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典故班第十六课 从孟子中的成语,看孟子的教学思想及主张

 巴蜀辞赋学院 2022-07-28 发布于四川
《孟子》,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一、孟子

1.著作介绍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

(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

(四)《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

(七)《尽心》上、下。

2.孟子著作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

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是,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3.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4.七篇之首

《易经》。孟子是一位深谙易道的易学家。关于这一点,清末大儒杭辛斋早有揭示。杭氏认为:懂得易学并不在于口道乾坤坎离,关键在于心法天道德义:“孟子继孔子之后,七篇之首,即揭明仁义大旨,而归体于性善及经正。孔子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及继善成性之嫡系也。安见孟子之不知《易》哉!”“五行学说”。竹书、帛书《五行》的出现,“使宋儒追慕崇尚的思孟一派儒学的流传线索重新凸显了出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认为:“思孟学派这种将数术引入儒门的努力,高扬'人道’主义旗帜的表现,是企图把儒家的道德条目加以自然哲学和生命哲学化的明证。其理论勇气是巨大的,对国人思维方式影响也是深远的,甚至可以说其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影响都是深刻的。

自此,易学真正走上了医国、医人、医病的光辉历程。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隐含着终始交替的意蕴。由此看来,应是思孟学派开'五德始终说’之先河。”

二、《孟子三章》原文译文

 

《孟子三章》出自孟子,分别称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分别出自于《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告子上》。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淫,按古语正解,应释为“过分”,即整句为富贵权势不能使自己的言语举止过分、超越常理;另一解为”迷惑“,即整句意思为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而行正;如若将”淫“释为”淫色“、”荒淫“,是现代人见文生意,严格讲偏离本意。

4.《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三、孟子三乐

孟子三乐是指《孟子》一书中提到的君子的三种快乐,包括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 作品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2.注释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怨恨,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3.作品鉴赏

活着就要快乐,这是不容置疑的。谁都希望拥有快乐的人生,即便是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也只是特殊境遇下不得已而为之,是生存智慧,而并非对快乐的疏远与排斥。

人人都对快乐孜孜以求,问题在于,每个人心目中的快乐不尽相同。而这,正是许多人许多时候陷于悲观的重要原因。由于对快乐的标准拿捏不准,甚至背离本真,一些人身在福中不知福,虽浸泡在快乐的海洋里,却无法感知到正享有的幸福,每每自寻烦恼。给快乐一个定义,因而绝非小事,有时它甚至决定我们是否幸福一生。

那么,怎样才是快乐的呢?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孟子给出的答案是,“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就是说,父母健在兄弟平安,无愧于天无愧于人,有优秀人才可兹培育,这是人生的三大乐事。

乍看来,“孟子三乐”实在是有些简单。这样的快乐太容易得到了吧?算是有追求有抱负的人生么?当走过人世的坎坎坷坷,当阅历岁月的雨雪风霜,铅华洗尽,删繁就简,我们发现,这些朴素的快乐看似寻常,却难能可贵,这样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长久的快乐。

平凡而质朴的“孟子三乐”的确道出了快乐人生的真谛。家庭平安乃能无忧,问心无愧方才安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则是享受,一个人如能获此三者,快乐自会如同清泉汩汩流淌,常伴左右。质朴的往往是真挚的,真挚的往往是珍贵的。时光虽久远,“孟子三乐”却因其质朴真挚而动人心魄,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也许你正拥有这些简单的快乐,珍爱并享受它们吧,如果错过了,一切就都晚了。

 四、《孟子》的艺术特色及学说要点

1.艺术特色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2.学说要点

道德天: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心性论: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五、《孟子》中体现了那些思想

1.孟子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2. 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而且,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国古代教育学的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此外,孟子还非常重视修养。在心性修养方面,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养”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的思想体系。

性善论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孟子的性善论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出“良知学说”,当代学者傅佩荣提出“性向善”。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伦理学意义

