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有裁缝师

 彩缤 2022-07-22 发布于陕西

文:虬田

图:虬田

人要衣装,佛要金装。

母亲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千方百计练就了一身裁缝技艺,成为我们家的裁缝师。

也因此,我们家早早就有了缝纫机和熨斗这两样现代化的“奢侈”工具。

这两大件到我们家时,我还没出生呢。母亲自豪地告诉我,它们俩能安到我们家,主要是父亲的功劳。

有一年,乡里奖励生产队几样紧俏品,其中有一台缝纫机(含熨斗)。父亲因年年都是种粮能手,有优先参加抽签竞争的资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母亲的心思父亲懂,他心朝着缝纫机去,但手不争气,没有抽中。

父亲不死心,找抽中缝纫机的乡亲软磨硬泡,从他的手上转了过来,然后徒步来回跑了60里地,用肩膀把缝纫机、熨斗扛回家,为母亲裁缝插上了一对飞翔的翅膀。

母亲既会裁缝民国款式服装,也会裁缝现代款式服装。民国款属于她和奶奶,现代款属于父亲和我们兄弟姐妹。

民国款式服装类似影视里头民国时期的女学生装,从腋下开襟,开襟形成一条长长的弧形,扣子和扣结都是用碎布一针一线缝结起来的,做起来十分费时费力,光缝那个布扣子和扣结,就要花很大功夫。

现代款的服装对襟开,塑料扣子和线一缝接就成了,省时省事。

母亲和奶奶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后,仍没改款,不是她们不肯改,是因为要省钱,布扣是用裁剩的碎布做的,不要花一分钱。

她们身上的古时款衣服,在以前穿着不讲究个性化的年代,“个性”倒是被贴上了“乡下人”的标签,所以她们俩进城的时候,引来不少鄙夷的目光,但她们毫不感到自卑。

尤其是母亲,在她的审美观里,衣装美丑既不在于布料的奢华与否,也不在于款式的土洋,而在于整洁、精神、妥帖。

为了我们兄弟姐妹们整洁、精神、妥帖,无论家里多困难,母亲也要年年给我们裁缝新衣。

她给我们裁缝新衣的时间主要在暮春和深秋。这两个时段,不仅农事较少,也是寒来暑往换装的时节。

暮春的午后,母亲忙完家务活便开始裁缝。她不必要招呼我们去量体,因为我们身上的每块骨肉形状大小她都了如指掌。

这个时候,她为我们做的是夏装,老大的、老二的、老三的……一针针地缝,一件件地做,做好了一件件熨烫得棱角分明,整整齐齐地码叠起来,绝不能谁先做起来,谁先穿。布料也是一样的。

因为要是谁做好先穿起来,或者布料不一样,会给人有厚此薄彼的感觉,还会造成相互攀比、相互猜忌的心理,影响团结和健康成长。

母亲这一点非常原则,毫不动摇,这也是她内心真诚平等的爱。手心手背都是肉,每个孩子都是她的最爱。

这趟新衣服什么时候穿?端午节。

洗完百草浴后,我们就欢天喜地地换上母亲裁缝的新衣裳,开开心心地吃粽子。因此,每年端午节,我们家总过得特别有仪式感,也特别的热闹。

深秋时节,故乡万山换上红黄绿相间的缤纷彩衣,浓烈庄重。当秋阳依依不舍地移到山尖树梢上,被母亲喂得饱饱的猪、鸡、鸭,惬意地打着盹时,母亲这才能坐下来一针一线地做裁缝。

做好的新衣服,也是一件件叠好,等到大年三十晚上,我们睡着后,母亲再把归归整整的新衣服,同压岁钱一起放在我们枕边。

初一一早,我们兴高采烈地穿上新衣服,收到压岁钱,心儿甭提有多爽啊。

我们又大一岁咯!

一岁一岁地长大,我也能帮助母亲了。帮她穿针。

记得我上小学后,母亲穿针就不利索了,每次穿针两眼睁得大大,猎人瞄准猎物般地全神贯注,线头捏在右手上,朝左手针头移去,明明看准,但总是对不进,得反复好几次才能穿上。

她无奈地说,她的眼睛不利了,穿针得靠碰运气。

我在家的时候,母亲就喊我帮她穿针,我就学着她的样子,把线头伸到舌尖上,舌头一卷,再将线头从嘴角横拉出来,粘上唾沫的线头被捋得又紧又顺,左右手轻轻一合,一穿即过,百发百中。

每当我帮母亲穿上针时,我特自豪,母亲也特别高兴,说我长大能帮她,真是好。

母亲是因为老花眼了,所以看不准,可惜那时她连一副助力的老花镜都没有。

母亲除了给家人做衣服,也会帮村里的乡亲做。其中,于大伯和他3个孩子的过年新衣服,几乎都是母亲做的。

于大伯才30岁出头,于大娘一场大病就撒手西去了,撇下他和3个还在穿开裆裤的孩子。

每次于大伯和他3个流着鼻涕的孩子来找母亲做衣服的时候,少不经事的我有些反感,心想又来找母亲麻烦了。

但母亲却满怀热情,不论手上怎么忙,都立刻放下,笑盈盈地帮那3个孩子的鼻涕揩去,再认认真真地给他们一家人量体。

于大伯来取新衣服的时候,有时会提一小袋谷子来,意思是给母亲“意思意思”。母亲笑眯眯地给挡回去,说,见外了,乡里乡亲的,自己只是花点小力气,哪能收礼呢。

然后将熨烫得挺挺刮刮的新衣服连同裁剩下的布头布边,一五一十地交还给他,并叮嘱他别把布头布边丢了,日后缝缝补补有大用处呢。

对他们不仅是免费裁缝,还要倒贴线等耗材。但母亲从来也不说。

他不仅对待于大伯这样生活不景气的孤儿鳏夫,对其他上门求助的乡亲也是如此,她总说,大家日子都不容易,力所能及的的事就要帮。

因家有母亲这位裁缝师,不仅会做新衣服,旧衣服甫一出现破漏迹象,也及时拾缀清楚,防出糗于未然。

所以即使在以前那种贫困的日子里,我们一大家子也能穿得暖和,穿得得体。在人前保持着可贵的精气神与自信心,助我们的人生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如今,明星大咖们穿戴在追求私人定制、手工制作等等,以显示个性和优渥。

我们家因为有母亲这位裁缝师,五十年多前就过上了这样的好日子,多潮多牛啊。

虬田

虬田,男,70后,福建沙县人,现居福州。2017年开始业余写作,在报刊、省政府门户网站及文学平台发表文章40多篇。

虬田老师是我去年在简书认识的。他发布在简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现在他在简书有3万多粉丝。无论简书怎样改革,他的每篇文章阅读量最少都在两三千以上,喜欢数基本上百。

读虬老师的文章,感觉非常接地气,特别贴近我们的感情,能够写进我们的心坎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