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故事,题目是《牛郎织女》。很高兴,我看到很多孩子都已经在课文纸上留下了许许多多预习的痕迹。通过预习,你一定会有收获。接下来,请你用一、两句话来分享一下预习成果,只要跟“牛郎织女”相关的都可以,谁先开始?
生:牛郎是任劳任怨、不辞辛苦的人。
师:他通过预习,了解了牛郎是怎么样的人,他用两个词来形容牛郎,真好!牛郎还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牛郎还是个善良勇敢的人。
生: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
生:牛郎勤劳能干。
师:不错。你们能评说一下其他人物吗?
生:王母娘娘是个心肠歹毒、心狠手辣的人。
生:织女是一个贤惠、心灵手巧的人。
师:我特别喜欢心灵手巧这个词。你看这个故事当中说的,就连天边的——
生:云霞。
师:对,就连天边的云霞都是织女一手织出来的。所以把心灵手巧送给织女,我觉得非常的贴切。继续分享,还有什么预习成果?
生: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
师:没错。请继续。
生:牛郎是个孤儿。
师:没错。
生:老牛是乐于助人的。
师:不仅仅是乐于助人,这个问题我们待会再研究。继续。
生:织女是美丽善良的。
生:老牛是知恩图报的。
师:嗯,知恩图报比乐于助人这个词要准确。
师:传说故事通俗易懂,通过预习,大家已经基本了解了故事中人物的特点,真不错。谁在预习的时候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预习的时候可以去做的事情,有吗?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牛郎是一个孤儿,憨厚老实,和老牛相依为命。牛郎和织女一见——
师:一见钟情。
生:一见钟情,最后成为了夫妻,有了一儿一女。后来王母娘娘把织女给抓回了天宫。牛郎要去救织女,但是终究还是没救成织女,反而两个人被隔在了银河的两边。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一群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成一座鹊桥让他们相聚。
师:这个女孩把那么长的故事浓缩成了一段话,挺能干的,但主要内容还可以再简洁一些,待会咱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刚才我们说《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什么故事啊?
生:传说故事。
师(板书“传说”):什么叫传说?
生:流传下来的故事。
师:“传”什么意思?我通过嘴巴讲述传给你,你通过嘴巴讲述传给别人,想到哪四个字了?这叫口口——
生:口口相传。
师:那什么是“说”呢?说又是“道”的意思。你说老百姓他爱说这样的故事吗?爱不爱说?
生:爱说。
师:想到哪四个字了?津津——
生:津津乐道。
师:没错。所以民间传说故事,就是老百姓口口相传、津津乐道的故事。既然民间传说故事是这样的故事,所以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这样的故事说好。通过我们的努力,做一个出色的传说民间故事的传说者,不要让这样的故事只是沉睡在我们的课文纸上,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生:能。
师:都说讲故事只有把那些最关键、最重要、最有意思的地方讲得特别好,才能使这个故事引人入胜,所以讲故事的秘籍之一就是?
生:抓重点。
师(板书:抓重点):现在请你拿起笔来,一边快速浏览整个故事,一边找一找这个故事当中哪些情节特别重要,特别关键或者说特别有意思,请进行标注,如果能够给重要情节拟上一个小标题就更好了。
生(开始浏览,标注;教师巡视)
师:对重要情节进行标注,我发现咱班的孩子用到了很多方法,有的孩子采用画波浪线、画横线的方法,有的孩子采用标注前后括号的方式,重要情节它肯定是一段一段的,它不是一句话,更不是一个词,这些方法都行。但是,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大明老师发现有些孩子特别关注第二段所描写的情节,是不是?如果采用画横线、画波浪线,我觉得有点辛苦。能不能用这种方法?(师板演)
师:我这表示第二段,我觉得这一段情节特别重要,我可以用这种方式去标注(在整段的左边加上大括号),这是什么符号?
生:大括号。
师:小标题可以拟在什么地方?
生:大括号尖尖头那个地方。
师:很好!这种方法是不是要简洁很多,方便很多?当然用括号的方法也挺好的,请继续。
师:拟小标题是有要求的,它一定是个短语,而不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我们交流一下,大家首先关注的是第二段所描写的情节,是吗?来,拟的什么小标题?
生:老牛说话指点牛郎。
师:八个字,非常精练。也可以是“老牛说话指点迷津”。再往后,还有什么重要情节?
生:第七自然段我拟的小标题是:狠毒王母抓织女。
师:狠毒王母抓织女,七个字,非常好。如果用五个字呢?
生:王母抓织女。
师:不错,相当简洁,已经不能再简洁了。有一次,大明老师给别的班的孩子上这一课的时候,有一个男孩子说,大明老师,我只用三个字就可以了——“王抓织”。我问怎么个“王抓织”,他说王代表王母娘娘,织代表织牛。孩子们能不能这样代表啊?
生:不能。
师:当然不能。所以概括小标题一定要在意思清楚的前提下追求简洁,明白吗?还有什么情节特别关键,继续分享。
生:我认为第四自然段情节很重要,小标题是“牛郎识织女。”
师:仅仅是“识”吗?我认为三、四、五、六这些情节我们该合起来拟个小标题,叫“牛郎织女——”?
生:牛郎织女幸福生活。
师:牛郎织女幸福生活。好。还有什么重要情节?再往后看。
生:我在第八自然段拟的是“牛郎追织女”。
师:你太厉害了。第七自然段的情节是“王母抓织女”,第八自然段当然是“牛郎追织女”。请坐,继续分享。
生:王母隔夫妻。
师:王母隔夫妻,不够清楚,她怎么隔的?她是拉了一条隔离带呢,还是干了别的什么事?
