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中文学》散文苑 ‖ 翰林小学老师 ​侯然:姥姥的一生

 华中文学 2022-07-23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侯然,笔名孝慈,山东人。研究生学历,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翰林学校小学部教师,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华中文学》《齐鲁文学》《师生文苑》《当代诗歌地理》等平台和纸刊。

姥姥的一生

文/侯然(山东)

在葬礼上痛哭流涕的人,哪一个不是抱着别人的棺材,哭着自己的悲哀。                                            ——题记

姥姥的一生是无爱的。她爱所有人,但没有人真正爱她。儿孙们对她的爱永远是基于自己的需要而出发。直到姥姥去世,像一股烟消失在人间,无声无息亦无人记得,姥姥也用这种方式终于了却了她对世间的牵挂。

小时候,姥姥在我心里的分量超过父母。因为父母总是严厉的,但姥姥不是。她从来不舍得吵骂我们一句,甚至连责怪都没有。她对待孩子从来都是溺爱的,无条件满足的。她盼望自己的每个孩子都家庭幸福,为此可以毫无保留地付出,并以此为目标过完自己的一生。但是她毫无保留的爱和付出并没有换来儿女们真正的感激和回馈。

姥姥是忙碌的。两次婚姻,六个儿女,还有儿女们各自的家庭,都是姥姥挨个养大,挨个操持成家。又帮忙带大十几个里孙、外孙,同样照看到他们一个个有了自己的家。每一家的幸福里都有姥姥忙碌的血汗,都有她不停絮叨的语言。在我的印象中姥姥从来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她走路带风,办事利索,是十里八村的持家好手。她为人心善,热情大方,有她的地方,就有暖阳。

即使是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积极豁达的人,生活却并没有放过她,姥姥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难。

妈妈两岁时,姥姥失去了她的第一个家庭,姥爷因病去世,留下两位已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和四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姥姥没有时间发表怨言,甚至没有时间哀伤感叹,把所有生活给的苦楚一口吞下,把整个家庭一肩挑起。五十年代,靠挣公分制维持生活的生产大队模式,终究让姥姥吃不消,为了养活一家人,在妈妈六岁那年,姥姥嫁给了同村当兵回来,有腿伤的姥爷。即使改嫁同村,也受到了公婆的阻拦和不理解,他们把四个孩子强行扣下,以此逼迫姥姥放弃改嫁。妈妈给我讲这些故事时,心平气和的,我想象不出姥姥当时的内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和挣扎。姥姥从来不给儿孙们提她的以前,她总说人要往后看。

经过商量,姥姥妥协了,考虑到几个大孩子已经可以下地干活挣工分,可以支撑一个家,于是狠心把几个孩子留在公婆家,只带走了当时最小的妈妈。都说母亲和儿子的一生,是越走越远的相送,大舅、二舅和姥姥不亲近应该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哪怕姥姥并没有真的远离以前的家,哪怕她每天都在为每一个孩子倾注一点一滴的牵挂,哪怕姥姥同时照顾着两边的家。

做女儿的,无论走去哪里都会找妈妈吧,大姨和姥姥的关系依然亲近,一生没有过嫌隙。妈妈说大姨结婚的时候,姥姥把自己珍藏半辈子的一个银盆给了她,当做陪嫁,那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了。大姨家条件不好,姥姥就经常挑着担子,翻过山岗,给大姨家送粮食。十几里的路,姥姥经常一个来回累得气喘吁吁,但从来没有抱怨过,家里有了存量,下次接着送。

大舅一生未婚,直到去世。他是喝醉酒以后猝死的,临死连家都没有回,电视上循环播放广告,说让亲人去认领尸体时,姥姥才知道他的大儿子没有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没有将姥姥击垮,因为她还要忙着帮二舅照看三个上学的孩子,每日上学送,放学接,外加收拾屋子和洗衣做饭。姥姥用紧凑忙碌的生活填充了内心痛苦和悲伤的沟沟壑壑,用对儿孙的希望代替大舅去世的绝望。

