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洋门嘉溪村的鱼塘

 安福县南乡风物 2022-07-27 发布于广西

作者:王樵生    吉安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副调研员


嘉溪的鱼塘

        “柘田的竹,陈山的木,上城的鱼塘,槎江的屋。”这是在安福南乡一带老少皆知的一段民谣。前两句说的是柘田以毛竹著名,陈山以红心杉木闻世;而后两句则是说上城鱼塘多,槎江房子好。

         殊不知,我的家乡嘉溪,鱼塘更多。村中有鱼塘,田垅里有鱼塘,山仚里也有鱼塘。有细心者算过,全村鱼塘超过八十口。如果按户均、或人均占有塘的比例,肯定是要超过上城了。

        这么多的鱼塘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我们嘉溪地形是个锅底形,几条山冲形成槽江,缓缓流下来,在村前汇集成一大片水泽。聪明的祖先在山坡上槽江边建房屋,将几条槽江一段段用堤坝拦起来,就形成了一口口鱼塘。村前面一大片水域,先人们又用土石垒岸,成了现在的曲塘、中塘、长塘、鸭塘等。至于田垅里众多塘,则是当年开荒成田时,为蓄水灌溉农作物之用掘挖而成的。山仚里的小塘,则又是堆岸而成。还有些塘是历年来烧砖瓦取泥而形成的。

        众多鱼塘像一颗颗珍珠撒落在村里、村边、田垅里,日月映照,浮光耀金,静影成璧。它方便了村民们生活,丰富了村民们的餐桌,发展了农业生产。大大小小的鱼塘见证了先辈的勤劳,孕育了我们嘉溪的文明与发展。

        清晨,妇女们在鱼塘岸边的码头上,一边漂洗衣物,一边说着那永远说不完的家长里短,说到开心处,爆发出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待太阳升得老高,人们劳作去了,看那水面,波光滟潋,鱼游浅底。这时,孩子们陆续来到塘边用瓦片或扁平小石块打水漂,叫“触彼”(即触到对岸)。孩子们瞄准水面,用力一“触”,瓦片就一跳一跳地窜向塘心触向彼岸,后面激起一阵阵涟漪,令人赏心悦目。自然谁的瓦片石块触得远,谁就是胜利者了。当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孩子们又成群结队来到曲塘洗澡,他们或穿裤衩,或一丝不挂,一个箭步跃入水中激起层层浪花。孩子们不晓得什么蝶泳、仰泳、什么蛙泳,但尽情地戏水,打水仗。大人们也三三两两来到曲塘,慢慢地下到水里,静静地洗去一天的疲惫。此时的曲塘真是人头攒动,就像煮沸了的一大锅汤圆,好不热闹。

        村里还有许多鱼塘放养着水浮莲。水浮莲是当年农户养猪的主要饲料。水浮莲繁殖很快,不到一个月,密密麻麻就像在塘里铺了一块浅绿草毡,中间用长竹竿,隔着一块空隙,让鱼儿透气。这些鱼儿挤在空隙处,嘴巴一张一合仿佛在说着“我也透透气啦”。到了秋高气爽季节,塘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底游动,一见人影,倏而远撤,窜入深水中去了。

        罗湾塘是南边垅里的一口大塘,里面长着莲蓬,硕大的莲蓬叶像一把把倒扣的雨伞浮在水面。下雨时,雨点砸在莲蓬叶上,四溅开来,马上又聚拢起来,形成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珠子,在叶面上滚动。有时,还可以看到一些野鸭在水面游动,它们一会儿钻入水底,寻找食物,一会儿又在前面不远的地方冒了出来,慢悠悠地在水面上悠闲地游着。

         曲塘是村里进士坊前的一口大鱼塘,也是公塘,没有划分到生产队。嘉溪行政村还包括邻边一个自然村。而嘉溪有一段时间自然村管事就落到了老支书炳龙叔身上了。因上面行政村叫大队,下面有生产队,自然村处中间,人们就叫“中队”,炳龙叔就被人戏谑地称为“中队长”。村里为了方便群众办红白喜事,置了几十桌碗筷,为了表明是全自然村的,有人就想出在碗里镌刻“曲塘”二字。

