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发北大荒的知青大军——全国首屈一指

 洪澜 2023-09-14

Image

开发北大荒的知青大军
作者:范学新
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都伴随着城市知识青年的身影,他们踏着第一代北大荒人的足迹,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智慧和牺牲开发北大荒,开垦荒原,屯垦戍边,传播城市文明,为国担当分忧,功不可没,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他们在艰难困苦中磨炼,在斗争实践中成长,涌现了一大批与共和国同行、担当大任、贡献卓著的国之栋梁。他们把北大荒当成第二故乡,北大荒的乡亲们则把他们当成了亲人。

Image

投身北大荒开发建设的知青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主要为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四川等地,历时20多年,70万人之众。接受知青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

四川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就业压力一直很大,安置知青到北大荒顺理成章,也是最早的一批。1955年4月,在王震的安排下198名四川支边青年到达850农场,这是垦区最早来的一批支边青年。1977年9月,四川670名支边青年到达红旗岭农场。截止年底,宜宾地区共组织了4000名知青支边,其中3132人安置到国营农场,868人到农村插队。

垦区接受外地知青最多的是上海。早在1959年8月,120名上海知青到达852农场。1968年9月17日,红旗畜牧场(红旗农场)接受上海知青187人。1971年8-10月,接受上海知青6111名。垦区先后安置上海知青为11.7万人,遍布垦区的各个农场,占知青总数的19.5%。

Image

来自首都北京的知青仅次于上海。1963年10月1日,首批北京知青115人到达伏尔基河农场(新华农场),1002人到达852、853农场。1964年9月2日,166名北京知青到达597农场。1967年11月3日,852农场接受北京知青343人。12月8日双鸭山农场接受114人,291农场接受334人。1968年6月852农场接受北京知青1567人,其中华侨78人;年底,垦区开始接受大批北京知青。1969年,史称北京“小六九”来了一大批。至1977年,垦区共接收北京知青8.8万人,占知青总数的14.7%。

接受知青最集中的时间是兵团时期,特别是1968-1970年。1968年6月,接受知青2181名, 9月接收天津知青1323人,10月接受哈尔滨知青1255人,全年共接收4145人;7月,查哈阳农垦局接受京津沪哈知青1.01万人。9月,红旗农场接受哈尔滨知青430人。下半年,兵团接受知青3万人。1969年4-8月,接受京津沪浙知青35500名;6月,55团接受齐市、鸡西知青400名。这一年共接受知青18万人。到1976年,先后接受京津沪哈等大中城市知青共44175人。兵团机务战线80%是知青,基建战线的技术工种中知青占60%以上,文教、卫生、会统、基层的“八大员”几乎全部由知青担任。自1969年以来,兵团安置知青31万多人,为兵团成立前职工总数的120%。

Image

垦区接收安置省内知青35万人左右,约占50%。涉及全省哈齐牡佳大鸡鸭伊七鹤等所有11个地市,最早可以追朔到1963年。1963年5月,100名佳木斯知青到达万宝农场。1965年8月,哈尔滨试办黄山农场(现为青年农场),接受哈市知青802名。1966年4月,307名鹤岗知青到达597农场。红旗畜牧场(红旗农场)接受53名哈尔滨社会青年。1974年11月20日,岔林河农场接受哈市知青102名,1975年9月30日-1976年7月25日共接收哈市知青1311名。1968-1969年,是省内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仅哈尔滨市1968年5月-11月就有六批知青陆续下乡。

据统计,1968年兵团接受知青10.6万人。从1969年-77年垦区安置知青54.9万人,其中北京8.8万,上海11.7万,天津5.3万,浙江3万,黑龙江25.4万,其他省市0.7万,占职工总数60%以上。至1977年,知识青年工作分布情况为:除284 864人从事农林牧业生产,机务工人60086人、商业金融服务行业17377人、文教事业18448人、卫生事业13724人、科研单位7829人、机关9407人。

Image

知青下乡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返城,参军、上学、招工、病退、困退,有的“接班”、“顶替”,有的“转插”、“曲线”返城。从1972年开始采取推荐、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从知青中招生,即所谓“工农兵学员”,从1975年开始,下乡知青根据政策规定可以“病退”“困退”返城,1977年恢复高考。1979年,以“病退”的名义,大批知青返城达到高潮,掀起“返城风”,年底只剩72282人。从1976-1979年共返城346761人,平均每年返城8.5万人。1983年统计,垦区只剩知青19000人,其中本省12000人,京津沪等7000人。1983年以后,陆续又有许多知青以工作调转、提前退休等形式返城。

知青返城造成的阵痛与知青的地位作用呈正比,在1978—1980年的三年内文教、卫生、机务、科研、机关等重要岗位空岗或临时应付。后经紧急招兵买马、投亲靠友、高薪招聘等措施才逐步得以补充,但其质量却不可等量齐观、同日而语。知青上山下乡,十年潮起潮落,知青大返城对垦区造成的“硬伤”是难以弥补的。