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义。饮食见解孟子在饮食上提出了较多的见解,多被后人视为经典。他从仁爱的角度出发,说道:“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后人将“君子远庖厨”解为不近厨房,并作为孟子贱视烹饪的理论依据,这是不可取的。所谓“君子远庖厨”,不过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也就是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牛即将被杀的样子而没有亲眼看到羊即将被杀的样子。“眼不见为净”,所以君子远离宰鸡杀鸭的厨房。

《礼记·玉藻》选段译文: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孟子》记载,诊断饮食是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情。这与儒家自孔子开始对饮食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总结:(1)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2)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

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3)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政治思想

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法先王: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尧、舜、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于天下。

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国家给百姓安居乐业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①.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 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反对霸政。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恢复井田制度,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②道统观念

孟子时,更把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虽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4.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除《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六、《孟子》中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一)《孟子》中的教育思想

孟轲(约前372一前289),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3岁丧父,幼年得力于母教。"孟母三迁"及"断机劝学"故事,成为家教佳话,广泛流传。孟轲"受业于子门人" ,曾游学于齐都稷下学宫。40岁以后,游说各国,到过宋、鲁、滕,梁等国,虽倍受礼遇,终因其政治主张与时势不合,"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而先后离去。最后再到齐国,被齐宜王聘为客卿,"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 。齐宣王不肯实行孟子建议,孟子遂告老还家。孟子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他第一次到齐都稷下时,可能已开始聚徒讲学。而最后一次到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已是学生众多名躁一时的大师了。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晚年还乡,专意讲学,与弟子公孙丑、万章等编成《孟子》一书。

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叹息自己出生太晚,

"未得为孔子徒也。" 司马迁说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嫡孙。子思的老师又是孔子高足曾参。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子思之儒"与"孟氏之儒"

实为师承关系,后世称之为思孟学派。战国时期,先有思孟学派,后有荀子学派,儒学得以大张。唐代韩愈倡儒学道统说,自尧舜以至于孔子,接续孔子的则只有孟子,这是韩愈有意扬孟抑荀。至此孟子为儒学正统传人成为定论。孟子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而孟子本人也是以孔子继承人和捍卫者自许的。

孟子在新形势下发展了孔子思想。他在"诚"本体基础上,构筑起包括天道观性善论、仁政说、英雄史观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孔孟之道"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根基。思孟学派所发展的"心性之学"孕育了后来的宋明理学。孔子、孟子的学说虽不行于当世,但是当封建制度确立需要相应的上层建筑为之服务时,即刻受到重视,被确定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包括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及有关学术争鸣的情况,记录了孟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主张,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献资料。全书共7篇,261章,约35,000字。篇名取开篇首句中二、三字,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每篇又分上下,如《梁惠王上》《梁惠王下》等。盖自汉以来旧式版本全

书作14卷,即每篇上为一卷,下为一卷,合二卷为一篇。

    关于《孟子》的篇数。《史记·孟荀列传》说是7篇,但是东汉应劭《风俗

·穷通》及班固《汉书·艺文志》皆说为11篇。赵歧《孟子题辞》则说孟子"

着书七篇","又有外书四篇"。他只给七篇作注,认为外四篇似非《孟子》本真,

后世依放而托之也。"七篇流传至今,而外四篇早就亡佚了。今传《孟子外书》

四篇,清代学者已辨明为明人伪作,梁启超所谓"伪中出伪" 。看来,司马迁七

篇说是可信的。

    第一、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三派意见:

孟子自著说、孟子死后其学生编定说、孟子师生合作说。司马迁说:孟子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历代多数学者赞同司马迁之说,为师生合作派。自著派中如朱熹承认书中有孟子门徒笔墨,孟子曾加"删定",是靠近师生合作派的。学生编定派最主要的论据是,书中诸侯有死于孟子之后的,为什么也称谥?对此闫若璩解释说."卒后,书为门人所叙定,故诸王侯皆加谥焉。" 关于《孟子》的注释。最早有东汉赵歧的《孟子章句》,

