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北大荒的记忆

 冬歌文苑 2022-07-25 发布于北京

北大荒的记忆

儿时,我也曾是北大荒人,北大荒给我留下了幼年时期的美好记忆。所以,每当我听人聊起北大荒时,总有一种儿依娘怀般的温馨,眷恋之情甚于对故乡。

“北大荒”是个幅员辽阔的疆域,它涵盖了黑龙江北部的三江平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广大荒芜地区,辖区土地总面积为5.53万平方公里。

北大荒并非亘古荒原,据史料记载,唐、五代时,曾有过200多年的昌盛历史。后遭王朝征战,几经兴废,到了康熙7年(1668年),愚昧的清王朝为了巩固所谓祖宗“龙兴之地”,竟下令废止招垦,实行长达200年的“封禁”政策,严禁汉人进入东北地区 ,遂将这片大好河山给生生弄成了“北大荒”。

北大荒最早的“拓荒者”,是1947年来自延安等革命根据地的一批勇敢的战士,他们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穿过敌军封锁线,辗转千里奔赴黑龙江,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

不过,北大荒大规模开发时期,却是从1958年开始的。这年3至5月间,14万解放军复转官兵以及大批的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了北大荒。

我父亲正是这14万复转大军中的一员。当年5月,父亲从哈尔滨部队转业,毅然带领我们全家(母亲、外婆、大妹妹、大表哥和我)来到了北大荒的八五三农场四分场(即“雁窝岛”)落户。从此,“北大荒”这个概念就刻骨铭心地留在了我幼年的脑海中。

北大荒共有100多个农、牧场星罗棋布。我们所在的八五三农场就位于三江平原东部双鸭山市的宝清县境内。我们农场属于“八”字头的农场系列中的一家,这个系列从八五〇到八五九,共有10个农场,可见其总体规模之宏大。 

八五三农场是1956年10月开始组建的,当时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03部队代号定名为八五零三农场,同年11月正式命名为八五三农场。1957年3月,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亲自带领勘察队进入雁窝岛勘察,并点燃了开荒的第一把火(因为开荒先要烧荒),当年10月1日国庆节时,正式宣布了八五三农场四分场在雁窝岛成立。进岛第一年,开荒队伍只有70人,第二年才增至2827人。

雁窝岛可谓庸中佼佼之地,在北大荒具有极高的知名度。1961年,国家上映了两部风靡全国的电影,一是《北大荒人》;二是《洪湖赤卫队》。前者使雁窝岛闻名天下。影片中演绎的就是我们雁窝岛的故事,即主人翁高建民奉命率领一批复员军人在雁窝岛创建农场的英雄事迹。作为雁窝岛人,我们看了影片,都抑不住内心的感慨和自豪。

那么,为什么要宣传雁窝岛呢?因为在北大荒农场的开发建设中,最艰难的就是八五三农场的开发,而雁窝岛又是其艰难中的艰难,是鬼见愁的“硬骨头”垦区。所以,大批的复转军人、知识青年和大中专毕业生等各路精英都汇聚雁窝岛,为开发农场拼搏奋斗,历尽艰险,战胜了种种罕见的困难,创造了当年开发当年丰收的奇迹!所以,雁窝岛被认为是北大荒精神的发祥地。1961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笔为雁窝岛题字——“雁窝岛”。

其实,雁窝岛并不是“岛”,而是一片茫茫的沼泽地,沼泽密布,水系连环。而它又恰似一个鸟类的“岛”,春夏秋三季,岛上百草葱茏,鱼虾浮游,水生物极其丰富,大雁、仙鹤、天鹅等珍禽候鸟都群集岛上,筑巢栖息,孵雏繁衍,故名“雁窝岛”。此岛现已成为国家湿地保护区和4A级旅游区了,并被誉为“北大荒名片”。

记得当年看《洪湖赤卫队》时,我才五岁,但影片中展现的韩英、刘闯等英雄形象、“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四处野鸭和莲藕的鱼米之乡,都深深地撼动了我幼小的心灵,令我为之心驰神往。我做梦都想住到洪湖岸边,去尝那野鸭和虾蟹的美味,去看那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美景。

世事难料,殊不知进北大荒的第一道门槛,竟是“自建住房”!这也是对父亲的一道入门考题。因为农场初创时期,是不可能有现成住房分配的,万千垦荒大军纷至沓来,一时住哪儿去?无奈,只有大家自己动手建房,才有住所。初来乍到者,都只能暂住在农场提供的马架子棉帐篷里,以待建房,我们也不例外。