生:王母划天河。
师:如果是“王母拔簪划天河”,那就更清楚了。好,还有一个重要情节就是这个故事的结局,这个结局用八个字怎么概括?
生: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师:七个字怎么概括?
生:牛郎织女相会。
师:四个字怎么概括?
生:鹊桥相会。
师:三个字怎么概括?
生:鹊桥会。
师:真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梳理出了这个故事的重要情节,有意思的情节,有没有发觉通过刚才的梳理其实我们已经完成另外一件事情。
生: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师:没错,把刚拟的小标题连起来就是了,我们一起连连看。老牛说话指点牛郎,接下去是——
生:牛郎织女幸福生活。
生:王母抓织女。
生:牛郎追织女。
生:王母划银河。
生:牛郎织女鹊桥会。
师:多简洁啊,多明了啊,这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我们再连起来说一说,争取把故事的主要情节刻在心里。
生:老牛说话指点牛郎,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王母抓织女,牛郎追织女,王母划银河,牛郎织女鹊桥会。
师:嗯,说得好。讲故事时,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讲着讲着突然卡壳了,忘词了,有吗?
生:有。
师:所以我们要先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了主要内容,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自由发挥,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师:刚才我们首先关注的是第二段的情节,小标题是?
生:老牛说话指点牛郎。
师:我们先来讨论讨论,这一段情节有意思在什么地方?
生:老牛居然会说话。
师:这头牛不仅会讲话——
生:还可以预知未来的事。
老师:那叫预知未来。它不仅会讲话,而且还能未卜先知,这简直就是一头——
生:神牛。
师:生活中有这样的牛吗?
生:没有。
师:这可是老百姓——
生:编的。
师:准确地说是想象出来的。所以民间传说故事,它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我们用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幻想奇(板书),有人说“没有神奇的幻想就没有民间传说故事”。像这样有意思的情节,我们是一定要把它讲好。讲故事根据水平的差异,可以分成这样三级:初级、中级、高级。接下来,我想请一个孩子讲一讲这段情节。咱们班讲故事讲得最好的孩子是谁?你推荐谁?
生:我推荐我自己。
师:太自信了。掌声鼓励。(生鼓掌)
师:我就喜欢这样自信的孩子,来,我跟你私下里沟通一下,其他孩子不能偷听啊(师生个别传授讲故事的秘笈)。我们用掌声欢迎这个孩子为大家讲故事。
生:有一天晚上啊,牛郎走进牛棚,忽然听到一声“牛郎!”是谁叫他呢?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面,原来是老牛在讲话。老牛说:“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可别错过了这个机会啊!”
师:讲得太好了。什么水平?
生:高级。
师:确实是高级水平。说能表扬表扬她?
生:我觉得她讲得绘声绘色。
师:说点实在的。
生:讲得特别有感情。
老师:说点实在的。
生:讲得声情并茂。
师:你们不会说实在的话吗?我教你们,比方说她故意压低嗓门把老牛这个角色说话的那种语调,语气区分出来了对不对?
生:对。
师:她一张嘴我就知道,她准备讲故事,而不是念课文。你猜我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中写的是“一天晚上”,而她说的是“有一天晚上啊”
师:是啊,不一样。这就是讲故事。念课文讲究一字不差,而讲故事可以适当地“添油加醋”。明白了吗?真不错,用掌声向她表示祝贺。
生:明白了。
师:在咱们这个课堂上谁能超越她?
生茫然。
师:在咱们这个课堂上谁能超越她?(边说便用手比划范围,暗指教师自己)
生:哦,老师!老师能超过她。
师:她已经是高级水平了,如果我来讲的话什么水平?
生:超高级。
生:特级。
师:特级?因为我是特级老师是吧!本来我不想讲的,因为你们前面有一句话启发了我。你们说这是一头?
生:神牛。
师:没忘吧。
生:没忘。
师:好,既然是一头神牛,我准备这样讲故事。请注意倾听。(师讲故事,运用回声技术)(讲完后生热烈鼓掌)
师:为什么鼓掌?
生:有回声,很有意思。
师:有回音合适吗?
生:合适,因为是神牛。
师:很多电视里边神仙出场,神仙说话的时候,都是这样的是吧?加上一点回声,显得他很有神力。想不想学?
生:想。
师:很难学的,因为如果你讲得不好,别人会以为你是口吃。挑一句我们学一学好吧?就最后那句吧!(生练习回声讲述)
师:像这样讲故事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发现没有,民间传说故事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我们再来看这一段文字,你觉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生:老牛说的话中,每小句话最后一个字,在下一句话前面就会出现那个字。
师:是啊,这叫顶针。每次读到这里,我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小时候妈妈讲给我听的那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
师:这就是顶针,很有特色,讲好了,就很有讲故事的味道。再看这段话里还有一句话,也是民间传说故事的语言特色。刚才有个孩子说到在设悬念,哪句话在设悬念?这句话及其普通,少了这句话不影响故事的连贯,讲好了这句话,就能把听故事人的胃口给吊起来,发现没有?
生:是谁叫他呢?
师:没错,这句话就在设悬念。赶快找找,其他地方还有哪儿也在设悬念?最先找到,就把这句话念出来。
生:这姑娘是谁呢?
师:还有呢?学会看得快?
生: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
师:还有呢?这三句悬念后边都是问号,所以大家一下就找出来了,还有一句,句尾不是问号,可也在设悬念。
生:老牛临死前说的“你就披上我的皮……”。
师:为什么这儿也在设悬念呢?
生:是句尾的省略号在设悬念。
师:没错。民间传说故事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悬念,才会那么引人入胜。所以民间传说故事他第二个特点就是:悬念巧(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