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英帝国的遮羞布:布尔战争

 licht3jh8evr0j 2022-07-24 发布于江西

一布尔人与布尔人的国家
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向南非进行殖民扩张活动。1652年4月,荷兰船长扬·范里贝克(Jan Van Riebeeck)载着第一批153名荷兰移民抵达好望角桌湾,建立了南非的第一个荷兰殖民地——开普敦。这些移民都是东印度公司的雇员,根据东印度公司下达的指令来种植作物、饲养牲畜,产品由东印度公司定价收购。不久,一些荷兰雇员为了摆脱东印度公司对他们的控制,开始向内陆移民。不久之后,更多的荷兰人和受迫害的法国胡格诺教徒前来定居。他们以开普敦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将商船补给站扩大为开普殖民地。此后,荷兰的南非殖民地不断扩大。当地的荷兰移民,加上流亡过来的法国新教徒等,逐渐融合,形成布尔人(荷兰语boer 意为农夫)这一新的民族集团。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南非实施《租借土地法》,使得布尔人可以无限制地占有土地,布尔人向当地土著黑人科伊人操起屠刀,将他们变为奴隶,圈占大量土地,成为农场主,以此维生,布尔人鄙视劳动,不从事劳动生产,但为了镇压奴隶反抗,无论男女老少,都从小学习军事,精通骑术,射击。
 

荷兰航海家 扬 范里贝克

1795年,拿破仑占领荷兰,英国乘机瓜分荷兰在海外的殖民地,南非也划归英国管辖。许多英国移民来到南非,数量逐渐超过布尔人,起先,英国移民与布尔人尚能和平相处,。但由于布尔人占据大量劳动力资源作为奴隶,使得英国殖民者无法获得劳动力,殖民生产举步维艰,因而两者矛盾很快激化。1828年,英国殖民者颁布所谓“50号”法令,废除科伊人的人身依附关系,规定科伊人占有土地合法法,准许科伊人自由流动等,极大地动摇了布尔人实行奴隶制度的基础,遭到布尔人的强烈抗议,布尔人坚决反对“黑人与白人拥有平等地位”(这一观念也成为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起源,直至今日)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废除大英帝国境内的奴隶制度,引发布尔人的强烈动荡,彻底打破了布尔人赖以生存的奴隶制基础,为了生产,布尔人索性集体脱离英国控制,移民英国所控制的边境地区之外,向内陆迁移,1836年春天,大批对英国殖民政策感到不安和不满的布尔人农场主们抛弃了自己的牧场、房子,驾着牛车,赶着牲口,带着全部家当和奴隶,离开原先居住的赫克斯河谷和布立德河谷(在开普敦附近),开始向南非内陆地区的大迁徙。大迁徙断断续续持续了四年。大部分迁移的布尔人在首领比勒陀利乌斯(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即得名于此人)率领下,入侵南非当地黑人建立的祖鲁王国控制的纳塔尔地区,
 

布尔人的大迁移

祖鲁人本是南部非洲班图人的一个小部落,19世纪初,才在首领恰卡(也称夏卡)的率领下强大起来。在恰卡率领下,祖鲁人打败周围部落,成为一个强大的王国,在战术上,祖鲁人采取全新的水牛编阵:他把兵力分成三部分,主兵力(头部)两个侧翼向前部署小股兵力(两个角),后备兵力在主力部队后(胸部)。作战时,当两角形成对敌军的合围后,主兵力便开始发起进攻,灭敌于包围圈内;一旦需要,后备兵力会跟上支援;这一阵型在非洲无往而不利1828年,恰卡被同父异母的兄弟丁冈杀死,后者自立为王,不断与布尔人爆发冲突。1838年,布尔人与祖鲁人在布法罗河决战,祖鲁勇士一度冲破布尔大营,但布尔人最终依靠步枪和大炮轰击,大胜以冷兵器为主的祖鲁人,打死3000多人,布法罗河都被祖鲁人的尸体填满,鲜血染红,故而此战也得名“血河之战”,布尔人于1840年在纳塔尔地区成立了纳塔利亚共和国,首都为彼得马里茨堡。1842年,英国人以布尔人同受英国保护的土著酋长国交战为由,在德班港登陆,于1843年包围了彼得马里茨堡,吞并了纳塔利亚共和国。布尔人再次被迫向西迁移,建立数个小国家,1849年,合并为所谓“德兰士瓦共和国”,由比勒陀利乌斯出任“总统”,首都为比勒陀利亚,1852年,英国承认其独立。次年,比勒陀利乌斯去世,由儿子小比勒陀利乌斯即位。
 