一家孩子中总有一个是父母的逆骨长成的,三舅就是。我三岁记事时,三舅和小舅还没有成家,但是姥爷却已经生病了。姥爷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因为腿上有伤,干不了重活,家里地里的活都是姥姥扛大头。姥爷是军人,虽然身材瘦小但是精神矍铄,我经常会学他一瘸一拐地走路,他看到以后不但不责怪,还乐得笑哈哈。会在我去他家玩时抱着我说:“女孩子家,长这么大、这么好看的眼睛干啥?跟你弟弟换换。”他这么一个开朗的人却是被舅舅的不懂事给气病的。三舅跟别人打架,被人用刀砍伤住进医院,导致了姥爷的病发,还没等官司打出结果就撒手人寰了。这一年的姥姥,才五十多岁。从此,一直到她八十三岁去世,姥姥的人生里,再也没有过自己。

面对大千世界,如果每个人都是一粒微尘的话,那面对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是超级英雄。这个时候的姥姥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强大。安葬了姥爷后,她马不停蹄地跑前跑后,为两个舅舅的婚姻大事操办,完成姥爷的夙愿。我好像都没有看到姥姥有时间为姥爷哭泣,为自己悲痛,又或者她已经不会哭泣,不会悲痛了,再苦难的生活里她也可以在一瞬间变得无比坚强。姥姥的口头禅是“日子要往后看。”

我经常想,一个人能被生活磨砺得如此乐观、坚强,一定经历了足够的沧桑和苦难。姥姥就像是从苦日子里生长出的花,生活的苦楚让她没有时间去惧怕不断来袭的严寒——那些所谓的严寒,只会帮助她蜕变出新的勇气和坚韧,也使得姥姥的精神和灵魂愈加璀璨。

二舅家的孩子看大以后,姥姥还没有得到片刻休息的空闲,由于三舅和小舅在成家以后都在外地打工,两家的孩子就无缝衔接地由姥姥来照看了。三个表弟表妹,从几个月大到结婚出嫁,这一看,就是二十年。

在一生不断照顾儿孙的过程中,姥姥也与时俱进,她学会了使用煤气灶和洗衣机,这些甚至到今天,还是我大姨没学会的东西。

读大学时爸妈出去工作,我和弟弟寒暑假就住姥姥家。这期间姥姥也兼顾我和弟弟这两个外孙。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已经快八十岁的姥姥高举着䦆头劈柴火,边劈边说:“我还没服过老呢,怎么感觉今年有点举不动䦆头了。”

只要在世一天,从来没有哪一个儿女不是父母的牵挂。现在想想几个舅舅不和睦的关系,还有嫁到同一个村子里的我妈妈的生活,是姥姥心头最大的牵挂。不富裕的农村人的生活,温饱为主,衣食为天。记忆里,为了照顾离自己最近的女儿,姥姥经常把别人看望她时拿的肉,鸡蛋和红糖往我家送,说“我不爱吃这些”。有时候妈妈给她把鸡蛋和肉盛到她碗里,也被她挑出来给我们,嘴上还是那一句“我不爱吃这些,留着给孩子吧。”姥姥的厚爱让脾气暴躁的爹在每次和妈妈生气时,看到姥姥就没了脾气,有脾气也生生压下去。

年轻时的积怨,分家时的不公,不是一家人的血缘......导致几个舅舅关系尴尬,其实最最为难的就是姥姥,但是没有人关注她的心理和感受。每个人都是一肚子的委屈,一肚子的不甘。争来争去到最后都在指责姥姥偏心,给谁谁的精力多一点,全然忘记了她的付出。舅舅们争执的结果就是,姥姥对谁好,谁养老。于是二舅终于有了理由,对姥姥撒手不管。

其实当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以后,姥姥虽然显出了老态,但她依然走路带风,肩挺腰直,自己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儿女困难时她愿意随时无条件伸出援手,在儿女幸福时她选择退避身后,从不给儿女添乱。姥姥的无声无息,甚至让所有的儿女忘记了她的存在,一心一意应付各自的生活。

