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典故班第二十四课 从淮南子中的成语,了解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思想

 巴蜀辞赋学院 2022-07-28 发布于四川

成语典故班第二十四课

从淮南子中的成语,了解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思想

              主讲:绝谷画蝶


   一、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

《淮南子》相传是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  《四库全书总目》归入“杂家”,属于子部。

《淮南子》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序》)。作者认为此书如道一样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淮南子》原书中有内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至今存世的只有内篇,现今出版版本,大多对内篇进行删减后再出版。“说林、说山、人闲诸篇多纪古事”。这部书的思想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夹杂着先秦各家的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纵横家类。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刘文典写有《淮南鸿烈集解》。

二、书籍目录
(一)目录

1.内篇
卷一 原道训    卷二 俶真训     卷三 天文训
卷四 墬形训     卷五 时则训     卷六 览冥训
卷七 精神训     卷八 本经训     卷九 主术训
卷十 缪称训     卷十一 齐俗训   卷十二 道应训
卷十三 氾论训   卷十四 诠言训   卷十五 兵略训

卷十六 说山训   卷十七 说林训   卷十八 人间训
卷十九 修务训   卷二十 泰族训   卷二十一 要略 
    2.中篇
卷一《枕中》(正一道有《太上老君枕中经》)
卷二《鸿宝》
卷三《苑秘书》
卷四《重道延命方》
卷五《淮南万毕》(语出《庄子》:“通于一而万事毕”)
卷六《淮南变化术》
卷七《淮南中经》
以上诸篇汉时汉武帝亲自验证隋唐犹存
    3.外篇
卷一《庄子后解》
卷二《庄子略要》
卷三《解说第三》(篇名不详) 
(二)书籍内容

《淮南子》著录共分为内二十一篇、中八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中篇养生,外篇杂说。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塞翁失马”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三、道家典籍

《淮南子》引用过的道家著作,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老子》、《文子》、《庄子》、《列子》等。此外,郭店楚简中《太一生水》篇对《淮南子》也有明显影响,也可归入此类。

《淮南子》分析了《管子》产生的原因:“桓公忧中国之患,苦夷狄之乱,欲以存亡继绝,崇天子之位,广文武之业。”(《要略》)显然把它作为富国强民的政治著作看待,刘向也认为:“凡《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淮南子》在《道应训》引述了《管子》的话,《管子》一书,以道家为主包举百家,《淮南子》的“气”论及“法治”等方面的思想,都能在稷下黄老著作《管子》那里找到它的源头。

《老子》是《淮南子》直接引用最多的典籍,《道应训》实际就是以历史故事、寓言传说等阐释《老子》的旨义,仅此一篇,涉及《老子》41章中的56处文字,它与《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一样,都是关于《老子》的较早的注释,足见《淮南子》作者对《老子》的重视。

《淮南子》所受《老子》的影响,最明显的是以道作为全书的指导宗旨,并对“道”做了更加详尽的描述和规定,其中《原道训》,杨树达认为:“此篇全衍老子之旨,故以《原道》名篇。”

《淮南子》引用《庄子》直接说明的只有一处,见于《道应训》:故《庄子》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huì gū不知春秋。”这句出自《逍遥游》,只是次序略有不同。但是,“其暗用《庄子》者触篇皆是。今本《庄子》三十三篇,惟《说剑篇》之文,不见于淮南。其余三十二篇,则均有称引”。

刘安对《庄子》是熟悉并深有研究的,他还做过《庄子》的注释工作。《文选》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陶渊明《归去来辞注》、任彦升《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李善注并引淮南王《庄子要略》云:“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张景阳《七命》注引淮南王《庄子后解》云:“庚市子,圣人无欲者也。人有争财相斗者,庚市子毁玉于间,而斗者止。”据此可知,淮南王刘安曾有《庄子要略》和《庄子后解》,惜已失传。

《淮南子》与《文子》关系殊难判断,《文子》的内容有十分之五六与《淮南子》相同,两者孰先孰后的官司打了上千年。《汉志》载:“《文子》九篇。”班固自注曰:“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然而,1973年,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出土的竹简中就有《文子》,这为认识《文子》提供了新的机遇。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内容既有相同者,也有不见于今本的佚文,说明《文子》是有渊源的,为西汉就已经存在的先秦古籍,它与《淮南子》的关系,绝非简单的谁抄谁的问题。

《列子》的“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和列子“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万物之有叶者寡矣”的感叹,在两书中都出现过,显然有某种继承关系。《汉志》所著录的“《列子》八篇”,是刘向整理过的,它在流传的过程可能有后人掺入的成分,但绝非“伪书”,其内容大部分可信。《尸子》说:“列子贵虚。”(《广泽篇》)刘向以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日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列子书录》)②在景帝时十分流行的《列子》,想必刘安也能见到,《淮南子》也有贵“虚”的一面,不能说没有《列子》的影响。

至于《黄帝四经》(唐兰认为,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就是《汉志》所说的《黄帝四经》)有《道原》,《淮南子》有《原道训》,《淮南子》文字明显出于前者的有近三十处,唐兰已作过梳理。

《太一生水》,抄于郭店竹简《老子》丙组之后,是讲宇宙生成的。许抗生认“《太一生水》篇,从宇宙演化学说史上说,是老子到《淮南子》之间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又具有不同于老子思想的独创性。它与《管子·内业》等篇和《淮南子》有着不同的思想发展路向,同时又对《淮南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天为气的思想和'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满于东南’的思想皆对《淮南子·天文训》产生了影响)。”

四、《兵略》篇中的军事理论思想

《兵略》篇,代表了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水平,其主要思想如下:

其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政治上的得失。首先,政治上得道,军事上才能取胜。《兵略》认为: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将,失道而拙,得道而工(精明);国,得道而存,失道而亡。所谓道者,即是与天地顺、与四时合的最高行为准则。得道者,众之所助,虽弱必强;失道者,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因此政治上得道,是保证军事上取胜的基本条件。政治上得道的军队可以车不发轫(防止车轮滚动的木头),骑不被鞍,鼓不振尘,旗不解卷,甲不离矢,刃不尝血,本国的社会生活秩序也不用打乱,即朝不易位,贾不去肆,农不离野,只要对敌国招义而责之,就可以大国必朝(前来归附),小国必下。

《兵略》还回顾了古时的战争,认为五帝时期的战争是得道的。那时的战争不是为了扩张土地,也不是为了贪金玉之略(掠夺),而是为了禁暴讨乱,为了消灭残贼天下、令万民不得安生的贪昧饕餮tāo tiè之人,如黄帝击败炎帝,颛顼zhuān xū诛杀共工,尧舜讨灭不义的丹水和有苗,因而战无不胜。他们用兵之前,往往先教之以道,导之以德,不听,则临之以威武,再不从,则制之以兵革,因此用兵若栉zhì发耨nòu苗,所去者少,而所利者多,是所谓圣人之用兵。  

殷商以后,至春秋时期的用兵是所谓霸王之兵。这个时期的战争,多是为了消灭加虐于民的敌国之君,为义兵之举,因此往往克(攻克)国不及其民,废其君而易其政,尊其秀士(仁人智士)而显其贤良,振其孤寡,恤其贫穷,出其囹圄líng yǔ,赏其有功。这种战争非以亡(消灭)存(存在)也,将以存(保存)亡(殆尽的东西)也,故也是得道的。

战国时期的用兵则是失道的晚世之兵。这时期的战争,无道之君往往设渠堑,傅(防守)堞dié(城上女墙)而守,进攻一方也不是为禁暴除害,而是要侵地广壤,都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为个人私利进行的战争,不仅失道,而且造成人员的巨大伤亡,同时这种战争最终也不会获得胜利的,因为它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其次,军事上取胜的根本,在于加强政治统治,即为存政,建立牢固的统治基础。

