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准备》中学习准备

 象忆图书馆 2022-07-24 发布于湖北


昨天,听了樊登老师对这本书的解读,觉得非常不错,很有收获。

为孩子计深远与让其做好准备,不让运气或环境左右其未来,两者表达的意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之相反,则是管窥思维,只顾眼前利益,不相信眼睛看不见的未来,或者那种消极的宿命论,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努不努力没差别,都是命中注定,非人力所能改变。

贫穷的一个危害就是在稀缺状态下,形成了稀缺心态,进而深信管窥之见,不相信长期的利益,对未来存在错误的偏见:


我从樊登老师对《准备》一书的解读中,了解到应该让孩子做好如下的准备:

1,准备的指南针是“精通,自主,目标

自我驱动非常重要,在督促之下的学习一旦没有了督促,就会反弹。

而终生学习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

这本书中介绍的经验是PBL,项目制学习,这样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进来,促进团队合作,并且充分发挥创造性,锻炼元认知能力,训练六种被视为为未来做好准备的精神品格。


2,要教会孩子学会运用SMART原则制定目标

3,培养孩子勇于挑战,不怕失败的精神

失败在两种前提下,都是有意义的:

失败不会导致后续尝试能力的丧失---造成身体的永久性伤害或者死亡;

失败让人学到某些东西,不重犯错误。

游戏之所以吸引人,重要一点就是可以不断尝试,大不了删号重来,在不自觉中就让人得到了刻意练习。

不怕失败的前提是宽容失败,强调从失败中学习,而不是用失败来评价。


4,要有事实导向的精神,具体而言就是学会提问

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在需要咨询专家的时候,承认自己的无知没什么丢人的。

5,要有合作沟通的精神

现实中成事,常常靠的不是独门秘方,而是合作共赢。

项目制学习也是一个对此进行训练的好工具。

而且很多时候,学习上,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通过讲解让他人听懂,说明自己真的懂了。

6,培养反省的元认知能力

分数的意义,更在于反馈,而不是评价,但大多数时候因为没有失败的机会,所以反馈的意义变得模糊,而只看重其评价的意义。

闻过则喜与讳疾忌医必然导致不同的结局。




最后,谈谈总的感想。

人与人培养孩子的方式不同,其实从准备的角度来看:

1,准备的目标不同

很多家长为孩子的中考,高考准备,为孩子的每一次学习成绩准备;

一些家长为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准备;

更少的家长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幸福快乐准备。

作者之所以说不让运气或环境左右孩子的未来,其实强调的就是为孩子长远的幸福快乐做准备,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不只是功成名就。

世俗的成功其实运气的成分很大,并不好准备,常常疏于需要有胸怀去接纳的事实。

收入与幸福在一定情况下成正相关,但到了一定的份上就没啥关系了,所以对于中下层家庭的孩子,能够上大学很重要,因为上了大学,能够显著改善平均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幸福感。

费恩海姆和阿盖尔合住的《金钱心理学》中谈到金钱和幸福的关系,“许多学者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无一例外提出两者的相关性约为0.25”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有一个经典研究,他在2008-2009年对45万美国人进行了调查,研究美国人的收入如何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安格斯·迪顿对45万美国人进行了调查,研究美国人的收入如何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研究发现,对一定收入以下的美国人来讲,收入和主观幸福感之间是有关系的。而只要收入超过了某一水平后(7.5万美元/年),主观幸福感就没有那么大的差距了。

不过,幸福这件事有时还真看运气,因为受遗传基因影响很大,达到50%,好在也只有50%,还有40%受人有意选择的影响: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基因。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感知幸福的能力,可能有些人天生就容易乐观,有些人天生就容易悲观。

二是生活状况。比如说工作、薪水、恋爱关系、车、房子等……

三是生活习惯。你每天的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花多少时间在路上?花多少时间看电视、手机或电脑屏幕?花多少时间和朋友相处?花多少时间吃饭?

这三者对幸福感的影响权重如何?在对很多受访者进行调查后,我们得到了一个大致的比例:平均来说,受访者认为自己24%的幸福来源于基因,39%来源于生活环境,37%来源于日常习惯。然而,关于幸福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我们对于幸福来源的直觉和信念是错误的。

调查中人们认为幸福的来源(左)和实际上人们幸福的来源(右)

实际上,人们的幸福感50%是由基因决定的,在余下的部分中,约有40%是有意选择所决定的,而大家以为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只占了较小比例。在过去的20年中,有几百项研究证实了生活环境在人们的幸福感中起到的作用是最小的。

----引自《幸福感与收入有怎样的关系?》

https://www.yicai.com/news/101017702.html

中国的情况如何呢?

央视财经公布了《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2020-2021)》大数据,调查发现,收入高低与幸福感并没有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

个人年收入1-3万元的人幸福比例最低,仅38.7%的人感觉幸福。随后幸福感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个人年收入12-20万的人幸福比例最高,60.25%的人感觉幸福。随后收入再增加,幸福感保持持平,当个人年收入50万以上,收入越高感觉幸福的比例反而越低。

---引自《央视:个人年收入这个数最幸福 有房绝对带来幸福感》

https://pad.mydrivers.com/1/752/752484.htm

而影响幸福感的各项因素,也有下面的调查统计:

当然更重要的不是现有的存量,而是在存量基础上如何获得增量,也就是让自己更加幸福一些,下面这张图的左半部分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扯得有些远了,拉回准备这个话题,除了准备的目标不同之外,不同人育儿的理念与方式中,

2,准备的方法不同

《准备》一书的作者在学校开创项目制学习,但不像国内,并不是将之当做装点门面的甜点,而是当做主要抓手的主菜,是真正投入时间,落到实处的。

而这需要勇气,并且收获了成功

因为他们的学生也参加标准化升学考试,并且以让所有的学生升入大学为目标,而也确实通过项目制学习实现着这样的目标!

其实中国有类似的校长,譬如前北大附中校长王铮,但是其发展的结局令人唏嘘,其倡导的发展路径是否能够持续也存疑:

最具争议的北大附中校长下课:是功臣,还是罪人?

人是很难对抗体制的,《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段对白,说的很有道理:

能翻越高墙的只有长着翅膀的鸟啊,这条路也不好走,但还是这部电影里的台词:

要不忙着活,不然就是忙着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