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执考篇104|方剂知识点接龙整理

 壹亩莳 2022-07-22 发布于浙江

1. 特殊比例
01.桂枝汤 桂枝:白芍    1:1
02.小建中汤 桂枝:白芍    1:2
03.当归六黄汤 黄芪:当归    2:1
04.竹叶石膏汤 麦冬:半夏    2:1
05.旋覆代赭汤 旋复花:代赭石  3:1
06.左金丸 黄连:吴茱萸  6:1
07.六一散 滑石:甘草    6:1
08.麦门冬汤 麦冬:半夏    7:1
09.补阳还五汤 黄芪:当归   20:1
2. 含有调胃承气汤的方剂:一温一凉一桃防(温胆汤,凉膈散,桃核承气汤,防风通圣散)
3. 几个考点
(1)憎寒壮热+脉浮而重取无力——败毒散;憎寒壮热+脉数有力——防风通圣散
(2)表虚自汗——玉屏风散;阴虚火旺盗汗——当归六黄汤;自汗盗汗——牡蛎散
(3)四肢不温,手足逆冷:四逆散(阳郁,肝脾);四逆汤(阳衰,心肾);当归四逆汤(血虚寒厥,肢体经络)
4.羌活、独活并用:败毒散、羌活胜湿汤。
白术、苍术并用:完带汤、当归拈痛汤。
生姜、干姜并用:厚朴温中汤、实脾散。
生地、熟地并用:百合固金汤、当归六黄汤、大秦艽汤。
5.滋水涵木、佐金平木:一贯煎。
培土生金:麦门冬汤、泻白散、参苓白术散。
金水相生:百合固金汤。
6.热的关键字眼
泻白散:皮肤蒸热,日晡尤甚。
清营汤:身热夜甚。
青蒿鳖甲汤:夜热早凉。
三仁汤:身热不扬。
7.温中的对比
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大建中汤: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8.镇肝熄风汤中配伍生麦芽 疏肝理气;二陈汤组成中加乌梅收敛肺气,以防燥散伤正;猪苓汤中配伍阿胶的用意是滋阴润燥
9. 芍药用于调和营卫——桂枝汤;芍药用于和里缓急——小建中汤
10. 吴茱萸汤:肾寒上逆的烦躁欲死。
11. 阳和汤:患处慢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鶴膝风等。
12. 安神三方
朱砂安神丸: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症:舌尖红。
天王补心丹: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症:口舌生疮,大便干结。
酸枣仁汤: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症:头目眩晕。
13. 血府逐瘀汤胸中血瘀,隔下逐瘀汤胸隔,少腹逐瘀汤少腹,通窍活血汤头部,身痛逐瘀汤全身,失效散淤血止痛
14. 越鞠丸,六郁证(气-香附,血-川芎,痰,火-栀子,湿-苍术,食-神曲)
15. 具有通因通用的方剂:大承气汤、桂枝茯苓丸、枳实导滞丸、芍药汤
16. 银翘散和桑菊饮共有的中药:甘草、芦根、桔梗、连翘、薄荷
17.辛凉平剂 银翘散(温病初起)、辛凉轻剂 桑菊饮(风温初起)
18.四逆散与逍遥散均可调和肝脾,均有:柴胡、芍药、炙甘草
19.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均可清热解毒,均有:水牛角、生地黄
20.“苦寒直折”:黄连解毒汤
21.理中丸与四逆汤均有干姜。四逆汤与四逆散均有甘草
22.培土生金:泻白散、麦门冬汤、参苓白术散、清燥救肺汤
23.同样一味药,作为君药时比作为臣佐时候用量要大,而不是要求一方剂中君药必须用量最大(不是方中的绝对用量大,而是相对于自身。)
24.痢疾
芍药汤:湿热痢疾
白头翁汤:热毒痢疾
葛根黄芩黄连汤:协热下利
败毒散:外邪陷里痢疾
久泄久痢:(雪梨屋中养四桃花)——乌梅丸 补中益气汤 真人养脏汤 四神丸 参苓白术散 桃花汤
25.小建中汤主治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
26.身热夜甚-清营汤 (深夜清营)
日哺潮热-大承气汤 (日大)
夜热早凉-青蒿鳖甲汤 (夜找青鳖)
入暮潮热-血府逐淤汤 (入暮煮鱼)
皮肤蒸热-泻白散(皮肤真白)
27.大热烦渴,头痛如劈:清瘟败毒饮 (大颗头颅,清翁拜)
喜忘如狂,漱口不欲饮:犀角地黄丸 (洗脚地方忘漱口)
壮热烦渴:白虎汤 (撞翻白虎)
高热惊厥:羚羊钩藤汤 (羚羊警觉)
28.理气则后重自除,活血则便脓自愈——芍药汤
29.九味羌活汤的功用是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30.和解少阳:小柴汤;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