《兵略》认为,军事上甲坚兵利,车固马良,畜积给足,士卒殷轸(众多)等物质条件,以及奇谋诈术的巧妙运用和良臣猛将的合理任用等主观条件,虽然是克敌制胜不可缺少的条件,但皆佐胜之具也,并不是保证战争必胜的根本条件。军事上的必胜之本在于政治上的强大,即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略足以知强弱之势。

《兵略》认为: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并指出: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它主张修政于境内,使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这样就可以修政庙堂(朝廷)之上而折冲千里之外,拱揖指(指挥)而天下响应,《兵略》认为这是用兵之上也。它还列举楚怀王、秦二世败亡的教训,以及武王伐纣的事例,说明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的道理。

再次,《兵略》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提出:全兵(获得彻底胜利的军队)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思想,主张:制胜于未战。它说:善用兵者,先弱敌而后战者也,这样可以费不半而功自倍也。它主张先以德胜敌,然后再与之战,可以获得全胜,并指出: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万乘之国好用兵者亡,反对穷兵黩武。

它强调:凡用兵者,必先自庙战。所谓庙战,即在采取军事行动以前,就敌我双方的主孰贤、将孰能、民孰附、国孰治、积蓄孰多、士卒孰精、甲兵孰利、器备孰便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加强不足之处,保证最终取得全胜。《兵略》认为:只有进行充分的庙战,运筹于庙堂之上,才能够做到决胜于千里之外,并指出:庙战者帝。

其二,比较精辟地论述了军事行动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兵略》认为,军队出击,要如神出而鬼行,运于无形,出于不意,使敌人无法察觉,莫知其所之、莫知其所集,以达到出敌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

《兵略》同时认为,军队不动则已,动则应发如疾风,疾如骇龙,若从地出,若从天下,使敌人未见其发,固已至矣。因此《兵略》十分注重兵贵神速的思想,指出一旦抓住敌之虚,就要乘而勿假也,要以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及掩目之势,迅速发起进攻,并穷追猛打,使敌人静不知其所守,动不知其所为,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为此,《兵略》强调军队采取行动前一定要在思想上、装备上、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出击,就当以生击死,以盛乘衰,以疾掩迟,以饱制饥,这样就如同以水灭火,以汤沃雪,何往而不遂,何之而不用达。为了保证兵出而不徒归,《兵略》还指出,善于指挥作战的军事将领,必须掌握三势、二权。

所谓三势,即气势、地势、因势。气势即激发兵将的高昂斗志;地势即善于利用险要地形,能控制战略要地;因势即能把握战机,乘敌之虚,因其劳倦怠乱,饥渴冻喝(中暑)采取军事行动。所谓二权即知权、事权。《兵略》强调在采取军事行动前,一定要详尽侦知敌情,并据此制定出完备的作战计划,同时要很好地隐蔽自己的军队,做到出敌不意,使 敌人之兵无所适备,此谓知权。两军交战,能够灵活有序地调遣军队,布阵迎敌,使本方受刃者少,而伤敌者众,此谓事权。

《兵略》认为掌握好三势、二权,选拔出精兵强将,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之后的军事出击是所谓必胜之攻,是所谓胜定而后战,可以攻不待冲隆云梯而城拔,战不至交战接刃而敌破。它强调军队唯无一动,动则凌天振地,抗泰山,荡四海,鬼神移徙,鸟兽惊骇,并指出,在这样的军队面前将野无校(对抗)兵,国无守城,无人能挡。

然而,《兵略》由于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最推崇的还是所谓以静制动,以无形制有形,以无为制有为的战术思想。它指出,静以合躁,治以持乱并认为以静制动,以无形制有形,以无为而应变,虽未能得胜于敌,敌人也不可得胜之道也。并称:敌先我动,则是见其形也;彼躁我静,则是罢(疲)其力也。形见则胜可制也,力罢(疲)则威可立也。

它还提出:物未有不以动而制者也。但是,《兵略》推崇的以静制动,并非被动地待敌先动而后击之,而是要视其所为,根据敌人所犯的错误,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之后,出击致胜。当敌无隙可乘时,《兵略》认为要饵之以所欲,以罢(疲)其足(满足),引诱敌人出错,一旦敌人有间,就要抓住战机,急填其隙,迅速出击,打败敌人。相反敌人若止而不动。

《兵略》认为,己方应相应调整部署,待敌动做,侍机出击。若己方已先敌而动,也要尽力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变我静而敌动,重新掌握主动。《兵略》反对在敌人未显现错误之举前,便冒然对其发动攻击,提出:善用兵者,当击其乱,不攻其治,是不袭堂堂之寇,不击填填(旗帜牢固树立的样子)之旗,强调敌容未可见,以数(密集)相持,一定要等到彼有死形,才可因而制之。

《兵略》在强调以静制动的同时,还强调以无形制有形。它认为:诸有象(相貌、形象)者,莫不可胜也;诸有形者,莫不可应也。并举例说:风雨可障蔽,是因其有形,寒暑不可开闭,是因其无形的缘故。它认为,兵家所恃,无非是天时、地利、巧举、人和。而此四者皆为有形之举,因而都有相应的破除之法,如:任天者可迷也,任地者可束也,任时者可迫也,任人者可惑也。只有无形者无可奈也,没有任何可以破除的方法。所谓无形者,按《兵略》的描述,实际上就是无法无仪、无名无状,上穷至高之末,下测至深之底,高深莫测、变幻无穷的军事韬略。《兵略》认为,善用韬略者,可以打败一切敌人。

其三,为将帅具体提出了一些统兵、用兵之要。

①将帅必须使部下与自己同心齐力。《兵略》认为:将卒吏民,动静如身,乃可以应敌合战。因而强调将吏一定要以民为体(身体),而兵民则一定要以将为心,并指出:心诚则支体亲刃,心疑则支体挠北。心不专一,则体不节动,将不诚心,则卒不勇敢。

它还强调:民诚从其(将帅)令,虽少无畏;民不从令,虽众为寡。认为战争的胜负,在未交兵接刃之前就已由兵将的齐心与否而决定好了。《兵略》不仅强调兵将要齐心同力,而且还强调将帅应能使兵卒同其心,一其力,指出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它认为:良将之卒,若虎之牙,若兕(古代称类似犀牛的一种野兽)之角,若鸟之羽,若蚈(百足虫)之足,可以行,可以举,可以噬,可以触,强而不相败,众而不相害,一心以使之也。

因此要求将帅统兵,要同其心,一其力,使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同时要止如丘山,发如风雨,如此则战无不胜。《兵略》还指出:夫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挃(捣);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兵略》认为将帅能使部下用力谐,不仅能致胜于敌,而且还可以以少胜众,以弱胜强。它分析了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寡胜众的问题,指出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能是在人众一方势不齐,即士卒不能同力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如果人众一方做到人尽其才,悉用其力,若要以少胜之,则自古至今,未尝闻也,从这个角度再次强调士卒同心共力的重要性。

②将帅要善于利用天道、地利、人和及兵势。所谓兵势,即指战无不胜,攻无不破的气势。《兵略》认为: 兵之所隐议(占卜视兆)者天道也,所图画者地形也,所明言者人事也,所以决胜者钤势也。它根据用兵的方略把将帅分为上中下3等,认为: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并善于把握战机,利用兵势,战无不胜,从不失败,是所谓上将之用兵;上不知天道,下不知地利,专用人与势,虽然未必能获得全胜,但也能胜多败少,是所谓中将之用兵;博闻而自乱,多知而自疑,居则恐惧,发则犹豫,结果动辄败北,是所谓下将之用兵。

