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朱文印三百品

 攒菁堂 2022-07-26 发布于甘肃


沙孟海先生在《印学史》中谈道:“印学史上一直有旖旎工致的细朱文一派。赵孟頫、文彭所作小篆印文,或多或少还带有拙朴之气。接着汪关、林皋、胡唐、赵之谦等人,在这一方面加工加精,有所发展。”文中所述“细朱文”,实际便是当代极受欢迎的元朱文。有关元朱文印的历史渊源与美学特质,沈乐平在《元朱文印研究导论》一文中已有深入剖析,此处不再赘述。

图片
图片
松雪斋 赵孟頫

图片
图片
七十二峰深处 文彭
元朱文,学界大体承认其起源于元代。随着宋元文人在创作印稿上的介入和明清文人于石质印材中的实践,逐渐构筑起了元朱文印风的发展之路。

图片
图片
项墨林父秘笈之印 项元汴

早期元明印人的作品古朴浑厚;清代以降,篆刻工具、印材日益发展,篆刻技法日臻成熟,元朱文印也越来越趋于精雕细琢。当然,这种趋势是随着印人群体的审美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其所体现的审美取向,渐渐成为篆刻艺术中最受大众喜爱且能雅俗共赏的一种。

图片
图片
灵檀馆图书记 赵之琛

故而,刻制元朱文印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水准,还要有非常扎实的小篆功底以及超乎寻常的审美旨趣。朱文印刻得细、匀很容易,但要刻得古、雅很难。要将小篆形体的规范性与空间布局的相对匀整性处理得当,需要有丰富的创作积淀和独特的审美思想。

本文转编自王义骅《元朱文印三百品·概述》

| 历代集评 |

向上滑动阅览

国初制度未定,往往皆循宋、金旧法。至大、大德间,馆阁诸公名印皆以赵子昂为法,所用诸印皆阳文,皆以小篆填郭,巧拙相称,其大小繁简,俨然自成本朝制度,不与汉、唐、金、宋相同。

元张绅《印文集考跋》

胡元之变,冠履倒悬,六文八体尽失,印亦因之,绝无知者。至正间,有吾丘子行、赵文敏子昂正其款制,然时尚朱文,宗玉箸,意在复古。故间有一二得者,第工巧是饬,虽有笔意,而古朴之妙,则犹未然。

明甘旸《印章集说》

朱文印自六朝以及于唐,古法其渐废矣。至宋南渡,绝无知者,篆益舛谬。果如朱文,亦宜清雅得笔意,毋重浊而俗,毋曲叠而板。赵松雪篆玉箸,刻朱文,颇流动有神气。如今文博士,则又学赵者也。

明徐上达《印法参同》

印章盛于秦、汉,固矣。降而宋、元,法已不古。如松雪朱文,亦圆融而有生趣;米元章印,平妥而有筋骨;梅花道人,板而有理致。虽乏古雅,大都冠冕正大,不失六书之意。

清秦爨公《印指》

圆朱文私印(玉箸文。秦、汉、唐、宋皆宗摹印篆,无用玉箸者。赵文敏以作朱文,盖秦朱文琐碎而不庄重,汉朱文板实而不松灵,玉箸气象堂皇,点画流利,得文质之中,明以作玺,尤见规模宏壮)。

清孙光祖《古今印制》

圆朱文,元赵松雪善作此体,其文圆转妩媚,故曰圆朱。要丰神流动,如春花舞风,轻云出岫。

清陈鍊《印说》

何震曰:圆朱文始于赵松雪诸君子,殊不古雅。但今之不善圆朱文者,其白文必不佳。故知汉印精工,实由工篆书耳。

清桂馥《续三十五举》

元朱文宜瘦,瘦非必细也,结字别有一种超然特立之概。徐丈渔庄云:“收束起手处,宜格外刻阔,留长一线,然后切去,斩钉截铁,绝无柔弱之态方妙。”辉谓元朱篆文除《说文》外,二李笔迹亦可引用,若别样篆文,不宜羼入。刻一二寸大朱文印,用之尤为得体,四角以方为妙,不宜刊圆。凡刻印须从元朱文入手,元朱文既工,然后汉印亦工,不可废也。

清冯承辉《印学管见》

赵松雪始以小篆作朱文印,文衡山父子效之,所谓圆朱文也。虽非古法,然自是雅制。作印能作圆朱文,可谓能手矣。

清陈澧《摹印述》

陈生巨来,篆书醇雅,刻印浑厚,元朱文为近代第一。

赵叔孺题辞《安持精舍印冣》

宋、元圆朱文,创自吾、赵(吾丘衍、赵子昂),其篆法章法,上与古玺、汉印,下及浙、皖等派相较,当另是一番境界,学之亦最为不易。要之圆朱文篆法纯宗《说文》,笔划不尚增减,宜细宜工。细则易弱,致柔软无力,气魄毫无;工则易板,犹如剞劂中之宋体书,生梗无韵。必也使布置匀整,雅静秀润,人所有,不必有,人所无,不必无,则一印既成,自然神情轩朗。

陈巨来《安持精舍印话》

细朱文有二类,即圆朱文与铁线篆是也。人或误混为一,其实二者风格有异。圆朱文创于元朝,赵孟頫氏特善此体,故又称元朱文。圆朱文之线条较圆,柔软姿媚,印文与边及字与字间多不连接,四面空灵,有恬然自乐之韵,风格较古朴平实。铁线篆则线条少圆而多作弧线形,既能嫣润静穆,而又挺劲有力,可谓绵里藏针。一般均粘边,字与字间亦多连接,结构紧密,一印犹若一字,使人不可逼视。

韩登安《容膝楼印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