血河之战


比勒陀利乌斯

另一伙布尔人则留在奥兰治河以北、瓦尔河以南的地区,他们于1844年宣布独立,并在1854年同英国签订《布隆方丹协定》,建立了独立的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Republik Van Die Oranje Vrijstaat),首都为布隆方丹,这伙布尔人不愿接受比勒陀利乌斯的领导,虽然密切与德兰士瓦共和国保持合作,但拒绝两国合并,因此,南非形成了两个布尔人国家并立的状况。
 

二 祖鲁战争
到了19世纪中叶,南非形成了三大势力并立的局面,一是布尔人建立的两个小国家,二是不断扩张的英国殖民者,三是虽被布尔人打败,但仍保持强大势力的黑人祖鲁王国,其中,祖鲁人武装装备落后,但人数众多,积极与英国交好,利用布尔人与英国人的矛盾得以生存,布尔人占据的土地土地贫瘠,实力最弱,人口最少,但布尔人无论男女老幼,都精通骑术,善于射击,全民皆兵,战斗力强,并装备西式火器,因此,反而比非洲黑人更难对付,英国殖民者听之任之,不愿对布尔人逼迫太紧,让他们狗急跳墙,得不偿失,然而,进入60年代,一个新资源的发现,却使得南非的局势更加复杂,1867年,一个叫雅各布斯的布尔男孩在奥兰治河南岸捡到一个钻石,1869年,一个牧羊黑人又捡到一个巨钻,即著名的“南非之星”,价值连城,听说南非发现钻石,许多人纷至沓来,前往淘钻,由于钻石矿位于布尔共和国境内,狡猾无耻的英国殖民者又重新打起布尔人的主意,1871年,英国军队强行进入矿区,驱逐布尔军队,实际上控制了奥兰治共和国,此时,恰逢德兰士瓦共和国陷入与祖鲁人和其他黑人部落的战争,财政破产,英国殖民者巧舌如簧,以“保护”之名说服德兰士瓦共和国政府,接受英国统治,1877年1月,英军进入比勒陀利亚。德兰士瓦共和国被英国宣布吞并。
在吞并了布尔人的国家之后,英国人向祖鲁王国发起入侵,即祖鲁战争(1879),英军在切姆斯福德男爵率领下,兵分数路入侵祖鲁王国,同年11月,由于英军轻敌冒进,先遣队在伊散德尔瓦纳河谷遭遇祖鲁军队主力,祖鲁军队采用“公牛阵法”,夹击英军,勇士悍不畏死,挥舞大刀长矛冲锋在前,由于英军仓促应战,最终大败,死上千人,残部溃散,此战是英国殖民者在亚非拉伤亡最为惨重的战役之一,震惊英国当局,英国当局承认小看祖鲁人,不断增兵入侵祖鲁王国,甚至从本土抽调兵马,最终兵力达到2万多人,由于实力对比悬殊,祖鲁人还是难逃亡国厄运,同年7月,在各路英军围攻下,祖鲁王国首都乌伦迪沦陷,国王塞奇瓦约不久被俘,流放开普敦。1887年,英国正式宣布吞并祖鲁王国。
 