《兵略》还十分重视兵势的作用。它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齐备的情况下,若兵无势,仍不会取得任何战果。它要求将帅利用兵势,要如决积水于千仞之堤,若转员石于万丈之溪一般,使任何人、任何军队都无法抵挡,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③将帅要威义并用,要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兵略》认为:兵之所以强者,民也;民之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能行者,威也。所谓威义并用,就是要赏罚分明。

《兵略》明确指出:夫人之所乐者生也,而所憎者死也;然而高城深池,矢石若雨,平原广泽,白刃交接,而卒争先合者,彼非轻死而乐伤也,为其赏信而罚明也。赏能使士卒冒死征战,罚则使他们令行禁止。只有赏信而罚明,军队才有战斗力。此外,《兵略》还强调将帅必须爱护部下,使自己得到士卒的爱戴。

它说:上视下如子,则下视上如父;上视下如弟,则下视上如兄,并指出:上视下如子,则必王四海;下视上如父,则必正天下。上亲下如弟,则不难为之死;下视上如兄,则不难为之亡。因此要求将必与卒同甘苦俟饥寒,这样他们作战时才不会吝惜自己的生命而拼死杀敌。

《兵略》还具体提出将帅要做到:暑不张盖,寒不被裘,险隘不乘(乘车、骑马),上陵(山丘),必下(下车、下马),以体验士卒的辛劳,同时还要做到军食孰(熟)然后敢食,军井通然后敢饮,与士卒同饥渴。不仅如此,《兵略》还要求作战时,将帅必立矢射之所及,与士卒共安危。

《兵略》认为,将帅能够做到上述要求,就能积德、积爱于自己的部下。它还指出:良将之用兵也,常以积德击积怨,以积爱击积憎,如此,何敌不可战胜。

④将帅必须具备三隧、四义、五行、十守等能力或品质。所谓三隧,即要上知天道,下习地形,中察人情;所谓四义,指治国不拥兵自负,为主不独顾自身,见难不畏死,决疑不避罪;所谓五行,指柔而不可卷,刚而不可折,仁而不可犯,信而不可欺,勇而不可凌;所谓十守,指头脑清醒,谋略深远,意志坚定,明辨是非,不贪于货,不淫于物,不滥发议论,不推卸责任,不轻易欢喜,下轻易动怒。总而言之,就是要求将帅做到,发(举措)必中诠(公允),言必合数,动必顺时,解必中揍(道理),同时还要做到,通动静之机,明开塞之节,审举措之利害,若合符节。

《兵略》认为,只有这样,将帅才能使自己的政敌无隙可乘,做到攻则不可守,守则不可攻。它还认为:善用兵者,必先修诸己,而后求诸人;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同时指出:修己于人,求胜于敌,己未能治也,而攻人之乱,是犹以火救火,以水应水也,何所能制!

⑤将帅要善于利用己方之实,攻敌方之虚。所谓实者,即指主明良将,上下同心,气意俱起,同仇敌忾;所谓虚者,指上下有隙,将吏不相得,为将者所持不直,士卒心中积怨深重。《兵略》认为:虚实之气,兵之贵也。两军相遇,实则斗,虚则走。气虚一方是无法与气实一方对敌的。但《兵略》也指出:胜兵者非常实也,败兵者非常虚也,认为虚实之气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它引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强盛及败亡的教训,指出:夫差最初之所以能取得包括生俘越王勾践在内的一系列战争的胜利,拥地2千里,带甲七十万,是由于用民气之实的结果。其后,夫差骄溢纵欲,拒谏喜腴,使上下失和,吏民不附,直至国灭身亡,是越王勾践因制其虚的结果。

由此,《兵略》指出:善于治国统军者,能实其民气,以待人之虚也;不能者,虚其民气,以待人之实也。《淮南子·兵略》的上述主要思想,既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军事理论,同时又有许多独到之处,因而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五、书籍影响

后人读此书,无不以为此书只是一部意在求仙访道,博采黄老言的道家之书而已。而黄老道则为汉初文景以来所尊之官学。殊不知,此书乃是建元初年间激烈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辩论的产物。

1.思想及特点

《淮南子》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于汉景帝、汉武帝之交时撰写的一部论文集。刘安(公元前179年一前122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少子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淮南厉王因“谋取”获罪,流徙途中绝食而死,后淮南厉王的封地被一分为三,刘安被策封为淮南王。刘安曾罗致宾客数干人,内中不乏硕学之士,共同编定《淮南子》一书。其中《内篇》二十一篇,《外书》三十三篇,《中篇》八卷,《要略》是全书的序言。从《要略》看,全书写作有统一的计划和安排。但从内容看,并未完全统一。《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杂家”是有道理的。书中内容,除道家思想外,还兼收了儒家、法家、阴阳家之言。范文澜先生说:“《淮南子》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仍表现出一定的融合倾向。”

⑴与先秦道家

在宇宙观生产论方面,《淮南子》继承发扬了先秦道家的唯物思想。该书《天文训》说:“道始于虚霩”、“道始于一”,认为在天地未形之前,整个宇宙是个浑然一体、没有定型的“虚霩kuò ”,是个浑涵未分的“一”。《原道训》说:“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圆不中规,方不中矩,大浑而如一。”据上可以这样分析:“道”是“虚霩”之道,是“一”之道,归根结底,是物之道。既“万物有道”,这是明确的唯物主义。

在宇宙生成论方面,该书《天文训》指出:“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认为:宇宙之气“清扬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阳为日,阴为月,阴阳分化为四体,这是明确的宇宙构成论,在近代科学出现以前,几乎成为古代唯物主义公认的定论。

《淮南子》还明确指出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真正内涵: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的主动行为。《修务训》曾引述对老子的“无为”之涵义的一种误解“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这种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指出:历史上公认的“先圣”都是积极有为的,如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发明医药,“一日而遇七十毒”;尧积极从事政治管理与社会教化,“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郡,南到交趾,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鲧于羽山”;舜“辟地树谷,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禹休风榨雨,“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阔”;汤夙兴夜寐。勤于政务。这些古圣先王,一生致力于兴利除害,屡建奇功,“圣人忧民如此其明也,而称以'无为',岂不悖哉!”此可知:“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成者,未之育也!”该篇指出道家“无为”正确的解释,它说,老子的无为决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工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得:之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也。”

《淮南子》的作者说:“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权自然之势,而曲故(按:巧诈也)不得容者。非谓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若夫以火熯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故谓之有为。”引文“若夫”后的句子意思是说,如果试图用火来烤干井水,把淮河引到山上去,就是背离事物自然本性而仅凭自己的主观意志的行为,这就叫做“有为”。

老子笔下的圣人是道的化身,是圣明的君王,他们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但圣人却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二章)如果说无为就是“无所作为”,那么何以又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又何谈“功成”呢?而且老子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行为视为“玄德”即最高的德行。(五十一章)可见“无为”决非“不要有任何作为”,而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趋势更好地“为”,而且也只有如此,才能大有作为。与此相反,如果出于一己的私利或个人意志,根本违逆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趋势而强行所为或妄自作为即“有为”,那么一定会事倍功半,甚至遭到严重挫折或失败。所以老子告诫我们:“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六十四章)

顺便指出,《淮南子》与汉初黄老学派也有密切的关系。汉初假托黄帝以为书名的著作甚多,大都失传。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道原》、《经法》、《称》、《十六经》四篇古佚书。《淮南子》与这四篇黄老帛书有一定的关联。《原道训》与《道原》都是论“道”专篇,言辞极为一致。此外其他相互仿佛之处也很多。如《人间训》:“祸福同门”,《经法》:“祸福同道”;《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阅一孔”,《十六经》:“万物之多,皆阅一空”;《诠言训》:“圣人不为始,不专己,循天理,不豫谋,不弃时,与天为期,不求得,不辞福,因天之则”,《称》:“圣人不为始,不专己,不豫谋,不为得,不辞福,因天之则。”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淮南子》汲取道家思想营养的比重较大。

