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神不但打仗用得到,治病一样用到。毕竟顺从的病人气顺随,更好治!

 痴梦龙吟 2022-07-27 发布于河南


今天我们抄的黄帝内经的内容是素问第十四卷第五十四篇《针解篇》。本篇的主要内容是解释如何用针刺的方法治疗疾病的原理。

本篇的内容,其实可以跟《素问·保命全形论篇》《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小针解》等篇章的内容,相互对应着学习。

为什么这么些相近的内容,却分为三、四个篇章去陈述呢?我们这一次抄内经,专门把《序》也抄了下来。王冰的《序》里。出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到王冰石内经就已经面目全非,资料不全,所以王冰就重新整理了一遍。而这个整理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素问》版本。

而宋朝高保衡、林亿的《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次就是重新编排顺序,注就是增加了很多补注、注释的内容。而“大为”,就说明了这个工作量一定不小。

所以从王冰之后的黄帝内经,不仅仅是皇帝与岐伯等天师的创造和总结的内容,更有王冰的智慧在里面。

所以当看到把《太素》版和王冰版,进行对比的时候。就会发现内容大不相同。两者之间的感觉,就像编年体的史书和纪传体的史书的差别一样。

而且王冰版的内容明显的比《太素》要多很多。

但是由于灵枢和素问不是同一时期同一个人整理的。所以前后有不少内容,有类似或者重复的地方。其实我们前面分享的时候也提到《奇病论篇》有关于伏梁的内容,就与《腹中论篇》基本完全重复。

毕竟我们后世的人,跟黄帝、岐伯他们相比,道行相差的太远了,不能够从更高的角度将所有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规整,所以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又或者因为手头资料的缺失,根本不能因完全掌握黄帝内经的真实原貌,就造成我们只能从管中窥豹,了解历史留下来的这些只言片语。东西越丢越多,我们掌握的就越来越少,所以我们的层次就越来越不如老祖宗。

这本篇的内容确实不大好分享。由于我没有进行过针灸的实操,所以耳听的一些东西又不敢说,怕说错。所以。准备分享的东西,写了有删,删了又写。分享的内容有点难产。

换个角度吧。我们认识世界的时候,可能最开始就是两分法来认识世界。对于针刺的方式治病的话,其实我们上一篇就提到过,就是虚实。

形和气的虚实,谷和气的虚实,脉和血的虚实。并由这三组关系延伸到五脏六腑。

针刺到人的身体之后,也会有可以用两分法来判断的虚或者实、寒或者热等对应的关系。

针刺入人的身体之后。会有两方面的反应。一种是施针人的感觉,另外就是被扎针人的感觉。施针人的感觉是得气和不得气。被扎针人的感觉,就是寒或者热的感觉。

而针灸治病的原则其实还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当然,一些经络是否通畅的问题,也可以用虚实的理论去解释、去治疗。

所以“刺虚则实之”,就是要用补法;“满而泄之”,就是要用泻法。在使用补法的时候出针要慢,针一离开皮肤,就要按住针刺的点,阻止气息的泄露。使用泻法的时候。出针要快,并且不按针刺点或者不着急去按针刺点,注意就是让气息多泄露一点。

以前,我也分享过孩子积食去刺四缝的事儿。那个时候就是采用的泻法。取针之后,不但没有堵住针刺的点儿,反而还从肩到手顺序向针刺点进行挤压,意思是把有害物质挤出来。

以至于,我们有的时候还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针一拔出,血立马喷射如箭的情形。

这里的“虚实”其实就是,被针刺人针下寒温之气的情况。清朝张志聪认为,“针下寒而气少者为虚;针下热而气多者为实”。在这里寒热、气多气少、虚实形成了对应关系。

就像我们骑车和开车的轮胎一样。轮胎里的气充鼓起来,脚踢、棒子砸都没有动静;相反轮胎里的气少了,就瘪下去了。所以鼓起来的轮胎是实,瘪下去的轮胎是虚。

去年冬天的时候。刚上车,汽车就提示我胎压不足。可跑了一会儿,慢慢的胎压又上来了。我想了半天,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后来才想通,轮胎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的与地面进行摩擦,对内部的气体进行挤压,气体慢慢的热了起来,就会渐渐的膨胀,膨胀的气体就把轮胎撑起来了,所以胎压就足了。

而在室外放了一晚上的轮胎,因为天气不断的变冷,会让轮胎空气因寒冷而收缩。所以胎压就变小了。

其实我。想通这一层的时候,就进一步想到“热胀冷缩”的理论是先被用于中医理论,还是先被外国的所谓科学家用于物体和器物上的。

而中医看病就是要通过外在表现去分析到底是哪儿出的问题。最终又通过阴阳五行寒热虚实等方面表述出来。再通过“汗吐下和清温补消”等方法去治疗。

经文中讲:“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胆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这一段其实非常有意思。这一段主要讲的是施针人应该怎么办?首先要小心谨慎。小心谨慎,至少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是小心谨慎的是判断病人的症状、病情以及应该在哪里用针。第2个层面就是。真正到了用针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不能出现《刺要论》《刺齐论》里边的那些问题。

一旦确定了病情,确定了施针的方向和力度,就必须坚定不移的执行,哪怕是病人害怕而导致的哭闹,抓挠等影响治疗的行为。

施针的时候,施针人还要做到心无旁骛,旁若无人。有点像那种“哪怕是泰山崩溃,我自窥然而不动”的感觉。

最后,还要在气势上战胜来看病的人。因为你的气势强了,他的气势就会弱,他就会顺从服从于你。当他顺从服从了,他的气就顺遂了,就能够听你的摆布了,病也就能按照前面所定的方案去治疗。

前期我也分享过,我去看中医的时候,那个中医给我大段大段的背黄帝内经,让我非常折服,所以他让我干啥我就干啥。所以他当时让我用,别人听了都说是不可思议的红砖煮水去服药,我也做到了。

黄帝时期有九针。这九种大小不同针具,各有各的作用。




本篇没有细讲九针到底都是哪一种类型?有什么作用?本篇主要讲的是九针与人、与天地万物的对应关系。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这些内容其实可以结合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灵枢·小针解》等内容进行了解。

总之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有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理论。

这些都是有相应的对应关系。这些对应关系的理论是“象”,取类比象。

取类比象,是古代人们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在中医学、尤其是在中药学中,运用尤为广泛。比如:由于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它的药用功能是多治头部疾病,故有"诸花皆升"之说;藤类植物,因其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故能治疗肢体、关节疾病;而骨、肉、脏器之类药品能治疗人身体中与之相同或相近部位虚损类疾病,被称之为"血肉有情之品"等等。

"取类"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是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时,一天也有卯午酉子四时,人体的阳气也随之生、长、收、藏。这也是一种取类比象。

所以,中医简单的时候也非常简单,中医难的时候也非常的难。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加了解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也只有更加了解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才会知道老祖宗真的是太聪明了。

在本篇里最后那123个字写的,很难让人理解。王冰说,这些是旧书稿里存下来的东西,因为他是古书的内容,不想把它丢弃,所以就存在这儿了。

很可惜,我所抄的这个中华书局版本的黄帝内经,就把这123个字直接删除。没有了老的古书所留存的痕迹了。也不知是悲哀,也不知是进步。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关于分享中的错误和不足,请大家及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文中的内容只是现阶段的理解和心得,一定会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产生变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