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年,国宝《五牛图》要在香港拍卖,周恩来:不惜一切代价买回!

 今古言堂 2022-07-25 发布于福建

前言

“总理,有一封匿名信,你要不要看一下。”

“好,拿来,我看一看。”

“传世国宝......《五牛图》......拍卖十万港币.....上千万人民币.......”周总理一边看信一边在嘴里念叨着,随即就拿出纸笔,立刻写下电文“驻港新华社社长黄作梅,《五牛图》即将拍卖,命你在验明真伪后不惜一切代价买回《五牛图》。”

总理的电文写完后,就命令秘书立刻发电。

这幅《五牛图》到底有什么来历,竟然让周总理亲自插手?

一、《五牛图》

韩滉的《五牛图》是我国目前存世最早的纸本画,而且是完全用桑皮纸所绘画的。《五牛图》,顾名思义,在这幅图画之中一共画由五头牛,这五头牛从左到右依次排开,每头牛的颜色、神态都不一样。《五牛图》主要经过宋朝内宫、元朝大家赵孟頫、明朝项元汴、汪氏家族以及清朝内宫相继收藏。

图|韩滉

我国是农耕大国,牛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贡献极大,而牛的形象也一直都是憨厚、值得信赖的,而韩滉,作为大唐朝的宰相韩休之子,德宗年间的新一任宰相,他对于百姓的生活十分看重,因此,对于支撑百姓正常生活的牛也格外欣赏。

据说,当年韩滉上位左道宰相的位子时,时间充裕,经常和朋友去野外游玩,两人不知怎么就谈起来绘画,朋友对韩滉说:“最近不少人都说,画一些马、牛、鸡、狗这些牲畜都是人们常见到的,难看出新意的同时也最不好画,对于这事,你是怎么看的?”

韩滉略一思索,回答道:“其实不然,这些东西不好画是因为太常见了,一旦画家失误,就很容易被看出来,所以这类的绘画很少,但是,农业是天下安定的根本,耕牛更是老百姓心中的宝贝,只要画家能够观察仔细,像耕牛这类的画肯定能画好。”

就在韩滉说完,就看见远处的草地上出现一群牛,牛儿的姿态各异,但都展现出各自的风姿,韩滉看得出神,没多久,就立刻让书童拿出笔墨,将自己看到的牛迅速画下了,在取完景后,韩滉经过数月的修改,终于画出了不落俗套的《五牛图》。

这幅《五牛图》曾经在乾隆手中收藏过,并且也是乾隆最喜欢的画作之一,作为书画界的“牛皮癣”,乾隆自然少不了对这幅画进行盖章、题跋以及找人题跋。

由于《五牛图》意义特殊,是对农耕文明最好的赞扬,所以乾隆在这幅图刚刚打开的地方盖了一个大大的“春藕斋”印章。通过印章可想而知,当时这幅图被乾隆安置在春藕斋之中,那么这幅图为什么会被放在这里呢?

原来,在清朝入关之后,历代皇帝都有“亲耕”的传统,也就是皇帝专门有自己的一块地,这块地里的农作物大多以麦子为主,而皇帝到来每年播种、耕种的时候,都需要到这块地里在满朝文武的见证下亲自赶牛、扶犁亲自耕种,以示皇帝“重农”之心,因此,乾隆也不例外,自从他25岁登基后,每年的春天都会进行一次这样的活动,直到他70岁那年,身体状况实在不允许才下诏停止。

图|《五牛图》

康熙在紫禁城的南海修建了丰泽园,而丰泽园正是举行春耕仪式的地方,而距离丰泽园最近的地方就是春藕斋,皇帝累了就会在春藕斋休息,于是,这幅《五牛图》也就被放置在春藕斋,乾隆在某次耕地累了的时候拿起这幅图鉴赏一番,顺便盖了那方“春藕斋”的印玺。

只有这一方印玺还不够,乾隆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农耕文化的重视,还亲自在画的前端写上四个大字“兴托春犁”,并且亲自盖上了“乾隆宸翰”的印玺,表面是自己亲笔,未曾假手于人。

