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0年是隆基大年,单晶替代多晶,硅片业务技术领先优势+成本曲线陡峭,渗透率提升,是对抗行业通缩的最好品种。而21年至今,硅片成本曲线开始黏合,市场担心硅片环节优势减弱+组件一体化逻辑各公司差异不大(都是盈利回升+市占率提升+中期看品牌),业绩弹性和估值弹性不足。1)硅片业务确实增速下滑,悲观情况下21-25年外售硅片部分盈利增长放缓;2)但,一方面组件一体化竞争要素是品牌(产品+渠道)和成本(技术+供应链管理),隆基位列前茅,市占率提升+降本超预期可带来业绩弹性,且能力有望复制到新业务中;另一方面,BIPV和制氢设备等新业务,我们预计将复刻公司在单晶组件领域的战略思路,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性价比,做大下游蛋糕,同时通过上游制造环节的领先获取收益,为公司长期增长提供动力,带来估值弹性。- 硅片业务盈利底在哪里?悲观预期下增速如何?在22年需求大年背景下,我们认为硅片价格战有底限(头部厂商可完全满足下游客户需求,同时保持盈利),在保守假设下,隆基22年硅片盈利应在7分/W+,硅片+组件盈利可达120亿元+。往未来看,虽单瓦盈利受成本曲线粘合影响出现下滑,但凭需求增长以及公司市占率的提升(硅片价格战时隆基利润更高,可凭现金流优势扩产),悲观情况下也可实现以量补利,21-25年公司外售硅片占比降低,销量增长,整体盈利增长放缓。此外,N型硅片对品质要求高,二线厂商需要学习时间,因此未来实际盈利或好于预期。
- (1)量:公司组件全球品牌渠道逐步建立(我们预计国内招标中市占率达28%,海外出货占比与海外装机占比接近),领先同业,看好22年行业需求(下游价格接受度提升)+公司市占率提升超预期(预计硅片45%+,组件30%)。(2)利:降本(通过薄片化、少银化等手段)&产品升级(21年不断打破N型电池效率世界纪录)为公司带来单瓦盈利向上弹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全球贸易摩擦,测算仅供参考,行业竞争程度超预期。1.1 硅片业务:单晶硅片格局恶化,超额收益收缩,怎么看隆基中期的发展空间?
当前硅片格局:据CPIA和索比咨询数据,年2020隆基硅片(产量口径)全球占比35%,而21Q3,受硅料紧缺影响,隆基下调开工率,二线企业扩产较多,依旧高价拿料,硅片格局恶化。同时,由于单晶硅片技术扩散和外溢,隆基与其他企业盈利差距收缩,成本曲线开始粘合,2019年隆基较二线企业有9pct的毛利率优势,2021H1仅有5pct的优势。 隆基硅片盈利的底:根据21H1硅片企业盈利,二线企业毛利率31%左右,隆基约36%,假设各公司期间费用率与税率相同(实际上隆基由于规模效应,税费率应该更低),则在隆基产能利用率70%时,单瓦盈利比产能利用率90%的二线企业高出约4分钱。由于22年硅料价格下行(紧张环节),硅片开始流失超额利润,在最悲观预期下(即二线产能较大的硅片企业不盈利),那么隆基单瓦盈利可达5分钱以上(考虑折旧成本摊薄、规模效应的优势),且未来光伏需求持续向好,难再出现2018Q3、2020H1这种因需求端大幅扰动而产生的极端低价情形,预计22年实际盈利应达7分/W左右。
 数据来源:CPIA,索比咨询公众号,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1.2 硅片业务:中期看,隆基较二线有5pct+的毛利率领先,凭现金流优势可扩大硅片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在上述假设下,若隆基22年硅片出货106GW左右,则对应的现金流可支撑其扩产37GW(单GW初始投资逐年下降,预计22年在2亿元左右),而其他竞争对手净利率基本清零,只能依赖融资扩产,财务费用率会高于隆基,即价格战后隆基凭现金流优势可在规模上扩大优势,获取45%以上的市场份额,21-25年出货复合增速达32%+。 盈利:虽单瓦盈利受成本曲线粘合影响出现下滑,但凭需求增长以及公司市占率的提升,公司硅片业务还可保持一定的增长,这里考虑的是最悲观情况,隆基硅片业务需要“以量补单位盈利”,则对应22-25年硅片市占率40%提升到45%,而单W盈利从7分下降到4分,考虑公司外售硅片占比降低,则21-25年硅片外销量增长,而盈利增长放缓。