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历史】历代政治得失之清代篇(下)

 金色年华554 2022-07-28 发布于江西

关键词:帝国与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是近现代史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并与现代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比较和对立。但是帝国主义不能简单等同于帝国,这两个词汇所表述的对象似乎是统一的,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属性和意义。

简单来说,帝国是一种政治制度,代表了君主所有制国家的社会结构,是制度形态;而帝国主义则是一种法术,是国家执政理念的延伸,是意识形态。

图片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帝国是自秦汉以来所确立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而帝国主义理念的形成,却要单独剖析清朝的行政状态。

上篇所述,清王朝的政治主人是满蒙八旗和汉三旗。旗人不事生产,完全由国家供养,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企业,旗人恰似股东,其收入来源于股东分红,不管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在企业决策和发展过程中都拥有恒定的话语权。这其中,从员工到股东的转换通道非常狭窄,譬如汉包衣通常指清军入关前后归顺的汉族武装,为了加速明朝政权的崩塌,满清统治者一度放开通道,而至清中叶国家完全稳定后,这个通道就彻底封闭了,甚至入关以后归顺的汉人也被虢夺包衣身份。自此,占国家人口构成大多数的汉人,就完全失去分享国家政治权利的机会。

图片

而一个少数人构成的,固定统治大多数人的国家,在执政理念上就会明显表现出帝国主义的特征。

首先是种族歧视性,满汉不通婚,不杂居。旗人居住的地方称满城,相当于军区大院,清朝全国各省市都建有满城,根据城市重要程度和驻军规模而大小不一。满城是八军制的衍生物,旗人世代为兵,军队驻扎地方,加上数量庞大的随军家属,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类似军队办社会的形态,从而更加有效地与地方居民隔绝。满城的规划、建筑、社会设施皆远优于一般平民,更像是统治阶层对社会对立的一种刻意强调。

其次是行政欺瞒性,清朝的行政指令“寄信上谕”是一种只有皇帝和具体经办官员知晓的行为,是典型的秘密政治。国事却无国体,变成私相授受的暗箱操作,只能说明连满清皇帝自身也认为其统治不具备合法性。但国之大事,如发动战争都只少数人知晓和操纵即可完成,表示政府已完全不需要公权力和公信力,仅仅依靠私人操控即可将整个国家绑上战车,这就是典型的近代帝国主义特征。

图片

其三是政府奴化性,清朝政府各级机构均有满汉二职,满蒙旗人是实权,汉人领同样官职却实际为幕僚。与皇帝对话时,满蒙旗人自称奴才,汉人只可称臣,奴才在今天听来是一个不太光彩的名词,但在清朝,却是身份荣耀的象征,具有明显的奴隶制部落特色。政府官员皆为皇帝的家奴,自然使政府失去了法统上的正义,而就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来说,为君有为君之道,为臣有为臣之道,各有各的职业操守。所以明朝官员敢于面刺皇帝,因为心中有道义,而清朝官员必须恪守家奴的本份,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清朝没有国家公器,只有家庭氛围,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上极其罕见的倒退,也是从帝国走向帝国主义的明显特征。

其四是社论禁绝性,清朝全国府学、县学都设有明伦堂,堂内镌刻禁令三条:一、生员不得言事,二、不得立盟结社,三、不得刊刻文字。这里明显可以看出是有晚明东林党之乱的教训,教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两宋以来自由发展的民间书院教育,自此偃旗息鼓,而沦为犬儒的发源地。台湾学者李敖曾经说过,一流的知识分子,是第二个政府,晚明中央政府已经被这第二政府搞得焦头烂额,清朝政府显然不愿重蹈覆辙。文化传播彻底禁锢,使清代鲜有文学艺术上的繁荣创造和人格精神上的自由追求,对比同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而使中国国家自绝于民主时代的洪流。

图片

最后是军队私有性,清朝的国家武装力量分为八旗和绿营。八旗是满蒙八旗,绿营是汉三旗,这两支军队并不是国家的,而属于统治部落。中国历代,无论汉代役兵制、唐代府兵制、宋代募兵制还是明代卫所制,其兵源均来自全国百姓,是为国家服兵役,而清朝军队完全由满蒙汉旗构成,世袭罔替,有明显的部落控制特征。军队不属于国家,自然不用对政府负责,反而成为影响和夺政府行政权的政治势力,譬如清代地方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既不是政府首脑布政使,也不是中央监察官巡抚,而是统领八旗和绿营的总督。这种军部倒压政府的政治形态,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所奉行的军国主义惊人一致。

总督一沿袭明朝,但在明朝,总督是一个差事而非常设机构和职务,是政府为了某项特定的军事任务而临时派遣的官员。譬如明代鼎鼎有名的浙直总督胡宗宪,即是政府为了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而委派,其实际官职是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都御史,负责事项是总督南直隶、浙江、福建三省军务,剿灭倭寇,一旦这项工作完成,则总督差事即行交解。

图片

并且胡宗宪在总督浙直期间,并不能直接调度地方行政长官,而必须通过中央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属于两个系统之间的协作。但清朝的总督则不然,首先他是地方常设的大军区司令,其次在他管辖区域之内,又对军事以外的地方行政负总责。

清朝的总督一般管辖两到三个省,省这一行政单位源自元朝的行省制度。前篇所述,两宋时期,政府中枢只剩下中书省行使相权,至元朝因为疆域过于辽阔,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受限于地理交通因素,遂将中书省下放地方加强管理,称之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朝的“行省”与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功能相似,属于中央监察机构地方化。明朝沿袭这一行政机构,一省行政长官为布政使,中央政府又派遣监察官员常驻巡查政务,这项差事称之为巡抚,至明中晚期,巡抚由差事变成正式职务,取代布政使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至清朝仍旧沿袭,只是不再委派监察官员,而改由地方军事长官进行监督。

图片

省的管辖区域和人口比汉郡唐州要庞大得多,完全拥有与中央分庭抗礼的能力,故清朝巡抚一职绝不允许汉人染指。至太平天国军兴,八旗绿营不堪所用,王朝倾覆在即,不得已启用汉人和地方团练武装,才使湘军和淮军两大政治军事势力终于登上历史舞台,也就开启了帝国崩塌之门。

曾国藩领兵之初,官职为兵部侍郎,湘军屡战屡败,局面极为艰难。其转折点就在于湘军集团另一领袖胡林翼擢升湖北巡抚,这是满清开放给汉人的第一个地方督抚职位,获得地方实质行政权的湘军财经充裕,从此势如破竹,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一省行政权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图片

当帝国的私人军队不复存在时,满清帝国也就名存实亡了。故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期间,手握十二万湘军的曾国藩根本不奉咸丰皇帝勤王之诏;八国联军进京之时,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公然通电全国宣称东南八省互保,慈禧太后也只得西逃长安。

彼时全国督抚十有七八均为湘、淮两大军事集团所据,满清部族统治的根基已被完全摧毁,而这一基础上所构建的帝国政治制度即宣告破产。

        点击关注《陬溪》,古代历史系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