祖鲁战争
 

伊散德尔瓦纳战役
三 第一次布尔战争
祖鲁王国的灭亡,事实上反而为布尔人的重新独立扫清障碍,由于不再有强大的强邻威胁,英国事实上已失去吞并布尔共和国的借口,在吞并祖鲁人后,英国并未给与布尔人什么好处,反而变本加厉,征收赋税,使得布尔人更加不满,重新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此时,由于英国颁布所谓《缴枪法令》,没收黑人武器,遭到黑人的强烈反抗,9月,巴苏陀兰(今莱索托)爆发“反缴枪叛乱”,英国调集大军前往镇压,使得在德兰士瓦的兵力十分空虚,188011月,英国人以税务问题为由,公开拍卖一座布尔农场,遭到布尔人的强烈反对,数百布尔民兵聚集起来,爆发起义,1213日,宣布德兰士瓦共和国重新独立,推举克鲁格,朱伯特。小比勒陀利乌斯等人为领袖,当地驻军被布尔军队击溃,残余英军龟缩于不比勒陀利亚,波切夫斯特鲁姆等堡垒,1881年,英军从纳塔尔支援,英军在科利将军的率领下,向西支援比勒陀利亚,数次遭到朱伯特等人的阻击,伤亡惨重,布尔军利用山地地形,采取游击战争,打了就跑,令英军防不胜防,最终在郎峡山口被布尔军击溃,科利本人也被布尔人冷枪打死,受到德兰士瓦起义的影响,许多在英国控制地区的布尔人也蠢蠢欲动,准备武装叛乱,响应起义,英国陷入腹背受敌的状态,同年3月,英国殖民政府被迫于布尔人妥协,签订《比勒陀利亚》协定,规定在承认英国宗主权的前提下,可以恢复德兰士瓦共和国奥兰治共和国的自治权利,作为“自治领”存在,布尔人也恐怕英国调集大军,匆忙同意,次年,克鲁格来到英国,要求取消英国对德兰士瓦的宗主权,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再次签订《伦敦协定》,取消所谓“宗主权”条款,但未经英国人同意,德兰士瓦不得与他国缔约,不得擅自扩张土地,这一条约,成为双方日后扯皮的焦点,布尔人认为这一条约赋予德兰士瓦完全独立的自主权力,但英国人认为英国有权决定其外交事务,实际上,仍然是“宗主”,双方的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英国所控制的领地从南,北, 西三面包围德兰士瓦,形势对布尔人极其不利。

 

战斗中的布尔人
 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
在伦敦协定签订还不到一年,德兰士瓦境内发现著名的“兰德大金矿”,震惊全球,依靠金矿,德兰士瓦摆脱财政困境,赚得了盆满钵满,以金矿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约翰内斯堡更成为日后南非的大城市之一,也吸引了许多英国商人前来淘金,英国人则悔不当初,捶胸顿足,此时,德国殖民者也来到南非,1883年12月,德国建立西南非洲殖民地(今纳米比亚)。并将其作为深入非洲大陆腹地的一块跳板。同时德国还迅速深入南非,其资本大量地渗透到布尔人统治的国家。布尔人积极拉拢德国殖民者对抗英国殖民者,德国殖民者出于种种目的,也原意扶植布尔人,使得英国——布尔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
1895年,爆发了所谓“浅滩事件”,由于德兰士瓦政府坐地起价,在境内铁路上收取高额买路费,致使许多在矿产投资的英国商人只得改用牛车运送货物从德兰士瓦边境,途径非尔容斯德里夫浅滩,运往约翰内斯堡,德兰士瓦政府干脆封锁浅滩,不准英国商人经过,英国政府不惜武力威胁,才使得德兰士瓦政府重新开放浅滩,此事过后,双方战争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英国开普殖民地总督罗得斯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撕毁条约,于是决定铤而走险。在德兰士瓦煽动暴乱,乘机浑水摸鱼,吞并德兰士瓦,为此,他精心策划,积极准备发动政变,一方面他以一大批矿主在约翰内斯堡组建所谓“改革委员会”,收买当地英国人,积 极筹划暴乱,另一方面,又纠合一伙地痞流氓和雇佣军,由军官詹姆森率领,组建所谓“敢死队”,与“改革委员会”里应外合,夺取约翰内斯堡,然而,临近日期,当地英国人却不愿冒险起义,退出暴乱,殖民大臣张伯伦(约瑟夫·张伯伦 日后著名的绥靖政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之父)急令罗得斯放弃计划,但詹姆森未收到电报,仍然按照原计划行动,12月29日,詹姆森率领500多“敢死队”进入德兰士瓦境内,由于没有内应接应,很快被布尔军发现,双方交战,“敢死队”全军覆没。詹姆森本人被俘,布尔政府提出强烈抗议,此事成为轰动欧洲的丑闻,罗得斯也被迫引咎辞职。英国也因言而无信,遭到国际舆论一致谴责,成为欧洲的“吉法师”,声名扫地。欧洲各国特别是荷兰,比利时等,开展声援德兰士瓦的行动。
 

