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风]舌尖传奇之郑州的百年老号

 痴梦龙吟 2022-07-27 发布于河南

美丽郑州

                         ----舌尖传奇之百年老号

说起郑州的美食想必大家都能随口说个一二十种,再加上各种美食节目,某香美食、某天美食等等,和大家在网上晒的各式美食,种类、数量多的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完。我们今天先说说郑州的百年老号“老三记”(蔡记蒸饺、葛记焖饼、合记烩面),作为郑州几代人的久远记忆,到现在为止仍然是物美价廉,一直被人惦记的美食。下面我们就一一道来:

一、蔡记蒸饺

蔡记蒸饺有出门百步外,余香口中留之美誉,是河南省传统的特色小吃(属于豫菜),入选第四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73 )。蔡记蒸饺的创始人是河南长垣县蔡士俊先生,蔡老先生早年在北京皇宫里帮厨,辛亥革命之后,蔡士俊携家眷辗转来到郑州。1919年在西二街开店重操旧业,定名为京都老蔡记馄饨新中国成立后,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工商业改造。老蔡记实行公私合营,仍使用原字号“京都老蔡记馄饨馆”,1957年,老蔡记划归国营的郑州饮食服务公司。1993年郑州市饮食公司向国家工商局申报了“老蔡记”的商标,蔡家后人1995年注册了“京都老蔡记”的商标。说到这儿,大家就该明白了,两家“老蔡记”,原本是一家。郑州老蔡记和京都老蔡记尤如一棵树干上分出的两个枝条,从1919年创立,在生长到1995年这个节点上,分成了两根大叉,一个是郑州饮食公司,一个是蔡家后人。两枝并茂,共同繁荣。

京都老蔡记的门口

京都老蔡记民国时期的工商注册手续

招牌菜:蒸饺、馄饨

蔡记蒸饺制作颇为讲究,肉馅剁好之后,要边打边加水,使肉馅打上劲,各种调料也要按一定比例,缺一不可,蒸饺皮用半死半烫面粉,经反复揉搓使面团筋韧,再擀成薄皮,装馅提成柳叶褶,使蒸饺形为弯月,所以蔡记蒸饺具有皮薄微黄、色泽光亮、馅饱透明、造型美观、灌汤流油的特点。(以下为网络图片)

二、葛记焖饼

葛记焖饼的创始人葛明惠先生(原在北京珂王府做事)1926年从北京郑州,在火车站下沿儿以葛字号开店,先后在郑州乔家门、敦睦路、德化街、西太康路等处迁徙开店葛记焖饼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20 )。

葛记焖饼的招牌

招牌菜品有:坛子肉焖饼、伊府面和红(绿)豆粥等。

坛子肉焖饼:烙饼考究,香软回甜;肉选五花,方寸五分,优选八料,配方独特,着水恰当,火候适度,见熟入坛,细细煨靠,肉好坛开,入口不腻。(以下为网络图片)

伊府面先将面条擀好之后,先过油炸出来,可以长久保存,吃的时候用高汤煮出来即成。面条因为过油的原因,香韧弹牙,耐煮筋道。(以下为网络图片)

红(绿)豆粥的主料就是红(绿)豆,熬到非常软糯,有种凝胶的质感,喝在嘴里感觉温润微甜,是属于那种让人想一口接一口喝下去的炖品。(以下为网络图片)

三、合记烩面

合记源于由李绍卿于1946年在郑州市大同路西头开的老乡亲饭店,1947年迁至顺河路。1950年,李绍卿与王豫祥、陈廷俊在解放路336号合伙开店,起名为合记老乡亲1953年李少卿等4人合伙经营,易名合记饭店。1967年起专门经营羊肉烩面,改名为合记烩面馆,俗称合记。合记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兼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而享誉中原。19945月荣获全国清真名牌风味食品称号,199712月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2007年被授予河南中华老字号。(以下为网络图片)

招牌菜:烩面

烩面的最初产生是赵荣光师傅的“即兴发挥”,它的前身居然是饭馆厨师和服务员的工作餐。赵师傅1901年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长垣县(今属河南省),14岁到河南开封同天聚饭店跟名厨周文汉学徒。赵荣光是汉族人,但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回族饭菜的制作。他个人喜好面食,尤喜面条。抗日战争时期,饭店经常因躲避空袭关门,有时厨师刚端起饭碗就要急于逃命。空袭过后,饭早已凉了。为了能吃上热饭,赵师傅就把拉好的面加汤烩烩再吃。久而久之,他发现重新烩过的面很好吃,于是就在面里放些盐、碱之类的原料,使面更筋,别有一番风味,成为店员们的主要伙食品种。后来,一些老顾客发现店员吃的面香气四溢,就要求购买,形成了现在的烩面。

合记烩面选用上好鲜羊肉,经反复浸泡后下锅,撇出血沫,放入全大料,将肉煮烂。另用精制面粉,兑入适量盐碱和成软面,经反复揉搓,使其筋韧。下面时,锅内放原汁肉汤,将面拉成薄条入锅,放上羊肉,配以黄花菜、木耳、水粉条。上桌时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其味更鲜。(以下为网络图片)

郑州的“老三记”都是伴随着近代郑州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904年,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在郑县设站(业务站),1914陇海铁路开(封)——洛(阳)线正式投入运营,奠定了郑州路网中心的基础,这和“老三记”在郑起步的时间基本吻合。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953年郑州站改扩建工程动工,1956年投入使用,并先后分离出货运站、编组站和以运输旅客为主的客运站。鉴于郑县站铁路枢纽地位,1954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至郑州,郑州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老三记”传统美食之旅也步入了新的篇章,时至今日仍然是本地人和外地人来郑州必尝的传统美食。

[华夏古风]锦绣中华之古镇神垕

[郑风]美丽郑州-身边印象之古建屋顶

[郑风]美丽郑州-身边印象之上街柏庙

[郑风]美丽郑州---身边印象之人民公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