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沿丨夏雪梅:指向素养的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

 大奔h1wmjlcm1r 2022-07-26 发布于江西
 图片
来源丨整理自2022年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学术年会(培训者培训)暨教育协作共同体年会
分享丨夏雪梅,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学习素养课程研究所所长
图片

本文约5000字,阅读需13分钟

导语:

这几年,我们明显能感受到无论是课堂的教与学,还是评价,都转向素养。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标准,都聚焦核心素养。在这一导向下,整个课堂的教与学样态,从设计到实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那么,指向素养的项目化学习是什么样的?哪些是非素养的项目表现?项目化学习有哪些设计与实施思路?
以下内容,整理自夏雪梅老师的分享——《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图片


 非素养的项目表现

我想在现在这个阶段,很多老师对项目化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包括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要素,驱动性问题或当中子问题的设计,学习支架的搭建、成果设计展示等。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做普通项目,和设计促进学生、让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成长、变化的项目,其实还存在差距。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种常见的“非素养”的项目表现。这也是对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的总结。

第一种类是花瓶”项目。这种项目,看上去成果玲琅满目,很丰富很好看,但是没有指向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比如,我觉得有一个到现在还没有突破的问题,就是整本书阅读的问题。大家比较喜欢把整本书阅读做成项目,这是很好的。但是当我们做整本书阅读的项目时,我们要把握这种类型项目的核心特征,能不能促进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发展?在相应的阅读策略和转换性的输出环节,能不能有比较本质性的设计?

现在的整本书阅读,往往容易走向误区。比如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会让学生呈现鲁滨逊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制作小衣服,用陶土捏些东西等,这些展示看上去很美,但和学生整本书阅读有关系吗?是否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设计项目的时候,到底想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成长?对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有哪些价值?

在这些问题上,其实目标定位不清晰。

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目标的设定是非常重要的。目标设定直接会影响到后面的教学与评价。

第二类是“拼盘”项目。

“拼盘”项目来源于设计者对于多学科、跨学科之间的关系,没有理清楚,会容易把一些不同学科的事实性内容放在一起,在这样的主题下,只是让学生学习事实层面的浅层次内容。

“拼盘”项目,看上去好像做了一堆活动,但是它们之间是没有关系,学生只是收获了一堆零散的知识。

但项目化学习是纵深地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成果。中间有逻辑结构。主要来看学生在一个问题解决上面,能够深入了解、创造性重构到什么程度。但拼盘项目往往是没有逻辑结构的,只是把一堆项目,一堆活动放在一起。

第三类是“空心”项目——有问题、有成果,但是如何达成成果的过程是不清楚的,学生放任自流或只是传统教学。

空心项目看上去有驱动性问题,也有成果,可是你不知道在进行项目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什么?也不知道学生有没有经过深入的探索,学生学习过程是不是有意义?这方面是黑箱的,我们看不出来,只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中间的过程,没有项目实施的逻辑,可能仍然只有小步子的,教师牵引的痕迹,教师一步步往前推,学生被动的跟着老师走。

这种类型的项目只是改变了表面的特征,但是核心并没有改变。从国际上的整个取向来看,项目化学习有一类非常关注作品,另一类非常关注过程,被称为是学习型的导向。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会兼顾和综合这两类取向。但我觉得,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两类取向的项目化学习,可能都没有做好。

真正关心作品取向的项目化学习,会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并形成成果。这个成果是经过反复修订的,对自己,对他人会有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作品的精致性、美观,这种很成人化的导向。但关注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和成人的导向是不一样的。比如,学生做出来的作品,看上去可能不太精致,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展现出像专家一样的探索方式,也是挺好的。如果我们特别关注成果,但关注的方向不对,有时候会产生一种虚假的成果。

我觉得目前可能存在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因为不太关注过程,所以会使得核心素养在项目中间的过程会落空。

比如,很多人在写项目化学习目标,如跨学科素养,会写交流、合作能力。但实在实际的项目进行中,真的培育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吗?很多时候,可能只有简单的量规,在过程中却忽视了素养的培育。在项目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学科实践和学习实践,这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类,是“填表”项目。

大家有没有做过项目手册?让学生做项目手册,这个方向和出发点是很好的,可以为学生提供支架,赋能学生,当学生知道项目应该如何做。

但,有些项目手册内容是经不起推敲,甚至会成为一种绑架,束缚学生的思维。只是让学生做一些知识搬运类的填表,项目本身并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

从这些角度,非素养类型的项目,会影响到项目化学习的质量。这也是我们在国家课题中重点关注的方向。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出版本土的项目化质量标准。这个标准,是我们分析了大量的项目,在比较了国内国际项目,加上访谈了很多不同层级的老师,收集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总结了三个维度,即设计的质量、实施的质量和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的质量。

我们发现,非素养的项目,只是表浅的学习,没有真实而深度的学习与迁移,不指向核心素养。


图片

指向素养的项目化设计思路

当我们谈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设计时,会非常关注双线并进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在整个项目化设计过程中,通过本质问题和驱动性问题,来达成两类素养目标,一类是学科的核心素养,另一类是指向跨学科性质的学习素养。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要为学生能够迁移、跨学科的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此外,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特征,对项目化学习在设计,实施,评价方面有非常重要影响。

我们提炼了其中的一些特征。

· 第一,统整性

核心素养目标下,强调知识,能力,价值观的统整性与结构性,以概念为引领,以实践为表征。这一特征,对项目化的设计,有很大影响。

·第二,迁移性

核心素养具备迁移的特征。而原来的三维目标,关注的迁移很多是知识层面类似的近迁移,而不太关注远迁移。

·第三,实践性

核心素养下,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在真实、变化的情境中,能够具体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实践密切关联。

·第四,进阶性

在这次的新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标准是一大特色。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核心素养是有变化的。这也会对项目设计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接下来,看一个来自书上的真实的例子。通过辨别非素养的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

【案例】

图片

这是指向素养的项目化学习吗?

