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说诗词:蝉

 昵称4X6owk9e 2022-07-28 发布于湖南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是夏季常见的一种昆虫。古人认为蝉有“文清廉俭信”五种美好的品德,是最高品德的象征。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鸣叫声、居所的描写,赞颂了蝉清高风雅的品德,以蝉自寓,表达出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托物比兴,动静结合,细致入微,含蓄深长。

首句“垂緌饮清露”,写蝉的姿态与习性。“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垂緌”实际上是说身份贵重的人,因为古代常以“冠缨”指代官宦。“饮清露”是喝露水,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品行高洁。这一句的意思是身居高位的人,应当清廉自守,严于律己。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的鸣叫和居所。“流响”,指蝉的鸣叫声,长鸣不止,悠扬俊逸。蝉鸣是最常听到的,我们多半经常听见蝉鸣,而不见蝉影。闻其声而不见人,暗指这个人声名远扬。“疏桐”指繁茂而枝干分披的梧桐。《诗经·大雅》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传说梧桐是凤凰栖息的地方,是高洁之树。这一句寓意声名远扬的人,应当高洁自许,不同流俗。

三四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赞美蝉的品德。蝉声远传,不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而是“居高”自能致远。“秋风”代表着外力,就是所谓的“贵人相助”。而“居高”则代表自身人格的力量,是自我尊重与高度自信。诗人用“自”和“非”两个字进行选择,一正一反表明态度,表达出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出雍容庄重的风度气韵。

我认为,“居高”的“高”,不是权势的“高”,不是社会地位的“高”,而是高洁的品行,对自身的高标准要求和自我约束。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只有尊重自己、严于律己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的人站在那里不怒自威,说出的话掷地有声。“致远”的“远”,不是名声传播的“远”,不是畏惧威名的“远”,而是德行深入人心,发自内心的敬服。

这首诗诗人借蝉自寓,表达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赞美。诗人高明的地方在于,他准确地提炼了蝉的精神属性,并融入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精湛细致地描绘出清德高洁的精神,形神一致,气韵俱佳。

小贴士: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有意思的是,虞世南以蝉自寓,身负五绝,与蝉的五德暗合。蝉有五德:文清廉俭信。陆机的《寒蝉赋》写道:"夫头上有矮,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有“五绝”。 《旧唐书》:“尝称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辞,五曰书翰。”

这首诗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被认为是唐代咏蝉诗的三绝。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虞世南是官宦之蝉,清高无伦;骆宾王是囚徒之蝉,孤愤不平;李商隐是寓旅之蝉,漂泊落魄。蝉本一物,人的身份境遇不同,所咏之物就有了不同的含义。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