殖民头子塞西尔·罗得斯
詹姆森暴乱成为英布战争的导火索,英国殖民政府骑虎难下,1899年,在新任开普敦总督阿尔弗雷德·米尔纳率领下与布尔人再次谈判,由于英国人煽动暴乱,还厚颜无耻拒绝道歉,米尔纳又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双方谈无可谈,终于破裂,英国不断增兵南非,并拒绝布尔人最后通牒,10月11日,布尔人发动进攻,第二次英布战争爆发。
 

米尔纳
此战,英军再次轻敌冒进,英国政府甚至只要数千兵力,在圣诞节前就可以结束战争。英军计划首先进驻开普敦,防止当地布尔人暴乱,而后通过3条铁路直捣比勒陀利亚。布尔人则计划在英军援军到来之前,突袭纳塔尔的英军部队,分割并包围两个主要的英军据点——莱迪史密斯(Ladysmith)和邓迪(Dundee),并占领德班港取得出海口和国际援助,同时,另一支布尔军队占领西开普铁路线上英军主力驻扎的两个战略要地——马弗京(Mafeking)和金伯利。控制铁路沿线,阻止英军援军前进,并借初战告捷的声势,鼓动开普敦及周围英国殖民地的20多万当地布尔人发动叛乱。
 

五 双方的军队与布尔人的胜利
布尔人全民皆兵,战时迅速动员,布尔人拥有源远流长的自治传统,军队多以地域为 组织,每个地区或城镇都有提供一个民兵分队,一般在150-200人左右,数个分队组成一个民团,民团通常有500-3000人。到1899年,德兰士瓦有民团21个,奥兰治则有18个,最大可动员人数为10万人,但由于后勤压力,布尔军队从未超过6万人,布尔人的基层军官都由士兵推举产生,可以被士兵撤换,战友都是同乡,当地熟人,因此,凝聚力极强,保家卫国,士气极高,有许多黑人作为仆从和劳工在布尔军队中作战,在战争爆发后,还有许多欧洲志愿者参加布尔军队,布尔人从小训练军事,豢养马匹,善于骑马作战,并从欧洲特别是德国进口大量先进武器,例如毛瑟枪,卡宾枪与克虏伯大炮,区别于英军在殖民地装备的李——梅特福德步枪,其装备不比英国人差多少,可能还略强于英军,(著名的98K即毛瑟枪的一款,布尔人使用的毛瑟枪装弹量仅5发,仅为李——梅特福德的一半,但射速快,精准度高)面对火力,兵力占据优势的敌军,布尔人往往采取游击作战,在马上来去如风,不与敌军接近,令英军防不胜防,实则是非常难缠的对手。反观英军在殖民地的士兵许多系拼凑而成,士气低落,武器落后,战时许多当地部队纷纷开小差逃跑。但英军却骄傲自大,不把布尔人放在眼里。
 

布尔人的军队

双方开战,1899年10月12日,由德兰士瓦军队和奥兰治武装部队组成的布尔联军向东开拔。布军总司令皮埃特·茹贝尔将军率领主力部队,从东奥兰治翻越德拉肯斯山,进入纳塔尔殖民地,直扑纳塔尔英军主力所在地莱迪史密斯。10月20日清晨,追击的布军在塔拉纳山(Talana Hill)同驻扎在这里保卫莱迪史密斯外围防线的一旅英军发生了战斗。布军指挥官梅厄将军(Lucas Meyer)利用有利的地势和晨雾的掩护对英军发动了突然袭击。英军损失465人,布军损失145人。
另一支布军由有“西德兰士瓦之狮”称呼的德拉瑞将军指挥,在10月11日进入英属贝专纳兰境内,切断了西开普铁路干线,从而阻隔了开普地区与罗得西亚间的联系。德拉瑞将部队分为两路,一路由克龙耶将军(Piet Cronje)指挥,包围马弗京,另一路(主要是奥兰治人)由路易·博塔(Louis Botha)指挥,包围了钻石重镇金伯利。

 