31.气阴两伤——生脉散;
气阴两伤+身热——清暑益气汤;
气阴两伤+身热+气逆欲呕——竹叶石膏汤
32.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共有药物——芩夏参枣草。
小柴胡汤用生姜;半夏泻心汤用干姜。
33.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内有蕴热。
小青龙汤——外寒里饮。
大青龙汤——外感风寒,内有郁热。
34.含调胃承气汤的方剂—— 一温一凉一桃防。(温脾汤、凉膈散、桃核承气汤、防风通圣散)
35.脾虚失血:理中丸——脾阳虚失血,黄土汤——脾阳虚便血,归脾汤——脾虚不摄血,固冲——脾虚崩漏
36.清暑益气汤 君药 二西;西瓜翠衣 西洋参
37.薄荷在逍遥散中的配伍用意:舒肝散热
38.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麻杏甘石汤;肺热喘咳证,无外感:泻白散
39.银翘散 《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桑菊饮:“辛凉轻剂”
40.太阳经-伤寒-麻黄汤;中风-桂枝汤
太阳腑-水互结-五苓;血互结-桃核承气汤
阳明经-白虎汤;阳明腑-大承气汤
少阳经-小柴胡汤
阳明少阳合并证-大柴胡汤
太阴病-理中汤
少阴病-四逆汤
厥阴病-乌梅汤
41.炙甘草汤-虚劳;麦门冬汤-虚热,防风通圣散-憎寒壮热;
42.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的共同药物(柴芩姜夏枣)2021年考题
小柴胡汤:柴胡 黄芩 生姜 半夏人参 炙甘草 大枣
大柴胡汤:柴胡 黄芩 生姜 半夏 大枣 大黄 枳实
43.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配伍特点:宣上、畅中、渗下,从三焦分消湿热病邪。杏仁宣利肺气以开上,白蔻仁芳香醒脾以畅中,薏苡仁甘淡渗利以疏下。
44.银翘散、桑菊饮共有药物——荷草根更翘
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共有药物——姜夏参枣草
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共有药——灸甘草
五苓散、猪苓汤共有药物——猪茯泻
45.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葛根黄芩黄连汤:表里两解,清热止痢。
防风通圣散:发汗达表,泻热通便。
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凉膈散:疏风清热,化瘀利咽。
46.辛凉轻剂 桑菊饮;辛凉平剂 银翘散;辛凉重剂 麻杏石甘汤
47.桂枝作用:桂枝汤-解肌发表;温经汤,当归四逆汤-温经通脉;五苓散-解表,化气行水;枳实薤白桂枝汤-平冲降逆;肾气丸-温阳化气
48.羚角钩藤汤:增液舒筋(秒杀)热极生风
镇肝熄风汤:滋阴潜阳 类中风 脑部热痛(秒杀)
天麻钩藤饮:肝阳上亢之头痛
49.鉴别
(1)四逆
四逆散——肝脾,阳郁,脉弦;
四逆汤——心肾,阳衰,脉微欲绝;
当归四逆汤——血虚寒凝,肢体关节痛,手足厥寒
(2少阳
小柴胡汤——少阳证;
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
蒿芩清胆汤——少阳湿热证(胃、胆)
(3)憎寒壮热
败毒散——脉浮重取无力(虚);
防风通圣散——大便秘结,脉数有力(实)
50去性存用的方子:
大黄附子汤:大黄
温脾汤:大黄,附子
竹叶石膏汤:半夏
旋覆代赭汤:代赭石
银翘散:荆芥,豆豉
当归四逆汤:通草
51.桂枝汤:桂枝:芍药 1:1 调和营卫
小建中汤:桂枝:芍药 1:2 和里缓急
52.汗
牡蛎散:自汗盗汗证
玉屏风:表虚自汗
当归六黄汤:阴虚火旺盗汗
53.白虎汤:气分热盛证
清营汤:热入营分
犀角地黄汤:热入血分
54.体现甘温除热的是小建中,补中益气
通因通用:大承气,药药汤,桂枝茯苓丸,枳实导滞丸
火郁发之: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逆流挽舟:败毒散
急下存阴:大承气
阴中求阳:肾气丸,右归丸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消风散,大秦艽汤
以泻代清:泻心汤,凉膈散,葛芩连汤
55.麻杏石甘汤没有痰。泻白散无表无痰。定喘汤有表有热有痰。清气化痰丸无表有痰有热。二陈汤无表无热有痰。
56.小柴胡汤柴胡黄芩换成旋覆,代赭石方为“旋覆代赭汤”。柴胡生姜换黄连干姜方为半夏泻心汤