在“兴托春犁”后,就出现了乾隆的题跋,这份题跋直接被乾隆认定为真迹,并且根据历代名人收藏留下的蛛丝马迹,讲述了《五牛图》的传世经历。

韩滉的《五牛图》是将五只牛分别画在不同的纸上,然后再拼接成一幅长卷,也就形成了现在的《五牛图》。

在这幅画中,第一头牛是最普通的黄牛,也是五头牛中唯一一只有背景图的牛。画面中的这只黄牛在用荆棘挠痒痒,这也是这支荆棘存在的意义,那就是为了展示黄牛的生活习性。这只黄牛的绘画线条比较粗,牛角向内弯曲,且整只牛的神态自然,让人感觉就像是一只真正的老黄牛一样。

第二只牛是一头黑白杂色的牛,这头牛与前面的老黄牛完全不一样,虽然都是牛,但是作用却完全不一样。这头牛的牛角向前,且角尖还略微带一点弧度,看起来非常强壮的同时也保持着昂首向前的姿态。这种黑白杂色牛并不是我们常说的“黑白花”,而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百里驳,在古代,牛马都是相当稀缺的资源,所以许多富贵人家除了用马当做交通工具外,牛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这种牛的奔跑速度极快。

图|《五牛图》局部

第三头牛也就是最中间的那头,是整幅画中最重要的一头,这头牛是一头正向牛,头是完全正向朝着我们站的,由于四蹄有力,站得相当稳重,且这头牛是在“哞哞”叫的状态,甚至为了体现这头牛的重要,乾隆特意在这头牛旁的空白处题了一首诗,这首诗也将整幅图五只牛的状态进行概括,当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治国的态度。

第四头牛是一只金色的牛,这只牛呈现的是正要回头的姿态,牛角朝向前方,但是牛脸已经微微右倾,甚至还吐着舌头,着实将牛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在众多牛中,只有第五头牛是带着鼻环和绳子的,这只牛表情严肃,身材壮实,着实有一股桀骜不驯之感,牛角超前,似乎有一种斗牛的架势。这头倔强的牛身下有一个巨大的印章“睿思东阁”,这是南宋内宫的专门印章,也就意味着这幅图曾经在南宋时期被收进内府之中,供皇家珍藏把玩。

在整幅画中,除了有乾隆的印章题跋外,还有不少曾经收藏过这幅画的收藏家的题跋与印章,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赵孟頫的三次题跋。

这样一幅作品,无数收藏家都对其谨慎对待,那么这幅传世名画为什么会出现在香港的拍卖会上呢?

二、国宝之争

原来,《五牛图》自从在1900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的时候,就已经不在皇宫之中,历代被著名收藏家、甚至被皇室收藏的国宝就这样消失在世人的视线之中。

1950年初,在香港拍卖行传出一则消息“唐朝韩滉的《五牛图》真迹即将拍卖!”

此消息一出,震惊整个收藏界的同时,也震惊了无数爱国人士。只是在得知这位卖家开价10万港币的情况下,许多买家退缩了,毕竟十万港币不是小数目。

一位爱国收藏家也曾动过要购买这幅《五牛图》献给祖国的打算,但是对方要价太高,自己无力承担,为了避免国宝外流,这名爱国收藏家给周总理写了一封急信。在信中,这名收藏家将这幅《五牛图》的重要性讲述得清清楚楚,并且也表面这是八国联军当年入侵北京时被掠夺的珍宝。

当总理看完这封信后,立刻发送紧急电报,要求“在确认是真迹的情况下,不惜一切代价,买回《五牛图》。”

就在周总理做出批示的时候,在台湾的蒋介石也收到香港特务“《五牛图》即将拍卖”的来信,原本蒋介石在解放战争即将失败的时候就将中国的珍宝大批运往台湾,更何况《五牛图》算得上是国之至宝,蒋介石对于书画一类本就有过接触,自然知道《五牛图》在中国书画史上的价值,因此,蒋介石也电令在港的特务,“无论价格多少,立刻拍回,不得有误。”

