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迁都北京

 dongchang 2022-07-24 发布于河北

朱元璋对于明帝国的布局,有两个致命的弱点。

第一个致命的弱点是废除丞相制后,帝国的顶层管理没有了强大的专业机构存在。

在这种背景下,小皇帝管理帝国时就会存在太多的随意性。

即建文帝闹出靖难之变是因为他的权力太大、可以胡乱指挥,而不是权力太小。

不过这第一个弱点因为朱棣设置起内阁、宦官两大权力系统互相制约,最终得到了解决。

第二个致命的弱点是明帝国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相隔太远。

建国初期,大明朝的政治中心在长江一线,而军事重心却在长城一线;这意味着两大重心相隔了数千里之远。

这种问题对一个古代帝国来说,那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给北方军事主官的权力太大,它必然会走向失控,类似唐朝的安禄山。

可给军事主官的权力太小,面对瞬息万变的情况边疆肯定会出事,比如北宋初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窘境,频频挨打。

事实上,朱元璋之所以分封藩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我们总觉得朱元璋分封诸王是明初权力设置的一大败笔,可问题是,如果把长城一线的军事权力交给自己家人都不放心,交给外人皇帝就能放心?

其实朱元璋最初布局时已经考虑到了边军主官权力过大的风险,因此把长城一线的军事权力分割成十多个军区,让他们相互制约着;只是建文帝撤藩时打击面过大,靖难初期被朱棣临时整合了。

许多人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皇族、外戚,对皇权的威胁最大。

很可惜,这只是我们的一种错觉,因为真正威胁皇权的并不是皇族、外戚,而是特定的经济基础。

从表面上看,两汉、两晋、南北朝、甚至安史之乱前的隋唐,对皇权威胁最大的力量是皇族和外戚。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既然皇族、外戚对皇权的威胁是如此巨大,而且是如此的显而易见,那为什么安史之乱前的历代皇帝,都前仆后继的重用皇族或外戚呢?

显然是因为他们经过反复的权衡思考发现,皇族、外戚虽然危险,但与其它力量相比却是最安全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几千年试验下来,即使人们把重用皇族、外戚的弊端说了又说,但皇帝依然最信任自家人。

言归正传。

建文削藩之后,朱棣也跟着削藩了,侄规叔随。

一方面是因为朱元璋布的局经过小皇帝的折腾,本身就已残破不堪;另一方面,朱棣上位后就已经开始为迁都北平做准备。

一旦迁都北平,帝国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即可完全重叠,由此相关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只要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放在政治中心周边,那么外地藩王们的政治军事影响力便可以忽略不计了。

无论哪朝哪代,迁都绝对都是一个大问题。

其中最难解决的,又属经济层面。

修建帝国都城本身就是一个大工程,但这并不是迁都的主要经济问题;迁都的主要经济问题是帝国政府能不能解决庞大的物流。

任何一个地方成为帝国的都城后,就会有大量的非生产性人口迁入,而且不少人非富即贵,每天消耗的物资十分惊人。

同样,任何一个地方成为帝国都城后,都会成为天下的物流交汇中心;如果它的物流条件非常差,损耗成本将不可估量。

从这个角度看,首都的交通条件一定得好,一定得是各大高速、国道、高铁的核心枢纽,一定得有最完备的双机场设施。

历史上,对于那些天然的物流中心、经济中心,它们成为帝国都城面对的问题相对简单。

比如北宋的开封,明初的南京,这种水运、陆运方便的地方,单就经济上考虑比长安、北平那优越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但是从军事上考虑,开封、南京显然不是理想的地方。

明朝初年,百废待兴;朱元璋缺乏精力与财力去打造一座各方面都满意的新都城。

因此,明太祖选了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的方法去解决政治中心、军事中心相隔太远的问题,那就是让诸子坐镇长城一线,监管北方的军事权力。

但是建文帝认为爷爷的做法很愚蠢,所以朱元璋尸骨未寒,他便急不可耐的操作削藩,最终引发靖难剧变。

而朱棣一上位呢,决定彻底解决掉历史遗留问题,天子守国门——迁都北平。

具体来说,他主要做了以下几件工作:

1、通过各种政策优惠,不断开发北平为中心地区的经济。

2、调动大量的劳动力,改善南北运河的通航能力。

3、重建北平城。

4、南京虽然还是帝国的都城,但是北平的地位不断上升(称行在,行銮驻跸的所在,并设立“行在六部”),朱棣经常赴北平办公。

这样折腾到了永乐十九年,明帝国终于迁都北平了。

永乐十九年四月,也就是刚刚迁都那一年的四月,北平的皇宫发生了火灾。

于是有一些朝臣说:这是老天警戒咱们,应该还都南京。

类似的说法多少让人听着不舒服,似乎还有些诅咒的意味;所以朱棣当时就火了,发言最激烈的一个朝臣被砍了脑袋,还有一些人坐了监狱或遭流放。

不过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各种希望还都南京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甚至在明仁宗朱高炽上位后,一度明确表示还都南京是正确的。

但是很不巧,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

据说明仁宗朱高炽临死前还留下遗诏,表示定都北平帝国的物流负担实在太大了,所以我们应该还都。

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对这件关乎国本的大事一直不置可否;他没有说不迁都,也没有说迁都。

毕竟老爸生前明确表示要迁都回南京,作为儿子拒不执行,多少是不孝。

但是迁回南京又涉及一系统复杂的问题,因此还都议题就被无限期搁置了。

简而言之,反对定都北平一派的主要观点是:南京为明太祖朱元璋选择的都城,是朱元璋墓地所在,而且定都南京每年可以节省天文数字的物流费用。

支持定都北平一派的观点更为明确: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必须在一起。

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后,他的儿子英宗皇帝上位。

英宗朝的第八年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朝廷明确表示,北京城是无可争议的都城。

至此,北京作为明朝首都的地位终于一锤定音。

之后随着土木堡事变的发生,明朝中枢大臣们清晰地认识到:只有都城设在北平,整个帝国才会全力以赴保卫北部边疆。

而如果帝国的都城放在南京,中央政府断然不敢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倾力集中在长城一线使用。

因为类似的玩法,随时可能导致边疆的军事力量失控。

这时面对北方强大游牧民族的进攻,大明帝国恐怕只能重蹈北宋、南宋的覆辙了。

经此一役,明朝开始集全国之力保卫北部边境,北京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从空中鸟瞰北京古城墙 

OK,作为总结部分,最后来探讨一下大明帝国定都北平的正确性。

对此,其实我们只要看两个基本事实就可以了:

1、宋代之后的800年,中国统一王朝的都城通常都设在北京。

从隋唐时代开始,随着辽东地区的崛起,中原王朝的军事重心渐渐北移;在这种背景下,帝国都城远离这里会非常不稳定。

秦汉时代辽东地区曾是中原王朝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之后隋炀帝三征辽东把大隋帝国折腾没了,也没能把辽东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

尽管唐高宗年间大唐帝国终于恢复辽东主权,但是为了有效控制这里,只能在北平、河北等地设置起强大的军事力量。

结果呢,安禄山以此为基地,差点把大唐帝国打崩盘。

再后来,幽云十六州(北京即幽州)成为大宋帝国永远无法去除的阴影。

宋辽时期的北平虽然还没有成为天下中心,但它的军事地位显然已超越了所有地区。

再后来,忽必烈以北平为中心建立起元朝,一边制衡草原世界,一边夺取大江南北。

再后来,燕王朱棣以北平为中心,成功靖难夺取天下。

再后来,满清从辽东崛起,八旗子弟从龙入关。

直到1948~1949年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辽东-山海关-北平一线仍是决战的中心地带。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当初宋太宗赵光义能够收复幽云并且控制了辽东,也会考虑把都城迁到北平的。

2、大明帝国以北平为都城,开启了稳定的、长达两百多年的王朝历史。

在大明帝国280年的历史中,最大的动荡其实就发生在定都南京时期。

因为政治重心、军事重心分离太远,加之小皇帝处置失当,所以发生了靖难之变,宛如一次改朝换代。

迁都北平后遇到的最大危机是土木堡之变;不过仅仅三个月,便以于谦成功守卫住北京而胜利结束。

除此之外,明朝定都北京的两百多年间地缘局势始终非常稳定,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最稳定的王朝。

西汉帝国开国不到两百年,王莽权倾朝野,继而天下大乱、重新洗牌。

东汉开国不到170年,董卓之乱爆发。

大唐开国不到150年,安禄山之乱横扫北方,洛阳长安相继沦陷,唐朝算是死里逃生。

北宋开国166年遭遇靖康之耻,南宋开国152年蒙古军杀入临安。

大清稍微好一点,入关近200年之际爆发了鸦片战争,210年之际又遭遇太平天国。

至于说其他王朝,连摆上桌面讨论的资格都没有。

综合来看,明帝国在迁都北京(1421年)后获得了200年以上的稳定期,已经非常难得了。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躬逢盛世,何其有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