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歌墨舞见激情——走近军旅画家董辰生大师的人物画世界

 阿年282 2022-07-25 发布于河南

  作者:袁惠贞

  我国著名军旅画家董辰生大师,1929年生于秦皇岛。19岁那年,他踏着解放战争的硝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文艺战士。

  在革命这个大熔炉里,他自觉地接受部队的历练,接受战火的洗礼,铸就其远大的目光和宽广的胸怀。更把少小在父亲那里学到的民间绘画技艺,发扬光大,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并不断提升,用以宣传政策、报道战事、描摹战士、讴歌英雄。

  董老师用多彩的画笔反映时代的同时,也开启了自己波澜壮阔的创作人生。他的成长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不断壮大,祖国的繁荣富强息息相关。

  他历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后勤报》社、中南军区政治部《战士报》社美术编辑、总政治部《解放军报》社美术编辑。期间,他身在部队,深入生活,远足边陲,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军事题材作品。他的笔下英雄辈出: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杨根思、刘胡兰、焦裕禄……这一个个英雄人物的连环画,都是一件件沉甸甸的作品,汇聚而成“一幅壮丽的、史诗般的画卷”。在新中国画坛上,画英雄人物连环画的一众艺术家中,董辰生可谓不可或缺。

  构思巧妙 翰墨传神

  2017年9月12日上年10点正,我再次到董辰生老师家采访。此前,董老师关切地告诉我,他家住北京海淀区紫竹园路100号内干休所,并认真嘱咐我到了紫竹桥路调头。当我如约而至时,满头银发年近90岁的老人家已站在一楼等我,我说:“我来你家啊,董老师!您家不是住在四楼吗?”他接过话头:“我家是在四楼,不过已经装上电梯,就是怕你找不到。小袁,近几年干休所变化好大……”如此细致,如此周到,这就是让后辈又敬又爱的董老师。

  寒暄过后,董老师兴致勃勃地将珍藏半个世纪的连环画《黄继光》送给我。拿着沉甸甸的画册,我与董老师一起坐下来谈论它的创作经过。细细聆听董老师追忆起很多关于黄继光的艺术创作故事,我像一个认真聆听的学生,聚精会神享受着他春风化雨般的艺术熏陶。

5

连环画《黄继光》

  “小袁啊,今天来谈黄继光创作,还是很有意义的!”董老师饶有兴致地回忆起创作《黄继光》的情景。

  “抗美援朝时期,全国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东西南北中,处处颂英雄。人们对民族英雄的爱是纯朴的、自发的。”

  我接上他的话:“当年刚刚建国不久,又适逢抗美援朝,可以想象那是多么激情澎湃的岁月!”

  董老师继续他的难忘回忆:“当时的媒体并不发达,只有报纸和广播电台,这也是大众了解战事的有限渠道。我这个文艺兵,拿笔杆子的,为什么不去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前方、为人民做点事呢?”

  “哦!这就是董老师您创作的初衷。”我竖起拇指以示赞赏。

  他爽朗的哈哈大笑,点头称是:“我就开始酝酿以连环画的形式,去歌颂前方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们。此刻,黄继光的光荣事迹进入了我的眼帘,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里我想替年轻一辈的艺术创作者,请教你一个问题。董老师,您是从哪些方面收集黄继光的资料呢?”我好奇地问到。

  “通过报纸和广播电台搜集资料,归纳黄继光短暂的一生,再加上画家想象并融入英雄人物之中。从少年黄继光的背景,到参军轶事,再到他英勇牺牲那一刻的场景构思。”他简练地回答。

  董老师继续深层次地剖析黄继光的童年:“他小时候生活贫苦,给地主放牛、喂牛、侍候地主婆,还要被地主打骂。我跟黄继光属于同龄人,小时候也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非常理解他的思想,也很清楚他参军的坚定意愿。对旧社会苦大仇深的阶级属性,决定了黄继光对革命的自觉性,以及对祖国之爱、对侵略者之恨的坚定性。”

  他还特别记得:“1951年3月,四川省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由于个头矮而未被选中,他愣不服气,硬缠着来征兵的营长不放。营长拗不过他,被他参军的热情所打动,最终同意予以破格录取。”

  我马上点题:“董老师,您在创作时去挖掘事迹,是牢牢抓住黄继光对革命的自觉性这一主题吗?”