《十三经注疏》即用赵注。以后注家纷纭,重要的有朱熹的注。古注中最好的是

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今人杨伯峻有《孟子译注》,注释精当,可读性强。

    第二、关于《孟子》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汉书·艺文志》将《孟子》列为子书。但是汉人普遍视其为辅经的"传"。

五代后蜀时,《孟子》被列入"十一经"刻石,是为称"经"之始。南宋朱熹取《大学》、《中庸》,合《论语》、《孟子》为"四书",花毕生精力作《四书集注》(含《孟子集注》),《孟子》地位随之提高。自元仁宗规定科举考试必须在"四书"内出题,而且议论必须遵照朱注,直到晚清废科举一直沿用这一规定。这样,《四书集注》便是所有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一书的影响自非其他诸子可比。

总之,《孟子》的地位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没落,逐步被抬高起来,影响也越来越大。中间也曾有过一点插曲,如明太祖初即位,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很恼火,下令删去《孟子》85条另出《孟子节文》一书,至永乐年间又恢复《孟子》全文。

    《孟子》继承并发挥孔子的教育思想,许多问题比孔子讲得更为明确、生动;

又在新提出的性善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心性之学"。《孟子》对中国封建教育的

发展,特别是宋代以后的理学教育影响深远。

  1.《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孔子曾提出'性近习远",对人性善恶没有表态。"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 《孟子》性善论的根据是:"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

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有

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又说:"人之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简言之,

人生而有"不忍人之心"和仁义礼智"四端"。这是先验的、超功利的、天赋的良知

良能,是人之所以为人、人同禽兽的分野。

"四端"扩充开来即为"四德"。这需要有信心,要经过主观的努力。"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可以为尧舜" ,自谓不能、自暴自弃是无道理的,是有害的。

    既然人性善,为什么有为不善的,有恶人呢?《孟子》说,此"非才(性)之

罪也",而是环境"陷溺其心",四端遭泯灭所致。它举例说,水向下流是水的本

性,但在外力作用下水可倒流、可上山。不过处于同样恶劣的环境中,如舜居深

山之中,"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然而,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

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故舜成为圣人,而野人仍为野人。恶劣环境中也

"善言"、"善行",能否为善关键还在于有无积极向善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精神。

   《孟子》还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的认识路线,认

为人的心性来自天赋与天相通,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扩充自身善端,就能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孟子》性善论是唯心主义的,目的是证明宗法道德的合理性与自觉修养道

德的必要性。孟子与告子等人就人性问题展开辩论,深化了对人自身本质的探讨,

给以后中国思想界提出一个重要课题。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是其论证教育基本问题及阐述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的理论基础。

   2.《孟子》论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从国家和社会说,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孟子》

在性善论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于掌上。" "不忍人之政"即是仁政。仁政必须重视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义。" 因为只有教育才能培养"仁者"造就"俊杰";任用这样的人做官才能

施行仁政,治天下如运股掌。"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向背,它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著名

论断,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教育是得民的重要手段。"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总之,教育对于施行仁政、巩固政权,实现社会的统一和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忽视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行仁政要"制民恒产"、"省刑罚,薄税敛",让百姓免除饥寒交迫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有了这样的物质条件,还需开办学校抓紧教育工作。这是因为教育能使百姓树立起人格追求的自觉性,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如此则天下归心,不用战争残杀即可以"王天下"。一方面,"有恒产者有恒心" ;另一方面,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把教育同经济同人民物质生活联系起来,发挥孔子"庶富教"思想,勾画出一幅王道政治蓝图。其次,从人的发展说,教育是保存和扩充人的善端,形成高尚人格的决定力量。

   《孟子》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但是,天赋于人的只是善端,而非完全的道德;况且,人受环境影响,善端遭陷