⑵与先秦法家

《淮南子》继承、发挥了黄老学派、商鞅、韩非的历史进化观念,提出:社会生活是变迁的,法令制度也应当随时代变迁而更改,即令是“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氾fàn论训》说:“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民主,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又说:“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是也。”这些言论,从思想观点到具体言词,与商、韩是一脉贯通的。

从当时社会现实看,“汉承秦制”,未加彻底改造。景、武之交,汉王朝的经济已经恢复,客观上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制度,当然这套制度决不完全等同于商、韩所鼓吹的制度,但是法家更法改制的思想原则,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可贵的是,《淮南子》认为法令制度的制定,应适乎人群之需要,应考虑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主术训》说:“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这显然是比先秦法家更进步的观点。

《淮南子》与《吕氏春秋》有没有关系?从原著看,《淮南子》无一字提到《吕氏春秋》,这可能与汉初反秦气氛有关。但事实上,正是《吕氏春秋》给予《淮南子》以最大和最直接的影响。两本书都是由上层贵族亲自主持,招揽众多学者集体写成的。成书的程序都是先拟定计划,次分头撰写,最后综合编纂。书的结构统一,篇目规整,理事相连,言辞精审。两书都是总结先秦各家学说,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能贯通天地人的庞大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大帝国提供全面的思想理论根据。所不同的是,《淮南子》成书之时,处于黄老盛行的文化氛围之中,所以说《淮南子》是集黄老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当然这绝不妨碍它也融和摄取了道家之外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

⑶与先秦儒家

首先,《淮南子》继承并发挥了先秦儒家“仁者爱人”的原始人道思想。《主术训》说:“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又说:“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仁者爱其类也,智者不可惑也。”这一观念是来自先秦儒家而又高于先秦儒家的,特别是《淮南子》对“人道”、“人类”概念的使用,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有重要价值的。《淮南子》也主张以民为本。《氾论训》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主术训》说:“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在此基础上,《泰族训》提出以仁义治国:“所谓仁者,爱人也;所谓知者,知人也,爱人则无虐刑矣。知人则无敌政矣。治由文理,则无悖谬之事矣。刑不侵滥,则无暴虐之行矣。”这可以视为孔孟“德政”、“仁政”学说的进一步弘扬。

《淮南子》主张人性本善。《泰族训》认为“人之性有仁义之资”,这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不过不完全认同孟子,《淮南子》强调“仁义之资”必须与后天教育相结合,才能臻于完美:“故无其性,不可教训;有其性无其养,不能遵道。茧之性为丝,然非得二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卵之化为雏,非呕暖覆伏累日积久,则不能为雏。人之性有仁义之资,非圣人为之法度而教导之,则不可使向方。”即是说,善性是内在根据,教育是后天条件,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成人之善,这显然与孟子偏重于反本内求有所不同。

六、《淮南子》中的经典名句

1.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淮南子·说山训》

2.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淮南子·主术训》

3.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淮南子·说山训》

4.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淮南子·主术训》

5.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淮南子·说林训》

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淮南子·道应训》

7.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8.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淮南子·主术训》

9.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其所生。——《淮南子·说林训》

10.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淮南子·说林训》

11.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积不辍,可成丘阜。——《淮南子·说林训》

12.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淮南子·说山训》

13.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矣。——《淮南子·说山训》

14.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淮南子·说林训》

15.人无善志,虽勇必伤。——《淮南子·主术训》

16.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淮南子·俶真训》

17.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淮南子·主术训》

18.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淮南子·主术训》

19.正身直行,众邪自息。——《淮南子·缪称训》

20.乐听其音则知其俗,见其俗则知其化。——《淮南子·主术训》

21.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22.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淮南子·汜论训》

23.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淮南子·汜论训》

24.唯不求利者为无害,唯不求福者为无祸。——《淮南子·诠言训》

25.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淮南子·兵略训》

26.食其食者不毁其器,食其实者不折其枝——《淮南子·说林训》

27.弗爱弗利,亲子叛父。——《淮南子·缪称训》

28.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音;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泰山之高——《淮南子·俶真训》

29.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淮南子·泰族训》

30.逐鹿者不顾兔——《淮南子·说林训》

31.仁义者,治之本也。——《淮南子·泰族训》

32.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 可极,深不可测也。——《淮南子·人间训》

33.福由己发,祸由己生。——《淮南子·缪称训》

34.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淮南子·泰族训》

35.省事之本,在于节欲。——《淮南子·诠言训》

36.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淮南子·齐俗训》

37.白玉不琢,美珠不文——《淮南子·说林训》

38.心哀而歌不乐,心乐而哭不哀。——《淮南子·缪称训》

39.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淮南子·说山训》

40.日不知夜,月不知昼,日月为明而弗能兼也——《淮南子·缪称训》

41.多欲亏义,多忧害智,多惧害勇。——《淮南子·缪称训》

42.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淮南子·原道训》

43.行一棋不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见悲。——《淮南子·说林训》

44.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淮南子·主术训》

45.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秽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淮南子·齐俗训》

46.下轻上重,其覆必易。——《淮南子·说山训》

47.不贪最先,不恐独后——《淮南子·诠言训》

48.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淮南子·说山训》

49.积爱成福,积怨成祸。——《淮南子·人间训》

50.目见百步之外,不能自见其眦。——《淮南子·说林训》

51.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于谷——《淮南子·说山训》

52.入其国者从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讳。——《淮南子·齐俗训》

53.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淮南子·缪称训》

54.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淮南子·汜论训》

55.蠹众则木折,隙大则墙坏。——《淮南子·说林训》

56.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淮南子·齐俗训》

57.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豪之末,视之可察。——《淮南子·说林训》

58.患生于多欲,害生于弗备——《淮南子·缪称训》

59.见雨则裘不用,升堂则蓑不御——《淮南子·齐俗训》

60.行合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淮南子·说山训》

61.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淮南子·览冥训》

62.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制于蝼蚁,离其居也——《淮南子·主术训》

63.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64.或誉人而适足以败之,或毁人而乃反以成之。——《淮南子·人间训》

65.自强而成功者也。——《淮南子·修务训》

66.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淮南子·主术训》

七、关于淮南子的成语大全

1.敖世轻物áo

注释:敖,通傲”。鄙弃世俗,看不起别人。也指高傲自大。

出处:《淮南子·齐俗训》敖世轻物,不污于俗。”

2.傲世轻物

注释:傲世傲视当世;物他人或环境。鄙弃世俗,看不起别人。也指高傲自大。

出处:《淮南子·齐俗训》敖(傲)世轻物,不污于俗。”

3.百川归海

注释: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出处:《淮南子·汜论训》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4.百舌之声

注释:比喻唠叨、多嘴。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人有少言者,犹不脂之户。”

5.百舍重趼 jiǎn

注释:百里一舍,足底老皮上又生出硬皮。形容长途奔走,十分辛劳。亦作百舍重茧”。

出处:《庄子·天道》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淮南子·修务训》昔南荣畴耻圣道之独亡于己身……百舍重趼,不敢休息,南见老聃。”

6.百星不如一月

注释: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

7.蚌病成珠bàng bìng chéng zhū

注释: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明月之珠,蚌之病而我之利。”

8.报仇雪恨

注释:雪洗刷掉。报冤仇,除仇恨。

出处:《淮南子·氾论训》(文)种辅翼越王勾践。而为之报怨雪耻。”

9.伯玉知非

注释: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故蘧瑗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10.跛鳖千里bǒ biē