第三支布军渡奥兰治河南下,吸收了英属开普殖民地的小股布尔人武装,在开普东北地区活动,威胁东西开普铁路线。英军不得不对奥兰治河铁路大桥严密防守,提防布尔人的炸桥企图。西开普铁路线上最重要的铁路枢纽站和军用物资集散地德阿尔(De Aar)也遭到了布尔人的骚扰。为了保护东西开普铁路的正常通行,英国人不得不把4.7英寸的海军炮安装在列车上,在掩护下慢慢推进,一小段一小段地修复铁路。值得一提的是日后声名大噪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此时也作为随军记者被布尔人俘虏,后独自一人越狱逃跑,因为此段越狱经历,丘吉尔声名大噪,从此开始步入政坛。
 

年轻时的丘吉尔
 

被俘的丘吉尔(右一 当了俘虏还给劳资摆谱)
布尔军包围莱迪史密斯,10月底,英军援军才在布勒上将率领下从海外姗姗来迟,11月中旬开始,布勒指挥的英军在东、中、西三条战线上向布军发动反攻:梅休因中将(Lord Paul Methuen)在西线解除金伯利包围,弗兰奇中将在中线进攻奥兰治自由邦,布勒将军率领主力部队在东线解除莱迪史密斯包围。
英军兵分多路,发起进攻,希尔德亚德所部第2旅作为进攻主力进攻科伦索车站,哈特率领左翼部队第5旅寻找渡口,企图包抄布尔军,右翼部队则在唐纳德上校率领下进攻哈兰瓦山,掌握制高点,科利尔顿的第4旅及巴顿所部第6旅作为预备队。(如图所示)布尔军队在博塔将军率领下占据有利地形,隐蔽自己,严阵以待,布勒率领的英军来到莱迪史密斯,与布尔军隔河对峙,12月,两军于莱迪史密斯附近的科伦索车站遭遇,英军不熟悉当地地形,也不知道布尔军布阵,拖拖拉拉,各自为战,炮兵比步兵先到,大摇大摆走在前头,轻敌冒进,一头扎进布尔军步兵射程范围之内,被布尔军发现,步枪齐射,打死多人,残部丢下大炮,狼狈逃走,大炮被布尔人缴获,用来轰击英军,使得一开始,英军就失去炮兵支援,英军左翼部队没有当地地图,过河时,在一个不会英语的黑人向导带领下,误入河曲,被布尔军三面包围,损失惨重, 右翼进攻哈兰瓦山的英军遭到山头布尔军顽强抵抗,无法攻破,希尔德亚德所部在中线勉强打退布尔军队,部分英军攻上河桥,但自己也损失惨重、布尔军防线仍然固若金汤。数日后,英军再次发动全线进攻,再次被布尔军击退,布勒见无法战胜布尔军,士气大跌,狼狈逃走,丢弃军用物资无数,英军大败,此战,英军阵亡千余人,12门大炮全部被布尔人缴获,狼狈不堪,布尔人仅损失数十人,其中阵亡仅8人。

 

科伦索战役
这时,西线的梅休因,中线的弗兰奇也遭遇布尔军顽强阻击,布尔军人人骑马,来去如风,他们破坏铁路,焚毁英军辎重,昼夜不断骚扰英军,使得英军损失惨重,前进缓慢,前后损失2800多人,被英军称为“黑色一周”,消息传来。英国举国震惊,战后,草包布勒被解职查办,由坎大哈总督罗伯茨担任总司令。基钦纳(此人曾在英国与埃及和苏丹的战争中大放异彩,详见本社公众号文章《尼罗河的惨斗:19世纪末英国征服埃及与苏丹》)担任参谋长,纠合澳洲,新西兰,加拿大,印度等地的军队,再次发动战争。要与布尔人决一死战。
 

