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彩缤 维克多·弗兰克尔(1905――1977),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病学教授,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他创立了“意义治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个心理治疗学派。 他拥有哈弗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教授职位,共出版39部作品,并被翻译成34种语言。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义》的销售量超过千万册,获选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1 我是在从上海回西安的火车上读完这本书的。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力量。 毛姆说过: 我目睹了人们怎样死去,也目睹了人们怎样忍受痛苦。我看到了希望、恐惧和解脱的样子,也看到了绝望在人们脸上画出的暗纹;我还看到了勇气和坚定。 我看到了人们眼里煽动的信念,他们相信的,我却认为是幻想;我还见识了豪气,它使一个人因为太过骄傲而不愿周围的人看到他灵魂的恐惧,他用嘲讽的玩笑话来面对死亡的预言。 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做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 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综合,替人们找到了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然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飞机驾照。一直到八十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在此书中,他很少谈及自己在集中营里忍受的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苦难与摧残,而是更多地讨论那些让人坚强的活下去的勇气。 弗兰克尔对那些因放弃对未来的渴望而放弃生命的狱友嗤之以鼻,因为这些人死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食物和药品的匮乏,而是因为缺失对未来的渴望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在狱中,弗兰克尔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妻子,内心充满着对妻子的思念因而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活着与爱妻重逢。 那一年,弗兰克尔和1500人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被押送到集中营。火车的每个车厢都要容纳80人,而所有人只能躺在自己的行李上,守着所剩无几的个人财产。 车厢内拥挤不堪,只有些许灰暗的曙光从车窗顶部投射进来。人人都希望火车能载着他们到达某家军工厂,只是希望他们去那里是从事强制性劳动的,谁也不会想到火车开往的方向是奥斯维辛集中营。 当火车进入岔道口,看到那个醒目的、让人心惊肉跳的站牌时,整个车厢里的伙伴们才惊呆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就在这一刻,所有的恐怖向他们袭来:毒气室、焚烧炉、大屠杀! 黎明已至,集中营的庞大轮廓渐渐清晰。长长的铁丝网,岗楼,探照灯,还有几排衣衫褴褛的囚徒在黯淡的曙光中沿着笔直而荒凉的大道走向无人知晓的目的地。 弗兰克尔的耳边不时传来零星的传令与哨声。那声音透着绞刑架的恐怖,除了惊恐,他没有其它感觉,直至那种惊恐的感觉习以为常。 在这些犯人中,几乎人人都抱着可能会被缓期执行的幻想,也总觉得事情会有转机,因此对眼前的潜在危机视而不见。 来到奥斯维辛的第一个晚上,所有的犯人睡上下铺,九人合用两条毯子,大家只好侧身挤在一起。虽然曾被禁止将鞋带上床,一些人还是悄悄把沾满泥浆的鞋子当枕头。 在集中营里,几乎每个人都动过自杀的念头,这种念头源于绝望的处境,源于时时刻刻笼罩着的死危险和不断接近他人死亡的事实。 刚进奥斯维辛的囚徒还经常遭受痛苦的感情折磨,但还要无奈的抑制这些平凡人的正常情感。这些情感包括对家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有时强烈到足以将其吞噬。 大部分囚徒穿上破烂不堪的制服,也就被稻草人优雅一点点。集中营的棚户之间到处都是粪便,人们越是清除,就越是需要不断地接触这些粪便。 在道路蜿蜒的运输途中,粪便飞溅到囚徒脸上,他们不能用手擦去粪便,更不能表现出厌恶,否则就会招致一顿毒打。 由于长期缺乏食物,集中营的伙伴们体能已经消耗殆尽,哪怕只是通过空旷地带的台阶对他们来说都很费力。在几个月的集中营生活里,如果不用手抓住门框,他们几乎无法登上那些六英寸高的台阶。 2 在任何团体和圈子里,都能发现人的劣根性和慈悲心,没有任何团体和圈子是纯粹由高尚的人或者龌龊的人组成。哪怕这个团体整体上应该受到谴责,比如奥斯维辛。 团体的界限会有交叉,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哪些人是天使,那些人是魔鬼。在集中营环境的影响下,如果某个看守仍能慈悲地对待犯人,那是他了不起的造化。另一方面,如果某个犯人残酷地对待自己的狱友,那他心里的龌龊也达到了让人难以启齿的地步。 有一次,弗兰克尔和他的那些伙伴们在结冰的轨道上搬运沉重的钢轨。如果有一个人滑倒,不仅会危及自己的生命,也会危机其他共同作业者的生命。 弗兰克尔的一位老朋友臀部先天性脱臼,因此能被选中干活是让他十分高兴的事,因为一般来说,身体残疾的人在面临第一次选择时肯定是要被送上死路的。他抬着沉重的钢轨,在轨道上一瘸一拐的走着,好像要随时摔倒在地,拖累其他人。 当时,弗兰克尔看到他的老朋友那么吃力,毫不犹豫的想跑过去帮忙。这时,他的脊背受到重重一击,紧接着就听到有人恶狠狠的呵斥他回到自己的位置。 而讽刺的是,就在一分钟前,那打弗兰克尔的看守还骂他们这些“猪猡”没有合作精神。 有一次,气温低到仅有华氏2℃,弗兰克尔和他的伙伴们为铺设管道在森林里挖掘冻硬的土壤。当时,弗兰克尔先生身体十分虚弱。负责监管的是一位红光满面的工头,他的样子让弗兰克尔先生想到了猪头。 在寒冷的冬天,那工头戴着一幅保暖手套,他看着弗兰克尔骂道:“你这猪头,我一直盯着你,让我来教你怎么干活。不出两天,我就让你完蛋!” 