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宝泉 中秋之夜,望着皎洁的明月,神秘的光晕烘托出一片宁静和祥和。 苍穹中挂着几颗星星,不时地眨着眼睛,给单调的夜空增加了几分色彩,也给宁静的月夜增添了几分诗意。 整个城市在柔和的月光中抛开白天的尘嚣喧闹,展现出一方节日的气氛和家人团聚的温馨。 这时,我仰望明月的眼睛,突然变得模糊起来。 在银装素裹的夜色中,似真似幻,若隐若现的看见,娇美的嫦娥从圆圆的月亮里,怀抱玉兔飘然而至。 随着月光吴刚砍不倒的桂花树依稀可见,散发着诱人的桂花之香。 顿时,让我置身于一个充满神奇,充满情意,充满理性的世界里,品尝到了月的滋味。淡淡的温柔,清香之美,却给了我无限的遐想。 传说,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是嫦娥奔月之时。如今,嫦娥为何下凡人间呢? 也许,她依然没有忘记温柔体贴健壮的后羿?也许是后悔吃了那可以永葆青春却与世隔绝的药丸?也许,在冷清的广寒宫中叹息只有玉兔相伴?厌倦了月宫的冷寂。宁可放弃天仙美貌,离开冷清的月宫,寻找常相思的后羿。 哪怕在人间容颜易老,也心甘情愿的让冰冷之心融化复苏,释放饱受相思之苦。 古往今来,月的传说美妙也好,嫦娥月宫伤感也罢。其实,中秋之夜嫦娥奔月,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优美神话而已,千年万年凝聚着家人团聚的愿望。 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展现了一种向往祥和,向往安宁的独特民族魅力。月亮,她是属于中国炎黄子孙的,中秋节之夜的月亮又圆又亮,似乎只有中国人才能看到她的身影,才能沐浴她的光辉。 文人墨客总是爱把月亮揉进图画中,将月亮摁入诗词里,成为自己的月。 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等。 但还属于那些“长相思”,只盼“长相守”;“长相思”只因“长相离”的人。 我何尝不是那“长相思”之人呢,望着月亮秀美的脸,总是萌动着遥远的情思,沉浸于神秘的夜色中。情不自禁的想起我结识的好友,他是我人生中的贵人。 困难时,给以雪中送炭;挫折时,给以精神鼓励;迷茫时,给以指点迷津;创业时,给以途中引路。 有这样的挚友相处,我会不幸福吗?俗话说:“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有人说,人间没有仙界好,那是传说而已。要让我说,人间自有真情在。寂寞之夜,有博爱问籍人心。所以我不想陷入那遥远的仙境之中,不能自拔。 只想“月在中秋分外明”之时,道一声:我的爱妻辛苦了!因为她还在忙碌着,为家人做一桌丰盛的晚餐,等待着我“圆月”。 妻子同我,长相守的一路走来,闯过荆棘、走过坎坷,同甘苦,共患难,与我分享过苦与乐。 当我脆弱时,她用励志名言鼓励我,挽起我单薄的臂膀走出低谷,迈向高岗,展现人生之光环。 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明月本无价,人间皆有情,有情人携手于天下。就像这十五的月亮一样,圆圆满满,享受快乐之人生。 皎月当空,夜色撩人,月亮如挂起的云帆,使入我的心海。 长相思的嫦娥在中秋之夜,是否能寻找到丈夫后羿?已成为折叠起来的一本神话故事线装书。 从古至今,月亮还是那轮月亮,她始终高悬天空,成为永恒不变之传说。 此时,夜静,月明,风清,驱除了尘世间的一切阴霾,呈现出万家灯火 闪烁。 银白色的世界无限温馨和祥和,人们举家团圆,品尝月饼,饮酒赏月。 直至深夜……仿佛在憧憬一个纯净崭新的黎明诞生。 张宝泉 张宝泉,笔名白冰。系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亳州市诗书画研究院院士,现为多家网络平台文学顾问。曾获省市级文学奖八次,出版著作有小说集《风水》被市县图书馆收藏,《涡河流韵》,散文集《黑马的嘶鸣》,诗歌集《夕阳放歌》等,参与编著多册论文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