基钦纳
六 英国反攻
英国不断向南非增兵,到1900年1月,南非战场上的英军增至18万,3月再增至22—25万人,居于绝对优势。此外,还有几千匹军马从英国和澳大利亚运抵南非,增加了英军的机动性。基钦纳建议英军不必急着解救被包围的要塞,而是可以由中线布尔军队防守薄弱的的奥兰治自治共和国进军,直捣德兰士瓦本土。罗伯茨宣布了一项新作战计划‚即沿铁路线向北由开普敦向金伯利推进‚再由金伯利派遣主力部队向东逼近奥兰治自由邦的布隆方丹‚以孤立南方的布尔军队。罗伯茨仍然让布勒戴罪立功,指挥纳塔尔的军队,并派兵支援。布尔军队虽然在局部战场取得胜利,但因不擅长攻城,屯兵坚城之下,反而给英军各个击破的机会,2月16日,英军进入金伯利,击败围城布尔军队,并将其包围,迫使围城布尔军队及司令克龙涅4000多人投降。
得到增援的布勒再次前往莱迪史密斯,布勒吸取教训,令巴顿率一个旅的英军在炮火的“徐进弹幕”(在步兵推进的同时,炮弹也随着步兵徐徐向前发射)掩护下,以峡谷为掩护,赶至布尔军最左翼的彼得斯山,然后从布尔军左翼迂回攻击哈兰瓦山,在英军密集炮火支援下,布尔军无法抵抗,放弃哈兰瓦山,随着占据高地,居高临下轰击布尔军,围城布尔军逃走,莱迪史密斯解围,英军获胜,在东西两个方向都打开突破口。战局向不利于布尔军的方向转变。3月13日,英军以优势兵力打通铁路,攻占布隆方丹。布尔军全面撤退,退守德兰士瓦,在战斗中。3月26日,布军总司令茹贝尔在柳树农庄(Willow Grange)之战中坠马重伤,次日宣告不治。根据他的遗愿,擅长游击战的路易·博塔(Louis Botha)继任布尔野战部队总司令。5月3日,经修整,十万英军兵分两路向德兰士瓦进军。30日,英军占领兰德金矿,进驻约翰内斯堡,6月2日,德兰士瓦总统克鲁格弃城逃走,后逃亡欧洲避难。5日,英军占领比勒陀利亚。布勒所率领的英军也与7月打通与主力联系的道路,赶往比勒陀利亚。英国宣布占领德兰士瓦。
 

七 布尔人的游击战
那么,布尔人是否失败了呢?并非如此,由于英军兵力众多,来势汹汹,故而在路易·博塔的率领下,布尔人决定避其锋芒,不与其正面交锋,故而看似节节败退,其实主力尚存,他们决心化整为零,展开游击战争,早在3月,在布尔军将领德韦特率领下,布尔军1000多人偷袭布隆方丹附近桑纳据点的英军,以伤亡3人代价,打死打伤英军600多人,俘虏400多人,此战即著名的桑纳之战,桑纳之战拉开了布尔军队游击战争的序幕。布尔军不断袭击英军补给线,铁路线。电报线,令英军防不胜防,整个6,7月间,英军全线压上,企图围歼布尔军,7月,英军第十师在布兰德沃特盆地发现并包围布尔军主力,德韦特率部突围,侥幸逃脱,残部4000多人被英军包围,投降,11月初,德韦特和奥兰治共和国总统斯泰恩会师于道恩克拉尔村,仅剩800多人,在叛徒告密下, 英军乘夜包围该村,发起白刃突袭,布尔军大溃,德韦特再次逃走,德韦特决定将战火烧至开普殖民地,次年年初,德韦特纠合部众3000多人,入侵开普,英军抽调1万4人展开多路围剿,并俘获德韦特的弟弟皮特,诱使其叛变投敌,在皮特的出卖下,英军掌握游击队的行踪,使得游击队处境日益艰难,被迫撤回奥兰治本土,但德韦特仍然拒绝向英军屈服。除德韦特之外,布尔军其他各部也纷纷展开游击战争,如1900年12月,在将领德拉瑞率领下,布尔军游击队在距比勒陀利亚仅40英里的诺伊吉加德特伏击一支1500人的英军部队,打死打伤300多人,俘虏300多人,将其击溃,1902年3月,德拉瑞又伏击击败一支英军部队,生俘其指挥官梅休因中将 1901年9月至次年2月,布尔将领史末资,赫尔佐格等率5000骑兵,分成若干队伍,避实就虚,绕过英军防区,深入英军大后方骚扰,甚至一度逼近开普敦,英国殖民者惊慌失措,宣布开普敦戒严,其他布尔军队也纷纷开展游击战争,使得英军防不胜防,疲于奔命,。伤亡激增。至1902年,英军因战死,疾病等,已损失两万多人。
 

