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诗|李白和崔颢如何斗法?

 宝妞 2022-07-24 发布于河南

从黄鹤楼到凤凰台

李白和崔颢的斗法

相传李白在与好友韦冰游览黄鹤楼时,见眼前壮阔景色诗情大发,正欲提笔创作时,忽然发现墙上已有前人题的一首七律,诗仙读罢只得搁笔,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而这首被誉为“千秋第一绝唱,唐人七律之冠”的诗便是《黄鹤楼》。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人生可以分成两段,出身望族的他跳脱任侠,放荡不羁,好色乐赌,活脱脱一个风流浪荡的花花才子。这一阶段的诗作中,也多带有生活作风中所见的大书法家李邕在看到崔颢写的闺情之诗后痛骂其“小儿无礼”。直到人生后半出塞行走,才诗风巨变,由放浪形骸变得雄浑辽阔,棱角分明。

“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

——《唐才子传》

图片

(崔颢像)

据考证这首《黄鹤楼》写于崔颢30余岁时,这正是他人生第一阶段的高峰时期,诗中各种跳脱、各种不拘时俗使这首诗别具一格,傲视一干诗作。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起笔便是仙人驾着黄鹤离开人世红尘,让这仙人曾经驻足的楼宇成为后人凭吊登高,寄思怀古之处。这两句诗均是虚写,没有落在具体的景色上,而是将视野拔高,借着登仙之人将读者也带到了云天之间,给读者引出了积极的格调和情感基调。

这里“空余”一座黄鹤楼,那登楼极目又能看到哪些景色?“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已经乘着黄鹤前往仙境,自不知多少年前那一天在黄鹤楼暂憩之后便再没回到过这里。因此,作者站在高处远望,连黄鹤的影子也见不到,更遑论那早已离开的仙人。

图片

(唐黄鹤楼制式)

不见仙鹤,不见仙人,所见的是悠悠的白云。而这白云也不是普通的白云,它不是从远方飘来,而是从远古飘来。

何以见得呢?崔颢写道“白云千载空悠悠”,千载白云不是千里白云,千里是空间跨度,千载是时间跨度,说的是千年的时光。云从千年之前飘来,它可能就是黄鹤羽翼曾斩过的那片,也可能是仙人衣袖曾拂过的一片。黄鹤已去,白云依然,“悠悠”二字虽然被解释成飘飘荡荡,但在飘荡之外,却多了一层拉伸感,悠长、悠远。

再从格律上来讲,前两联诗完全没有律诗的样子。律诗不同于其它诗体之处就在于其对格律的严格要求和对措辞的细致斟酌。而崔颢上来四句里连用三个黄鹤,一举先冲破律诗忌重复的规矩,将律诗写得如同《诗经》一般重章叠句。接着又颠扑平仄,“黄鹤一去不复返”连写六个仄声字,“空悠悠”又是三个平声字结尾,完全不顾所谓“规范”,只管我行我素,跳脱自由。

前人评价这首诗是“唐人七律第一”,但它前一半毫无律诗的样子,只是用这超越格律规矩的平仄和极尽宏大的境界,从时间到空间,从纸上到口中,打破世俗和物理的禁锢。仙人驾鹤登仙,崔颢思绪登仙,读者凭诗也登仙,在此时所有人都处在了楼顶之上的白云中,到了可以俯瞰一切的,极高、极盛、极妙处。

图片

那眼前所见又为何物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天光晴朗落在长江江水之上,没有阴沉雾霭的遮蔽,站在黄鹤楼上可以清晰看到江水那边岸上的葱葱树木,也可以看到江心草木茂盛的鹦鹉洲。

从这里开始,这首诗由虚入实,由高转低,从追随仙人的步伐落回到那时诗人的视野。黄鹤楼在长江以东,站在楼上向西南望,看到汉江注入东流的长江,看到草木在阳光下郁郁青青。也是从这里开始,这首《黄鹤楼》回归了律诗应有的规范上。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对芳草,历历对萋萋,汉阳树对鹦鹉洲,格律标准,对仗严整,整首诗上两联的跳脱恣肆在此顿然一收,把黄鹤与白云统统拴住,让处于上升中的情感猛然一沉,转积极为消极。

鹦鹉洲是葬才子的地方,曹操借刀杀人,祢衡客死江夏,埋骨于鹦鹉洲。而这江心的小洲也因为他所著的《鹦鹉赋》而得名。如今鹦鹉洲上芳草萋萋,那芳草又何尝不是坟头草呢?

