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铜人和秦始皇陵的奥秘│202

 青禾田讲古 2022-07-26 发布于加拿大

为了大秦帝国的长治久安,秦始皇确实是费尽心思。

迁六国之民:因为六国贵族在自己的家乡还是颇有势力和号召力,为了防止这些人日后作乱,便于监视,同时为了充实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秦始皇下令,将六国旧族大姓、天下富豪等12万户,举家搬迁到咸阳居住。

命令一下,哀鸿遍野。然而在大军的刀枪面前,这些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咸阳。

更有甚者,有些六国贵族,包括一些平民,被迁移到西南边远地区,罚去做苦役。 

收天下之兵:为了自己及子孙后代坐稳天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收缴、销毁流散于民间的大量的兵器。因为数百年的不断征战,无数的兵器流散于民间,这些都是不安定的因素。

于是,秦始皇决定将这个危险因素消灭在发作之前,“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jù),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廷宫中”。就是说,秦始皇将流散于天下的兵器,都收缴上来,销毁,熔化后重新铸造成大钟和12个铜人。

关于铸成的大钟,好像没怎么引起后人的注意,倒是那12个铜人,在后世颇为著名。

因为这些铜人,看起来金光灿灿的,所以又称为“金人”。

关于这些铜人的高度和重量,史料中记载不一。

其高度,有些记载为三丈,或者坐高三丈,有些说法为五丈。秦时的一丈合现今长度约为2.3米,所以即使是三丈,也要6.9米高,五丈更是达到11.5米的高度,快赶上4层楼的高度了。

其重量,也有“千石”、“二十四万斤”、“三十四万斤”几种说法。秦时的一石为120斤,1斤约合现在的256克。那么,千石就是现今的30吨,二十四万斤就是现今的61吨,而三十四万斤更是高达87吨。

绝对的庞然大物。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数字的差异呢?

抛开记载有误的可能性,应该是这些数字本身,就是估计数字,尤其是重量。你想啊,高度还可以比较准确的测量,几十吨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准确的称重啊。所以说,这些数字可能是泛指。

另外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这12个铜人的大小轻重并不一样,而是颇为不同。有高三丈的,有高五丈的;有重二十四万斤的,有重三十四万斤的。这样,就比较合理了。

这些铜人别看巨大无比,但是却是制作精致考究,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这些铜人被制作出来之后,就放置在秦国都城咸阳的秦王宫中。

可惜,这些铜人已经消失于其后的战火与纷乱之中,现今,我们无缘得见其真正的样貌了。 

除了这些举措之外,秦始皇还开动了两项浩大的工程,那就是秦始皇陵墓和秦国王宫阿房宫的修建。

先说说秦始皇陵。

古代的君主,很多时候有生前就修建陵墓的习惯,极端点的,从即位就开始修建。当然,自己活着的时候,陵墓一般不能完工,哪怕是完成了99%,剩下的部分也得一直慢慢修,不能最后竣工,一直到这位君主死去。

秦始皇陵墓的修建,就是如此。

秦始皇陵开始修建于公元前247年,也就是秦王嬴政元年。直到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最终竣工完成,历时39年。

秦始皇陵修建在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之滨,属于风水绝佳的地方。

为了修建秦始皇陵,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共征集了72万人力,最多时修陵人数甚至超过了80万。

即使动用了如此之多的人力、物力,秦始皇陵在秦始皇死的时候,还有大量工程没有完工。陵墓的收尾工程加上最后的覆土工程,工程量还很浩大。

为了赶工期,秦二世暂时停止阿房宫的修建,将修建阿房宫的这些人都调到秦始皇陵墓的修建工地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还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而且,就在秦始皇陵紧张修建的时候,已经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军甚至一度攻打到了距离秦始皇陵咫尺之遥的临潼县附近。为了击退义军,秦国将领章邯建议,将在骊山修建秦始皇陵的囚徒组织起来,赦免他们的罪责,让他们加入军队,好击退贼兵。

秦二世同意了。大量修建陵墓的罪囚被编入秦国军队。

但是这样一来修建陵墓的人手就更加不够了,于是秦始皇陵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尾完工。

即使如此,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耗时之长,消耗的人力、物力之多,都是举世罕见的。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的陵墓最深处,向下凿地三重泉水那么深,然后灌注入铜水,填塞缝隙后,放入外棺。又在外面修造各种宫室,还设置了百官的位次,并放入了大量金银珠宝、珍奇器物。又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机器递相灌注输送,顶壁装有天文图象,下面置有地理图形。

秦始皇陵还有非常严密的安全措施,防止后人盗墓。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还将很多人给秦始皇殉葬,其中就包括所有秦始皇的没有子女的妃嫔,全部殉葬。

同时,为了防止秦始皇陵墓中的各种机关埋伏的消息泄露,在秦始皇的葬礼举行完毕,就将那些工匠们都封闭在了秦始皇陵墓之中,给秦始皇做了陪葬。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传奇吕不韦之是非功过│169

楚幽王是春申君的儿子吗?│175

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不启用李牧?│180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