溺就会为不善。所以说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教育的作用即在于促进人对自身固有善端的体认,获得道德修养的主体意识,保存、扩充和发展善端,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圣贤"。人有天赋善端,"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性善论解释了教育的机制,对教育培养高尚人格的作用是满怀信心的,包含有外因需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合理成分。但是,性善论是唯心主义的,这就使《孟子》关于教育的机制和作用的论述,蒙上神秘色彩。

   3.《孟子》明确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孟子》提出学校要"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申以孝悌之义。"办学目的在于"明人伦",使学生懂得并遵守维护

社会尊卑、贵贱、男女、长幼、朋友关系的封建道德规范,培养自觉服从封建统

治秩序的"君子"、"圣贤"。"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明人伦的教育也就是

自觉体认和扩充四端为四德的实际内容。《孟子》要求学校的智育、美育都要为

明人伦的目的服务,围绕孝悌仁义来进行。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

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 这样,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就成了学校教育的主体和中心了。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把《孟子》提出的"明人伦"当作教育目的。这对于统

一办学思想,统一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是有积极意义的。明人伦的教育对于封建

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过历史性贡献;对于形成中国人重视道德的价值

观念,中国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是有重大作用的。

《孟子》讲的伦理关系是双向的,要求双方都承担相当的道德责任,这对

于君权、父权是有某种约束作用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

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是《孟

子》思想的民主性精华。但是,把学校教育目的局限于明人伦上,有重德轻智倾

向,忽视自然知识的教育,对中国古代教育也是有消极作用的。

   4.《孟子》关于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思想

    《孟子》在其性善论基础上,提出"存心养性"为核心的一系列道德教育和修

养的原则、方法,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于铸造我国封建士大夫品格

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1)存心养性。《孟子》性善论把存心、求放心当作教育的任务和个体

修养的内容。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

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

虽有存焉者寡矣。" 这是因为心是善之本,也是人体的"大官"。"心之官则思

存心才能获得对善的理性自觉。人欲则源于耳、目、口、鼻、舌 等感觉器官。

人的感觉器官属"小官",没有理性,不能辨别是非,只是追求享乐,一遇外

物便被引向迷途,成为存心的障碍。

   《孟子》存心寡欲主张,提出道德修养必须正确对待物质欲望问题。它要求

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享受,物质享受方面的欲望多了,

将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这是其合理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它把二者绝对对立起

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则是走向极端了。同样,它强调思维对道

德修养的重要性,要求树立对道德的理性自觉,是合理的因素。但是视感觉器官

"小官",轻视感性认识,割裂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联系,进而说什么"从其

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则是错误的。

     (2)立志养气。

《孟子》强调立志,志行高尚,"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它认为具有

仁义理想的人,有一种高尚的精神力量,能把生死、荣辱、苦乐置之度外。"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些话已成为传世格言;中国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无不蒙其教益,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义。

   《孟子》把立志与养气联系起来,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

道;无是,馁也。是集义而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显然,浩然之气是在精神

上压倒一切的凛然正气。这种气在古今许多英雄人物身上确实是存在的。《孟子》

认为浩然之气是以直(正义)培养出来的,是与道(道理)相配合,经过正义行为

的不断积累所产生,而非一时一事所能成就的。可知,它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这对于我们的德育工作当有所启示。

    (3)反求诸已。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孟子》根据孔子"君子求诸己"的要求,提出"反求诸

"原则。它说:"亲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认为,能反求诸已,确实以仁爱、礼貌待人,一般说来是会得到相应的对待的;而一再反躬自求,确实相信自己没有不足,这时如对方仍以"横道"待我,那就只好把他看作禽兽,对禽兽则不必计较。这种严己宽人的风格,已经成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需要加以弘扬。

   再进一步,《孟子》认为"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一个人要"自求多福",不

"自作孽"。它多次指出人不可自戕自侮、自暴自弃。"夫人必自 侮,然后人侮

之。"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这些话洋溢着乐观进

取精神,对于认识人的主体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有唯意

志论倾向。

   (4)知耻改过。

《孟子》认为在道德修养上知耻与否关系重大。"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

无耻矣。" 这是因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知耻才能找回并发扬善端,才能改过迁善。