Image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令人称奇的是,知青返城后,大潮不退。在后三十年的时空里又掀起了一波波“知青大潮”。多少知青返城时曾誓言:“以后打死也不再回来!”但三十年后,大批知青开启了自己的“圆梦之旅”,想了断的却魂牵梦绕,想决绝的却难以释怀。北大荒知青联谊活动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北大荒知青网站网罗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有人形容说,哪怕在联合国喊一声“北大荒”,立即招来一大帮!有的千里迢迢携家带口,登上“寻根之旅”;温州知青回访宝泉岭,跪拜北大荒;许多农场知青建起了“知青亭”、“知青墙”,成了永恒的纪念;宁波知青陈越玖病逝后将骨灰葬到了北大荒,实现了她做“永远的北大荒人”的遗愿……。

北大荒知青成了这片黑土地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潮起潮落,风风雨雨,光荣与梦想,青春与奋斗,都留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

我是北大荒人
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窝岛

Image

陈越玖 ,宁波女知青,1951年出生,宁波市第5中学1968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5月下乡,在黑龙江21团4营1连当饲养员,次年担任畜牧卫生员。她勤奋好学,刻苦锻炼,热情助人,身患绝症仍坚持劳动,顽强地与病魔斗争。1975年4月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次日病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的唯一要求是“一定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窝岛,我是北大荒人”,当年《人民日报》介绍了她的先进事迹。

我的同学陈越玖
骨灰安葬在雁窝岛革命烈士陵园

文/图  虞兴义 

光阴如箭,一晃眼,陈越玖离开我们已三十八年了。我们也退休了,变成了老头、老太。

Image

同学加战友 离校时的合影 前排左一:陈越玖

记得 1969年5月17日下午,随着一声火车汽笛和欢送的锣鼓声,陈越玖和我们九个同班同学,踏上北去的列车,来到了北大荒雁窝岛上。我们被分配到四营一连,另加三个宁波老乡共十二人,正式成为一连的兵团战士。 

Image

当兽医的陈越玖

由于宁波青年实在肯干,不到半年,我们原先干农活的工种发生了变化。在连队分别当上老师、通信员、卫生员、拖拉机手,我也当上了统计员。陈越玖也由饲养员变成了畜牧排的卫生员。

Image

陈越玖在工作 

与我们相比,陈越玖的工作是最难最辛苦的。辛劳不说,一个十八岁的姑娘还要承担阉猪、给马配种等令人难堪并遭人非议的活,确实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开始人们质疑一个姑娘能否做得了这个工作,几百头猪、好几十匹马,还有一大群牛,交给她行吗?可是没多久,人们就开始不得不佩服这个比小伙子还能干的姑娘了。给马打针被马踢到爬起来继续扎,四分钟就可以阉一只小猪,给马匹检查直肠,袖子一挽整个手臂就伸进了马的肛门……人们都说她是一个不信邪的姑娘。她凭着这股劲头儿,自学了二三十本业务书籍,做了十几万字的笔记,读完了畜牧中专课程,掌握了牛、马、羊、猪四大牲畜和家禽的三十多种疾病的防治方法,并学会使用针灸和中草药,成为全团优秀的畜牧员。

Image

 陈越玖在给马匹看病 

在宁波知青中,我和陈越玖是第一批加入共青团的,她的思想境界要比我高。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是对北大荒、对自己工作岗位深深的爱。她为人坦诚,对战友满腔热情。与陈越玖同宿舍的上海青年汪曼君、蓸丽萍,当时都只是十六岁的小姑娘,两人个子特别矮小。陈越玖就像大姐姐一样关心她们,承担起宿舍里担水、劈柴、烧炕等重活累活,三人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她们至今仍深深地怀念着陈越玖。

当时有个上海青年叫张永良,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沉,经常老酒吃醉,上班也不按时,一般人都是避他而走。但陈越玖并不这样,一直关心帮助着他。有一次张永良值夜班,应该在产仔房管小猪的,但他睡着了未去上班。陈越玖见这情景,便一声不响地留下来替他照看小猪。天亮后,当他醒来看到陈越玖一身弄脏的衣服和和小猪们,他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心里只有感激和内疚。

老饲养员温大爷,独自住在马棚的一间小屋里,陈越玖经常去帮他收拾屋子,洗衣拆被,缝缝补补。饲养员刘桂英的爱人冬天上山伐木,陈越玖顶风冒雪,坚持为她家挑水,一直挑了4个月。

Image

陈越玖在向老职工请教

营部小车班的老驾驶员不少是国民党起义兵,党委感觉不太好调派,决定从各连队优秀青年中选拔出一批人来“掺沙子”。我也于1971年被选送到营部开汽车。虽然离开原来的连队,但我们十二个宁波青年还是相互关心着。

1974年春,雁窝岛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在填塘整地的劳动中她和一个棒小伙搭伴,抬着大筐的土一路小跑,满头是汗,其实这时病魔已悄悄向她袭来。到了夏天,她频频腹痛,病情越来越重。领导催她到团部医院检查,40多公里的路程,她上午去,下午就赶回来继续干活。