注释:跛脚的鳖只要半步也不停留,也能走千里。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很差,也能成功。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跬步不休,跛鳖千里。”

11.补天浴日

注释: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出处:《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又《山海经·大荒南经》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

12.不可揆kuí度

注释:揆音'葵’度音'夺’揆度估量,揣测。指无法推测。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能治五官之事者,不可揆度者也。”

13.长夜漫漫

注释:漫漫无边际的样子。漫长的黑夜无边无际。多用来比喻社会的黑暗。

出处:《淮南子·宁戚〈饭牛歌〉》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才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14.倡而不和chàng ér

注释:倡同唱”⊥响应。领唱无人应和。形容有人领导,但无人响应的冷清局面。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倡而不和,意而不戴。”

15.超然独立

注释:指超出世事离群独居。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君子……超然独立,卓然离世。”

16.沉浮俯仰

注释:形容人、事物、时势的盛衰。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与道貌沉浮俯仰。” 高诱注沉浮犹盛衰。”

17.称薪而爨chēng xīn ér cuàn

注释:薪柴;爨烧火煮饭。称了柴草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不从大处着眼。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

18.秤薪而爨chēng xīn ér cuàn

注释:薪柴;爨烧火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不从大处着眼。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

19.鸱视虎顾chī

注释:如鸱鸟举首而视,如虎反顾。

出处:《淮南子·精神训》真人之所游,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凫浴猿躩,熊经鸟伸,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

20.池鱼林木

注释:比喻无辜而受连累,遭祸害。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楚王亡其猿,而林木为之残;宋君亡其珠,池中鱼为之殚。”

21.尺壁寸阴

注释:阴日影,光阴;寸阴指极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间得而易失也。”

22.础润而雨

注释:柱子的基石润湿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方向。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山云蒸,柱础润。”宋·苏洵《辨奸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23.窜端匿迹cuàn duān nì jì

注释:比喻掩盖事情的真相。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感人之心者也。”

24.寸阴尺璧 bì

注释:阴日影,光阴;寸阴指极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间得而易失也。”

25.戴圆履方dài yuán lǚ fāng

注释:履踩着;圆、方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指生活在人间。

出处:《淮南子·本经训》戴圆履方,抱表怀绳。”

26.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注释: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

27.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注释:澹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心情平静沉着。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8.得马生灾

注释:指因福而得祸。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29.得马失马

注释:指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出处:典出《淮南子·人间训》。见得马生灾”。

30.得马折足dé mǎ shé zú

注释:指因福而得祸。

出处:典出《淮南子·人间训》。见得马生灾”。

31.登高履危

注释:比喻诚惶诚恐。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登高临下,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无忘玄伏,能存之此,其德不亏。”

32.吊死问疾

注释: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

33.冬箑夏裘dōng zhá xià qiú

注释:比喻不合时宜。

出处:语出《淮南子·精神训》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於己,则万物之变为尘埃矣。”

34.动不失时

注释:时时宜,时机。行动不失时机。指不做不切合时宜的事。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机。”

35.发号施令

注释:号号令;施发布。发布命令。现在也用来形容指挥别人。

出处:《尚书·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藏。”《淮南子·本经训》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

36.发屋求狸

注释:拆除房屋以求捕得狸猫。比喻因小失大。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坏塘以取龟,发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龋,桀跖之徒,君子不与。”

37.发植穿冠

注释:形容极度愤怒。同发上冲冠”。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瞋目裂眦,发植穿冠。”

38.放任自流

注释:听凭自然的发展,不加领导或过问。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39.诽誉在俗fěi yù zài sú

注释: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故趋舍同,诽誉在俗;意行钧,穷达在时。”

40.焚林而猎

注释:焚烧树木林,猎取禽兽。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久打算。

出处:《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淮南子·主术训》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41.焚林而田,竭泽jié zé而渔

注释:竭使……干涸;渔打鱼。烧毁森林捕捉野兽,排干湖水去捕捉鱼。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42.封豨xī修蛇

 yǒu shé

注释:比喻贪暴者、侵略者。同封豕长蛇”。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吴为封豨修蛇,蚕食上国。”

43.肝胆胡越

注释:犹言肝胆楚越→地在北,越地在南,比喻远隔。肝胆,比喻近。

出处:《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

44.根深本固

注释:指根基深厚牢固。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不大其栋,不能任重。重莫若国,栋莫若德。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五帝三王之道,天下之纲纪,治之仪表也。”

45.公正无私

注释: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出处:《荀子·赋》公正无私,反见纵横。”《淮南子·修务训》若夫尧眉八彩,九窍通洞,而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46.攻城略地gōng chéng lüè dì

注释:略掠夺。攻打城市,掠夺土地。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47.钩爪锯牙gōu zhǎo jù yá

注释:指鸟兽尖曲、锋利的爪、牙。比喻人的凶恶残暴。也比喻武装军队。

出处:《淮南子·本经训》凤皇不下,句爪、居牙、戴角、出距之兽于是鸷矣。”

48.古往今来

注释:从古到今。泛指很长一段时间。

出处:《淮南子·齐俗训》往古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49.鬼出电入

注释:比喻变化巧妙迅速,不易捉摸。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鬼出电入,龙兴鸾集。”

50.贵冠履轻头足

注释:比喻主次或轻重颠倒。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今重法而弃义,是贵其冠而忘其头足也。”

51.贵阴贱璧

注释:贵重光阴甚于玉璧。比喻时间的宝贵。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52.海水不可斗量

注释: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量的。比喻不可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他的未来。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53.海水难量

注释:海水是不可以去量的。比喻不可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他的未来。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54.含牙带角

注释:有牙有角,形容兽类。同含牙戴角”。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凡有血气之虫,含牙带角,前爪后距。”

55.含牙戴角

注释:有牙有角,形容兽类。同含牙带角”。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含牙戴角,前爪后距。”

56.好自为之

注释:为干,做。喜欢自己亲手去做。

出处:《淮南子·本经训》君人者不任能,而好自为之,则智日困而自负其责也。”

57.河出伏流

注释:比喻潜在力量爆发,其势猛不可挡。

出处:语出《淮南子·坠形训》河出积石”汉高诱注河源出昆仑,伏流地中方三千里,禹导而通之,故出积石。”

58.鹤知夜半

注释:鹤夜半而鸣。比喻各有专长。也比喻偏知一隅。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于鼎俎。”

59.呼不给吸 xī

注释:形容吓得来不及喘气。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眯不给抚,呼不给吸。”

60.狐不二雄

注释:比喻两雄不可并存。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日月不并出,狐不二雄,神友不匹,锰库不群,鸷鸟不双。”

61.虎狼之势

注释:形容极凶猛的声势。

出处:《淮南子·要略》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

62.化干戈为玉帛bó

注释: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和好。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63.黄口孺子

注释:黄口儿童;孺子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出处:《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64.挥戈反日

注释:挥舞兵器,赶回太阳。比喻排除困难,扭转危局。

出处:《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伪(挥)之,日为之反三舍。”

65.挥戈回日

注释:挥舞兵器,赶回太阳。形容力挽危局。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

66.毁钟为铎duó

注释:将钟改铸为铃。毁大物为小物,比喻随心所欲的愚蠢行为。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心所说,毁舟为杕;心所欲,毁钟为铎。”

67.毁舟为杕 duò

注释:杕,通舵”。将船改成舵。毁大物为小物,比喻随心所欲的不当行为。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心所说,毁舟为杕;心所欲,毁钟为铎。”

68.浑浑沉沉

注释:广大的样子。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天化育而无形象,地生长而无计量,浑浑沉沉,孰知其藏。”一说,沉”当为沆”字。参阅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二》。

69.急风暴雨

注释:急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出处:《淮南子·兵略训》何谓隐之天?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因此而为变者也。”