   《孟子》主张要像子路那样"闻过则喜",像大禹那样"闻善言则拜。" 它多方

阐发孔子"过则无惮改"思想;又进一步提出"与人为善"的要求。

《孟子》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

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

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首先要做到有过改过,无过也乐于学习别人长

处;进而要"善与人同",积极为善,并偕同别人一道为善。这种虚心向别人学习,

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思想,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5)磨炼意志。

《孟子》在道德教育和修养方面非常重视磨炼意志。它有一段名言:"天将

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这里,《孟子》没有讲"良知""良能"。而是强调了自觉地刻苦磨炼的重要性,这实际上摆脱了性善论,承认"天"并不能代替环境的磨砺而使人增益其才能。因此,这段话是带有唯物论倾向的,只是带了点唯心论尾巴,说这样的环境是"天"有意安排的。

   5.《孟子》的教学思想

    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孟子》教学思想,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理

性思维的重要。虽然《孟子》教学论主旨在阐发孔子已经提出的各项原则,但是

仍具有自己的特色。

   (1)启发教学与深造自得。

孔子最先提出启发教学原则。《孟子》发展孔子思想,更加强调启发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要自求自得,教师不应代替学生思考做结论,也不应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它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 又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思想,认为"万物皆备于我矣。" 因此只要自

己自觉体认,积极思考,便会获得知识德性,即所谓"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孟子》认为,也只有这种自觉探求思考得来的知识,才能掌握得牢固,

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它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

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强调知识德性的内烁内求,重视独立思考的作用,发

挥教为诱导、学为主体思想,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原则,但是也使之蒙上了神秘

色彩,而且有忽视闻见之知的倾向。

   (2)因材施教与坚持标准。

《孟子》认为学生的素质、才能和学习态度、条件等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当

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

有私淑艾者。" 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 总之,教学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多样灵活的方法。

     《孟子》继承发扬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同时提出教学必须坚持一定标准,

对因材施教思想作了必要补充。《孟子》举例说,羿教人射箭一定把弓张满,学

者也必须学着张满弓,张满弓是射箭所要求达到的标准。能干的工匠教人学艺,

一定要用规矩,学者也必须学会用规矩,因为无规矩方圆便失去了标准。"大匠

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又要坚持统

一要求与标准,"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3)循序渐进与专心有恒。

《孟子》以流水为喻,生动地阐发了孔予循序渐进的思想。"流水之为物也

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必须反对急躁躐等,因为"其进锐者,其退速。" 同时,《孟子》讲循序渐进,还有不舍昼夜、持之以恒的意思。

它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因此,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还必须反对"一暴十寒"、半途而废。学习要有成效,还必须做到专心致志。《孟子》以二人从奕秋学艺,学习结果大不相同的故事,说明"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的道理,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的了。

(二)孟子的教育主张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宋明理学。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七、出自《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1.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4.“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7.“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10.“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
    1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12.“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1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1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1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18.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

(二)《孟子》经典名言赏析

1.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这句话意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大家有没有反省一下自己?我们在嘲笑别人的时候,又何尝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呢?诸如孔孟这样的圣人,释迦牟尼佛这样的觉悟者,都从来没有嘲笑过任何人,作为一介凡夫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嘲笑别人呢?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爱护自己的老人和孩子,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但对别人家的老人和孩子却觉得无关痛痒;圣人推己及人,把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孩子都当成自己的亲人,这就是仁道,这就是圣人和凡夫的区别。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快乐有两种:自己偷着乐;与大家分享快乐。这两种快乐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快乐呢?答案很明显,自己独乐,是有局限的,是狭隘的,短暂快乐过后就是空虚;与人分享快乐则是无限的,那种快乐是可以感染的,是可以无限传播的,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4.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这句话应用比较多,意思比较简单,但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对方打断你的谈话,或者岔开话题,你要知趣,不要接着再讲了,因为人家已经听不进去了,多说无益。