  董老师微微点了点头,深深感叹:“其实,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许多事迹,特别是他的精神,无时无刻地感染着我、鼓励着我激情洋溢地去从事冗繁的创作。”

  我怀着崇敬的感情,认真翻开连环画《黄继光》的画页:为了表现上甘岭战役的艰苦与残酷,董老师不惜笔墨将战争场景描绘得乱石飞溅,火光熊熊。

  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黄继光毫不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军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射击。然而,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在地堡里的机枪又突然开始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

  此时,黄继光已多处负伤,弹药用尽。敌军的火力点就在眼前,战友们却动弹不得,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英雄黄继光纵身一跃,用躯体堵住敌人的枪眼。“冲啊!”,后面的部队潮水般一拥而上,红旗插上了最后一个山头!

4

连环画《黄继光》

  当战友们抱起黄继光时,他身上已受了七处重伤,并为祖国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董老师以粗放的笔触、厚重的色彩,去描绘战况的惨烈;用刚健的线条,去描绘黄继光的勇敢。画面中的黄继光目光如炬,气势如虹,雄风凛冽,舍身为国的英雄本色跃然纸上。作为黄继光生命中的高光时刻,他采用灵动的笔法,去讴歌英雄主义,展现其爱国主义精神。

  接着他还介绍:“最初创作《黄继光》的版本是黑白的,后来人民出版社要求出彩色连环图。于是,就有了现在看到的彩色版本,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这时,董老师轻轻对我说:“小袁,我万万没想到50年后,大家对这本连环画《黄继光》好像还没有忘记,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

  我说:“《黄继光》被选入小学的语文课本教材。它之所以这么成功,这么有感染力,就是因为董老师您高超的笔墨功夫,以及感同身受的社会经历的最好的艺术结晶。”

  董老师哈哈大笑:“小袁,你给我套高帽了!其实这是我应该做的。”

  接下来他更是如数家珍:“中国画很讲究画外的功夫,画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素质和多侧面的修养。绘画,要追求精湛的艺术技巧,高超的笔墨功夫……”

  详细听过董老师这段鲜为人知的创作往事,才深感连环画《黄继光》面世背后所深藏的心路历程和艺术造诣。

  作为时代的产物,它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抗美援朝的大背景下,革命需要斗志,人民需要榜样,社会需要信仰,时代需要黄继光。讴歌英雄主义,永远是时代的主旋律;塑造人民英雄,乃是军旅画家的天职。董老师80多年的创作生涯里,作为军旅画家的他不忘初心,为英雄题材的创作拓展新路,贡献良多,令人服膺。

  志道据德 依仁游艺

  曾记得,1999年12月3日下午3点,北京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细雨夹着雪花,将气温带到零下七、八度。雪花既像鹅毛,又像棉絮,漫天飞舞,飘飘洒洒。董老师身穿厚厚黑色大衣,头戴黑色羊绒贝雷帽,冒着严寒,准时来到新华社新闻大厦一楼多功能厅,参加我新作《艺林撷菁》的首发式。

2

董辰生老师出席《艺林撷菁》首发式并讲话

  首发式上董老师谈到了对我的看法:“首先祝贺袁惠贞小姐,能够出版这样一本关于书画家的专著。这本书的形式很好,好像还是第一次看见。这本书包含对画家的评论、画家的精品,还是彩色印刷的。这样的一本好书,肯定具有可读性、可观赏性、可收藏性。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体现了袁作家的心愿。祝贺小袁这本书发行成功!”

