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达课丨打人是不对的,为什么这些作品中的“打”却成了经典?

 宝妞 2022-07-26 发布于河南


编辑说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打人”的描写,因环境、对象、目的和方式的不同而显示出了耐人寻味的意趣,颇值得玩味。有的“打”的描写是为了突出动作,暗示人物心理,而有的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张扬个性。一起来看——


图片
首先来看作家魏巍《我的老师》中蔡芸芝老师“假愠”的片段: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了,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不难看出,蔡老师的“打”是虚打,是“亲娘打子”的招式: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一动作,显示出女性的温柔与慈爱。一个“落”字,一个“敲” 字,力度感和分寸感不言自明。这哪里是打,分明是做做样子,以示警诫罢了。
图片
施耐庵《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段,“打”得也十分精彩: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图片

鲁达这番开打,痛快淋漓,是“实打”。这是疾恶如仇、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情感宣泄,充分显露出人物的豪爽、刚直和不畏强暴的鲜明个性。
图片
吴敬梓《范进中举》中,有一段胡屠户打女婿的场景,同样“打”得耐人寻味。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众人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出主意:要找一个“范老爷平时最怕的人”打他一个嘴巴。起初,胡屠户极不情愿,但拗不过众人的撺掇,于是“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胡屠户在出掌前的这一番“表演”形象传神,活灵活现,令人哑然失笑。胡屠户来到集上,找到范进,“凶神似的走到他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一个嘴巴打将去。”

图片

之后,文中两次提及他的手:“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这两处细节描写,把胡屠户刻画得入木三分,其小丑形象呼之欲出。以虚实而言,胡屠户对范进的打,是亦虚亦实,虚实并出,实中有虚,虚中见实。
图片
细品以上文学作品中的“打”,单就施打者的心理状态而言,蔡芸芝老师是“怜”,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恨”,胡屠户打范进是“怕”。蔡芸芝老师对魏巍的“打”,动作舞台化,虚拟性强,与受打之人的动作(“迎”)相映成趣,带给人美的艺术享受;鲁提辖对镇关西的“三拳”,咄咄逼人,势大力沉,动作潇洒、干练,三拳三个落点,皆是要害之处,打得镇关西气绝身亡;胡屠户给其女婿的那一掌,动作滑稽可笑,丑态百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映现出人物的复杂心态。
黑格尔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以上所列举的对三个人物不同的“打”的描写,足以凸现每个人物的个性和心态,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些极细腻、极具情态的个性化描写,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改编自2020年12月2日《语言文字报》文章《传神动作显个性——文学经典中的“打”》;作者:山东省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教师/袁崇福;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