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Win华为创新周于7月18日在深圳开幕,为期一周。在华为创新周期间,华为与全球运营商、行业精英、意见领袖等一起深入探讨5.5G、绿色发展、算力网络、数字化转型等热点话题,而绿色发展话题成为焦点。此次会上“碳手印”一词成为热词之一,那么,碳手印是什么呢? 近日,北京中学物理老师,知名科普创作者李老师与华为运营BG CMO宋晓迪深度对话,就全社会如何实现绿色发展进行了观点分享。李老师说:为了应对正在来临的气候变化和可能的灾难性后果,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缔结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温升保持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争取控制在1.5℃以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2030年前,每年大约需要减排7.6%。这个目标如何实现呢?——通过应用ICT技术,使能其他行业减少碳排放,这种使能效应被称为“碳手印”。在全球ICT行业绿色发展的进程中,“碳手印”效应的作用,已日益明显,并被国际社会广泛认为是各行各业绿色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可以充分应对“碳足迹”。 华为运营商BG CMO宋晓迪分享了一组数字:2019年信息与通信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2%,到了2020年,这个比例就下降到了2.3%。所以从数据上看,信息与通信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社会排放总量的比重并未上升,反而是下降的。此外,根据通讯行业协会GSMA的研究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ICT行业的碳排放量将仅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97%。而与此同时,根据环保行业组织GeSI近期研究显示,ICT技术可以帮助其他行业大幅减少碳排放量。预计在2030年,ICT技术可以帮助全球降低20%的二氧化碳排放,是ICT自身碳排放量的10倍。 中国作为通信基础设施大国,绿色ICT被视为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碳手印”投票话题中,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民生保障业纷纷上榜,而广泛运用绿色ICT技术可以使这些行业碳排放量大幅减少。实际上,“碳手印”的使能效应已在中国很多行业中发挥作用。近日,华为中国微博上,一条名为#碳手印使能千行百业碳中和#的话题也引发诸多讨论,人们纷纷探寻云计算、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信息与通信技术创新,将给各行各业的碳排放带来怎样的影响。 2022年7月17日,新一期有关绿色主题的直播开课,话题为《热力学和熵》,华为运营商BG CMO宋晓迪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并分享了几个真实的“碳手印”发挥使能效应的案例。 ![]() ![]() 海螺水泥集团打造“智能工厂 2.0”。通过使用无人机 AI 爆破巡检、地形采集,现场人员在危险区域的工作量降低了90%,并提升了3-4倍的巡检和监控效率;在矿区采用无人矿卡,运营效率提升了10%、矿区运输产生的碳排放下降了19%。 (数据来源: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