5.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古今多少圣贤谆谆教诲,这个道理不知讲了多少遍,奈何世人就是不听,不信,不见棺材不掉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释义:再好的条件,都赶不上人心所向。所以,做人要以德为本,以人为本,其他名利、地位、财富等等,都是次要的,不要太执着。

7.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自己行为不端,却教导别人正直,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孔子,为何他们能成为万世敬仰的圣人,就是因为他们自己首先做到了,做出榜样给大家看,这样的教育才有说服力,才能影响别人,所谓言教不如身教。

8.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

释义:做学问要懂得通权达变,就怕学成书呆子,死板硬套,教条主义。如果嫂子落水了,你还抱着“男女授受不亲”的教条,不肯援之以手,那真的是学傻了。
    9.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

释义:这是古人的交友原则,古人交朋友,交的是他的道德,不可以有其他目的。反过来说,有其他目的的交友,那就不叫交友了,那叫交换。按这条原则,大家看看身边到底有多少朋友?

10.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释义:这句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自性都是一样的,都有成圣成贤的潜能,只是因为我们的贪婪、欲望、烦恼、执着、愚痴等等,阻碍了我们的成圣成贤之路。

八、出自《孟子》中成语

孟子典著《孟子》中的语言,包括用以帮助说理的比喻、寓言等,多为后人引用,并逐渐化为成语。

1.阿其所好ē qí suǒ hào

注释: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2.安富尊荣

注释: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贵;荣荣耀。安定富足,尊贵荣华。也指安于富裕安乐的生活。

出处:《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

3.安宅正路

注释:比喻仁义。指以仁居心,以义行事。

出处:《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4.拔萃出类

注释:同出类拔萃”。指高出众人。

出处: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5.拔萃出群

注释:拔超出。萃原谓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指聚集在一处的人或物。超出一般,在众人之上。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6.拔类超群

注释:同拔萃出类”。指高出众人。

出处: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7.拔苗助长

注释: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8.百世师

注释:品德学问可以做为百代的表率。

出处:《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

9.百世之师

注释: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10.败材伤锦

注释:比喻用非其人,伤害国家。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

11.饱食暖衣

注释:饱食吃得饱;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12.抱关击柝tuò

注释:柝木梆;抱关守关;击柝打更巡夜。守关巡夜的人。比喻职位卑下。

出处:《孟子·万章下》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13.杯水车薪

注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出处:《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14.被发缨冠pī fà yīng guàn

注释:来不及将头发束好,来不及将帽带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

出处:《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15.彼一时,此一时

注释: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16.必由之路

注释:由经由。必定要经过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做事必须遵守的法则。

出处:《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宋·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人之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

17.避之若浼 měi

注释:指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也。”赵岐注与乡人立,见其冠不正,望望然,惭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

18.变贪厉薄

注释:指改变、劝勉贪图财利、行为轻薄的人使之廉洁忠厚。

出处:《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宋·孙奭疏此章言伯夷、柳下惠变贪厉薄,千载闻之,犹有感激。”

19.勃然变色

注释: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出处:《孟子·万章下》(孟子)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20.不经之谈

注释:不经不合道理。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语闳大不经。”晋·羊祜《戒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21.不愧不作

注释:愧、怍惭愧。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出处:《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22.不愧不怍bù kuì bù zuò

注释:愧、怍惭愧。形容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23.不忘沟壑

注释:沟壑山沟。念念不忘为正义而死,弃尸山沟。形容有为正义献身的思想准备。也比喻人发迹之后不忘过去贫贱的日子。

出处:《孟子·万章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24.不为已甚

注释:已甚过分。不做得太过分。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出处:《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25.不违农时

注释:违不遵守。不耽误农作物的耕种时节。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6.不肖子孙

注释:不肖不象,不贤。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

出处:《庄子·天地》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孟子·万章上》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27.不言而喻

注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处:《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28.不以辞害志

注释: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原意是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也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29.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注释:规圆规;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30.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注释: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出处:《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31.不虞( yú)之誉

注释: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出处:《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32.不远千里

注释: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33.不远万里

注释:不以万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34.不知世务

注释:不知道当代的情势。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论儒》孟子守旧术,不知世务。”

35.裁长补短

注释:指吸收别人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下安道诗嫩弱,有清上之句,裁长补短,袁彦伯之亚乎?”

