承“兰舟催发”,用通俗的语言、白描手法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凝练有力

B.“酒醒”对应“帐饮”,“更与何人说”暗含“无语凝噎”,在时间与情绪上环环相扣。

C.上片最后三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情景交融。

D.下片用“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强化了离别的凄凉氛围,加强了别离的悲剧色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