但需要注意的是,N型硅片对品质要求高,二线厂商需要学习时间,因此未来实际盈利或好于预期。 (注:假设前五大厂商销量=产出,全球总需求按组件需求测算)1.3 22年业绩的安全边际:悲观预期下,公司22年硅片+组件盈利也可达120亿元+自2019年起,隆基已经向深度一体化企业转型,2019年硅片外售量占比达75%,外售的毛利占比达44%,而我们预计22年公司硅片外售量占比降至30%左右,外售毛利在公司总毛利中占比将降低至15%左右,硅片的盈利波动对公司业绩影响逐渐减弱。 22年业绩的底:保守假设一体化盈利不提升,维持在21Q3水平的0.15元/W,出货等于21年末组件产能65GW;硅片盈利降至7分/W,出货接近21年末硅片产能,达99GW;则22年仅硅片+组件也有望获得121亿元的利润。 数据来源:Wind,隆基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晶科公司公告,索比咨询公众号,天风证券研究所
历史上市占率快速增长:虽然公司硅片盈利占比逐年下降,但一体化组件相关业务发展迅猛,出货量从2017年的4.5GW(市占率4%)提升至21年的近40GW(测算市占率22%),稳居行业第一。 产品可靠性好:在RETC的测试中,隆基连续第三年被评为最高成就(唯一),而在PVEL的评选中,隆基连续第五年获得最佳表现企业荣誉。 渠道布局完善:年2020公司海外出货占比与实际海外光伏装机占比接近,表明公司仅用短短4年时间就已经在海外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可融资性看,在PV-TECH的排名中,公司连续多个季度获得行业唯一一家3A评级,大幅优于同业。 数据来源:Wind,隆基股份公司公告,kesolar官网,华商网,天风证券研究所1.4.3 量的弹性:装机需求超预期情景下一线组件企业优势明显,CR4持续提升 据历史数据,前四家组件企业出货增量持续高于全球新增装机的增加量,比例约达140%,具体分配情况为隆基50%,其余三家分别30%左右(与21年各家市场份额比例基本一致)。侧面验证市场份额的扩张从增量市场走向存量市场。 对22年装机量与各组件企业的出货量进行敏感性测算,则隆基的出货增量变化最大,210GW装机下对应65GW组件出货,250GW装机下或可达85GW出货,最受益于装机量的增长。 往25年看,预计光伏装机可达450GW左右,隆基组件市占率预计在35%左右,按1.15的容配比计算,对应180GW的组件出货,4年复合增速46%。


数据来源:Wind,隆基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晶科公司公告,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天风证券研究所 1.4.4 单位盈利的弹性:中性预期下一体化单瓦盈利0.10元,隆基可达0.16元 一体化企业盈利水平的测算思路:假设下游要求的电站IRR,反推组件端价格要求,再考虑原材料在不同价格下对组件盈利的影响,得出组件的盈利范围。假设:电价维持燃煤基准电价(平价项目延后+绿电或碳交易收益),融资利率4.5%(大型央国企还会更低),而除组件外的其他装机成本相较20年降低10%左右。据此倒推,得组件不含税价在1.55元/W左右(含税1.75元/W)。 盈利:随硅料产能释放,参考上涨阶段价格走势,预计22Q1、Q2、Q4硅料价格分别跌至210、180、120元/kg,全年中枢180元/kg,玻璃、 EVA胶膜价格在22.5元、16元/平,则隆基与其他一体化组件企业成本分别在1.15、1.2元/W,假设单瓦费用分别在0.17、0.18元/W,那么对应的盈利中枢分别在0.16、0.1元/W。 1.4.5 利的弹性:硅片、电池、运费等各方面均有进一步降本空间在单瓦盈利的弹性方面,从成本角度看,考虑到大尺寸降本潜力尚未被完全挖掘,且在硅料价格处于高位时各类降本手段都在加速推进(如硅片从年初的175微米减薄至年末的165微米,电池的银耗量从年初的13mg/W降至年末的8.5mg/W),21Q4以来海运费也有下降趋势,实际单瓦盈利还可能超出0.16元/W,每降低1分/W的成本,可对应7亿元左右的盈利提升(70GW出货)。
