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服农耕文明的游牧民族,虽称雄中亚却难逃“农耕化”命运

 新用户5095DaZ8 2022-07-24 发布于贵州

处于欧亚大陆中心腹地的中亚,自古以来便是四战之地,不管是来自南欧草原的欧洲游牧民族还是来自东亚蒙古高原上的游牧势力,其扩张方向,中亚都是无一例外的选择。同时中亚远离海洋,尤其是东南部的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阻隔了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使该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沙漠和草原广布,当然东南部因为高大山地的原因,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并在山前形成了连续或者分散的绿洲,成为主要的中亚农耕区。而更广大的中亚草原和荒漠草原则成了游牧民族生存的家园。

文章图片1

中亚农业区与沙漠区的分布图及农耕代表昭武九国分布

那么在这个面积达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何探寻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扩张轨迹呢?或许遍布在南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山前的绿洲是一个不错的链接点。毕竟山前绿洲大多依附于大小的河流,而水是生命之源,不管是农耕还是游牧均离不开水源的补给,同时水源充足的地方必然水草丰美,是农牧皆宜的好地方。

文章图片2

西汉疆域图:“细脖子”处的河西走廊和广大的西域均是由近及远的势力延伸

首先必须步步为营扩张的农耕民族,要实现扩张顺利,必须由近及远、由优及劣的去获取那些山前绿洲,以便耕种获取继续延伸自己的领地的势力。这一点在汉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扩张轨迹中都能得到验证。如强汉是通过与匈奴的持续多年对战,多次战役后迫使匈奴势力被却西退,随后强汉占据河套地区,最后渗透河西走廊,在张骞出使西域,联系被匈奴逼迫西迁的大月氏等西域势力(今中亚)共同抗击匈奴,西域才为汉朝所知,随后在掌控河西走廊这一内陆联系西域的战略要地之后,方始经营西域,并在公元前60年设置了负责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的西域都护府。纵观整个过程,不难发现,步步为营是整个扩张行为的突出特点。

文章图片3

河中地区的粟特人城邦“昭武九国”分布图

相比之下,游牧民族就不需要这样按部就班的扩张了,可以采用“蛙跳战术”进行跨越式扩张。虽然按照中亚的环境条件,通常将卡拉套山以南的中亚,定义为“农耕区”。但这个农耕属性只是相对的,所辖范围也仅仅是限定在大宛国所在的费尔干纳盆地、粟特人聚集的河中地区、花剌子模所在的阿姆河下游地区和大夏国所在的吐火罗盆地,这几块农耕区,除了花剌子模,其他均位于锡尔河和阿姆河上中游的山前绿洲地带,属于依山相邻而生的农业板块,即使不能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也能让整个锡尔河、阿姆河中上游地区显示出较强的农业属性。

文章图片4

阿姆河三角洲是远离东南部山脉庇护的唯一农耕区

相比之下,远离东南部山脉庇护的图兰低地腹地,能够连片开发灌溉农业的,就只在阿姆河三角洲了,也就是花剌子模所在地。当然单从地理形态、水资源结构来看,锡尔河三角洲也应该有此潜力。只是锡尔河三角洲所在的纬度以及与欧亚草原相接的地缘位置,决定了锡尔河三角洲不过是让游牧民族多了一块草场。当然不管定居于这些绿洲之上的族群,最初是否来源于游牧民族,一旦他们完成土著化进程,如游牧转农耕,再想控制那些绿洲之外的荒漠草原地区就变得十分困难了。因为荒漠贫乏有限的植被资源远远无法满足农耕需要,只有那些纯粹的游牧民族才能适应。

文章图片5

中亚地区绿洲耕地与沙漠分布图

于是中亚农耕区,就呈现出了“两头开发、中间空白”的局势,例如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河中地区与阿姆河三角洲地区、土库曼斯坦的阿姆河南岸与科佩特山脉北麓绿洲。而中间的空白区域就是图兰低地南部的卡拉库姆沙漠和克孜勒库姆沙漠。于是这片农业“空白区”一直从锡尔河下游延伸到伊朗高原的边缘-科佩特山脉北麓,成为无法被农耕定居政权有效控制的荒漠地区。