“吃新”是安福南乡仅次于过年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大鱼大肉,庆贺又一个的丰收季节的到来。它没有固定的日子,由南乡几个乡政府(过去叫公社)根据早稻开镰的时间相约而定。在大集体生产时,“吃新”这一天,生产队清早杀好猪,各家各户分好肉以后,队长又叫上一伙年青后生,用两根竹杆扎起鱼网,到塘里去网鱼。持网人在塘里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慢慢拖网,两边各站几个人舞水赶鱼进网,岸上观看的人在指手画脚,大呼小叫。几个回合下来一条条肥美的鱼儿网上了岸,队长叫人挑回去,又按人头或按劳力拈阉分鱼了。

到了腊月,干塘也是一件有趣的事。由于村里的塘多数是上下一串,处在下面的塘先放水干塘,而处在上面就轻而易举把塘岸一挖开,水就基本放干了。剩下的水或用水车车干,或用戽箕戽。数九寒天,北风瑟瑟,天寒地冻,但岸上围观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随着水面缩小,安排几个人下水捉鱼。这时有一些想自家搞些小鱼吃的人也跟在后面。水在一圈圈缩小,人在一步步行进,全然不顾那刺骨冷水。若是一条大鱼上了岸,则岸上岸下喊声阵阵,很是是热闹。当大鱼捉完小鱼拣尽,塘里人一身泥巴,脸上也尽是泥花子。他们虽两脚冻得麻木,哆哆嗦嗦,但也脸上挂满了笑容,兴高采烈地提起鞋袜回家。

         更为热闹的是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曲塘捕鱼。是日,除了本村有网罾者参加捕鱼外,四邻八乡众多捕鱼人也赶来“凑热闹”。一大早,持网者就背好门板扎好木筏子到塘中央甩网捕鱼;也有用扳罾的,选一个好的位置下罾。大队干部领着生产队干部沿塘岸巡游,随时把捕上来的鱼收拢,放进进士坊前的大禾桶里。此时的塘中、塘岸、坡上到处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只见那甩网人,站在筏子上,把网绳一头打个活结,套在手腕上,同时梳理好鱼网,披在手臂上。撒网人身子猛然一转,一个漂亮的甩网动作,就把鱼网撒了出去,这鱼网像一把降落伞,很快成蘑菇状落入水中,然后再慢慢抖动网绳,徐徐收网,被网着的鱼拼命地往上部钻,待把网全部收拢后,撒网人就把鱼一条条捉出来。用扳罾的人,把扳罾放下水,待一会,只见他摆开把式双脚一蹲,双手用力一扳,大喊一声:“鲤里上岸!”就把罾中的鱼扳了起来。按照村里祖传规矩,来捕鱼的人不付工资,只把杂鱼当工资给他们,鲤鱼在当时也当杂鱼。捕到了正鱼归集体,捕到杂鱼归自己,难怪捕鱼人特别喜欢捕鲤鱼。如果此时谁要是捕到一条大鲤鱼,整个曲塘就象炸了窝,叫好声连天,这又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一道风景。

         天旱年份,田垅里的水塘该发挥作用了。在特别干凅的田块,队长便安排几个人去塘里车水抗旱。水车安装后,三个人上去车水,一边一步步踩着水车蔸,把水车上来,一边嘴巴不闲地说着一些奇闻轶事。偶有恶作剧者,用力猛踩,使水车转速加快,叫“发车”;如果手脚慢者,跟不上速度,则双脚一勾悬在车架上。最是苦了手脚笨者,被活活摔下水车。更有甚者,会把膝盖骨下面这一段叫“樟木臁”的地方划破。“樟木臁”皮包骨头,破了难以愈合。人们叫“樟木臁、烂三年”。此时恶作剧引起一阵哄然大笑,受伤者坐在地下,捂着伤口,哭笑不得,怪自己车水技不如人,手脚太笨了。谁叫你脚笨呢?据说为怕伤“樟木臁”,村里竟有一辈子不敢上水车车水的人。看来“落后就要挨打”也是这个道理了。

          家乡的鱼塘多。家乡的鱼塘里见证了我们祖先的勤劳智慧,也孕育了嘉溪的文明与进步。愿家乡的鱼塘在家乡的发展和繁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乡人造福,为嘉溪添彩。


这是关于地方乡土文化的公众号平台,旨在收集整理乡土风物,传播分享地方文化,推送乡贤乡友作品。也为地方乡土文明的延续保存一点记忆......欢迎分享及转发,传播地方文化,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有关于地方乡土的美图美文或安福本土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休闲好去处可发送至我们(250000647@qq.com),我们会不定期的在平台上与大家推送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