57.六味地黄丸的配伍特点是:六味合用,肾肝脾三阴并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茱萸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以三泻配合三补,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
58.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是: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59.汤剂的特点: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患者或各具体病变阶段的特殊性,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散剂的特点:制作简单、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
丸剂的特点: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和携带。
60.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小青龙汤,外寒里饮;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1.肺痈-苇茎汤;肠痈-大黄牡丹汤
62.——乌梅汤丸中含有而大建中汤中不含有的药物:桂枝,附子。
——乌梅丸和大建中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组是:干姜,蜀椒。
——大黄在枳实导枳丸中的作用是:攻积泻热。
——大黄在大黄牡丹汤中的配伍意义:泻热逐瘀,涤肠除湿。
63. 一贯煎与逍遥散均能疏肝理气,主治肝气不舒之胁痛。但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三者并重,主治肝郁脾虚血弱之胁肋疼痛;一贯煎则重在滋养肝肾之阴,主治阴虚气滞之胁肋疼痛。
64.均含有:
(1)银翘散和桑菊饮:桔梗、连翘、苇根、薄荷、甘草
(2)逍遥散和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
(3)青蒿鳖甲汤和犀角地黄汤:生地、丹皮
(4)温脾汤和理中汤:干姜、人参、甘草
(5)大柴胡汤和葛根芩连汤:黄芩
(6)天王补心丹和朱砂安神丸:生地
(7)半夏厚朴汤和苏子降气汤:半夏、厚朴、生姜、苏叶
(8).羚角钩藤汤和天麻钩藤饮:茯神木
(9)川芎茶调散和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白芷、细辛、川芎、甘草
(10)杏苏散和苏子降气汤:半夏、前胡
(11)实脾散和真武汤:炮附子、白术、生姜
(12)独活寄生汤和天麻钩藤饮:桑寄生、杜仲、牛膝
(13)清气化痰丸和贝母瓜蒌散:茯苓
(14)小半夏汤和半夏泻心汤:人参、黄芩、半夏草枣
65.真武汤与实脾散均含白术,附子,茯苓,生姜,均可治疗阳虚水停证。真武汤:肾阳衰微导致的水停,实脾散:脾阳不足导致的水停。
66.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代赭石,生姜,比例315。
67.药后需要饮粥:桂枝汤
68.理血剂的区分
通窍活血汤是瘀阻头面证
膈下逐瘀汤是瘀血阻滞膈下证
少腹逐瘀汤是寒凝血瘀证
身痛逐瘀汤是瘀血痹阻经络证
69.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他们的相同药是: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
70.天台乌药散和暖肝煎都有乌药 小茴香
71.咳方:1苏子降气——上实下虚 2三子养亲——上实➕消食 3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 4麻杏石甘汤——风寒外束,肺热无痰 5泻白散——肺热咳嗽无痰
72.发热
身热夜甚:清营汤
皮肤蒸热,日晡尤甚:泻白散
夜热早凉:青蒿鳖甲汤
骨蒸潮热: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入暮潮热:血府逐瘀汤
73.饮证
支饮、溢饮:小青龙汤
痰饮:苓桂术甘汤
悬饮:十枣汤
外寒里饮证:小青龙汤
74温里剂
暖肝煎和一贯煎的异同点
相同点:均可治疗疝气
不同点:暖肝煎所治之疝气因肝肾阴寒,气机阻滞所致。一贯煎所治之疝气因肝肾阴虚,肝气郁结所致。