1

在《艺林撷菁》首发式上阿老和董辰生祝贺作者

  此外,在我新书《艺林撷菁》介绍他的文章页面上,他用繁体写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落款“己卯年辰生书于北京”,最后盖上朱文签名印章。同时告诉我这句题字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教育、学术思想的总结,也是孔子一生的真实写照。

  董老师对孔子研究颇深,并曾经跟我分享其感悟:“绘事后素”是孔老夫子对绘画的表述。主要表达道、德、仁、艺,是做人做事的修养要点。如无高远的“志”向,就难免流于俗气;没有相当的“德”行为依据,人生就如飘萍无根,最终也不能真正成熟;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有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不渊博,人生就会枯燥。实现先圣提倡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四种涵养修为,才可臻至人生的理想境界。

6

董辰生老师为作者新书题字

  孜孜不倦 笔耕不辍

  在董辰生老师80多年的美术生涯中,创作出大量的插图、连环画、宣传画、民族风情画、戏曲人物画和人物速写画等。其中组画《黄继光》获得1982年全国连环画二等奖,组画《喜闻乐见》获得1982年全军美展优秀作品奖,中国画《共鸣》、《泼水节》、京剧人物画《苏三起解》、《审头刺汤》为中国美术馆和北京画院收藏。1979年以后,两届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其先后出版有《董辰生京剧人物集》、《辰生速写》、《董辰生画选》和《董辰生古今人物画》、以及连环画19本,电视片《董辰生的戏剧画》一部,深受部队乃至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有缘千里来相会!当初与这位名闻遐迩的军旅老艺术家的结缘,历历往事至今依然清晰在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冬天,我第一次去北京董老师家采访。步进他家画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墨绿色的书案上摆着文房四宝,散发着墨宝幽香。墙上悬挂着他的几幅人物作品,整体格局雅致而文气。

  宾主客套一番后,他拿出几幅近作给我观赏。其中一幅人物画作品《踏歌行》,以生动优美的舞姿造型、流畅丰润的线条、明快典雅的墨色,深深地吸引着我。

  他不吝赐教,俨然一位慈祥、可亲的老师,谆谆善诱教我如何细细品画。于是,我就自然而然称他为董老师。

  董老师继续介绍中国画《踏歌行》的创作,以及其中蕴涵的民族风情。这幅画是描写云南省高黎贡山区的傈僳族,一个酷爱歌舞的少数民族。

7

中国画《踏歌行》

  傈僳族人民性格豪爽,崇尚文化生活。种类繁多的节日,正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他们甚至用唱歌和舞蹈来解决矛盾,从而平息了不少的麻烦和纠纷。这真是妙不可言的风俗!在庆祝丰收、婚姻嫁娶和节日集会时,无不用歌舞来尽情表达他们心中的喜悦。有的歌舞即使在无伴奏的情况下,也能声情并茂,韵味十足。他们擅于运用脚的舞步、脚跟的叩击,踢踏出优美悦耳的节奏。

  这幅中国画《踏歌行》布局清新、动态万千、笔墨酣畅,将傈僳族舞者的舞步传神地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跃然纸上。

  在董老师的眼中,诗歌、音乐、文学、戏剧,统统都是绘画的宝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的境界,能通达绘画的境界。书法入画,不仅是笔法和用线的功能。它最大的长处,是以抽象美的造型来影响绘画,从而艺术地述诸于欣赏。这幅中国画《踏歌行》所展现的艺术意蕴,正是如此。

  告别他时,我的记忆闸门完全打开了,时儿掠过他的连环画、民族风情画、佛教题材画、历史人物画、戏剧人物画,一页页、一幅幅都在脑海中展现着,翻卷着……从他笔下的英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领略到叱诧风云的气概;从他笔下的普通人身上,我们可以体味山水的妩媚,泥土的芳香;尤其是他笔下的少数民族少女,简直就是美的情歌,美的抒情诗。那是无声的韵律,那是线条的舞蹈……

  孜孜不倦,动笔不辍,有师如此,夫复何求!

[ 责编:宫辞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