真正让全家人开始关注姥姥,是从她忘事、不记得人开始。做了检查才知道八十岁的姥姥得了脑萎缩。一辈子那么好强能干的人呀,是不是你脑子里记得事太多,太累,所以用这样的方式选择忘记,放松对家人的牵挂?妈妈经常拉着姥姥的手对她说“妈,你刚吃过饭,怎么又忘记了?”不停地介绍自己是谁,她的身边都有谁。在姥姥慢慢变得糊涂的过程中,她最清醒时的两件事深深触动了我。

小舅因为开半挂车碰倒了一辆电动车,导致骑车人当场死亡,判的全责。在尽力赔款之外,小舅在牢里待了五个月。那五个月里,姥姥经常问小舅去了哪。虽然所有人都不告诉她,但她从身边人的愁绪中猜到了,于是每天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她经常会在半夜清醒时爬起来,满村找小舅,然后被同村人发现帮忙送回家。有一天晚上下了一夜大雨,妈妈早上打开门时,看到已经昏迷的姥姥趴在我家大门口,她又在半夜里起来找小舅,结果迷了路回不了家,却已经累得没有喊叫的力气了。终于等到小舅回来的那一天,姥姥异常清醒,眼睛都不眨地看着他,说:“你可算回来了,受苦了。”坐牢都没掉过泪的小舅拉着姥姥的手放声大哭,泪如雨下。从此,姥姥再也没有在半夜里出去过。她的身体也一天一天地更加虚弱了。

有一次妈妈去看望她,当时的姥姥已经睁不开眼睛了,但是她在感觉所有人都走了以后,伸出颤颤巍巍的手,从贴身穿的上衣里掏出100块钱悄悄塞给妈妈,就像她年轻时经常给妈妈送东西时说的话一样:“妮儿,谁也不要说,快拿着吧。”父母之于儿女的心,即使在她最糊涂时,依然保留的是最无私的牵挂。

妈给我说这事时,我想起来结婚的时候,姥姥把我悄悄拉到一边,塞给我她这辈子积攒的800元钱,当时她说的也是这句话。

姥姥瘫痪在床一年的时间里,三舅和小舅共同抚养姥姥,一家一个月轮流,大姨和妈妈兼顾。后来因为要帮忙照顾弟弟的孩子,妈妈一万个不舍地离开家去了外地,期间叮嘱我经常给姥姥买东西。但是舅舅告诉我,姥姥的身体已经吸收不了蛋白粉和奶粉的营养,只能吃点最简单,最素的食物。就像她这一生一样,朴素到底。

姥姥爱每一个我们,心甘情愿。我们选择爱她的方式,却都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亏欠和灵魂的不安。

我唯一一次帮助小舅给姥姥换尿不湿,触摸到姥姥松松垮垮,毫无弹性的,像鸡皮一样的皮肤,震惊我的是姥姥的皮肤居然可以一下子提起来很高。因为不会翻身,长期保持一个姿势睡觉,姥姥的身体出现了褥疮,而且已经溃烂。小舅拿着药膏给姥姥涂抹,我想应该是疼痛的,但是那时的姥姥已经发不出声音了。整个过程,我脑海里反复出现的是姥姥搞搞举起䦆头劈柴的样子。人之将老,行将就木的悲哀一下子冲击我的眼眶,我别过脸去掉泪,小舅说:“你还不习惯,人老了都这样。”

六个儿女中,三舅和姥姥相处的时间最多,但三舅却是我眼中最不懂孝顺,最惹姥姥生气的一个。他倔强、叛逆、不服管教、他可以因为一切小事和姥姥对着干,严重时对着姥姥大吵大叫。妈妈说其实三舅的脾气和性格最像姥姥,都吃苦能干,都不善表达,都口苦心甜,但是都不懂得让步。

在床上瘫痪一年,陷入昏迷的姥姥终于不再受罪,解脱中走了。儿女们最后一次因她而来,从各地奔赴老家,相聚在一起。也将因她的去世而解散,各自回归各自的家,成为别人的爷爷、奶奶、姥姥辈。生命的轮回是如此的让人浑然不觉,难以接受;却又在如此坦然中让生活继续。

