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么严重的后遗症多久才能够治愈——数学教育实例

 外面都有啥 2022-07-28 发布于四川
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很多与以前太不相同的认知,有些极具个性的就不分享了,因为它不会广泛地发生在其他孩子身上,这里分享的是会普遍发生在其他孩子身上的问题。可以根据情况去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对这方面的认知程度。
下面结合图来说:

问题本身很简单,就是把括号内的式子里的公因式提出来就好。
对了,讲一下孩子们的背景哈,两个新初一,两个新六年级,其实早就应该具备这样的认知的,在这之前,我在讲预备知识的时候,个个的头也点的很快,感觉没有啥不理解、不明白的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个题目:一个长方体,把每一个棱长都增加相同的倍数,问:增加多少倍,才能让长方体的表面积变为原来的25倍?
上面这个式子是解这个题需要的一个式子,开始也列不出来,在我提示之后,列了出来,不过解决的过程,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
这个孩子在第一次提公因式的时候,提出来一个X^12次方,而且,明明是提公因式,却变成了加法!!
我问她,这是怎么提出来的呢?
她说,你看呀,括号里,每一个式子都有一个X^2次方,有三个,这就是X^6次方,括号外面,还要乘以2呀,这不就是X^12次方了吗!
对呀,我这么些年,怎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方法呢?
这孩子在学校可算是成绩不错的孩子哦。
她得到这样的结果,只能够说明,这样的题,她不熟悉,不知道套什么现成的公式了,就用了这么神奇的方式。

这个楠瓜头,嗯嗯,倒是没有把公因式弄成加法,不过却提出来一个:3*X^2。原因嘛,当然是里面有三个X^2呀,嗯嗯,她已经到我这里来了两年时光了,我都没有把她的这个认知巩固下来,想来学校的强大的惯性真的太强大了。
到现在为止,她每次完成相对于她来讲复杂一点点的数学问题的时候,就会想到一步一步地列算式。
我说为什么不用首先用方程,或者次选综合算式?
她说,不会!
方程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五年级一年下来,还轻飘飘一句不会,有时候真是气呀。不过有什么办法呢。
更强大的回答是,老师就这样说的呀,老师也给我的答案打了勾呀,同学们也这样做的呀……,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她到我这里能有多少时间?
关键的问题是,像鸡兔同笼这样的题,我教会她用二元方程组的思想去解决,老师居然说,这方法不对!要用一元方程,或者更妙的什么奥数方法。
我也是醉得不轻,数学为啥变得让孩子讨厌的呢,就是把本应该简洁明了的量化描述方式,变成复杂难懂的描述方式。

第一个孩子看到楠楠这么聪明,就感觉自己哪里错了,于是就改成这样子,把原来的X^12次方变成了,3X^2*2。这也算是一种向优秀同伴学习的方式吧。
同样,另一个孩子获得了相同的灵感,这样的灵感其实在我理解起来就是套用别人的方式演绎自己的问题。

第一个孩子,分析来分析去,感觉自己哪里不对,于是又减了一个:1。然后告诉我,这次一定是对了。
我让她休息一会儿,反正也感觉一定是对了,就看看其他小伙伴什么时候会得到结果吧。
这个问题,最后其实是在另一个孩子的帮助之下解决的,当然这种解决,可能解决的也仅仅是这个问题本身吧,
要是下次再出现这样的题,可能会再把这样的方法用一遍,至于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思想,要变成孩子自己的能力,可能就不是一日之功了。
还要看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训练这样的方法。

经过一天,孩子们认为自己增长了认知,于是我让每个孩子去完成自己的不同练习。有一个孩子,由于我接触时间不长,所以,还摸不透她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于是,让她把自己的运算过程认真地演绎在白板上。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a-b)^2,现在只是再增加一项变成了三次方而已。我本以为她三五分钟就能够完成的。结果用了一天半时间,中间晚上我还让她回去看看乘法分配律 什么的。
结果,前五步都是对了,第六步,我百思不得其妙。
于是我问她,这是什么算法?
她说,第五步括号里,后两项都乘了a,为了简单,所以,就把乘到后面的两个a拿到第一项就好了呀。
是的,就好了呀,看起来一下子简洁好多呢。
我的内心真的一阵思绪翻涌,我应该从何对她讲起呢?

还好,我正在翻涌思绪的时候,她接着演绎自己的算法。
由于相同的a和b的次方项在不同的括号里,那就交换位置吧。于是就有了第8步;
这样就可以把相同底不同的次方数加起来了,这就是第9步;
为了好看,把单独一个字母的项移在一起,这就有了第10步;
最后打开括号,成功啦!!
可谓步步惊心有不有?
这可怎么弄呢,那就从根儿上去找找原因吧。
于是我给她出了这样一个算式:(2-3)-(2-3),我让她把括号去掉。

这是她第一次的算法,实话是,我实在无法理解她为何会这么去括号。因为这是小学低段应该具备的认知呢。
她说,括号里前面和后面一样,所以,脱括号后,前后要一样呀。
好吧,我说,有没有括号,是不是结果都一样呢。她说是。
于是,我们算了一次,结果不对。
她说,她明白了。

于是就改成了这样,实话哈,这个结果真的是对的。不过,实质是她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出了问题。因为我问她,为什么写成这样呢。她说,要前后结果一样呀。
是呀,前后结果要一样,就改一下最后那个3的符号就可以了呀,这多简单呀。
我当然知道,学校里,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没有办法去知道每一个孩子的思考习惯性与存在的问题。
不过,他们的教学方法,真的不存在问题吗,在我看来,问题真的很大呢。
数学是一种量化的描述世界的方式,怎么就学成了套公式,凑答案了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