36.采薪之忧

注释:采薪打柴。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37.藏怒宿怨

注释:藏、宿存留。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怀怨恨,久久难消。

出处:《孟子·万章上》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38.恻隐之心

注释: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出处:《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39.岑(cén)楼齐末

 注释:只比较末端,方寸的木头也可高过高楼。比喻不从本着手,则无法认清事实。

出处:《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岑楼齐末,不识高卑。”

40.长幼有叙

注释: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尊卑。亦作长幼有序”。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41.陈善闭邪

注释:陈述说;善善法美政;闭堵塞。臣下对君主陈述善法美政,借以堵塞君主的邪心妄念。

出处:《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42.晨秦暮楚

注释:犹言朝秦暮楚。比喻反复无常。

出处: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公丑下二》乃游士之失守者,唯恐不得为臣而蚤定臣礼,于是晨秦暮楚,无国而不为臣,无君而非其君。”

43.成仁取义

注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4.乘时乘势

注释:旧指人应趁着机会、时势,做一番事业。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45.驰马试剑

注释:驰马骑马飞跑;试用。跑马舞剑。形容人骑马练剑习武。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46.持筹握算

注释:原指筹划,后称管理财务。

出处:汉·枚乘《七发》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算之,万不失一。”

47.赤县神州

注释:中国的别称。

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

48.赤子之心

注释: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出处:《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9.充类至尽

注释:充类推究同类事理;至尽到极精密处。指就事理作充分的推论。

出处:《孟子·万章下》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

50.出尔反尔

注释: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51.出类拔萃

注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52.出圣入神

注释:指神奇高妙。

出处:明·李贽《四书评·孟子·尽心下》中问六语最吃紧,正是出圣入神真口诀,凡具善信根基者佩服之。”

53.创业垂统

注释:创业创建功业;垂流传;统指一脉相承的系统。创立功业,传给后代子孙。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54.春风化雨

注释: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出处:《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55.春秋无义战

注释: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出处:《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56.绰有余裕

注释: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也指能力、财力足够而有剩余。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57.辞富居贫

注释:辞推辞,推却。原指拒绝厚禄,只受薄俸。现形容抛弃优厚待遇,甘于清贫的生活。

出处:《孟子·万章下》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58.辞尊居卑

注释:辞推却。不受尊位,甘居卑下。

出处:《孟子·万章下》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59.此一时,彼一时

注释:此这;彼那。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60.此一时彼一时

注释:指时间不同,情况亦异,不能相提并论。

出处: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61.从头到尾

注释:从开头到结尾。指某件事物的全过程或全部内容。

出处:《朱子全书·孟子三》是金声底,从头到尾只是金声;是玉声底,从头到尾只是玉声;是丝竹之声,从头到尾只是丝竹之声。”

62.丛雀渊鱼

注释: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

出处: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63.存心养性

注释: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旧时儒家宣扬的修养方法。

出处:《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64.寸木岑楼

注释:一寸长的木材同尖顶的高楼比。原意是起点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轻重相比必须标准一样◇也比喻差距极大。

出处:《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65.大而化之

注释: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出处:《孟子·尽心下》大而化之之谓圣。”

66.大旱望云

注释: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如久旱盼望下雨一样。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67.大旱望云霓

注释:云霓下雨的征兆∶象大旱的时候盼望寸水一样。比喻渴望解除困境。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68.大旱云霓ní

注释:云霓下雨的征兆∶象大旱的时候盼望寸水一样。比喻渴望解除困境。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69.大有作为

