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仿生剂型用于胶质母细胞瘤代谢调控和靶向协同治疗的研究取得进展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22-07-26 发布于黑龙江
胶质母细胞瘤(GBM)预后差、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亟需通过学科交叉发展新理念和新技术,以增强治疗效果。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合作,通过分析大量胶质瘤患者临床样本发现了乳酸异常代谢的规律,以此构建了具有靶向富集、代谢调控和协同治疗功能的创新仿生剂型,在患者来源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上均显著抑制了GBM的进展,为GBM的高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工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s41467-022-31799-y)上。   
乳酸代谢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乳酸代谢的抗肿瘤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然而,该策略在GBM治疗中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一方面,血脑屏障(BBB)的存在能够阻碍包括乳酸代谢抑制剂在内的大多数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需寻求更有效的靶向递送新策略;另一方面,GBM的浸润性和复杂性使得单一的乳酸代谢治疗效果有限,需进一步联合其他治疗手段。   为此,结合仿生剂型工程的多年研究经验,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剂型与生物材料团队研究员魏炜和中科院院士、过程工程所研究员马光辉提出了创建仿生剂型用于GBM代谢调控和靶向协同治疗的新策略,并联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交叉合作,探索出GBM个体化治疗的新模式。   
研究团队首先对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样本和小鼠胶质瘤模型进行了免疫组化分析,发现胶质瘤恶性程度越高,肿瘤组织内乳酸代谢越强。据此,研究团队提出了代谢调控结合靶向协同治疗的GBM高效治疗新思路。具体而言,将血红蛋白(H)、乳酸氧化酶(L)、草酸双酯(CPPO)(P)、光敏剂Ce6(C)通过一步法制备成HLPC颗粒后,进行GBM细胞膜镀层,构建仿生M@HLPC剂型。静脉注射后,M@HLPC通过整合素和粘附蛋白间特异性识别介导的转胞吞途径跨越BBB,进一步通过膜表面CD44等分子同源靶向GBM。在此基础上,M@HLPC催化肿瘤内高表达的乳酸产生丙酮酸和双氧水,一方面丙酮酸通过降低组蛋白表达来阻滞细胞周期,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另一方面双氧水与CPPO反应释放化学能激发光敏剂Ce6,产生单线态氧杀伤肿瘤细胞。上述代谢调控和协同机制可以高效杀伤GBM细胞。   
上述仿生剂型所装载的药物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可以按需进行不同组合。GMB细胞膜可从患者术后的肿瘤组织获得,在GMB术后抗复发个体化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研究团队利用细胞系模型进行体内外研究,构建了临床患者来源的仿生剂型hM@HLPC,并基于患者来源的肿瘤细胞和肿瘤异种移植模型进行机制和疗效的确认,进一步显示出了剂型工程和临床医学的交叉特色。 
  

快速找到人体的各个穴位 <wbr>365篇

快速找到人体的各个穴位 <wbr>365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