 数据来源:Wind,上海航运交易所,隆基股份官网,天风证券研究所1.4.6 价的弹性:在两种N型电池技术上均有深入研究,可凭N型组件溢价获取超额收益从价格角度看,N型TOPCon电池可增加发电量、降低度电成本,参考一道新能源数据,在单瓦成本接近的基础上,N型TOPCon组件售价可比PERC组件高0.1元/W,这部分约可对应0.06元/W的利润,假设隆基22年TOPCon组件出货5-10GW(已披露将于未来几年扩产的新技术电池产能规划有38GW),则对应盈利向上弹性为3-6亿元。 目前隆基在N型电池组件(包括TOPCon、HJT、IBC等)方面已经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1年20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同时将于2022年实现GW级大规模量产,引领行业向N型转型的趋势。由于两种技术路线在提高电池效率的方式上有所不同,HJT更多在电池正面的PN结做出改动,TOPCon更多在电池背面做接触钝化处理,因此隆基可以在未来的量产中将二者进行结合,实现对同业的大幅领先。 数据来源:世纪新能源网,集邦新能源网,PVInfoLink公众号,天风证券研究所(2)市值敏感性测算:业绩弹性+估值弹性→市值仍有上涨空间2.1 21年到现在,为什么隆基估值受压制?未来是否还有估值的弹性?17-20年:在光伏年度策略报告中我们阐述过,利升/利稳+量升是对抗通缩行业的最好方式,17-20年隆基的高估值源于单晶替多晶,公司在硅片上展现强大的竞争力,渗透率提升+超额收益(技术和成本控制和竞对手拉开差距)。 21-至今:而当下,硅片业务成本曲线开始黏合(领先优势被打破),而所谓的“组件一体化”几乎所有的组件公司都重复相同的逻辑“盈利回升+市占率提+远期看品牌”,似乎还看不到隆基引领行业的点,因此估值受到压制。
但我们认为,站在22年新年往后展望,值得期待: (1)BIPV:将光伏应用领域拓宽到建筑领域,提升组件需求,同时BIPV的主要痛点包括成本与市场认知度,公司推广单晶组件时已证明过其降本和对B端客户推广的能力。 (2)制氢设备:降低光伏发电后电解水制氢的成本——光伏制氢具有经济性并得到推广——光伏组件需求提升。同时,制氢设备所需要的降本、对B端客户进行推广的能力,也是公司在光伏组件环节取得快速发展的依托。 (3)储能:通过开发光储电站,解决光伏消纳问题,可提升光伏装机需求。 数据来源:隆基股份官网,隆基股份公司公告,天风证券研究所年2020国内BIPV装机量约0.7GW,市场仍较小,但随着近期国内各地对绿色建筑、工厂能耗指标要求提升,且BIPV相关标准正在加速完善,BIPV实际发展速度或超预期。预计工业厂房将率先加速推进BIPV的渗透。 21年20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可安装光伏屋顶面积实现50%光伏覆盖率,按21年非住宅房屋竣工面积1.9亿平计算,可用于建设BIPV的屋顶占20%,按50%渗透率计算,实际可安装屋顶光伏的面积约0.2亿平,可对应4GW的BIPV装机,按5元/W计算,市场空间达200亿元。 往更长期看,据我们此前的《BIPV:能否开启光伏新增市场》报告预测,仅国内工商业市场就可对应万亿规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光伏盒子,隆基新能源公众号,腾岛绿官网,中国建筑业协会,天风证券研究所2.2.2 公司能做多大?预计22年可贡献利润7亿元,预计23-24年均复合增速50%+根据中国证券网等报道,隆基已经与中石化、陕煤、安彩、连城等多个公司达成了销售协议,示范项目的完工将为后续的招投标或客户拓展打好基础。 根据森特公告,22年其预计与隆基将发生25亿元左右的关联交易,交易产品主要为BIPV组件,价格在2-3元/W,因此25亿元的预计合同额大致对应1GW组件。考虑到公司除与森特的关联交易外,还有部分对外销售的BIPV产品,我们预计公司22年BIPV产品出货1.5GW,参考公司电站开发30%左右的毛利率,以及一体化组件20-25%的毛利率,则可假设BIPV业务净利率可达18%左右,贡献利润约7亿元。 