文章图片6

科佩特山脉以北就是世界第四大沙漠的卡拉库姆沙漠

即便在花剌子模强盛时,将阿姆河下游地区与中游的河中地区统一为一体,打通彼此商路,所以依靠的也仅仅是阿姆河沿线的据点。至于从卡拉库姆荒漠地区,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游牧民族的牧场。当然,限于卡拉库姆沙漠的干旱气候,仅依靠荒漠中生长的那点稀疏植被,是无法支撑一个有一定人口规模部族的生存。所以卡拉库姆荒漠注定只能成为卡拉套山脉以南的游牧部族的冬牧场,而夏牧场主要还是依靠的阿姆河沿岸及科佩特山脉北麓的草场。

文章图片7

克孜勒库姆沙漠和卡拉库姆沙漠就是中亚农耕区之间的“空白之地”

从地缘结构的角度来讲,中亚农耕区之间存在的巨大“空白之地”,意味着伊朗高原政权时刻有可能受到那些来自卡拉套山以北的中亚草原,甚至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直接渗透,中亚农耕区并不能成为一道横亘在南欧草原、中亚草原与伊朗高原之间的缓冲区。那些来自欧亚草原的游牧部落,不一定需要一一征服河中地区的农耕政权,才能够迁居到中亚最南端的土库曼斯坦甚至是波斯,明显的例子就是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灭花剌子模国。

文章图片8

克孜勒库姆沙漠的景象更像是长着稀疏低矮灌木的荒漠

当然卡拉库姆荒漠和克孜勒库姆沙漠,恶劣的环境也使得此地的人口潜力不大,一旦河中地区的农耕政权处于强盛期,那么游牧在这两片荒漠中的部落,基本都会选择臣服,但一旦农耕政权内部出现分裂或者衰弱趋势,他们又可能凭借游牧基因入主农业区,并替代原有农耕土著完成新一轮的土著化进程。例如与汉朝、罗马、贵霜帝国并列为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的帕提亚帝国(即安息帝国,存在时间公元前247年—公元226年),就是循着这样的路径,最终成为波斯高原的统治者。当然还有横跨中亚、西亚和南亚部分领土的帖木儿帝国,当然那是公元1370-1507年的事情了。

文章图片9

帕提亚帝国的扩张过程:从中亚起步扩张到西亚和南亚部分地区

当时帕提亚帝国的都城就在尼萨(今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西北18公里),后来随着帕提亚帝国的扩张,其首都所在地由尼萨迁到了底格里斯河右岸的泰西封(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东南32公里处)。这也表明了如今的土库曼斯坦的存在所代表的的正是欧亚草原游牧民族通过卡拉库姆沙漠这一“空白”区域完成对伊朗高原直接渗透的结果。

文章图片10

公元6世纪东西突厥与大唐势力范围示意图

当然在公元6世纪以来,随着西突厥汗国掌控整个中亚,原来中亚草原的游牧部落开始逐步突厥化。鉴于土库曼人处于中亚最南边且隔着卡拉库姆沙漠,可以说是最后突厥化的民族,换句话说算是突厥游牧文化的遗产。相比之下,居住在河中地区突厥人在完成农耕定居后变成了乌兹别克人;北方哈萨克草原上被输入太多北亚蒙古人基因的突厥人,成了哈萨克人,并试图继承成吉思汗文化遗产;还有本身就不属于突厥系,源自古代欧洲游牧民族的塔吉克人。如此若按照突厥人游牧的属性而言,土库曼人是完全有理由称自己是中亚“最纯粹的突厥人”。当然还有后来从东欧森林走出来的斯拉夫人,也可以粗略归纳为游牧民族。

文章图片11

如今中亚五国分布图

至此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势力扩张脉络已经基本清楚。在局势上,游牧民族大多时候占据上风,但游牧民族入主环境条件较为适宜的绿洲区后即迅速转变为新一任农耕民族,如此回环往复。之所以存在此类“规则”,追根溯源上,跟中亚典型的荒漠草原特征的大陆性气候密不可分。

文章图片12

游牧民族始终在中亚扩张中占据重要地位

毕竟散布在河流上游盆地、中游两岸以及南天山诸支脉山前的绿洲在整个中亚的气候景观上占比仅有很小一部分,这使得农耕民族的势力很难达到类似于东亚季风区农耕民族的水准,无法对抗甚至是碾压、驱逐游牧文明,当然一旦游牧文明完成对这些绿洲农业区的占有后,鉴于农耕文明所产生的的经济效益远高于游牧文明,游牧部族转化为新一代农耕定居者也就是随其自然的事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