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人为本的伦理学实践——亚里士多德对实践知识和创制知识的区分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亚里士多德塑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二卷中将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和实用知识:哲学被称为真理的知识自属确当。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在于真理,实用知识的目的则在其功用。从事于实用之学的人,总只在当前的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事物上寻思,务以致其实用,于事物的究竟他们不予置意。”(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一卷》,吴寿彭 译,1959年,商务印书馆,P33

伯里克利在公民大会上演说

一、知识的分类

按照知识目的的不同,知识在总体上分为理论知识和实用知识,理论知识是超时间性的普遍性真理,实用知识则是具有时间性的相对性真理。

实用知识又被二分为实践知识和创制知识。其中实践知识二分为研究人的伦理品德或德性的伦理学和研究城邦治理的政治学;创制知识二分为如建筑学、工艺学等的技艺制作知识和如诗学这样的艺术创作知识。

从上图知识分类表可知,亚里士多德继承苏格拉底的伦理实践思想,将实践知识明确地同人的伦理政治德性以及行为规范密切地联系了起来。

理论知识是第一哲学研究的对象,它为知识而知识;实践知识是为人的行为规范合理性而被追求的知识;创制知识中制作知识乃是为着制作以外的目的而被追求的知识,创制知识中的创作知识乃是以塑造艺术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现出普遍性的活动、情感和意义。

二、创制知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知识起源于由感觉和记忆形成的经验,由经验中获得知识和技术,与经验相比较,技术才是真知识;技术家能教人,只凭经验的人则不能。”(同上,p3

从人活动的手段和目的的角度看,“实践知识”经常同“制作知识”以对举的形式参照对看。

制作知识,即制作某件物品而需要的特殊技艺方面的知识,如建造房屋需要建造方面的知识和技艺,制作锤子需要制作锤子方面的知识和技艺。

技艺制作方面的知识不同于为知识而知识的理论知识,掌握制作技艺方面的知识乃是为了这种知识以外的目的。例如,我们掌握制作锤子的知识和技艺是了制作出可趁手使用的锤子这种生活用具。

在制作用具过程中,制作用具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是制作的前提和基础,制作过程是将人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借助人的躯体动作实现于可供制作的原材料中,制作产品乃是制作知识和技术的实现和制作过程的完成。

同实践知识相比,制作知识有两个方面的重要特征,其一,它的手段和目的关系是外在的,掌握知识和技术是为了制作过程外部的目的,即,为了具有某种特定产品而需要掌握某种制作知识和技术。其二,它处理的活动关系是人与物的关系,或者说,是人与外在对象之间的关系。产品制作出来以后,既可以自产自用,也可以实现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分离,犹如的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那样。

三、实践知识

实践作为人的伦理和政治行为,它的手段和目的是同一的,实践行为本身即是实践目的。实践知识关涉的是人与人之间正确交往的规范性社会知识,它既包括处理个人之间德性品质方面的伦理学知识,也包括处理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城邦治理治理方面的政治学知识。

雅典卫城

我们先来看伦理学知识,在合适的时机再来讨论城邦政治学问题。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二卷第一章中,亚里士多德认为表示伦理或道德的ηθικη/ethike源于表示习性或习惯的εθος/ethos”。在古希腊文中表示伦理和道德的是同一个词——ethike,当这个词表示学科时,我们译为中文的“伦理学”,当这个词表示具体的品德或德性,我们译为“德性或道德”。

                  明镜高悬 公正无私

 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αρετη/arete(德性或品德)”,一个人所具有的值得被称赞的“品质”称为德性,德性又区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

所以,德性分为两种: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主要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道德德性则通过习惯养成,因此它的名字'道德’也是从'习惯’这个词演变而来。由此可见,我们所有的道德德性都不是由自然在我们身上造成的。因为,由自然造就的东西不可能由习惯改变。例如,石头的本性是向下落,它不可能通过训练形成上升的习惯,即使把它向上抛千万次。火也不能被训练的向下落。出于本性而按照一种运动方式运动的事物都不可能被训练的以另一种方式运动。因此,德性在我们身上的 养成既不是出于自然,也不是反乎自然的。首先,自然赋予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通过习惯而完善。其次,自然馈赠我们的所有能力都是先以潜能形式为我们所获得,然后才表现在我们的活动中。但是,德性却不同:我们先运用它们而后才获得它们。这就像技艺的情形一样。对于要学习才能会做的事情,我们是通过做那些学会后所应当做的事来学的。比如,我们通过造房子而成为建筑师,通过弹奏竖琴而成为竖琴手。同样,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而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而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而成为勇敢的人。这一点也为城邦的经验所见证。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这是所有立法者心中的目标。……第三,德性因何原因和手段而养成,也因何种原因和手段而毁丧。这正如技艺的情形一样。……简言之,一个人的实现活动怎样,他的品质也就怎样。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实现活动的性质,因为我们是怎样的就取决于我们的实现活动的性质。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还是那样的习惯决不是小事。正相反,它非常重要,或宁可说,它最重要。”(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2003年,商务印书馆,P36-37

                            勇敢的阿喀琉斯

道德品德或德性,一方面,它同理智德性一样,其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但道德品德的形成更需要践行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它又和风俗习惯有所不同,风俗习惯乃是不成文的社会规则,其以他律性的形式规范着每个人的言行,故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入乡随俗”之说。

但是,道德品德作为自律性德性,它既需要理智德性为它提供是非善恶的标准和尺度,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借助风俗习惯来完善个人的道德品德修养,反过来讲,个人的良好道德品德的养成又巩固和促成着公序良俗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更多强调的是道德德性,德性既不出于自然也不反乎自然。人作为天生的政治动物,德性乃通过习惯而养成,所以,德性不出乎自然;但对于生活在城邦中的每个人而言,又皆具有自然馈赠的德性能力,所以,德性又不反乎自然。

具有德性的潜能,并不意味着人就具有了德性。德性和技艺一样,是因为我们先实行了符合德性的事,然后才被称为有德性的人。但是,有德性的人并不具有永恒性或长久性,如果行了违反德性的事情,那么,他就很有可能身败名裂乃至跌入万劫不复之境地,所以,德性需要培养和训练才能逐渐完善起来。

大家心里可能会想,对德性说了那么多,到底什么是德性?德性在概念发展史上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下篇将讨论这个问题。

【转发关注 共同进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