1974年上半年,我听说陈越玖出现了病况,但始终查不出究竟是什么病。在那个年代,政治思想高于一切,陈越玖也是按照这个境界,朝着这个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日的雁窝岛,渗透着烈士们的鮮血。英雄没有走完的道路我们走,英雄未完的业绩我们创,在建设边疆的征途上,踏着他们血迹前进!”1974年7月24日,她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为了表示她的决心,病中的她从未停止过工作。有时,她腹痛一夜,早晨依旧和大家一样下地割大豆。这种精神确实感动了一批人,但我的同学陈越玖也因此加快了与死神相遇的步伐。

1974年10月中旬,陈越玖的腹痛越来越严重,脸色苍白,汗珠不断地从脸上流下来。虽然几趟去团医院看病,但一直不能确诊究竟是什么病。当时有一位在一连蹲点的团领导对此很关心,指示连队让陈越玖返城看病。当年10月31日,陈越玖踏上回宁波看病的路程。到了宁波后,她马上进医院检查,结论是结肠癌。从中亦可看出当初团医院医疗水平与城市的差距,陈越玖也因此耽误了最佳的医疗时机。根据病况,宁波医院建议陈越玖到上海开刀。1975年1月初,陈越玖从宁波转院到上海医院。经过全面检查,得出的结论与宁波医院相似:“乙状结肠癌”,但是属晚期,并已扩散。陈越玖在上海住院期间,连营团领导都很关心,体现出了北大荒人的情谊。当时,一连党支部专门派北京青年卫生员吴风英到上海医院了解病况,同时还让同宿舍的上海青年蓸丽萍到医院进行护理。二十一团党委也派领导前往上海看望了陈越玖和她的家人。

陈越玖的病情一直让我们这些同班同学深为牵挂。1975年1月21日,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我和同学翁雅芬,还有离开一连到伊春卫校读书的周爱明一起会合上海,前往医院看望陈越玖。见到我们这几个同学,她颇为动情地说:“看到了你们真高兴,我得了这种病真是想不到,忘不了北大荒的六年生活,我特别记挂畜牧排的猪马牛羊,还有一起工作的同事们。”说着说着她眼框红了,我们的心也如刀割一样,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于是寻找其他话题,活跃病房中的气氛。在没进病房前,陈越玖的哥哥已把开刀的情况和我们说了,“整个癌细胞已全身扩散,现在只能暂时延续她的生命。”为了能陪陈越玖,我们在上海多停留了几天。

宁波过了春节后,我的探亲假也将到期了。不知陈越玖的病况如何,我决定到上海再去看看她。当我和同学翁雅芬推开病房门时,只见陈越玖坐在椅子上,而头和双手趴在桌子上,病魔已折腾得她无法入睡了。我们走近她身后轻轻地叫“越玖我们来看你了”。她很吃力地抬起了头,用十分微弱的声音说:“你们来了,是要回'北大荒’了吧?”当看到她已骨瘦如柴的手臂和由于腹水而鼓得很大的肚子,我们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也想不出用什么语言再来安慰她,只有一阵阵地心痛。陈越玖叮嘱翁雅芬到连队后,要替她谢谢连领导和相关的同事们。出了医院,翁雅芬哭了,我的泪水也顺颊而下。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青年张永良,在陈越玖上海住院期间,他也专门请了探亲假去看望她。当时陈越玖已几天滴水不进,身体十分虚弱。当听到张永良的声音,她心里一阵激动,但已很难用更多的语言表达对他的关怀和希望,只能断断续续地说:“你一定要按时回连队……,一定要……好好地干”。张永良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热泪夺眶而出。男儿有泪不轻弹,张永良是一个很硬朗的男子汉,这也看出他与陈越玖之间的真正战友情。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陈越玖提出要把自己的骨灰送到北大荒去。这完全是她真实的想法,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作为老同学和战友,我们深知她为人坦诚真诚,从不虚情假意。北大荒对她的一生有最深刻的影响,“北大荒”是她的想往和归宿,这种执着来源于“北大荒”雁窝岛一批老垦荒烈士的誓言和精神,他们始终在鼓舞和激励着这个年青人。

返回“雁窝岛”没有多久,也就是4月3号,从上海传来陈越玖逝世的噩耗,我们都陷入悲痛之中。

Image

陈月玖骨灰运回北大荒下葬,一连指导员和陈越玖的哥哥一起捧骨灰盒

Image

1976年5月4日,青年节,《人民日报》刊发了长篇通讯《我是北大荒人》,报道了陈越玖的事迹,全国二十九个省、市报刊也分别进行转载报道。宁波市委、共青团和总工会,专们组织人员到雁窝岛进行采访,还在宁波专门举办了报告会和展览会。6月1日,陈越玖的骨灰在她的哥哥和团党委委派人员的护送下返回了雁窝岛。团党委在雁窝岛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将她的骨灰安葬在雁窝岛革命烈士陵园。

Image

燕窝岛烈士陵园里的陈越玖墓

忘不了北大荒,忘不了雁窝岛,忘不了黑土地老同学的亡魂…… 

刊登于《八五三记忆·宁波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