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藩之乱原本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的,然而康熙的强硬逼反了吴三桂

 北斗维斟 2022-07-26 发布于贵州

清朝入关后,经过10多年的战争,终于在1661年基本平定了南明反清势力,实现了大陆的和平。然而七年后“三藩之乱”爆发,使得南方地区再次出现了八年的混战。这场三藩之乱到底因何爆发?康熙到底犯下了什么样的错误?

“三藩”指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他们均来自于辽东。

明末,毛文龙在朝鲜皮岛建立了东江抗金基地。但是毛文龙秘密和皇太极联络,消极抗金,杀良冒功,最终被袁崇焕所杀。毛文龙被杀后,其部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投靠登州孙元化。后来,三位将领对朝廷不满,发动了吴桥兵变,携带大量的船只、大炮投降了皇太极,皇太极将其军队编为“汉八旗”。

三顺王

皇太极建立清朝后,封他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合称“三顺王”。1644年,明朝的辽西主帅吴三桂在李自成的威逼下被迫投降清朝,和清军联合击败了李自成,被多尔衮封为平西王。此后,三顺王和平西王为清朝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南征永历时,多尔衮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

吴三桂

改封后,孔有德带领大军征广西,尚可喜与耿仲明征广东。1650年,耿仲明因部属隐匿逃人事被揭发,畏罪自杀,清朝使其子耿继茂袭封靖南王。同一年,孔有德在广西桂林被李定国的大西军袭击,兵败自杀,其唯一的儿子也被惨遭杀害,于是被爵除。

在灭永历南明政权后,顺治帝让吴三桂镇守云贵,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继茂镇守福建(耿继茂去世后由耿精忠世袭),并称“三藩”。南方的地理环境比较复杂,满洲八旗不适应亚热带的气候,因此选择重用汉将镇守,推行“以汉制汉”。

三藩最初并非是诸侯,而是将领。三藩只有爵位,没有封地,只有驻地。一旦战事变化,朝廷就可以变换“三藩”的驻地。1661年南明宣告灭亡,顺治也在当年去世,朝廷政务由四辅臣处理。为了南方的稳定,四辅臣扩大了“三藩”的特权,使其掌握地方的兵权、财权、行政权,还可以监督、调动地方官员。这实际上让“三藩”成为了地方诸侯,是四辅臣执政时期的重大失误。

三藩示意图

“三藩”之中,尚可喜和耿精忠各领万余军队,吴三桂初有7万军队,经过裁汰后尚有2.3万军队。以上的军队数额只是清朝规定的数量,实际上“三藩”都在暗中发展势力,招募私家兵,其总兵力多达10万甚至几十万。“三藩”又在地方好征暴敛,圈占土地,大搞走私,出现了“藩府之富,几甲天下”的局面。

“三藩”垄断地方财政,搜括民财,聚敛财富,但是却贪婪地向朝廷索要粮饷,给朝廷造成了巨大的负担。1660年,“三藩”一共需要朝廷调配2000万两白银,而当时全国的军饷不过是1700万两,因此有“天下财赋,半耗于藩”的说法。

“三藩”的势力急速膨胀,不仅有害于地方的治理,激化社会矛盾,还挑战清朝的中央权威。因此,“三藩”问题就成为了清朝统治者不得不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

1667年,年仅十六岁的康熙设计擒拿了鳌拜,实现了亲政。当时康熙年轻气盛,试图用强制的手段废除“三藩”。他将三藩、河务、漕运视为自己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日夜思考对策。由于“三藩”势力炽热,康熙还不敢贸然出手。

1673年,尚可喜突然申请撤藩,要求归老辽东。尚可喜当时年纪已老,担心兔死狐悲的危险,于是主动交权,以保子孙平安。康熙顺水推舟,批准了尚可喜的申请。这时候,吴三桂、耿精忠也想试一试朝廷的想法,主动向康熙提出了撤藩。

康熙立即召开大臣会议商讨对策。大臣们基本上同意撤耿精忠,但是对于吴三桂却争议很大。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兵部尚书明珠等支持撤吴三桂,而大学士图海、索额图等主张保留吴三桂。实际上,索额图等人的意见是正确的,他们认为耿精忠年纪尚小,没有威望,撤藩不会引起大乱。而吴三桂已经老年,等吴三桂去世了再撤不迟,那时候只有吴氏一藩,撤藩助力很小。

索额图

但是康熙皇帝年轻气盛,比较冲动,他直接同意了吴三桂等人的撤藩请求。消息传到云南,吴三桂大吃一惊,他不敢相信朝廷真的把自己撤了。吴三桂一怒之下选择了蓄谋造反。他表面上接受撤藩,实际上则暗中准备战争。最终在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反叛,随后南方各省纷纷响应,而西北也纷纷起兵。

根据统计,当时参与叛乱的总督、巡抚、总兵、提督等地方大员一共26名,其中从明朝投降到清朝的将领就有20名。吴三桂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号召天下具反,大有一举推翻清朝的气势。清朝面临入关以来的最大危机,也是康熙亲政后的第一大挑战。

康熙皇帝用了八年的时间才彻底平定了“三藩之乱”,可见其艰难。这场叛乱使得稍微有所恢复的经济又再一次遭到了破坏,严重消耗了清朝蒸蒸日上的国力。而这场叛乱原本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的,一切因为康熙的错误政策而激发。如果康熙采取了索尼的主张,那么这场叛乱的危害就会推迟,其危害也会降低到最小。

当然,撤藩问题也显示了康熙强硬的形象。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康熙又继续东征西讨,实现了平定台湾,北征沙俄,亲征噶尔丹,驱准入藏,将清朝的领土面积扩大到了1000万平方公里以上,为后来乾隆灭准噶尔汗国奠定了基础,也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创造了稳定、和平的内部环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