好在雁窝岛建房是可以就地取材的,我们周边就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其木材取之不尽,职工们建房,尽可以自由砍伐,不受限制;砌墙的主要材料是“草坯子”,此物可谓是北大荒的一大“特产”,它产生于北大荒原生态的黑土地,即千百年来的落木腐朽积淀而成的肥沃松软而又有韧性的植被土壤。由于地面上年复一年地长期生长着茂盛的杂草,所以,密密扎扎的新老草根早已将地下两尺多深的土壤织成了一个整体板块,草坯子就是取自这种土壤的。取草坯的工序也很简单:先用铁锹清除地面上的杂草,再垂直向地下四面切挖下去,切成一尺见方的砖样块状,然后从下面平铲起来,就是一块草坯子了。这种草根织成的草坯土块是很坚韧的,不易破碎,是砌墙的好材料;盖屋顶的茅草也不用愁,林子里到处都有,只要下力气去割就行了。

建材有了,建房还愁吗?不过,其施工方式倒是有些别样:先在地上放线,将屋基定位,接着就把砍好的碗口粗的树木沿屋基线深深地栽上一圈,每隔两尺左右栽一根,然后将挖好的草坯子像砌墙似的一块块卡在树干与树干之间的空档里,再抡起粗木杠子,将草坯墙一层层地夯实打牢。待墙圈砌到一人多高时,就在上面架起横梁,再将备好的人字形屋架、檩条和椽子等依次摆好钉紧,然后在屋顶椽子上密密地铺上一层树枝,并用木条钉牢扣紧,再往屋顶树枝上一层层地苫上茅草,末了还要在屋顶边角处用白浆胶泥糊抹边缘,以防风吹。最后将做好的两个带门扇的木框安装在墙上作窗户,再装上房门。这样,草坯茅屋就大致建好了。屋内当然是无需装修的,只要砌个好烧火的柴灶和火炕就行了。我们在雁窝岛住的房子,就是父亲和几个搭档像这样盖起来的,我们一住就是6年,感觉挺好,并不乏其温馨和快乐。

北大荒的冬天,是个冰雪世界,常态气温在零下30℃至零下35℃度,寒潮袭来便降至零下40℃多度了。大江大河都成了上好的公路,平坦而绝无坡度,但汽车在江河上跑,轮子上的防滑链是一定要装好的;有戏言称,男子出去小解要记着拿根棍棍,边撒尿边敲碎尿冰棍,以免被撑倒。这话听来有点悬,但确有放出的自来水冻成冰棍的现象。

尽管天气酷冷,但农场是没有供暖的,取暖问题都要自行解决。幸亏北大荒得天独厚,漫山遍野林木森森,有取之不尽的木柴。入冬时,家家户户门前都堆满了干劈柴,以备冬天御寒。人们御寒的方式就是用劈柴烧炕,烧火墙和碳火盆等。

北大荒的民舍,进门就是一个大炕,占屋内面积的2/3,全家老少都睡在一个炕上,至于年轻人私密生活什么的,就讲究不了那么多了,晚间,翁婆们都知趣地装聋作哑,默默入睡便是。毕竟,严寒之下,抱团取暖是最要紧的。

炕头上是个烧饭的灶。做饭时,烟火就会通过炕里的一排烟道向炕尾的烟囱排出,炕就被烧热了。但仅靠做饭烧炕的热量过夜是不够的,往往到下半夜炕就凉了,所以,睡觉前还要在炕洞里塞满点燃的劈柴,让劈柴火在夜里慢慢地燃烧,这样才能保证有整夜的热炕。

冬天的北大荒是名副其实的“雪乡”,一米多深的雪是司空见惯的。路上的雪则被碾压践踏成了冰渣雪块,行人走过时,就有“嚓嚓嚓”的踏冰蹈雪声一路伴随,甚是气派。而且,下鹅毛大雪更是家常便饭,有时静悄悄地下一夜,清晨便大雪拥门,要费好大的劲才能把门推开个细缝儿。

我们的住房为防风雪,北墙都砌得较低矮,几场大雪下来,整个北墙连同北半间屋子就被积雪埋住了,我们就像是住在半个雪窖里,虽说有点压抑,倒也觉得暖和了不少。

我们小朋友们最喜欢大雪天,雪下得越大越往外面跑,家长们也没办法。我们在雪地里玩的项目可多了,如打雪仗、滑冰、溜雪橇、狗拉爬犁等。

在河面上滑冰是很要技巧的,先快速助跑几步,然后陡然侧身停住,双脚左右横跨,弯腰架臂保持平衡,凭借惯性向前速滑,一次可滑二、三十米远,忒好玩了;冬天,河面上的冰塌陷成了“凹”字形,从河岸到河心冰面的落差有三米多深,我们就把雪橇拖到河岸上,都爬上去,最后上的孩子用脚往后一蹬,雪橇就飞速冲下河去,顿时,惊叫欢呼骤起,孩子们的兴奋之情都冲上来了脑门儿。

