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132 133条诸家解说

 小柴胡汤 2022-07-25 发布于浙江

第132条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第133条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结胸为邪结胸中,属上焦之分,得寸脉浮、关脉沉者,为在里,则可下。若脉浮大,心下虽结,是在表者犹多,未全结也,下之重虚,邪气复结,则难可制,故云∶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邪结已深也。烦躁者,正气散乱也。邪气胜正,病者必死。

清·吴谦《医宗金鉴》

结胸证,若脉大,是为胃实,知结热已实乃可下,下之则愈。今其脉浮大,是尚在表,知热结未实,故不可下。若误下之,未尽之表邪复乘虚入里,误而又误,结而又结,病热弥深,正气愈虚,则死矣。

结胸证悉具,谓满而痛,结在膈之上下也。悉具者,谓胸之下,少腹之上,左右两,无不满而有痛也。较之大结胸为尤甚,此时宜急下之,或有生者;若复迁延,必至邪胜正负,形气相离,烦躁不宁,下亦死,不下亦死矣。

张兼善曰:结胸为可下之证,若脉浮大,心下虽结,表邪尚多,下之重虚其里,外邪复聚则死矣。

程知曰:结胸亦有不可下者,宜审其脉以施治也。结胸为邪结上焦之分,得寸脉浮,关脉沉或沉紧,则为在里可下也。若脉浮大,则邪犹在表,下之是令其结而又结也,故死。

方有执曰:结胸证全具,已主死矣。而更加以烦躁,即不再下,亦主死也。

程应旄曰:结胸证,妄下不可,失下亦不可。总在适当其宜,则去邪即所以安正也。

魏荔彤曰:此条乃承上条脉见浮大而言。必结胸证具,脉兼见浮大,而加以烦躁,方可卜其死。不然,烦躁亦结胸证中之一也,何遽云死耶!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阳明脉浮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藏者,可攻之。太阳结胸热实,脉浮大者,不可下,何也?盖阳明燥化,心下硬,是浮大为心脉矣。火就燥,故急下之以存津液,釜底抽薪法也。结胸虽因热入所致,然尚浮大,仍为表脉。恐热未实则水未结,若下之,利不止矣。故必待沉紧,始可下之。此又凭脉不凭症之法也。

结胸是邪气实,烦躁是正气虚,故死。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结胸之脉,寸浮关沉,寸浮则上热,关沉则中寒。上热甚而中寒不甚,则浮多而沉少,是以可下。若其脉浮大,绝无沉意,是非无中寒也,乃中寒之极。阳气全格于上,是以但见浮大,而不见其沉。下之中气败竭,必死无疑也。

结胸可以下愈者,下焦之阳,来至绝根,故推陷其上郁之阳,使之通达于下,以接下焦之根,是以愈也。其脉浮大,则阳已绝根于下,是中虚外寒之诊,下之所以速其死也。

迁延日久,结胸证无一不具,若见烦躁,则热极矣。上热极者,下寒必极,如是者,虽不下,而亦死。非死于上热,非死于下寒,乃死于中气之败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易否之彖传曰:「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外君子而内小人。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明乎此,乃可与言结胸之危候。仲师之言曰:「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又曰:「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夫群邪在位,贤人在野,则其国必亡。虚阳外脱,阴寒内据,则其病必死,其所以必死者,结胸而见沉紧之脉,虽阴寒在里,遏其真阳,邪正交争,脉因沉紧,但令真阳战胜,则一下而阴寒消歇,其病决不致死。若反见浮大之脉,譬之明季阮马持权于内,史阁部并命于外,必至君子与小人同败。以沉涸之阴寒,格垂脱之真阳,苟不顾其本原而攻下之,不根之阳,方且因之而灭息。此结胸见浮大之脉,所谓下之而必死者也。其所以烦躁亦死者,结胸之为病,本痰涎并居胸膈之证。其脉沉而紧,心下痛而硬,不大便,舌燥而渴,日晡潮热,心下至少腹俱硬满而痛,或体强如柔痉,或心中懊恼。脉之所以沉紧者,病气凝聚而中有所着也。心下痛而硬者,痰浊与水气并居阳位,格拒而不下也。不大便,舌燥而渴,日晡潮热,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者,太阳寒水凝于上,阳明燥气动于下也。体强如痉者,阳热内陷而燥气伤筋也。心中懊恼者,心阳为湿痰所郁,而气不舒也。