往24年看,公司给出了100亿以上的BIPV业务收入指引,即未来两年复合增速50%左右,24年可贡献利润16亿(预计占公司总利润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中国经营报,前瞻产业研究院,国际太阳能光伏网,天风证券研究所2.3.1 空间多大?2030年后或可有2000亿市场规模随着氢能的顶层设计文件出台,以及双碳目标下工业企业(煤化工、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等)脱碳转型需求的增长,叠加近期冬奥会为氢能源提供了诸多应用场景,预计未来氢能源的需求量也将超预期。 目前制备氢气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电解水制氢、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其中利用煤制氢的成本最低,但碳排较高,未来利用新能源弃电进行电解水制氢或将成为主流方式。 电解水制氢设备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碱性、质子交换膜、固体氧化物水电解槽,其中碱性水电解槽经济性最好,系统初始投资约6元/W,其中电解槽设备成本占比约50%,是当前制氢的主流方案。 往更长期看,据氢能理事会数据,21年20已有至少228个项目准备在未来部署,理事会预测,2030年全球制氢电解槽或将超过90GW,约对应近2000亿市场。
 数据来源:产业观察者公众号,中国储能网,天风证券研究所 2.3.2 公司能做多大?预计22年可贡献利润6亿元,预计23-25年均复合增速约80%公司首台碱性水电解槽在21年2010月下线,单台电解槽的氢气制备能力达1000Nm/h及以上水平,同时兼顾“多台大型电解槽对应一套气液分离系统及气体纯化系统”,提高了大规模制氢工厂的集约性,行业领先。 2020、21年20国内电解槽产能分别约在0.5、1GW,21年上半年公司规划到21、22年底分别具备年产0.5、1.5-2GW氢能装备(碱性水电解槽等)的能力,假设22年出货1GW,则该部分22年预计可贡献30亿元的收入,假设净利率20%,则可贡献利润约6亿元。 往25年看,公司给出了5-10GW的制氢设备产能指引,约对应34亿净利润(预计占公司总利润11%) ,即23-25年复合增速80%左右。 数据来源:产业观察者公众号,索比光伏网,公司官网,天风证券研究所除BIPV、氢能设备业务外,公司还新增了隆易业务,为家庭提供光储系统解决方案,在储能高增的背景下,有望为公司带来超预期的业绩。 21年末,隆基建设的全国最大光伏配套储能项目并网,也标志着公司往大型储能电站方向的布局开始收获成果。 往长期看,光伏与储能配套成为大趋势,公司可通过光储电站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更多价值,实现业绩增长。 2.5 市值:按40倍估值测算,市值上涨空间或达50%+业绩敏感性测算:假设明年装机分别在210、230、250GW,公司组件市占率接近30%,硅片市占率超40%,一体化盈利在0.15-0.17元/W,硅片盈利在0.07-0.08元/W,则公司22年硅片+组件+BIPV+制氢设备+电站业务利润或在140-210亿之间。 市值敏感性分析:考虑公司新业务的拓展在提高盈利空间的基础上,还可促进传统业务增长,若估值向上提升至40倍,则22年市值或可达6800亿,较当前市值有50%左右的上涨空间。若盈利与业绩有一个出现向上的弹性,则实际上涨空间也将随之变动。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若终端装机需求不及预期,行业整体利润将受到影响;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光伏需求和政策推动关系紧密,若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落地不及预期,行业将受到较大影响;全球贸易摩擦:光伏需求为全球性的,若海外贸易政策发生较大变动,对出口型企业会造成较大影响;测算具有一定主观性,仅供参考:本报告测算部分为通过既有假设进行推算,仅供参考;行业竞争程度超预期:若硅片或组件环节因竞争对手的策略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导致行业竞争程度超预期。若终端装机需求不及预期,行业整体利润将受到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