70.疾风暴雨

注释:疾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何谓隐之天?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因此而为变者也。”

71.疾风骤雨

注释:疾又快又猛;骤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何谓隐之天?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因此而为变者也。”

72.疾雷不及塞耳

注释: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73.疾霆不暇掩目

注释: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74.虮虱相吊jǐ shī

注释:虮虱的幼卵;吊慰问。虮和虱相互怜悯。比喻自怜即将灭亡。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汤沐具而虮虱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

75.计功受赏

注释: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同计功行赏”。受,授。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是故忠臣事君也,计功而受赏,不为苟得;积力而受官,不贪爵禄。其所能者,受之勿辞也。”《后汉书·南匈奴传》其南部斩首获生,计功受赏如常科。”

76.寂然无声

注释:寂静没有声音。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高宗谅暗,三年不言,四海之内寂然无声;一言声然,大动天下。”

77.浃髓沦肤jiā suǐ lún fū

注释:浃通,透;沦陷入。浸透肌肉,深入骨髓。比喻感受极深。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

78.浃髓沦肌jiā suǐ lún jī

注释:浃通,透;沦陷入。浸透肌肉,深入骨髓。比喻感受极深。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

79.家给民足jiā jǐ mín zú

注释:给丰足,富裕。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出处:《邓析子·转辞》寂然无鞭朴之罚,漠然无叱咤之声,而家给人足,天下太平。”《淮南子·本经训》衣食有余,家给人足。”

80.家给人足jiā jǐ rén zú

注释: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出处:《淮南子·本经训》衣食有余,家给人足。”

81.谨毛失貌jǐn máo shī mào

注释:原指绘画时小心地画出了细微而无关紧要之处,却忽略了整体面貌◇用以比喻注意了小处而忽略了大处。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画者谨毛而失貌。”

82.谨小慎微

注释:谨、慎小心,慎重;小、微细小。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

83.敬小慎微

注释:敬谨慎小心;小、微指细小、不起眼的东西。对细微的事物也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形容待人处事非常谨慎。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

84.九年之储

注释:九年的储备。指国家平时有所积蓄,以备非常。

出处:《淮南子·主术训》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

85.居高临下

注释:居站在,处于;临面对。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登高临下,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无忘玄伏。”

86.举无遗策

注释:举提出;策计谋、办法。提出的计谋没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谋。

出处:《淮南子·主术训》万举而无遗策矣。”

87.掘室求鼠

注释:挖坏房子捉老鼠。比喻因小失大。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坏塘以取龟,发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龋,桀跖之徒,君子不与。”

88.孔席墨突

注释: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处奔走。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汉·班固《答宾戏》是以圣哲之治,栖栖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89.岿然不动

注释:岿然高峻独立的样子。象高山一样挺立着一动不动。形容高大坚固,不能动摇。

出处:《淮南子·诠言训》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90.揆情度理kuí

注释:揆估量揣测;度猜想。按照情和理估量,推测。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能治五官之事者,不可揆度者也。”

91.乐极悲生

注释: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92.乐极生悲

注释: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93.炼石补天

注释:炼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练五色石以补苍天。”

94.临河羡鱼

注释:比喻空有愿望,而无实际行动。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95.临渊羡鱼

注释:渊深潭;羡希望得到。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汉书·董仲书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96.灵蛇之珠

注释:即隋珠。原比喻无价之宝◇也比喻非凡的才能。

出处:《淮南子·说览冥训》譬如惰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97.流金铄石

注释:铄、流熔化。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要熔化。

出处:战国·楚·宋玉《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淮南子·铨言训》大热铄石流金,火弗为益其烈。”

98.柳下借阴

注释:比喻请求别人的庇护。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武王廽暍人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

99.聋者之歌

注释: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实际上乲不了解其中真义。

出处:《淮南子·原道》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着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声出于口则越而散矣。”

100.漏卮难满lòu

注释:卮励酒器。渗漏的酒器难于盛满。多比喻权利的外溢。

出处:《淮南子·氾论训》今夫溜水足以溢壶榼,而江河不能实漏卮。”

101.鲁阳挥戈
注释:指力挽危局。

出处:《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之,日为之反三舍。”
    102.沦肌浃髓jiā suǐ
    注释:沦深入;浃通彻。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
103.罗之一目

注释:网之一孔。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脱离了整体,局部便不起作用。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非昔比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
    104.马去马归
    注释:比喻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出处:据《淮南子·人间训》载,边塞老翁失马,人以为祸,结果其马领胡人骏马同归,人皆贺之,而其子却因骑马摔伤致残,乡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边塞丁壮战死者十九,其子却因腿跛而全。

    105.盲者得镜
    注释:形容事物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也比喻埋没人才。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盲者得镜,则以盖卮。”
    106.面如死灰
    注释:死灰冷却的灰烬。形容因心情沮丧或受惊吓而脸色灰白。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
    107.墨子泣丝
    注释:比喻人变好变坏,环境的影响关系很大。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
    108.南航北骑
    注释:形容乘舟骑马,南北奔走。

出处:语出《淮南子·齐俗训》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

109.牛蹄之涔cén

注释:涔雨水。牛蹄印中的积水。形容水量极少。也比喻处在不能有所作为的境地。
    出处:《淮南子·汜论训》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鲔。”《淮南子·俶真》牛蹄之涔,无尺之鲤。”北周·庾信《为杞公让宗师表》况复一枝倦曲,终危九层之台;一股涔蹄,必伤千里之驾。”
    110.驽马十舍
    注释:用马拉车,一天为一驾,十驾指十天路程。谓驽马奋力拉车,亦可至远。比喻能力低下的人只要奋勉从事,同样能达到目的。
    出处:《淮南子·齐俗训》夫骐骥千里,一日而通;驽马十舍,旬亦至之。”
    111.女娲补天
    注释:神话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112.弃其馀鱼
    注释:比喻节欲知足。

出处:《淮南子·齐俗训》载惠施为梁相,从车百乘,犹嫌不足。庄子泽边见之,弃其馀鱼,以示讽诫。
    113.黔突暖席
    注释: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处奔走。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汉·班固《答宾戏》是以圣哲之治,栖栖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114.取予有节
    注释:获取和给予是有节制的,比喻不苟贪得。
    出处:《淮南子·本经训》取予有节,出入有时。”
    115.权衡轻重

注释:权衡衡量量哪个轻,哪个重。比喻比较利害得失的大小。

出处:《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淮南子·泰族训》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则喜。”
    116.人尽其才
    注释: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
    117.任其自流
    注释:指不加约束、引导,听任自由发展。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118.日薄虞渊yú yuān
    注释:犹日薄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虞渊,神话传说中日入之处。

出处:《淮南子·天文训》抜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庄逵吉校《太平御览》作'薄于虞渊’。”
    119.日计不足,岁计有余
    注释:每天算下来没有多少,一年算下来就很多了。比喻积少成多。也比喻凡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有很大收获。
    出处:《淮南子·空嫜怠菲涞揽梢源竺佬耍而难以算计举也。是故日计之不足,而岁计之有余。”
    120.若不胜衣
    注释:形容身体羸弱,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
    出处:《淮南子·氾论》周公事文王也,行无专制,事无由己,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有奉持于文王,洞洞属属,而将不能,恐失之,可谓能子矣。”
    121.若有所丧
    注释:若好象∶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解车休马,罢酒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
    122.若有所亡
    注释:若好象∶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同若有所丧”。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解车休马,罢酒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
    123.塞翁失马
    注释: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铬?’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124.善骑者堕
    注释:惯于骑马的人常常会从马上摔下来。比喻善长某一技艺的人,往往因大意而招致失败。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125.善游者溺
    注释:会游泳的人,往往淹死。比喻人自以为有某种本领,因此而惹祸。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126.上下一心
    注释:上上下下一条心。
    出处:《淮南子·诠言训》上下一心,君臣同志。”
    127.社威擅势
    注释:倚仗权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出处:《淮南子·汜论训》将相摄威擅势,私门成党,而公道不行。”

