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时间的书

 夏虫碎碎念 2022-07-28 发布于北京

我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很多事来不及做,也经常因为玩手机和没有外力逼我干正事,拖延很多事情。

之前有写:不上班的日子里,时间也真的很不够花,是对于柳比歇夫记录时间花销的反思,最近几个月也陆续有看一些关于时间的书,有一点收获,写下来比只是看过会好一些吧,要是能对看到的人有所帮助就更好了。

————

好几本书都有提到,我也非常关心的问题,就是专注度。现代科技对我最大的不利影响,就是专注度下降很多,很难长时间集中,总走神,总想看看网上的新玩意儿。

如果看的东西不是很吸引我,可能就十来分钟,我就想上网看点什么更有趣的。但学习往往是枯燥的,哪有网上的打趣段子、奇异新闻吸引人。

还记得住之前小区的时候,花盆掉到一楼的房顶上了,我上到楼顶,看到二楼一位老爷爷在认真写着什么,都没发现窗外的我。突然就想起曾有人说,老一辈的人往往能五六个小时就做一件事,沉浸深入,往往比身体头脑都更为灵活敏捷的年轻人产出更多。也想起当时做编辑的一位室友,去拜访一位著名的九十多岁的翻译家,他就是也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也没啥想玩的想吃的想看的,每天就全身心投入译莎士比亚,成果惊人。

贝内特的《如何度过一天的24小时》里,有提到如何「练习专注」。他的办法是每天上班的路上,至少花半小时,来集中思考一个问题。像是练钢琴的基本指法,也像是大脑在举铁。周围环境如何都不影响,也不会不好意思,反正没人知道你在干嘛。

《深度工作》整本书基本就在讲如何远离干扰、分心,增加专注度。

虽然整本书写得非常好,但也不难发现,它就像很多外国这类书籍一样,是将一篇文章就能讲完的事扩展、复杂化、细节化,变成一本书。

去掉一些个人化与细节化的东西,我觉得有用的几点:

一是从日常中就要减少分心事物,如果习惯了有点无聊就打发时间,那在需要的时候也很难专注。所以在日常中要培养自己习惯“无聊”,比如一两分钟的等地铁时间,就不要用刷手机来消灭掉“无聊”;

二是要尽量创造无干扰的特定环境,让你觉得一到这里来就是要做正事的,然后长时间地做一件事,专注才会沉浸,才会有高效率与高质量;

三是专注的决窍,不是对琐碎分心的事说“不”,而是对激发无尽渴望的事说“是”,从而挤掉其它所有事。

《创造时间》也有与《深度工作》类似的办法,实际上,作者都提到了这本书。

我写过一篇关于这本书的:为重要的事创造时间

安排让你兴奋的重点事项,为它创造少干扰的环境,让其它时间安排都为它让路,同时,也要忍受无聊。

后来一篇里也有说:《创造时间》一书的结尾,作者列举了一些他们觉得不错的书,有二三十本吧,其中就有杜月桂的《富足人生》。也是奇妙的巧合,《创造时间》中没有讲过个人财务管理的部分,但他们也曾看过并喜欢这本有点冷门的书。《富足人生》基本上是一步一步的操作指南了,我之前这篇里有下载地址:手把手教你如何规划财务与人生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有点装,内容其实还挺踏实的《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

里面也有提到专注的办法,作者总用的比喻是「干净整洁的办公桌」,其实也就是减少其它无关信息的接触,让大脑保持干净整洁。比如早上起床后,可以用淋浴、晒太阳、吃饭细嚼等方式清醒,但不要看新闻。没有摄取杂乱的信息,大脑会像是干净整洁的办公桌,可以利用早上的黄金时间投入需要高专注力的工作。

上班族也是,早上去先专心地工作90分钟后,再想着查收邮件、看信息这类并不太重要,也没有时限的事。

————

另一个我有注意的点,大概是利用双倍的时间。

我们总有很多日常琐事不得不做,比如洗澡洗头、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我并不太喜欢做这类事,就是又花时间,又无聊,事后还觉得自己啥都没干,只为了维持原状就要付出很多。

但近几年机器人读书技术的广泛应用,真是我觉得这个时代最好的事之一了。微信读书的无限阅读卡很容易就得到,没有的书也可以用讯飞朗读app,各种格式,甚至网页都能读。

散步或做饭,想思考点什么也可以,没什么好想的时候,就听书吧。难一点的1.6倍速,简单的2倍速。每天做各种琐事的时候,可以听一两小时,也让洗头和打扫卫生没那么无聊了呢。

这与之前的「忍受无聊」矛盾吗?我觉得可以做到不矛盾。都是15分钟、半小时甚至更长的大时间段,而且并不是获取几十条微博这样的碎片信息,而是听一本书。在手上机械运动的同时,脑子可以跟着作者的逻辑走走。我是个连看书的同时听音乐都做不到的人(要么不知道看的是什么,要么不知道音乐啥样),却可以在扫地的机械运动中想着书里的内容,当然可能扫地情况一般,但我也不需要很好。

这种解放眼睛,让人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感,看书不再是需要端坐占用眼睛的事了,不太难的书也可以轻松一点,本篇提到的所有书我都听过!还不再害怕老年眼睛不行看书不方便了,不行也能听啊〜

————

可能对很多人重要的一点,是周末要与工作日有同样的作息时间,久睡是没有意义的,人体生物钟也不会按一周五天或六天来变化,维持日常的恒定很重要。

如果工作日久坐,周末可以多安排需要户外运动的事;如果工作体力劳动比较多,周末就不妨待家里看看书看看剧。这样能比较好的休息到。

————

《如何度过一天的24小时》这本还蛮有私人趣味的,作者是贝内特。说是书,不如说是一篇长文章,大概也就一万字,微信读书有。

看的时候总觉得有点奇怪,手机和加班之类的问题提都没提,还讲了很多坐火车、古典音乐、非常古老的经济学书,一查,原来作者是两三百年前的人...有一点高傲绅士在说教的感觉,是非常早期的利用时间书籍了,但仍是不错的的。

我觉得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开篇对时间的观点:无论你有多少钱,也别想买到比别人多一分钟的时间。每天每个人都有24小时,完全由你加工使用,没有人能夺走偷走,简直是民主社会——在时间的王国里没有财富的贵族,也没有知识的贵族。你可以大把挥霍完,第二天,新的、完整的24小时又会送到你面前。即使是傻子、疯子,也完全拥有他们的时间。你也不能欠账,想预支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时间是最重要的东西。

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加班还不是需要考虑的事项。7小时工作,7小时睡觉,2小时做琐事,还有8小时是可自由使用的。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只利用每周三个晚上各90分钟的时间,六个早上各30分钟,这样一周就有7.5小时,用来干嘛呢——去专业地学习你感兴趣的东西。比如音乐会,外行可能只听了个大概,但如果真的了解,就能欣赏很多细节。或者去研究生活中、与工作相关事件的种种细节的原因,作者举例如伦敦房地产趋热,为什么A处堵车,去野外观鸟等。

做严肃的、需要你努力研究或学习的事,而不是轻松地看小说,可能会改变你的生活。

同时,作者也反复讲,充实而心满意足地度过一天,是非常艰辛的任务,要付出很多努力,要每天都付出这样的努力。但是,还是要勇敢开始,不能欠账地马上开始,做下去。不用贪多与苛求,要积累微小的成功,一步步走下去。

真的有点英国平民绅士做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