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目的性(Die Teleologie) §204目的是能动的力量,它能扬弃主客的对立,而客观化它自己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小手一点——

(正文约1100字) 

1.外在合目的性

目的由于否定了化学过程中客体的直接性和外在性,从而达到了自由实存的自为存在着的概念目的是被规定为主观的。因为就目的的最初发展阶段即§205“外在的合目的性来说,目的只是抽象、片面地对客体加以否定,因此它与客观性最初只是处于对立的地位”——如橡树皮可以制作橡木塞,橡木塞可以封酒瓶。这种外在合目的性的由于还只是停留在主观的阶段,还未与客体相统一,因此便是片面的,并且是为它自身的”——亦即为主观性的外在目的的。

2. 内在合目的性

目的本身作为内在合目的性而言,它就是概念的全体性或理性的概念,一切片面的(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特性,均设定为被扬弃在它自身里面。于是,那未与内在目的或理性的概念相统一的假定在先的客体对于目的也只是一种观念性的自在的不实的东西。也就是说处于机械性外在合目的性的客体,相较于内在目的概念来说只是主观观念的,亦即不真实之意。

在黑格尔看来,目的不仅是指主观意识之内的目的,更主要地是指事物的内在目的。

3. 目的自身是主动的力量

目的自身具有它的自身同一性和它包含的否定性和客体相对立之间的矛盾,但它自身即是一种扬弃或主动的力量。例如人们的需要和意欲这个目的的最切近例子,意欲作为目的保持着自身同一性,同时又否定着这种意欲目的仅仅停留于内在的主观性,它是要实现于外的,这就存在着内在目的与外在客体相对立之间的矛盾。这也说明,目的自身不是僵硬的、孤立的、片面的东西,它自身即是一种扬弃活动,是一种积极的能动性的力量,它能够否定这种对立而赢得它与它自己的统一,这就是目的的实现

4.目的客观化它自己

目的的实现过程中,目的进入它的主观性的对方,而客观化它自己,进而扬弃主客观的差别,只是自己保持自己,自己与自己相结合。也就是说,在目的的实现过程中,客体不在目的之外,在目的由主观向客观的转渡过程中,目的是与客体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的,所以说目的只是自己保持自己,自己与自己相结合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P353》曾讲到,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主观意识形式的观念方面,它要在客观性中实现出来:“我们有一个目的:它是我的观念,它是自为的,可以实现出来,也可以不实现。在目的里面便包含有实现的活动:我们完成这个规定;产品必须合乎目的,一一如果一个人不是笨拙的,则他所制造出来的东西里面必定不会不包含目的。这是一种从主观性向客观性的推移;我不满足于我的目的仅仅是一个主观的东西;我的活动就是要除掉目的中的主观性这个缺点,把它变成客观的。目的必须在客观性中保持其自身,譬如我有建造一座房子的目的,因此我就活动起来;房子就产生了,目的就在其中实现了。

{转发并关注,每天必定有点小进步!} 

微信号:zhongyiqixi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