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谈儒家“静坐”与佛家“打坐禅定”的区别

 江夏大心学 2022-07-23 发布于福建

朱熹谈儒家“静坐”与佛家“打坐禅定”的区别

2022-7-22摘于馆藏《朱熹天生一个孔子命》

朱熹早年热衷于佛教,他认识大慧宗杲的徒弟道谦禅师,还写过关于坐禅的诗,后来他拜李侗为师,回归儒家。此后就把佛教骂得一无是处,刻意将他的“静坐”与佛教的“禅定”区别开来。

“静坐并非要人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收敛此心,莫令走作闲思虑,则此心湛然无事,自然专一。”

朱熹说,儒家的静坐,也就是把心收敛,以便专心读书或做事,与佛教的老僧入定绝然不同。不过,我这里要告诉大家,朱熹说坐禅入定是“断绝思虑”,这是不对的。你要是去庙里体验一下,或者问问一位法师,打坐是“断绝思虑”吗?回答肯定不是。佛教有各种禅定的方法,基本要求就是“静虑”,目的是消除烦恼,朱熹学过禅,应该明白,要么就是他故意说错。比如,他曾举了一个“主人翁惺惺着”例子:

有一个禅师,天天都唠叨同一句话:“主人翁惺惺着。”意思是,心灵的主人啊,你务必要清醒,千万别犯糊涂啊。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看住自己的主人翁,什么事都不管。有一天,这个和尚的父亲被他人欺负了,有人告诉他这个坏消息,让他赶紧想办法去救。可是,这个和尚无动于衷,一心念着他的“主人翁惺惺着”。

朱熹讲完这个故事,然后告诉他的学生,佛教的坐禅入定其实就是“什么都不管”,放弃了人世间的一切道德责任。但是,儒家就不同,必须时刻关注道义的要求,承担社会责任。

从朱熹的言论可以看出,他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跟颜元批评的“半日当和尚,半日当汉儒”还是不同的。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禅宗的和尚毕竟是出家人,他们尽管提出“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但还是不能看到“事君事父,无非妙道”。宋明理学就是接过禅宗说的,把佛教的出世和儒家的入世统一起来了。

但是,我还是要提醒大家,朱熹还没有完全做到把佛教的出世和儒家的入世一起来,因为他把佛教骂得一无是处,坚持要与佛教彻底决裂。本来,静坐就是用来放松心灵的,佛教的禅定是一种很典型的心灵放松技术,是值得儒家学习的。但朱熹不敢承认他的静坐方法与佛教有关,刻意撇开,他的言论显得有点矫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