德韦特
1900年12月,罗伯茨受命回国,由狡猾的基钦纳继任司令。面对布尔军的游击作战,残忍的基钦纳决定采取“焦土政策”,英军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焚毁布尔人村庄,房屋,就地屠杀或抢走布尔人牲畜,杀人放火,强奸妇女,无恶不作,并颁布法令,只要里通游击队,格杀勿论,英军同时将被俘布尔民兵流放百慕大,锡兰等地,在英军残忍的政策下,布尔人进行的游击战的经济基础遭到毁灭性打击,英军实行堡垒政策,将布尔人共和国划分若干地区,以铁路为轴,进行分区扫荡,每隔1-2公里就修筑碉堡,共设置8000多座堡垒,架设铁丝网,大搞“囚笼政策”,企图困死游击队。不仅如此,英军还设置集中营,扣押布尔人的妇女,老人,儿童,先后将20多万布尔人和黑人送往集中营,集中营条件艰苦,疾病流行,英国人甚至不给饭食和医药,逃跑者格杀勿论,2万多布尔人死于集中营,英国的暴行,遭到欧洲各国的一致谴责,被迫改善集中营的待遇。

 

集中营中的布尔人


英军的碉堡体系
在英军如此残酷的政策下,。布尔军陷入全面困境,只得展开和谈,1902年4月,布尔军与英国展开和谈,德韦特,史末资,赫尔佐格,德拉瑞,博塔等布尔军主要首领放下武器,在米德尔堡作为代表与基钦纳展开谈判。德韦特强烈主张抗战到底,绝不屈服,但其他代表坚决反对,60名布尔代表以54票的优势通过决议,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布尔游击队全体成员放下武器投降,臣服英国,作为交换,英国保证“在条件成熟时”授予布尔人自治权利。保证布尔人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不受侵犯;甚至答应提供300万英镑作为“焦土政策”给布尔人的补偿,至此,布尔战争结束了。在3年的布尔战争中,英军阵亡2万多人,布尔军阵亡6000多人,在战斗中被俘投降3万,2万残余部队在条约签订后放下武器投降。英国可谓得不偿失。1910年,开普,纳塔尔,德兰士瓦,奥兰治合并为所谓“南非联邦”,成为自治领,由原布尔军总司令博塔出任首任总理,后演变为今日之南非。

 

布尔军总司令 博塔(后出任南非联邦首任总理 卸任后相继由史末资,赫尔佐格接任)
战争影响
布尔战争是英国殖民体系的一大转折点,也是英国在历次殖民战争中蒙受伤亡最为惨重的一场战争之一,极大地动摇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基础,鼓舞了殖民地的广大人民。打破了英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许多中国革命家,政治家也赞颂布尔人勇于抵抗的精神。在外交上,英国由于其暴行而在欧洲千夫所指,陷入孤立,高额的战争开支和伤亡使英国无力再花巨大的代价来维持帝国体系,连一向热衷于帝国殖民事业的张伯伦也在战后感叹道“这是个负担”。在布尔战争期间,欧洲各国特别是俄国乘英国忙于布尔战争, 伺机蚕食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势力,使得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政策,1902年,布尔战争结束的同年,英国与日本签订《英日同盟》,以遏止俄国的扩张,《英日同盟》的签订,标志着“光荣孤立”政策的彻底破产
在军事上,英布战争暴露了英军的许多弱点:组织混乱、指挥不力、行动缓慢等。更重要的是,布尔人使英国人认识到了游击战争的重要性。战后,英国立即着手进行军事改革,先后组建了战争公署、海军战争委员会和帝国国防委员会等,在装备上,由于英军身着鲜红色的军事,在非洲十分醒目,因此徒增伤亡,往往成为布尔人的活靶子,此后,卡其色的军装取代鲜红色的军装成为英军标配,“红衣军”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布尔人全民皆兵的军事体制也给与瑞士等欧洲小国以重要启发,布尔战争,也预示着“总体战”的时代,即将来临。


 
参考文献
《南非通史》郑家馨
《英国与英布战争》李霞
《英布战争及其影响》刘佩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