75.既有生地又有熟地的方子是:“百大当”——百合固金汤、大秦艽汤、当归六黄汤
培土生金的方子有:麦门冬汤、泻白散、参苓白术散
生姜、干姜同用的方子是:实脾散、厚朴温中汤
76.咳嗽
热痰咳嗽:清气化痰汤
燥痰咳嗽:贝母瓜蒌散
寒饮咳嗽:苓甘五味姜辛烫
凉燥咳嗽:杏苏散
温燥咳嗽:桑杏汤
外风咳嗽:止嗽散
风温咳嗽:桑菊饮
77
(1)六味地黄丸:填精滋阴补肾——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2)肾气丸:补肾助阳,化生肾气——阴中求阳、少生肾气
(3)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真阴不足——阳中求阴
(4)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益髓,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中求阳
78.理中丸6个主治病症胸痹,阳虚失血,脾胃虚寒,霍乱,小儿慢惊风,喜唾。三年考两次
79.芍药汤治湿热痢疾,白头翁汤治热毒痢疾
80.理中丸脾阳虚失血;黄土汤脾阳虚便血;归脾汤脾虚不摄血;固冲汤脾虚崩漏
81. 温中祛寒{健脾理中丸/和里缓急小建中汤/止痛大建中汤/止呕吴茱萸汤}
温经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通肝脉暖肝煎}
息内风{凉肝息风,增液舒筋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滋阴潜阳镇肝熄风汤/平肝熄风补益肝肾,活血天麻钩藤饮/滋阴息风大定风珠}
82.有调味承气汤的 一温一凉一桃防
83.半夏泻心汤中体现“辛开苦降”配伍的药物是,半夏,干姜,黄芩,黄连
小青龙汤中主要起温肺化饮的药物是,干姜,细辛
以疏风为主,升散中寓清降的方剂是,川芎茶调散
紫金丹用于哮证剧甚者
84.银翘散 桑菊饮共有 草根银翘加薄荷
大承气汤 痞满燥实  急下存阴  釜底抽薪
麻子仁丸 升麻意义  补中有泻  降中有深
自利清水,色纯清2选一1 纯实证  大承气  虚证  黄龙汤
小柴胡汤 核心要对  黄芩和柴胡
四逆散 体现 一升一降  柴胡和枳实
逍遥散 用的烧生姜  本书独一无二
热入营分 舍绛而干  清营汤
85.疏肝健脾
透邪:四逆散
养血:逍遥散
止泻:痛泻要方
止带:完带汤
86.阳和汤:通滞;当归四逆汤:通脉
87.一贯煎——滋水涵木、佐劲平木、扶吐抑木;
培土生金——— 参苓白术散、麦门冬汤、泻白散;
滋水涵木———镇肝熄风汤;
金水相生———百合固金汤、地黄饮子。
88.清营汤中透热转气的代表药是:连翘 银花。
89.逆流挽舟败毒散,黄连解毒苦寒直折,以泻代清凉膈散,甘苦并用黄土汤
90.含调味承气汤——温脾汤、凉膈散、桃核承气汤、防风通圣散
含小承气汤——麻子仁丸
含大承气汤——黄龙汤
91.清营汤中含透热转气的药物:银花,连翘,竹叶。
92.培土生金:泻白散,参苓白术散,麦门冬汤,玉屏风散。
93.生地,熟地同用的方剂:当归六黄汤,百合固金汤,大秦艽汤。
94.祛湿剂
燥湿:1平胃散 湿滞脾胃2藿香正气散 外感风寒湿,内伤湿滞(霍乱吐泻)
湿热:1茵陈蒿,湿热黄疸 2三仁 湿温,暑温夹湿,湿重于热3八正热淋4甘露 湿温时疫,湿热并重4连朴饮,湿热霍乱5当归粘痛,风湿热痹6二妙散,湿热下注
水湿,五苓蓄水,猪苓水热互结阴伤,防己黄芪表虚风水水肿
95.济川煎 配伍特点:补中有泻,降中有升,寓通于补之内,寄降于升之中
96.“热”方
皮肤蒸热,日晡尤甚-泻白散
身热不甚-桑菊饮
身热夜甚-清营汤
夜热早凉-青蒿鳖甲汤
身热不扬-三仁汤
肌热面赤,脉洪大而虚-当归补血汤
97.保和丸
①保和丸中连翘的配伍意义是 清热散结。
②保和丸中获苓的配伍意义是健脾和中,利湿止泻。
③保和丸中山楂,能消一切饮食积滞,善于消肉食之积,为君药。
④保和丸中神曲消食健脾,善于化酒食陈腐油腻之积。
⑤保和丸中莱藤子下气消食除胀,善于消谷面之积。
98.小柴胡、旋覆代赭汤用、真武汤用生姜,逍遥散用烧生姜,阳和汤用姜炭,生化汤用炮干姜,半夏泻心汤、理中丸用干姜
99.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代表方)主治:中气不足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
100.理中丸主治:1.脾胃虚寒2.阴虚失血3.胸痹4.多涎唾5.小儿慢惊风6.霍乱
101.安宫牛黄丸-热闭
紫雪-热闭➕ 抽
至宝丹-热闭➕ 痰
苏合香丸-寒闭
102.旋覆代赭汤:旋赭姜夏参枣草
小柴胡汤:柴芩姜夏参枣草(生姜!)
