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6-§27 形而上学对客观性的素朴态度以及两种可能性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小手一点——
(全文约1300字)
上篇推文我们概览了思想对待客观性的三种态度。
今天开始,我们正式追随黑格尔的思路展开对第一种态度即形而上学态度的研究。
形而上学的态度实际上康德批判哲学以前的形而上学态度,包括笛卡尔、莱布尼茨、沃尔夫等人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看法,或者说,黑格尔这里主要是对近代唯理主义哲学进行批判。


  • §26


形而上学的态度是一种素朴的态度,它相信,“只靠后思Nachdenken——中译本翻译为反思)作用即可认识真理,即可使客体的真实性质呈现在意识面前。
这种态度之所以素朴或淳朴就在于,它尚未意识到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更遑论克服这种对立了。
例如莱布尼茨就认为依靠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就可以认识真理,证明有必然真理的内在性原则的东西,也就是区别人和禽兽的东西。上帝是充足理由的最后根据、
笛卡尔发现,无论我如何如何怀疑,我却不能怀疑我的存在,存在的我不可能是物质的或肉体的我,只能是作为精神实体的我亦即能思想的我,故有“我思故我在”这个理智直观性真理。上帝是我的理性观念真理性的源初根据。
这种素朴的态度超越了狭隘的经验表象或情感,坚信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即思维可以认识存在,理性可以认识上帝。
不但近代形而上学如此,“一切初期的哲学,一切科学,甚至一切日常生活和意识活动,都可以说是全凭此种信仰而生活下去。”
相信人的思维可以认识存在,一方面是对人的理性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对客观世界之存在的确信。有了这两方面的保证,人才不至于陷于怀疑论或不可知论,否则整日生活在“杞人忧天”的惶惶状态中,日子可就没法过了啊。
 
  • §27


17-18世纪的哲学一般将知性和理性混用,其所以没能做出区分,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由于它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对立”,洛克、莱布尼茨都曾写过关于“(Verstand/intellectunderstanding)”的专著,在我国的翻译界也一度有理智、知性、悟性等多种译法,就在于这个词在近代形而上学中是个知性和理性混同一体的词。只是到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时候才将“Verstand”(知性)和“Vernunft”(理性)做了明晰的区分,并以批判哲学的形式宣告了旧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性,从而发生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
近代形而上学乃至整个过去的哲学史来说,简单说来,康德批判哲学以前的形而上学“单纯地用抽象理智的观点去把握理性的对象”,只能停留在“有限的思维规定里,亦即老停留在尚未解除的对立里。”
当以抽象理智的有限思想规定去把握无限的理性对象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个超越经验的外在性的飞跃难题,无限的理性对象(理念、精神、绝对、上帝)永远处于的有限思维对待的彼岸,有限思维规定丰富一步,理性对象就会后撤一步,犹如“夸父追日”般地永远达不到目标。
由此黑格尔要在康德批判哲学意识到思维和存在相对立的基础上,继续将哲学推进的“真正玄思的哲学学说”,即黑格尔本人的“思辨逻辑哲学”。
最后的结论是,哲学是走抽象知性反思的形而上学道路,还是走思辨理性后思的辩证法道路,也就是显而易见了。但是,无论走哪一条道路,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则是任一条道路的共同点,问题在于只有思辨理性的自身辩证发展道路才能中真正实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6”。

作者简介:山东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讲授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