图|工作中的周恩来

而与此同时,周总理的紧急电报也发送给了新华社驻港分社的社长黄作梅。

黄作梅早年在抗战的时候就曾经处理大陆和香港之间的事务,再加上他是当时的秘密党员,因此,在建国后的他在香港有了一个光明正大的职位。而且新华社驻港分社是中国大陆唯一一家在香港的官方机构代表,因此,《五牛图》的拍卖、购买工作,交给他正合适。

当时接到电报的并不是社长黄作梅,而是他的弟弟、秘书黄作财。按惯例来说,有三代之内的血缘关系的国家工作人员是不能在同一单位或系统工作,但在那个年代,在香港那个特殊的地方,黄家两兄弟合作得亲密无间,为我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做出重要贡献,因此,在一起工作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忌讳。

接到周总理的密电后,黄作财迅速翻译完毕后交给社长黄作梅。黄作梅在看完电报后,久久不能回神,10万港币太多了,新华社也无力拿出这么多钱来,更何况10万还只是拍卖时候的底价,甚至在拍卖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加价的可能性,因此,这幅图如果按照正常拍卖流程的话,是绝对不会低于10万港币。更何况,《五牛图》是一幅千年古画,哪怕有足够的钱拍卖下来,还需要对古画进行立刻保存甚至修复,如何筹钱、找什么样的专家确定真伪,一个又一个问题摆在黄作梅面前等待着他的解决。

就在黄作梅为众多问题该如何解决而担忧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件更令他意外的消息传来:台湾蒋介石政府已经派出特务,要高价购买《五牛图》,并且书画鉴定、保存方面的专家已经来港,专门运送《五牛图》的轮船也已经在港口停放。

这样的消息对于黄作梅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一般,由于台湾政府当年运送大量黄金入台,所以那时候的台湾富得流油,黄作梅如何同台湾特务竞争呢?

图|黄作梅

眼见拍卖时间就要到来,在短时间内凑齐10万港币也是无法做到, 无奈之下的黄作梅命令手下的小报记者纷纷散播“《五牛图》是赝品”的谎话,流言蜚语霎时间传遍香港。面对拍卖品可能有假的传闻,香港拍卖会为了打破流言,也为了验证真伪,拍卖行决定将《五牛图》的拍卖时间推迟半个月。

有了这半个月的时间,黄作梅也有了操作的空间,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由于自己对于《五牛图》的关注度过高,引来了台湾特务的跟踪,自己无论出现在哪里都会有“尾巴”存在,这大大限制了黄作梅筹钱、办事的进度,为了彻底跳出这个“圈”,黄作梅消失了。

作为《五牛图》收购的主要负责人,黄作梅的消失让整个购买团队陷入一片焦急之中。

为了能够尽快凑够购买《五牛图》所需的费用,黄作财向中央借钱,但是中央一次性压根就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来,因此,中央财政只能将少部分钱由专人运送到香港,而剩余的钱只能由黄作财想办法。

黄作财开始联系香港的各个爱国商人,希望借助于他们的捐款凑够所需的费用,果然,在他们的帮助下,黄作财很快将钱凑齐。就在黄作财安心熟悉拍卖会流程的时候,突然有消息说:“台湾特务已经带着钱前往拍卖行,准备在拍卖前拿下这幅《五牛图》。”

图|黄作梅

在得到这个消息后,黄作财也顾不上失踪的哥哥,只能拿着钱迅速前往拍卖行。

当他看见拍卖行经理面前箱子里全是港币后,不顾旁边台湾特务以及拍卖行工作人员的阻拦,大声喊道:“先不要卖,我这里也有钱,肯定比他的钱多!”

面对双方争抢购买《五牛图》,经理不禁笑了笑,挥手让阻拦黄作财的人退到一边,并且请黄作财一起坐下,还没等黄作财坐稳,经理说出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两位不要争了,《五牛图》已经被人买走了,我们已经将图撤拍了。”

随着经理说出的这句话,黄作财与台湾特务都一愣,两方都急忙问道:“您知道是谁买的吗?”