128.身体力行

注释:身亲身;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出处:《淮南子·氾论训》圣人以身体之。”《礼记·中庸》 力行近乎仁。”
129.神出鬼没

注释:出出现;没消失。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泛指行动变化迅速。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
    130.神出鬼入
    注释:出出现。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泛指行动变化迅速。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
    131.生寄死归
    注释:寄暂居。生似暂寓,死如归去。指不把生死当作一回事。 

出处:《淮南子·精神训》生寄也;死归也。”
132.声东击西

注释: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133.时移俗易
    注释:移变动;易改换。时代变了,社会风气也变了。
    出处:《淮南子·齐俗训》时移则俗易。”汉·刘向《说苑·杂言》今夫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
    134.士农工商
    注释: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出处:《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淮南子·齐俗训》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
    135.手足重茧

注释:手上脚上长满了层层老茧。形容长期劳累。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趋而往,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何处。”
    136.双足重茧
    注释:形容奔走劳苦。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
    137铄石流金shuò
    注释:铄、流熔化。石头被熔化,金属变成了水。形容天气很热。

    出处:战国·楚·宋玉《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淮南子·铨言训》大热铄石流金,火弗为益其烈。”
    138.隋侯之珠
    注释:隋古国名。比喻珍贵的物品。
    出处:《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139.听其自流
    注释:指不加约束、引导,听任自由发展。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140头会箕jī赋
    注释:按人数征税,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指赋税苛刻繁重。同头会箕敛”。
    出处:《淮南子·氾论训》头会箕赋,输于少府。”高诱注头会,随民口数,人责其税;箕赋,似箕然敛民财,多取意也。”

141.头会箕敛
注释:头会按人头征税;箕敛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形容赋税繁重苛刻。

出处:《淮南子·氾论训》头会箕赋,输于少府。”《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头会箕敛,以供军费。”
    142.亡羊得牛
    注释:丢掉羊,得到牛。比喻损失小而收获大。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亡羊而得牛,则莫不利失也。”
    143.为虎傅翼fù yì
    注释:傅通附”;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出处:《逸周书·寤敬篇》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淮南子·兵略训》今乘万民之力而反为残贼,是为虎傅翼,曷为弗除。”《韩非子·难势》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
    144.为虎添翼
    注释: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出处:《逸周书·寤敬篇》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淮南子·兵略训》今乘万民之力而反为残贼,是为虎傅翼,曷为弗除。”《韩非子·难势》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
    145.无始无终

注释:无起始,无终了。表示无丝毫时间限制的状态。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天地而生天地,至深微广大矣。”
    146.五色无主
    注释: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
    出处:《淮南子·精神训》禹在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无人,五色无主。”汉·刘向《新序·杂事》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147.悉索薄赋
    注释:指倾全国的军事力量。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薄,谦词,指不精良。
    出处:《淮南子·要略》武王继文王之业,用太公之谋,悉索薄赋,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
    148.席不暇暖
    注释:席坐席;暇空闲。连席子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原指东奔西走,不得安居◇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唐·韩愈《争臣论》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149.削足适履
    注释: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150.心若死灰
    注释: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
    出处:《淮南子·精神训》若然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151.心小志大

注释:办事小心,抱负远大。

出处:《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152.行合趋同

注释:行为志趣相同。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行合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

153.悬鞀建铎

注释:指听取臣民意见。

出处:语出《淮南子·氾论训》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磬铎,置鞀,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鞀。”

154.悬鼗建铎táo jiàn duó

注释:鼗,俗称拨浪鼓”。指听取臣民意见。

出处:语出《淮南子·泛论训》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磬铎,置鼗,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鼗。”

155.言而不信

注释:说话不讲信用。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

156.燕雀相贺

注释:燕雀因大厦落成有栖身之所而互相庆贺◇多用作棕新屋落成之语。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汤沐具而虮虱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忧乐别也。”

157.一寸光阴一寸金

注释:一寸光阴和一寸长的黄金一样昂贵。比喻时间十分宝贵。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158.一定不易

注释:易改变。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

出处:《淮南子·主术训》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

159.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注释: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晋·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

160.一晦huì一明

注释: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

出处:《庄子·田子方》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淮南子·兵略训》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绪。”

161.一馈十起

注释:馈以食物送人,这里指吃饭。吃一顿饭要起来十次。形容事务繁忙。

出处:《淮南子·汜论训》当此之时,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

162.一时之权

注释:暂时的权宜。

出处:《韩非子·难一》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淮南子·人间训》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163.一心同归

注释:齐心趋向同一目的。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

164.一叶落知天下秋

注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165.一叶知秋

注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166.一渊不两蛟

注释:比喻两雄不能并立。

出处:《文子·上德》一渊不两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两即争。”《淮南子·说山训》一渊不两蛟,水定则清正。”

167.以升量石

注释:升、石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比喻以肤浅的理解力推测深奥的道理。

出处:《淮南子·缪称训》使尧度舜则可,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

168.以汤沃沸yǐ tāng wò fèi

注释:汤开水;沃浇;沸滚,开。拿开水去制止沸腾。比喻处理方法不对,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已成的气势。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若以汤沃沸,乱乃逾甚。是故鞭噬狗,策蹄马,而欲教之,虽伊尹、造父弗能化。”

169.以汤沃雪

注释:汤开水;沃浇。用开水浇雪。比喻效果明显。也比喻事情很容易做。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若以水灭火,若以汤沃雪,何往而不遂,何之而不用?”

170.以养伤身

注释:为了获得养育自己的条件,反而使身体受到损害。比喻得不偿失。

出处:《庄子·让王》夫人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按,此语亦见《吕氏春秋·审为》与《淮南子·道应训》。

171.羿射九日yì shè jiǔ rì

注释:形容为民除害的英勇行为。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

172.因时制宜

注释: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出处:《淮南子·氾论训》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也。”

173.愚夫蠢妇 chǔn fù

注释:蒙昧无知之人。旧指小民百姓。

出处:《淮南子·本经训》愚夫蠢妇皆有流连之心,凄怆之志。”

174.与虎添翼

注释: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出处:《逸周书·寤敬篇》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淮南子·兵略训》今乘万民之力而反为残贼,是为虎傅翼,曷为弗除。”

175.圆颅lú方趾zhǐ

注释:颅头颅;趾脚。方脚圆头。指人类。

出处:《淮南子·精神训》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南史·陈高祖纪》方趾圆颅,万不遗一。”

176.圆首方足

注释:代指人类。

出处:《淮南子·精神训》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

177.援鳖biē失龟

注释:比喻得不偿失。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杀戎马而求狐狸,援两鳖而失灵龟,断右臂而争一毛,折莫邪而争锥刀,用智如此,岂足高乎?”

