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学习伤寒论?(下)

 小柴胡汤 2022-07-24 发布于浙江

图片第四点是据证用方。所谓据证用方,就是按照原方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条文记载来运用经法。大家临床上要学会辨证论治,据证用方,要抓主症。主症就是特征证候,能够准确地反映疾病的主导病机,抓特征证候用方是临床中运用经方的重要规律与方法。比如麻黄汤的主症是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葛根芩连汤主症是喘而汗出;炙甘草汤的主症是心动悸;吴茱萸汤的主症是干呕吐涎沫;栀子豉汤的主症是心中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主症就是胸满烦惊,我们在临床上要牢牢抓住经方的主症。

另外,我在临床上也特别重视腹诊,“腹诊”源于我国汉代,是传统中医诊病的一种独特方法。我原来研究《伤寒论》的时候,就把《伤寒论》里所有的腹诊的内容都整理了一遍。多年以前,日本的山田英光来我们大学讲过一次课,说腹诊是日本人发明的,我就跟他说早在《伤寒论》里就有腹诊,怎么是你们发明的?他说你们发明的可是你们没用啊。我一气之下就申请了一个课题专门研究腹诊的应用。清代医家俞根初说:“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只有掌握好腹诊,我们才能把握《伤寒论》中的胸胁苦满,心下支结,心下痞满,少腹急结。我们现在的很多中医还有腹诊么?没了,连脉诊都不能很好地把握了,更别说腹诊了,中医就是这么一点点下滑的。但是那个日本人所说的我们中国人已经不用的腹诊,我们还在用。

第五个就是审机用方,要做到圆机活法,异病同治。所谓圆机活法,就是用经方的时候,如果病机相同,则可举一反三,扩大经方的使用范围,打破原来某一方应用的格局。柯琴在《伤寒论翼》里说:“因名立方者,粗工也;据症定方者,中工也;于症中审病机、察病情者,良工也。仲景制方,不拘病之命名,惟求症之切当,知其机得其情。

举几个例子,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木樨地那边有一个部长的妈妈得了三叉神经痛,各种治疗效果并不好,后来,来找我去看。这个患者舌光如镜,头痛欲死,我就给她开了两味药:芍药三十克,生甘草十克,吃完了以后就不疼了。因为芍药甘草汤能酸甘化阴,舒挛缓急。但是不要随便乱加药物,如果在芍药甘草汤里加蔓荆子、川芎之类的药物,就破坏了它的方义了。

北大后勤处一个处长的女儿在高考之前的时候,哮喘很厉害,根本不能平躺下来睡,来找我看病,我观察这个小女孩舌光如镜,我说我开两味药给你,有可能六个小时以后,你的喘就能慢慢减缓。我就给她开芍药甘草汤,患者服药后六个小时左右,结果喘真的就慢慢地平缓了。因为哮喘是气道平滑肌痉挛,而芍药甘草能够酸甘化阴、舒挛缓急。有一个小孩子,几乎是每天夜里都送到医院来看急诊,就是肚子疼,而且疼得要命,但是又查不出问题,然后就找我看病,他妈妈把情况说了,我判断就是肠痉挛,因为没别的问题,我就给他开的芍药、甘草两味药,之后那个病人肚子不疼了。

这三个患者的病情都不一样,但是病机是一样的,就是经脉的拘急痉挛,所以我们的治法也是一样的,都是用芍药甘草汤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异病同治。据文献记载,芍药甘草汤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急性胃肠痉挛腹痛、肌肉痉挛、高泌乳素血症、萎缩性胃炎、便秘、支气管哮喘、痛经、顽固性呃逆、结石性肾绞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急性腰扭伤等多种疾病,这也就是经方的魅力。


第六是要注意变化用方。经方的变化应用包括经方与时方的合用,经方与经方的合用。我们学习经方“不能死于句下”,要圆机活法。因为张仲景本来就是这样的,桂麻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都是经方的变化应用,我们要学习他这个方法。我现在治疗前列腺炎常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合蒲灰散,治疗高泌乳素血症常用芍药甘草汤合二仙汤。我们刘老说了:“从临床出发,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时方与经方进行巧妙的结合,用'古方’以补'时方’之纤弱,用'时方’以补'古方’之不全。”这是老先生教我们的。

下面看一个病例,王某,男,9岁。2011年7月25日初诊。主诉是“腹痛伴腹水半年”。患者近半年来自觉腹痛腹凉,腹痛多于每晚十点发作,至天亮缓解,大便一日2次,质稀有黏液。患者不能食鱼虾类食物。舌体淡胖边有齿痕,苔薄黄腻,脉弦迟。西医诊断是“特发性嗜酸性肠胃炎”,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病,37年报告了3例,迄今为止全世界报告了300例左右,辨证是脾肾虚寒,肝旺乘脾,我就用乌梅丸、小柴胡汤、痛泻要方合方:乌梅10g,细辛1g,桂枝6g,淡附片6g(先煎1小时),川椒6g,黄连6g,黄柏6g,当归6g,制苍术10g,陈皮6g,白芍6g,防风10g,白术10g,柴胡10g,法半夏6g,黄芩6g,党参6g,炙甘草6g。结果患者服药以后肚子也不疼了,泻也止了,腹水也消失了。根据本例患儿腹痛的时间、腹泻特征,辨为脾肾虚寒,肝旺乘脾,制方思路是有是证用是方,即针对所辨脾肾虚寒,肝旺乘脾之证与乌梅丸、痛泻要方、小柴胡汤三方证合拍,药证相合,肯定就有效果。

关于乌梅丸,我要说一点,在《方剂学》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方剂学》把乌梅丸归到了杀虫剂,现在人没虫了怎么办啊?人们就不会用乌梅丸了。原文中“又主久利”四个字没人念,就简单地认为乌梅丸是一个治疗蛔厥的方,没蛔厥了,乌梅丸就没办法用了。再看一个非特异性结肠炎的病例。唐某,男,55岁。2001年7月31日初诊。主诉是腹痛、腹泻、黏液便15年。患者每日晨起腹泻、黏液便,伴有左少腹隐痛,三餐后半小时复又临厕,夜间更衣2~3次,腹部胀气,肠鸣排气,里急后重,历时15年,反复发作。中医辨证是脾寒肝旺,湿热蕴结。用方是乌梅丸、黄芪建中汤、痛泻要方合方:生黄芪15g,杭白芍10g,炙甘草6g,防风10g,陈皮6g,桂枝10g,乌梅15g,细辛3g,党参10g,生姜3片,蒲公英15g,黄连3g,马齿苋15g,神曲10g,白术10g,饴糖适量冲入(一汤匙)。患者服药后下泄的黏物越来越少,后来他就完全好了。

对于这一类的疾病,我是从内痈来论治的,以温中清肠、化腐生肌为治法,常用乌梅丸合薏苡附子败酱散、痛泻要方来治疗。所以大家学习经方应用的时候,要把它的制方思想学到手才行,而不是说就局限在某一个点上去。最后,我跟大家说,经方时方各擅其长,无需各立门户。辨证用方专病专方,无需形同水火。复方单方择善而从,无需厚此薄彼。临证活方活法活用,全在领悟贯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