夫所谓结胸证悉具者,在外则状如柔痉,在里则膈内拒痛,阴寒内乘,阳热外灼,此证已属大难,若更加以烦躁,则证情益剧。盖阳气欲发,格于外寒则烦躁,孤阳无归,格于里阴,则亦烦躁。烦躁同而格于里阴者为甚。譬之汉唐明之末,群奸擅威福于朝,党锢清流东林之狱,流毒海内,士气消磨殆尽,而三社屋矣。夫群奸肆虐,稍有人心者,不能不并力而争,此亦一烦躁之象也。结胸一证,苟中脘阳气未亡,无论汤荡丸缓,皆当下之,而即愈。若浊阴内闭孤阳不归,脾肾虚则里寒益剧,里寒剧则标热益炽。譬之油灯将灭,必反大明,此结胸证悉具,所为烦躁而亦死者也。张隐庵乃谓「太阳正气内结,而不能外出」,并谓「今之患结胸而死者,皆由正结」,见理之悠谬,明眼人当自辨之(陈修园谓「邪实固结于内,正虚反格于外」,极有见地,黄坤载说尤精)。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两条是讲结胸证的预后的问题,两条要合在一起体会,才有意思。这个亦字是承上边的,那个下之则死的意思,承上文而言的。

结胸证,脉见浮大,脉浮是谓邪在表,还未完全入里,虽然是结胸了,因为结胸的邪从太阳之表来的,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脉浮就是反映了邪气在表。脉大说明里还不实。这样,虽然有一些疼痛,脉证不符,就不可下,禁用大陷胸汤。如果误下,则引邪入里,使在表之邪就往里来,正气先虚,邪盛正衰,这样的结胸病就不大好治了,所以下之则死。

治病就是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从邪气,一个就是从正气。正与邪是标与本的关系,所以就怕正气虚衰。脏结病为什么会难治啊?就是它正气虚,结胸误下,正气先衰,邪气复结,这个问题不好办,有危险。这一条就是说明结胸证不能下之太早,用大陷胸汤,或者大陷胸丸的时候,脉得见沉紧,沉主里,紧主实,浮大与沉紧是相反的,浮大是正气未虚,邪气还未入里,所以下之过早,那是危险的。

这样人家又产生了一种思想,结胸病,下之太早,可就死了,这个问题太严重了,那么对于结胸病,我就观望、等待吧。结胸病是一个大证,如果已经具备了大陷胸汤的可下之机,而不因势而泻下之,结果邪气凝结而成实,正气虚弱而不足,结胸证悉具,所有这些重要的证候完全都出现了。邪气固结,势力已成,而正气就难治了,所以出现烦躁,在结胸证悉具的前提之下出现了烦躁不安,正气散乱,正不胜邪。这个烦躁和结胸病本身的烦躁是不同的;是在结胸证悉具、邪气势力已成的时候出现,亦死,那也是个不好的。是下之早就则死,下之晚了也死。早也不行,是晚也不行,什么时候行啊?就是恰如其分。前面失之于猛啦,不应下而下之;第二条犯的错误是过于小心翼翼了,跟不上治疗的形势,同样也是犯错误。从这两条我们吸取一个教训,应下者,则下之,掌握病机,掌握病情,这样就不会出现了下之或早、下之或迟的后果。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个结胸病,脉浮,浮者是有外证,表证,有表证,不可下。大者,结未实才大,大者为虚嘛,所以脉浮且大的时候,不可下,下之则死。可见这个结胸证也不能下的太早了。

但是你要给耽搁了也死,第二段就是根据这个说的,结胸证悉具者,那是很深入了,就像我说的那种情景,按之如石硬,疼得不得了,那个时候,你还不给陷胸汤,那么待其烦躁,那也非死不可,这个烦躁,光烦不至于,这个躁者,就是乱,所以烦只是热而已,要是烦躁并存,那也必死。咱们今天就讲到这,这个结胸呢,现在我这么说也不容易理解,到后头咱们讲讲才行的。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结胸证,其脉浮大者”?

答:㈠辨识“结胸证”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辨“结胸热实”;二是辨“寒实结胸”,重点突出治病用方必须针对病变证机。㈡辨识“其脉浮大者”的辨证精神有二,一是结胸证与正气虚弱证相兼;二是结胸证与太阳病证相兼。

②怎样理解“不可下,下之则死”?

答:㈠张仲景论“不可下”而强调辨治相兼病证,即使以可下证为主,也不能单独用下,确立治疗必须相互兼顾。㈡辨识“下之则死”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辨病证表现比较危重;二是因下损伤正气,导致病情危重难治。

【释疑解惑】 

怎样理解“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答:㈠辨识“结胸证悉具”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强调辨治疾病必须重视见微知著,防患于未剧,争取早治防变;二是辨结胸证必须全面了解与系统掌握结胸证的基本脉证,从基本脉证指导临床辨治。②辨识“烦躁”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辨“烦躁”的病变证机是正气积极抗邪;二是辨“烦躁”的病变证机是正气大虚,神明欲亡,重点突出辨“烦躁”,既要判断疾病发展趋势,又能把握疾病演变与转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