半夏泻心汤:连芩姜夏参枣草(干姜!)
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共有的药物:芩夏参枣草
柴芩:和解少阳核心药对!
103.银翘散:温病初起代表方,无汗或有汗不畅。荆芥穗、淡豆豉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是去性取用之法。本方体现“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原则。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
104.左归丸在补阴之品中配伍补阳药的意义是阳中求阴。2016 2013都考了
105.大陷胸汤:先煎大黄“上者治宜缓”
大承气汤:大黄后下,增强泻下
106.热极生风或肝热生风--羚角钩藤汤
肝阳上亢之类中风--镇肝息风汤
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天麻钩藤饮
阴虚动风--大定风珠
107.四逆散-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
四逆汤-心肾阳衰寒厥证
当归四逆汤-血虚寒厥证
108.归脾汤-心脾气血两虚,脾不统血
健脾丸-脾虚食积
温脾汤-寒积便秘
实脾散-脾肾阳虚之阴水
109.牛热紫风至宝痰——安宫牛黄丸(热闭)、紫雪(热闭+抽)、至宝丹(热闭+痰)、苏合香丸(寒闭)
6. 酒酿小圆子 四物汤(补血调血,营血虚滞)、归脾汤(益气补血,心脾两虚)、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血虚发热)
110.大秦艽汤~风邪初中经络证~用于(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 地黄饮子~喑痱~用于(舌强不能言,足痱不能用,口干不欲饮)
111.三仁汤~杏仁(宣利上焦气机)~白寇仁(宣畅中焦气机)~薏苡仁(渗利下焦气机)。~建议记忆~新白衣
112.有气逆欲吐 用竹叶石膏汤,没有 用清暑益气汤
113.只有四逆汤里是生附子
114.葛根芩连汤不要忘了解表的作用 是表里双解剂 作用解表清里
115.通窍活血汤---瘀阻头面证---活血通窍;
膈下逐瘀汤---瘀血阻滞膈下证---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血府逐瘀汤---胸中血瘀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少腹逐瘀汤---(少腹)寒凝血瘀证---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身痛逐瘀汤---瘀血痹阻经络证---活血行气,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116.金匮要略-虚寒;妇人大全良方-实寒(虚经实良)
117.含调胃的方剂:温脾汤,凉膈散,桃核承气汤,防风通圣散

【注】

①上下接龙重复的做删除处理,多出出现的接龙,是不同群考友之间的知识点判断,若出现重复,不做删除,提示非常非常重要。

②在整理过程中,有出现串科目的情况,是群友没有认真看接龙内容,但是知识点是重点,尽量做这个知识点的保留。

②接龙主要由考友参与,一般第一条由我引出,如中基的知识点第一条由我引出,后面我没有跟进接龙,有些人说,让我我全部列出来不是更好吗,非要大家接龙。其实,做接龙的主要目的就是大家参与,把你可能忽略而别人认为非常非常容易考的点提出来,是非常重要的,我也可能有忽略,大家参与才能多角度多层次体现出知识点的重要频度。我该列的都在我的笔记中了,我现在只能做一个引导。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