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智慧 ——从教育的角度解读《做最好的自己》(一) 范维胜 读书,不可以不读序言,不管是作者自己写的,还是其他的什么名人写的,皆可一读,而且是不应该不读,为什么?因为序言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它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宋健先生给李开复先生的《做最好的自己》的代序《传承爱心》颇值得玩味,特别是“智商还不是智慧”的阐述我深有感触。 宋健先生这么说:“智商还不是智慧,前者对于后者的影响最多是间接的。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群体中生活和工作,随着社会进步二生存、成长和奉献。如果闭于自我,封于幽室,凝结于隘事,看不到大局,至死不识社会进步大潮,那么即使智商高一点,只能称之为小聪明,反而做出许多傻事、蠢事、坏事,像《红楼梦》里的那个王熙凤,聪明反被聪明误。真正有智慧的人识大局,知环境、认航向,尊重别人,善于共事。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才智,在为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企业、事业做出贡献的过程中达到卓越。”所以,我认为智商不等于智慧。 教师应该有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的生成光靠自己的聪明,也就是智商是不够的。我们都知道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他能够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达巴赫猜想,不可谓不聪明,那是高智商,不是我们一般教师的小聪明,但他当不了教师,也当不好教师。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也会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年轻的抑或年老的甚至快要退休的老师,他们平常与人打交道,表现出非常聪明的智商,但是一遇到教育教学中的学生出问题,他们就束手无策。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就是他们没有教育的智慧。 我曾经在听了致力于教师幸福生活研究的陈大伟老师《致力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的报告后,写了一篇博文《做一个智慧的老师》,因为我认为,教师没有教育的智慧,他便不可能幸福。我还对陈大伟先生的教师靠做“奥氏微笑”操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提出质疑。因为微笑是发自心底的智慧,友善、健康的生活态度也是人生活智慧的的体现。能将学生“为什么把我的话当成耳边风”转换一个视角,变成“我的话他为什么会当成耳边风”,更需要一种智慧。希腊神话西西弗的阳光心态,并不是生活本身赋予他的,他的生活本身充满了无味、反复甚至痛苦,是什么让西西弗具有阳光心态,应该是他的生活智慧。 生活如此,课堂教学同样如此。没有智慧,教学也就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哪会有课前的期待?没有教育的智慧,就没有陈大伟老师的“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对话的神奇,就没有陈大伟老师的“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创造的美妙。讲座中陈大伟老师讲到的什么慢慢地教,想想啊;什么善意地理解,不恶意揣测;什么课程本身就是资源······这不都是教师的教育智慧的生成物吗?没有了教育的智慧,课后审美还有吗?没有了教育的智慧,课后的反思还有吗?没有教育的智慧,课后的沉淀还有吗? 什么是教育智慧呢?那就让我们首先认识一下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智慧呢?“智慧”最本质的表现是创造和创新,是个体生命活力的外现和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基础上的,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多个层面上发生,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它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聪明(机敏),也不只是心理学中的智商。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 什么是教育呢?“教育”就是教化和培育,是教育者在学校里充分激活和调动被教育者用自己的已知来吸附未知,让被教育者走出学校之后,能获得各就各位,各得其所的品德和能力,获得生活的,最起码是生存的智慧。 这样说来,教育智慧就是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在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教育智慧是应当渗透、内化于包括师生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教育的一切方面中。由于教师是教育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我们常说,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教育出智慧的学生。只有智慧的校长才能创造出智慧的学校。此话不假。尽管智慧的教育基于知识的教育,但智慧的教育毕竟有别于知识的教育。因此在学校我们的老师就不能仅仅传授知识,更应该在传授知识之外,培育学生生活的智慧,这样学生走向社会,他们的小聪明或许能变成大智慧。否则就会相反。我永远忘不了一个叫卢刚的北大留美学生的悲剧。时间可以追溯到1991年11月1日,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发生了一个杀死同学和导师的惨烈案件,杀人者叫卢刚,是北京大学留美高材生。他与他的同学在同一个导师手下读研,都希望留校任教。结果导师留下另外一位叫山林华的同学。而这个卢刚就恶从胆边生,买了枪在例行的研讨会上把同学打死了,把导师打死了,把曾经不同意他得奖的老师也打死了,把副校长和她的秘书也打死了,最后把自己也打死了。这件事震惊了美国。你们想,爱荷华是一个偏僻幽静的地方,是个世外桃源。人们平和善良纯朴,据说百年来没有听见路上有吵架声,现在竟发生了这样的事件!这个卢刚就是没有智慧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危险品。 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呢?那就是依据李开复先生的《做最好的自己》的“成功同心圆”原理来提升自己的素养,历练自己的机智,规范自己的行动,沉淀自己的思想。你就能够获得教育智慧。 何谓成功同心圆原理?就是:成功=价值观+态度+行为。同心圆的核心是价值观,中间层为态度的六个方面,最外层是行动的六个方面。请看下图: 李开复先生说,成功同心圆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也是判断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做出正确的选择(Knowrightfromwrong),意味着他是一个有道德、讲诚信、负责任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人。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的价值观应该是什么?我想还是用我市原市委书记王辉忠倡导的六大价值取向,即忠诚、公正、诚信、明礼、创新、担当最为合适。有了它们,你就有可能生成教育智慧。
忠诚,具体到工作上,就是要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如果对于自己的工作具有一种职业倦怠的话,无论如何,也产生不了智慧。公正,就是对待学生的态度问题,既要向上看,更要向下看;既要关心优等生,更要关爱后进生。诚信,就是要诚实可信,说一不二,说到哪做到哪,不做连壳吃菱角的事。教师也应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也是一种智慧。明礼,就是明事理,讲礼节,将学生当做人来看待,对学生也该有应有尊重和信任,不崇尚所谓的听话教育,不无视自己的声色俱厉而不允许学生的不敬,不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平时的衣着服饰、言谈举止都应该得体适宜。创新,教学中不重复昨天的故事,不要妄想用一张旧船票来乘无数的客船。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不做教学参考书的搬运工,不做一些所谓名师的复制品。担当,要有责任感,有进取心。知道自己身上担当的是未来。 我想,我们的老师核心的价值观明确了,智慧的生成也就随即而来。有了这核心价值观,我们对教育对学生就会真爱,因为真爱是产生教育智慧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尊重和信任,教育也就偏离了生命的原点。有了对于教育和学生的真爱,我们就会对自己的得失成败不断总结和反思,因为每一个成功者都曾经历过挫折的历练,他们的脚下也曾经泥泞不堪,然而正是不堪的“泥泞”,才滑出了他们的智慧灵光、丰盈了他们的智慧宝囊。因为有了对教育和学生的真爱,我们在反思中,就会不断地读书,博览群书,从名家的经验中发掘智慧,为我所用。其实,读书是我们教师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读书是我们教师汲取教育智慧的最重要的渠道。 教育者不能没有智慧,这就是教育生活中心理智慧。教育者如果缺失了教育智慧,即便有着小聪明或者高智商,也是做不好教育的,甚至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