经理摇摇头说:“无可奉告”

图|《五牛图》局部

《五牛图》没有买回来,中央交代的任务没有完成,哥哥也不知去向,似乎最近所有的烦心事都出现在黄作财的身上。

失落的黄作财拿着装钱的皮箱慢悠悠地回到了报社,没想到当他进办公室的时候,却发现哥哥黄作梅已经回来了,而他手中把玩的,赫然就是那幅《五牛图》。

面对着哥哥的突然回归,黄作财直问哥哥“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原来,他们兄弟两人经常出入拍卖行,因此被把守在拍卖行的特务盯上了,而黄作梅为了摆脱特务对自己行动的桎梏,于是就安排了一场假失踪,当然,这并没有告诉弟弟黄作财,毕竟,弟弟都相信自己失踪了,那么外人也肯定相信。

黄作梅在“失踪”的这段时期内,将卖画人的信息查找出来。卖画人名叫吴蘅荪,是香港一名企业家,但因为资金流转不利,导致企业发展停滞,而唯一能够救企业的方式就是迅速投钱进去,可是他已经没有那么多的钱了,为了筹钱,他只好忍痛将自己收藏的《五牛图》送到拍卖会上拍卖,希望能够卖出个好价,让自己的公司能够起死回生。

这个时候的黄作梅主动找上门去,身为驻港报社的记者,黄作梅也遇到过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当他进入吴蘅荪家的时候,黄作梅就知道这个人肯定是一个踏实的老人。

面对着吴蘅荪,黄作梅与他展开了一番交谈。

“吴先生,您也是久经商场的老手,听说您要卖《五牛图》是吗?”

“没错,确实是。”

“吴先生,我想问一下,您能否把《五牛图》卖给我?”

“当然可以,无论是谁,只要钱够了,卖谁都可以。”

“吴先生,我想您没有明白我的意思,《五牛图》是国家至宝,理应回到中国,我代表中国政府向您购买《五牛图》。”

“哦,原来是国家要收购,那么你能出多少钱?”

“不瞒吴先生,我手中确实没有多少钱,更何况新中国刚刚成立,也正是用钱的时候,钱的问题,还是您先提个价格吧!”

“我也是爱国之人,但是我也要救我的工厂,这样吧,6万港币,不能再少了,这是我的底线。”

“好的,吴先生,我知道,这是我们占便宜了,要不然这幅画在拍卖会上底价就是10万,更何况还得加价,这样吧,我这就回去拿钱,您稍等。”

图|《五牛图》全图

就这样,黄作梅直接用6万港币拿下这幅传世的《五牛图》。当晚,《五牛图》就被黄作梅亲自送到北京。

当国家博物馆的人知道《五牛图》被买回来后,都十分激动,看着眼前的《五牛图》,那群“老家伙”们老泪纵横。只见《五牛图》被他们缓缓打开,面对这样的珍宝,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历经千年,《五牛图》早已破损,但由于当时的技术原因,《五牛图》一直没能被修补,直到1977年,在各方面技术成熟之后,《五牛图》才被故宫博物院的修复中心负责人提走,进行长时间的专门修复,最终让这件举世无双的国宝重现。

结语

当年的《五牛图》底价就是10万港币,这样的价格已经让人望而却步,如今更是价格连城。可对于一幅传世的书画来说,其背后的意义也更加重大。

韩滉画牛,将这种老百姓最常见的动物宣之纸上,本身就是对画技极大的体现,而且在那个时代,牛对于老百姓来说是最好的帮手,在农耕社会,牛的存在一般也代表着农耕文明的兴盛,韩滉画牛,其主要目的画的是在牛背后百姓的辛劳付出 ,而作为后世的鉴赏者,无论是宰相丙吉还是皇帝乾隆,都在题跋中告诫自己要“时刻了解百姓疾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