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字词辨析之知道是知“道”还是不知“道”?

 痴梦龙吟 2022-07-27 发布于河南

与人交流时,当对方给我们说什么事儿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回一个“知道了”。但是这个知道里面有什么学问,各位看官可知道否?

一、何为“知”

我们先来看看“知”字的字体演变。

下面是金文的“知”

“知”字,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从口,从矢。矢为箭,表示可以传递得很快、可以传递到很远,意思是:用口相传的认识。所以“知”的本议为知晓,了解。《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就是: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能做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后来,“知”又引申为:

1.感觉,知觉。《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知识,见解。《列子·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交往,交游。《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交往,交游增进情谊;

4.契合,交好。《汉书·李广苏建传》:“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5.知己。《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旧觅新知。”

6.主持,执掌。《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7.聪明,智慧。《庄子·逍遥游》:“大知不及小知。”(通假字,同“智”)

但总的说来,还是跟知晓、了解有关系。

二、什么是“道”

“道”恐怕我们是最熟悉的,还是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对,就是这个字。

下面,我们先看看“道”字。

道,从辵(chuò)从首。“乍彳乍止、走走停停”。“辵”与“首”联合起来表示“从头开始行走”;引申也可以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引领大家一起走在前行的路上。

道之引伸为道理,亦为引道,也就有了《道德经》里,另一句金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说明了我们走道的目标和方向。

    道的本意,就是指道路。老子用一般意义的路引申为哲学上的道理。有两个原因:一,道只有一个方向,没有分叉;二,道字,有一个走走停停又不停的四下张望的行路人在赶路的意象。引申为形而上的最终极最根本的道理,指的是尚未分叉过的路,也就是一。所以道德经里面,道有些语境中,可以和一互称。

    用这个没有分叉的路,来指引那些走走停停不停张望的赶路人,则会使得他们不会因为岔路口太多而迷失方向。当然,对于一个赶路人来说,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笔者现在也有些迷茫了,需要看的书太多了,需要学的习太多了,我自己也快找不到方向了,如果像两年前只看经济不看历史,那时候感觉还有时间有精力,现在一睁眼就是今天能用多少时间来学习?现在的我,就进入了“道”的迷茫,不过看官如果看了下面对“道”的解释和延伸的时候,估计也跟笔者一样迷茫。

《尔雅·释宫》对道有了更多的解释,把道进行了细分: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五达谓之,六达谓之,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意思说是说:只有一个方向的路,叫做道。出现分叉路,叫做岐。丁字路口,叫做巨旁,有四条十字路口,则叫衢。有五个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康。六个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庄。七个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剧骖,八个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崇期。崇期的意思就是四条路相交,路口特别多。崇,充也。道多所通,人充满其上如共期也。有九个方向的路口,叫做

三、何为“知道”

《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篇》中就说到这样一段问答:

(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看到了吗?这里有个知道。但这个知道,是我们平常说的那个意思吗?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显然不是。

而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八阵》里说的更清楚:“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 所以,“知道”是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

再回到《内经》的这个“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黄帝口中的过百岁而动作不衰的人,是明白“道”的人。这里的道与老李的道一样吗?一般来讲,我们都说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笔者前段时间看书才了解到,道家学又被称为“黄老学说”。说明道家起于黄帝,黄帝可比老子久远得多了,所以感觉说老子不是道家的创始人,而是一位集大成者。

《黄帝内经》则在医学、养生领域,处处体现了“道”的伟大内涵。从某种角度来讲,《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和道家是一体的。什么是懂得“道”的人,歧伯说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之人遵循万物阴阳的变化,不但人生中懂得一个“道”字,还要去遵循这个“道”。如此一个回归自然的心态,才会尽天年,度百岁乃去。看看我们身边长寿的人,并不是他们吃得多好,活得多高贵。而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态不争。老子不是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吗? 

而我们这些行走在都市中的人们,心态说是健康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有的时候,我们都意识不到我们的心态是有问题的。可是,我们为什么又都不自知呢,是因为现在整个社会的心态都是不健康的。(参见[文化传承]国家需要战略定力,家庭呢?)在这个大环境中,接受它的影响,我们都“以妄为常”了,有病也不认为是病了。

看看歧伯是怎么说当今之人的?他在几千年前说的,跟我们现在做的好像没有什么区别:“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活不到“天年”的原因。

胡言乱语了,这么多,其实是想告诉各位看官,看淡这世间的纷扰吧,回到我们老祖宗的精神世界里吧,那里才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老家。

附:华夏经典书籍

一、易家大道根源书

《河图》

《洛书》

《易经》

二、黄老庄道家三圣书之至道四经

《黄帝内经》

《黄帝阴符经》

《道德经》

《庄子》

三、孔孟荀儒家三圣书

《论语》

《易传》

《春秋》

《诗经》

《尚书》 

《孟子》

《荀子》

《礼记》

四、法家

《管子》

《商君书》

《韩非子》

五、先秦诸圣书

《素书》

《列子》

《黄帝四经》

《吕氏春秋》

《鬼谷子》

《鬼谷子阴符本经七术》

《楚辞》

《离骚》

《汤液经法》

六、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七、兵家之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李卫公问对》

八、春秋三传

《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九、史书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资治通鉴》

十、其他圣贤书

《新语》

《谏迎佛骨表》

《太极图》

《指玄篇》

《无极图》

《张载集》

《朱子语类》

《周易外传》

《黄书》

《尚书引义》

《永历实录》

《春秋世论》

《噩梦》

《宋论》

《中国人的精神》

《毛泽东选集》

十一、明察之书

范文澜《中国通史》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