178.再实之根必伤

注释: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根必受伤。比喻过度幸运,反而招致灾祸。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再实之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

179.凿坏而遁 dùn

注释:坏没有烧过的砖瓦、陶器等。遁逃避。谓隐居不仕。

出处:《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胓,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180.凿坏以遁dùn

注释:指隐居不仕。

出处:《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胓,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181.折槁振落zhé gǎo zhèn luò

注释:把枯树枝折断,把枯树叶摇下来。比喻轻易不费力。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刘、项兴义兵随而定,若折槁振落。”

182.枕方寝绳zhěn fāng qǐn shéng

注释:枕方石,睡绳床。

出处:《淮南子·览冥训》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高诱注方,榘四寸也。寝绳,直身而卧也。”杨树达证闻寝绳谓织绳为床,人寝其上。”

183.至高无上

注释:至最。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

出处:《淮南子·缪称训》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汉·许慎《说文解字·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184.智圆行方

注释:圆圆满,周全;方端正,不苟且。知识要广博周备,行事要方正不苟。

出处:《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能欲多而而事欲鲜。”

185.终而复始

注释:不断地循环往复。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通于学者若车轴,转毂之中,不运于己,与之致千里,终而复始,转无穷之源。”

186.终其天年

注释:终竟,尽。天年指自然的寿数。过完应有的寿数。指寿长而善终。

出处:《庄子·山木》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淮南子·精神训》虽情心郁殪, 形性屈竭,犹不得已自强也。故莫能终其天年。”

187.众议成林

注释:指众人的议论可使人相信平地上出现森林。比喻流言多可以乱真。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高诱注众人皆议平地生林,无翼之禽能飞,凡人信之以为实然也。”

1:阴阳五行学说

该书倡导阴阳五行学说。首先,论述了阴阳概括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如《本经训》指出:“阴阳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终始虚满,转于无原。”此言阴阳囊括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其变化是无穷无尽的。这与《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一脉相承。

书中以水、火、月、日喻阴阳。如《天文训》云:“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又云:“日者,阳之主也;月者,阴之宗也。”这里用人们常见的水、火、日、月来说明阴阳的属性,这种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使学者对枯燥、抽象的阴阳学说易于理解。

其次,阐明了五行的属性及其生克乘侮规律。如“东方,木也,……。北方,水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故禾春生秋死,……。”此处五行学说内容与《黄帝内经》所论是一致的,可见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已渗透到多个学科。

书中还以五行所属的方位论及人体的形体特征及勇怯、智愚、寿夭等。如“东方,……其人兑形,小头、隆鼻大口,鸢肩企行,窍通于目,筋气属焉,苍色主肝,长大早知而不寿;南方,……窍通于耳,血脉属焉,赤色主心,早壮而夭;西方,……白色主肺,勇敢不仁;北方,……其人蠢愚;中央四达,……其人慧圣而好治。”以上所述虽未必尽然,但大体上说明了五行所属的方位及地域不同对人体的影响。

1.整体观,天人相应

该书强调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如《本经训》云:“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 “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指出人生活在宇宙间,和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这与《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的天人合一观点不谋而合。

四时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体而形成疾病。如《时则训》记有:“孟春之月,……行秋令则民病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孟秋行夏令,……民多疟疾。……季秋行夏令,……民多鼽qiú 窒。”上文明示,非其时气,其气不和则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同时告诫人们:人体必须顺应四时,适应自然界季节气候的变化,才能在宇宙间健康生存,正如《本经训》所言:“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

还有整体观对疾病症候的影响,如“夫有病于内者,必有色于外矣。”“痈疽yōng jū发于指,其痛遍于体。”前者言其体内脏腑患病,而引起体表的色泽变化,即“有诸内必形诸外”;后者指出局部的病变可影响整个人体。

2.养生术,静漠恬澹

该书注重养生之术,如《真训》强调了养性、养德,云其:“静漠恬澹,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也。……若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脏无蔚气。”又《修务训》提出精神调养,指出:“今天道者藏精于内,盝lù 神于心,静漠恬淡,讼谬胸中,无邪气所留滞,……则机枢调利,百脉九窍莫不顺比。”“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综观上文可知:心境清净,无欲无求,则五脏安和,百脉调畅,诸窍通利而健康无病。这与《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恬愉为务”的养生之道契合。

养生的另一个方面是禁嗜欲。如《时则训》言其:“孟冬,……君子斋戒,身欲静,去声色,禁嗜欲,宁身体,安形性。”冬为闭藏之时,应藏而不泄,故要禁欲,保精、养性。

又《原道训》云:“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也强调了养生禁欲的重要性。人类只有将养精神,和调其气,才能形体康健,与世间万事万物共同在自然界的规律之中生存。故《原道训》指出:“是故圣人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俯仰。”以上所述《淮南子》对人类养生术的贡献,足资后学借鉴。

3.推病由,情志环境

书中推究疾病发生的原由,认为情志变化、地理环境对人体影响极大,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如《精神训》和《原道训》均指出:“人怒破阴,大喜坠阳,……。”“薄云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huì ,病乃成积。”以上言情志过极,积而成病。这与《黄帝内经》中“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的观点是相同的。这种病因认识一直指导着后世临床,情志致病的比例愈来愈大,如杨雪琴教授调查后指出,“银屑病的发病和复发患者中70%~80%的人发病前有焦虑和抑郁,且有特殊不愉快的事情。”

地理环境亦直接影响人体而为致病之由。如“坚土人刚,弱土人肥,……。”“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暑气多夭,寒气多寿。”此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对人的体质、生育、发病和寿夭等均有影响,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由之一。这种医学思想本源于古代文献而有所创新,如《吕氏春秋·尽数》记载:“……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祍与伛人。”此指居住在水味辛辣地方的人,多患痈疽和生瘰疬病;水味苦涩地方的人,多患鸡胸和驼背。

4.谈施治,理法兼备

该书对疾病治疗方法的论述亦较详尽。如《时则训》提出四时治疗疾病的法则为:“春治以规,秋治以矩,冬治以权,夏治以衡,……。”这里规矩权衡治法与《黄帝内经》中的规矩权衡合四时脉象不同。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前者言其脉象的变化随季节不同而各异,即脉合四时;后者则根据脉象的浮、沉、滑、涩,而了解疾病产生的原因。可见,《黄帝内经》以规矩权衡论脉象;《淮南子》则以规矩权衡论治法,各有所指也。

书中谈及治疗疾病要全面考虑,不能顾此失彼,以免酿成大病。如《说林训》中指出:“治鼠穴而坏里闾,溃小皰而发痤疽。”

书中还有对疾病应早期治疗的记载。如《人间训》告诫人们:“患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胘而索良医也。虽有扁鹊、俞跗之巧,犹不能生也。”这里根据上下文意虽是以医学喻为政处事的道理,但其未病先防,既病早治的预防医学思想确能启迪后学,这与《黄帝内经》中“病已成而后药之”,其理相同。

论药物,首重实践

该书对药物的记载注重实践,从药物采集、炮制及品种鉴别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首先,采集药物要亲口尝试。如《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扑五谷,……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这是古代医家在实践中寻找和发现药物的真实写照。其次,根据药物性能,按照季节采收药物。如“蝉始鸣,半夏生”言其夏至时蝉鼓翼始呜,正是半夏成熟的采收时间。

其三,告诫人们注意药物炮制方法。“牛胆涂目,……取八岁牛胆,桂三寸,著胆中,百日以成。”此言将桂放入牛胆中,经过百天才能药用。

其四,提出了易混淆药物的鉴别。如“夫乱人者,芎穷之与蒿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也皆相似者。”这种注重实践,使药物名实相符,是安全有效用药的保证。他如书中还有关于脏腑的论述;疾病命名的记载及形、气、神的论述等,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与《黄帝内经》同时代或稍晚时的《淮南子》蕴含着一定数量的医学内容,我们应当挖掘整理取其精华,以丰富中医学宝库。

本课学习内容

一、淮南子

二、书籍目录

三、道家典籍

四、《兵略》篇中的军事理论思想

五、书籍影响

六、《淮南子》中的经典名句

七、关于淮南子的成语大全

1:阴阳五行学说

成语典故班第24课作业

一、简要回答《兵略》篇中的军事理论思想。

二、写作题

1.请从《淮南子》中,选择其中的一条成语或N条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或成联两幅!

      2.要求:请列出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