才子崔颢站在黄鹤楼头,一边眺望着那往事不可追的仙人黄鹤,一边呆看着才子祢衡茔上芳草正盛。我登不了仙,证不了道,纵是进士高中得以春风,纵是汪洋恣肆声色犬马,也总有失意一天身归尘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站着、看着、怔着、愣着,太阳已经偏西欲落。正在此时,突然缓过神来的崔颢如遭雷击后从惊吓中逐渐转醒一般,放下了一切风流,在山顶的黄鹤楼上想要看到故乡——这千百年来中国人心中深沉牢固的倚仗。

乡关又在哪里?哪怕看到故乡的一片影子也好,哪怕看到故乡的一缕炊烟也好,但离家千里,这尽皆是奢望。崔颢望着长江,晴天粼粼的江面已经蒸腾上了雾气,满眼只是烟波,本就望不到的家乡更加缥缈不可见。崔颢本来快摸到南天门云脚的逸兴到这里已经坠回了诗人心中,还在一沉一沉地在心头铭刻着愁绪。

大起大落,大开大合,难怪李白也只能搁笔兴叹。

两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图片

(搁笔亭)

但李白毕竟是李白,诗仙毕竟是诗仙。如果青年时期的李白只能面对黄鹤楼下的滚滚长江兴叹,那人过中年的诗仙一定能寻到一处扳回一城。

这里是金陵的凤凰台。诗云: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避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得名于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据载当时有凤凰落脚在山上,于是在山顶筑台,因而此山名为凤凰山,此台名为凤凰台。李诗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首联便写出三个凤凰,相比于崔颢的两联三黄鹤,李白一联三凤凰在打破律诗规范上做得更加彻底。

凤凰是祥瑞之兆,凤凰台能吸引凤凰来集则昭示着太平盛世的气象。但紧接着第二句中话锋一转,“凤去台空江自流”曾经代表祥瑞的凤凰早已离去,凤凰台没有了热闹与喧嚣,站在台上只能看到长江东去,无可逆转。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水东流也寓意着时光飞逝,“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吴宫是三国孙吴在南京建康城修筑的宫宇,而宫中无论是栽植的花草还是如花般丽质的宫女,都无法经受时间的洗礼,归尘归土。晋代衣冠说的是名士郭璞在金陵的衣冠冢。这精通天文、筮卜,能卦算凶吉通达未来的一代文豪大家,而今看来也斗不过时间的流逝,带着一身的才学埋入古丘。

图片

(南京玄武湖公园郭璞像)

这首诗前两联同样破开律诗的规范,除了第一句外都有三连平声,正应和着诗歌凤凰来集的吉祥氛围,瞬间转到一切尽皆逝去的伤感情绪。到这里,写的是李白登上凤凰台怀古寄思的内容情感,而从颈联开始,诗歌的镜头拉回了登楼的时刻。

眼前所见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在凤凰台上远眺三山若隐若现,如落晴天之外,白鹭洲横亘江心将宽阔的江水一劈为二。和《黄鹤楼》一样,李诗同样从颈联开始由虚入实,从追忆当年事转到描绘眼前景。

但从今人的视角来看,三山在明朝时被移平修成了今天南京市的三山街,白鹭洲也随着长江故道的变化而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可以说埋入幽径的除了吴宫花草,还有三山层叠;变为古丘的除了晋代衣冠,还有江心绿洲。诗仙太白观金陵之景,颔联所写是不可追的过往,今日读者观太白之诗,颔联颈联皆是沧海桑田的遗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再从格律论之,颈联对仗极其工整,三山对二水,半落对中分,青天外对白鹭洲。数字、平仄、物象、意境均严丝合缝,相扣如完璧,完全不输《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

图片

望着若隐若现的三山,诗仙感叹“总为浮云能避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天上浮云遮蔽的不仅是远处的山景,更是遮蔽太阳的祸首。长安是皇都所在,太阳又是皇帝的象征,但在语境中,这一联诗便有了更深刻的暗喻。蔽日的浮云是权佞奸臣大行其道的官场,而不见长安则是公元744年李白被赐金返还之后,李白报国无门的叹息。

李白七言律诗少,有“太白律仅二三首”之说,作为为数不多的七律之一,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以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格为世人所铭记。青年的李白在黄鹤楼被崔颢一诗折腰,但中年的李白凭借自己波折起伏的人生经历,在凤凰台以此诗与崔颢的《黄鹤楼》遥相呼应,形成诗史上并峙的七律双峰。

从格律对仗还是诗歌意境上来讲,这两首诗都有着太多相似之处,因此很多人认为李白这首《登金陵凤凰台》有和《黄鹤楼》争雄比较之心,而且也常常将二者相提并论。

或言:“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或言:“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

当然也有人认为李诗“起句失利,岂能比肩《黄鹤》”的......

前人对于这两首诗高下的评价成为了一场公案,每每将二者对立起来看,却忽略了在这场崔李二人的隔空斗法中,造就了登临怀古诗的双璧。中国文人心中常怀着的是家和国,而这两首七律分别思乡之苦与宦海之愁,让黄鹤楼与凤凰台共同撑起了国人的情感世界,点睛于无数唐诗之中,也让共饮长江水的两座城市,因为这两幢楼台,因为这一场斗法,结下了难解的缘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