很明显不是。这个项目其实存在很多问题,只是引导学生做出了遮阳棚,但是对于太阳和植物的关系等,并没有深入理解。在这个项目中,学习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目标是不明确的。比如,到底要培养学生的什么素养,是学习素养?还是学科素养?如果是学科素养,很明显没有达到。如果是类似问题解决或创造性思维的学习素养,也没有看到。

同时,也缺少核心素养概念的引领,它到底要形成什么样的概念性理解?能不能促进学生的迁移能力?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没有学科实践。

所以,这个项目,有“花瓶”项目和“空心”项目的特征。

那么,如何去进一步调整?

第一,需要明确项目的素养目标,要明确它属于哪一个领域。从双线并构的角度来看,学科核心素养到底指向哪一方面?

第二,建立课程标准与核心知识的实质性关联,同时分解子问题,支持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

沿着这个方向,会发现这是科学领域的问题。面对科学领域的问题,我们要看科学领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基于课程标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共同构成了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之后,进一步判断,缺少和项目有关的核心概念到底是什么?通过核心概念引领,来进一步明确背后的知识网络。

有了素养目标后,还要考虑到在项目化学习中,需要支持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即科学家将会如何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从怎么办到具体行动,也就是从科学家转向工程师,涉及科学家到工程师思维的转换……

可以看出,每一个问题的推进,相应伴随着学生实践的推进。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去观察,分析问题,原因,提出可能性解决方案,并进行决策,分析和验证方案的合理性,还可以去迁移。比如,如果前置条件变成了植物是冻死的呢?如果树叶变黄了呢?等等

图片

图片


所以,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过程,是把素养目标和整个实践过程结合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能力素养是贯穿的,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会发现,每一个项目,都是在做双线并进的设计和培育。也就是说,项目化学习同时支持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图片
指向素养的项目化学习实施思路

来看一下现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有哪些主要的实施样态。之后,再来判断,项目化学习属于其中哪一种样态。

图片

首先是知识点训练。我们会把比较难的问题或概念进行切割,直到不可再切割为止,然后再对这个知识点进行夯实。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弄懂。这种样态对于快速获取知识点是非常有帮助。这是高结构讲授,对于高结构目标是很好的。但快速的知识点获得,伴随着快速的遗忘。学生掌握了单个的知识点,但对于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个知识结构的理解是不够的。因为这种形式的知识点获得,是通过老师的引领和切割,被快速习得,没有经过困难的探究过程,带有惰性,所以,学生很容易遗忘。会发现,素养视角下,这种知识点的训练,与概念性的深层次理解,是矛盾的。

另一种是无序体验或探究的样态。低结构探索——低结构呈现。会发现,很多活动或探究性课程,会走向一种极端,让学生玩,自我发现,老师在其中的指导,是低结构的。看似给学生很多自主权,让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但其实是很低效。

还有一类是在学科活动、学科探究拓展中的课堂样态,呈现高结构讲授-低结构应用的特征。很多项目化学习中,也会有教师的指导,但是它是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在项目当中进行应用。但并没有改变学生在学习新概念当中的思维方式,

在《项目化实施》这本书开始,我们用了一种新的教学顺序的研究。发现,高-低的结构并不能够去更好地激发项目化学习,或学生素养的培育。因此,我们在项目化学习中,采用低高的结构,即低结构探索——高结构支持后生成。

低-高结构,是先让学生通过挑战性的任务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一定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没关系,这种失败是有效失败。因为,在这种失败当中,能够更好地激活已有的概念系统。之后,教师再予以支持。

低高结构下理解概念的习得和深度的迁移,是优于其它的形式的。关于这个方面,国际上已有的研究中,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实证比较多。

所以,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语文文科类的项目研究,其中有融入有效失败的,也有没有融入有效失败的。我们会发现,在有效失败中,学生高阶思维形成的质量,是优于其他班级的,这种我们称为有效成功。

因此,在学生心智形成阶段,要让他们经历项目化学习当中的失败或挑战,而不是老师什么都准备好了或降低难度。因为,项目的困难性,会增强学生的迁移性,理解性。

很多优秀的老师会有意识地运用这一点。比如,当学生很容易回到出一个问题后,老师会不断追问他背后的原理,设置挑战,让学生学得更困难一点。因此,我们要对项目化学习当中的学习支架要有新的理解,支架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容易。

在项目化学习设计实施当中,还有一种大家往往不太关注“LH”型结构设计。

图片


(补充:“LH型”中的“L”是指低结构探索,是由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发起,其过程是开放的,探索和发现方法可以选择的一种活动。“H”是指高结构指导,是需老师预测的、封闭的、逻辑的、结构化的知识和方法。“LH型”项目化学习是通过“项目导引”引入驱动性任务并进行拆解,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建构新知,然后展示项目成果并进行反思,若产生新的问题,再进入下一个学习循环。整个过程都经历学生低结构探索和教师高结构指导,从而把学生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关联起来,形成大概念,同时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

此外,还有一种类型的项目化实施,是通过问题链的方式,每一个子问题提出之后,进行探索,然后再进行支架的引导。

图片


所以,通过低-高的结构,来促进学生概念的生成和迁移性理解。这就是指向素养的项目化设计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