狗拉爬犁更是我们的酷爱。北大荒的猎犬多是高大威猛,我们邻居好友小麦子家就有两只,他一高兴,就把猎犬套上爬犁,邀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坐上去,在林海雪原上飞驰,激起的雪花两边飞舞,甚是浪漫。抬望眼,极目银装素裹的雪川密林,我们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美妙绝伦的童话世界,放歌飞雪橇,何似在人间!

孩子们尽情玩耍,而大人们也没闲着,即使零下40度也照常上班。女职工到仓库里收拾粮食,如剥玉米、选大豆等;男劳力大多都要上山伐木,领导带队,而且食宿都在山上,吃集体食堂,住自己伐木盖的小木屋,一干就是一个冬季,就像湘鄂地区上大型水利一样,虽然很艰苦,但那时都是年轻人,集体劳动,集体生活,倒也乐在其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的自然资源是相当丰富的。首先是80公分厚的黑土地极其肥沃,真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其次是飞禽走兽遍布林海,随处可见。在山里割草,常惊得野兔乱窜;到自家柴垛里抱柴,就有野鸡飞出。林予的小说《雁飞塞北》中所谓“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以及“北大荒,好地方,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等歌谣,就是当时北大荒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再次是山珍野果、鱼鳖虾蟹十分丰富。在我们雁窝岛的河里和沼泽(当地人叫“水泡子”)地里,到处都有野生鱼类,可以网捞,也可以往河里下夜钩垂钓。

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闹粮荒饿死了不少人,而我们在北大荒却一天也没有挨饿,这正是得益于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实,北大荒农场当时并不缺粮,但要勒紧裤带支援全国啊,所以,农场领导便自觉地将农场干部职工的每人每月口粮定为15斤。人平每天半斤粮食,一餐都不够,怎么办?人们便觅食于大自然,上山采摘打猎,下河捕鱼捞虾,撑起小船到沼泽地里去捡野鸡野鸭蛋等。总之,只要人勤快,继以饔飧还不算奢求。

更值得庆幸的是,正当饥饿威胁民生之际,国家就及时出台了惠民政策。1959年4月,刘少奇提出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农村政策,1960年至1962年在部分省地试行,我们正赶上了这个大好时机。

北大荒人稀地广,周边尽是待开发的肥沃荒地,天时地利,给我们造就了种自留地的绝好契机。于是,职工们便各显神通,竞相稼穑,都种了许多玉米、土豆、面瓜和蔬菜等。到了秋天,家家户户都有了丰硕的收获,金黄的玉米棒子挂满了屋檐下,把一栋栋茅屋草舍装扮的溢彩流金。有的人家还在门前栽上一排电线杆似的树杆子,在齐肩高处三面钉上三个大铁钉,然后将玉米棒子一对对地系上软叶子,从三个方向往铁钉上挂,可以挂两米多高。于是,一排排挂满玉米的金黄柱子便赫然林立,炜炜煌煌,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煞是好看。

此外,北大荒的面瓜也堪称一绝,圆圆的,深青色,如足球、椰子大小,沉甸甸的很瓷实。剁成块,熬粥清蒸皆宜,又甜又面,胜过地瓜番薯,堪称一道美食。我们自留地里就收获了不少这种面瓜,成为我们充饥果腹的当家食品。遗憾的是,自从离开北大荒后,我就再也没有吃过这种迷人的面瓜了。

1964年夏,全国农垦系统进行干部大调整,将北大荒农场密集的部队转业干部,分期分批地调往南方农垦系统去任职。于是,一纸调令就把父亲从北大荒“雁窝岛”直接调到了湖北省国营大沙湖农场。而令我们做梦也没想到的是,此地正处于鱼米之乡的洪湖县境内!我们竟要落户于洪湖赤卫队的故乡了!这真是天赐良机,圆了我的少儿梦!于是,我们全家欣然,便兴冲冲地打起行装,满怀憧憬地跟随父亲一起登上了南下的列车。

别了,黑土地;别了,北大荒……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要战通,男,1956年生,河北省南和县人,大学毕业,曾任湖北省洪湖市委党校理论教员,高级讲师(副高)。曾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和作品30余篇。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