人的心理成长或许真的需要契机,这契机可能是婴儿诞生的欢喜,也可能是亲人逝去的悲痛。多年对姥姥心生抱怨,不曾真正照面的二舅终于在姥姥临终前带着一家老少赶回来,在姥姥咽气的瞬间,趴在姥姥床前,边哭边打脸。和姥姥对着干了一辈子的三舅,在姥姥出殡那天,没有嚎啕大哭却长跪不起,他的眼睛里一直在默默流泪,脸上泪痕没有干过。从家里到墓地几里地的路程,全程跪在地上,任谁拉也不起来。他膝盖上的裤子跪破了,我多次过去劝他起来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用拉我,我不起来。这辈子就这一次了,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我在听到他这句话时,忍不住泪如雨下,心里对舅舅们的怨恨也随着减少了。我相信此时他们的心里一定充满无限的愧疚和后悔,他们在用各种方式为自己赎罪,为姥姥送行。但是姥姥已经不会知道了。

人生就是这么奇妙,从小生活在农村,天大地大,散养长大的我们,都和姥姥一样,继承了她乐观直率,豁达爽快,不拘小节又大胆奔放的性格。

人生又是多么的不同,可能是因为姥姥吃了太多的苦,上天同情怜悯她的后代,免去了我们的祸灾。我经常想,我们这些后辈之所以能够生活得家家幸福,是不是因为有姥姥用一生替我们受了所有的过。

我们因姥姥而来,也终将在某一天离去,用相同的方式在天堂相聚。不知道那时候,每个人见到姥姥会说些什么。但我相信,姥姥对每一个我们的爱,依然还在。

  后记:姥姥的去世像一股烟,消失了。而我之所以声俱泪下写这篇文章,不仅是因为对姥姥的怀念,更多的也是没在身边伺候的愧疚,对她大爱的无法报答。我不想让她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在我们的生活里彻底消失,什么也没留下。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再不写一写,我对姥姥的记忆会变得模糊,甚至记不住了。

往期回顾

诗歌理论学习第3期 刘鹏撰:从生活细微处拉扯出意象的精巧和意境的纵深——赵安琪诗歌的悲悯情怀和敬畏之心

诗歌理论学习第2期 现代诗的朦胧感和层次感——刘鹏的诗,张焕的诗评

诗歌理论学习第1期 论现实与虚拟的“蒙太奇”诗歌技巧 ——花田半亩的诗

《华中文学》 现代诗鉴赏 ‖ 山 绕过一道弯还是山  车像在波浪里前行 游荡

《华中文学》 现代诗赏析 ‖ 高铁即将进入江西  它的神情肃穆  像一位战士

《华中文学》 古诗词欣赏 ‖  舍后径通小菜园  几层竹架绿秧攀
贵州诗人  韦胜明 【更多的植物怀抱黄金】  ‖《华中文学》 组诗欣赏
《华中文学》 现代诗赏析 ‖ 山远为云  倒映着人间百态

《华中文学》征稿须知

    《华中文学》以作品质量为主要追求,把文学交流当主要目的。现将部分征稿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根据《华中文学》杂志社的工作安排,我们已经处理好各项事宜,现在开始全面征集稿件,主要从邮箱、微信和《华中文学》收稿群甄选稿件(想入群的可以联系下面任何编辑)。收稿严格要求,三审三校,不慕名家,不薄新人,只看作品质量。通过二审的作品,会在公众号平台、搜狐新闻、百度新闻、头条新闻和360图书馆等平台全方位推广。《华中文学》期刊每两个月一期,经过三审后的作品会择优收录杂志,根据后续工作进展择期出版。

现代诗歌,30行内一首 (组诗五首以内)

古体诗词,一至三首(标记什么韵)

散  文  诗,800到3000字内 

散       文,1500字以上

小       说,(新颖,正能量为宜)

儿童文学,内容和形式不限

楹联、书法等作品,内容和形式不限

注意:不接收任何带有宗教和政治色彩或者负能量的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