弗兰克尔没有在乎他对自己的辱骂,但却不敢怠慢人家的死亡威胁。于是,他挺直腰板盯着他说:“我是医生,而且是名专家。” 那工头说,你是医生,一定从别人的口袋里捞了很多钱吧? 弗兰克尔盯着那工头,轻蔑的看了他一眼,说道:老实说,我是为穷人开诊所的,大部分情况下我分文不取。 那工头听弗兰克尔先生这样说,像一头发了疯的狗一样嚎叫着扑向他,一拳将弗兰克尔先生打倒在地,朝着他哇哇乱叫了一气。 幸运的是,工作队的大囚头儿对弗兰克尔先生很好。他对弗兰克尔先生的好感源于在去往工地的漫长路途中,弗兰克尔先生洗耳恭听了他娓娓道来的爱情故事和婚姻烦恼。 弗兰克尔对大囚头儿的性格诊断和精神疗法的建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他非常感激弗兰克尔先生。在由280人组成的宿营大队中,他还在头五排紧挨着他的地方给弗兰克尔留下了铺位。 只要工地午餐有汤,大囚头儿都会用汤匙多捞些豌豆给弗兰克尔。大囚头儿曾经是一名军官,他甚至还大胆地与那些和弗兰克尔发生争执的工头交头接耳,说弗兰克尔会成为干活能手,竭尽全力想保住弗兰克尔的性命。 在集中营工地,也有些工头很好,天性使然,特别善良。 他们想方设法改善弗兰克尔他们的处境,那些工头也经常提醒弗兰克尔和他的伙伴们一名正常工人用什么方法可以干好几个人正常的活儿而且用时更短。多出来的时间让他们轮流着偷偷休息一会儿。 3 追求美好的生活,感受美好的生活环境是人的天性。只要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即使在奥斯维辛那样让人绝望的地方,眼里也会开出花来。 在集中营中,有一片树林,弗兰克尔先生和他的伙伴们建好了一座巨大的、秘密的兵工厂。 一天晚上,他们端着汤碗,精疲力竭地躺在棚屋的地板上休息,一名伙伴冲进棚屋去让大家跑到集合地看日落。 站在外面,他们欣赏着晚霞,看着不断变换形状和色彩的云朵笼罩着整个天空,云彩一会儿铁红色,一会儿艳红色,与他们荒凉的棚屋形成鲜明的对比,泥潭也映照出灿烂的天空。 那么美的晚霞,他们简直看呆了,几分钟的寂静后,一名伙伴对另一名伙伴感叹道:“世界多美呀”! 还有一次,他们在挖壕沟。天和地被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网中。弗兰克尔在这时候特别想念自己的妻子,于是,他再次与妻子默默交谈,每次与妻子隔空交谈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他的精神已经穿透围绕着他的沮丧情绪,超越了绝望的、无意义的世界。 和妻子的精神交流,让他强烈的感觉到了她的存在,感觉到了她真的陪伴在了他的身旁,给他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 有一次弗兰克尔病得很重,想到他的妻子,他的眼里涌出了泪水,让另一位伙伴如果有机会活着出去,帮他给自己的妻子带话: 第一,我每时每刻都在思念她; 第二,我爱她胜过爱任何人; 第三,我跟她结婚后那短暂的时光胜过一切,也超越了我在这里遭受的所有痛苦。 4 我们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无论在那个年代,没有任何一个人一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过着神仙的日子。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那些不幸的人们更是如此。 集中营里的那些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依然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单单取决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 因此,在心理和精神的层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那些自甘沉沦、放弃对道德自我和精神自我内在把我的人才会成为集中营恶劣条件下的牺牲品。 人活着,有着太多的苦难要经受,因此,必须直面所有的苦难,不能软弱,眼泪是无用的,但也不必讳言眼泪,因为眼泪见证了人们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气。 无论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和痛苦,无论我们对生活有多绝望,无论有多少人伤透了我们的心,让我们失望透顶,都要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健康、家庭,幸福、职业能力、财富、社会地位――所有这一切都有可能重新获得或者恢复原状。 无论如何,我们的骨头架子都还没有掉。不管我们经受了多大的苦难,将来那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要相信尼采的那句话: 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 弗兰克尔是一个大孝子,在集中营时,他本来可以安全的逃往美国,但为了照顾父母他选择留在了维也纳。 他曾经跟父亲待在同一个集中营里,想方设法给父亲弄到一些吗啡以减轻其痛苦,在父亲临终时,他守护在父亲身边。 解放后不久的一天,弗兰克尔在田野里散步,他穿过繁花盛开的沼泽,一直走到临近集中营的市场。云雀在天上飞过,那欢乐的歌唱在庆祝着奥斯维辛受苦受难的人们的胜利。 方圆数十里,空无一人,只有空旷的田野,和寂静的天空还有歌唱的云雀。弗兰克尔停下脚步,观察四周和天空,然后跪在地上。那一刻,他几乎忘记了自己,忘了整个世界的存在。 那一刻,他的新生活开始了。他一步一步的恢复,直到再次成为人。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在集中营里完成的,第一次的手稿被头儿没收了。重写这本书的渴望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让弗兰克尔战胜了集中营严酷的生存处境。 这部作品目前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1991年国会图书馆及每月好书俱乐部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询问读者“哪本书改变了你的生活”?结果显示《活出生命的意义》名列“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列。 这本书激励过宗教的和哲学的思想家、精神卫生专家、教师、学生和各行各业的普通读者。许多大学、研究生院和高中都指定它为学生心理学、哲学、历史、文学的读物和宗教神学方面研究的参考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