注释:作为做出成绩。能够极大地发挥作用,作一番贡献。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朱熹集注大有为之君,大有作为,非常之君也。”

70.箪(dān)豆见色

注释:比喻计较小利。

出处:《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71.箪食壶浆

注释: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72.旦旦而伐

注释:多比喻天天损害或斫丧。

出处:《孟子·告子上》亦犹斧斤之于森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73.当务之急

注释: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

出处:《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74.倒悬之急

注释: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后汉书·臧洪传》北鄙将若倒悬之急。”

75.倒悬之危

注释: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76.得道多助

注释:指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7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注释: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78.得其所哉

注释:所处所,环境。找到了适合于他的地方。指得到理想的安置。

出处:《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小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79.登山小鲁

注释:比喻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

出处:《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80.敌国外患

注释:指来自敌对国家的侵略骚扰。

出处:《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1.敌众我寡

注释:敌方人数多,我方人数少。形容双方对峙,众寡悬殊。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82.地丑德齐

注释: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83.地利人和

注释: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得人心。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4.吊民伐罪

注释: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诛其罪,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85.丢盔抛甲

注释: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同丢盔卸甲”。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6.丢盔弃甲

注释:盔、甲头盔和铠甲。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7.丢盔卸甲

注释: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8.东墙处子

注释:指邻居的处女。

出处:《孟子·告子下》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89.动心忍性

注释:动心使内心惊动;忍性使性格坚韧。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

出处:《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90.洞察秋毫

注释: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91.独夫民贼

注释:独夫暴虐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民贼残害人民的坏家伙。指对国家人民有严重罪行的、残暴的统治者。

出处:《尚书·泰誓下》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孟子·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92.独善其身

注释: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出处:《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93.独行其道

注释:道信念、主张。独自去实现自己的主张。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94.独行其是

注释:是对的。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只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95.断织之诫

注释: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

96.断杼择邻

注释: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

97.顿开茅塞

注释: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出处:《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98.恶湿居下

注释:厌恶潮湿却住在低洼的的地方。比喻行动跟愿望相违背。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住。”

99.恶醉强酒

注释:强硬要。怕醉却又猛喝酒。比喻明知故犯。

出处:《孟子·离娄上》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100.饿莩遍野

注释:莩饿死的人。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人民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101.饿殍遍野è piǎo biàn yě

注释:殍人饿死后的尸体。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老百姓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102.二者不可得兼

注释:两项之中只能得其一,不能兼而有之。

出处:《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03.发棠之请

注释:发发放;棠齐国地名,积谷之处;请请求。原指孟轲劝请齐王发放棠邑粮食赈济饥民◇指请示赈济。

出处:《孟子·尽心下》齐饥,陈瑧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

104.法家拂士

注释: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指忠臣贤士。

出处:《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5.幡然改途

注释:幡通翻”;幡然很快而彻底;途途径。指迅速地完全改变原来的道路。

出处:《孟子·万章上》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途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

106.翻然改进

注释:翻然变动的样子。形容很快转变,有所进步。

出处:《孟子·万章下》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

107.反求诸己

注释: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108.返观内照

注释: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十五》于此不得其解,而见彼之捐弃物欲,返观内照,近于切己体察。”

109.泛滥成灾

注释: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灾害。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处传播,影响极坏。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110.饭糗茹草

注释:饭、茹吃;糗干粮;草指野菜。吃的是干粮、野菜。形容生活清苦。

出处:《孟子·尽心上》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

111.方枘圜凿fāng ruì huán záo

注释:方枘装不进圆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同方枘圆凿”。

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

112.放辟邪侈 chǐ

注释: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113.放饭流歠chuò

注释:歠喝,饮。大口吃饭,大口喝汤。旧指没有礼貌。

出处:《孟子·尽心上》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114.肥甘轻暖

注释:指生活优裕。

出处: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为肥甘不足於口与?轻暖不足於体与?”

115.废书而叹

注释: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116.瞓(suì)面盎背

注释:指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

出处:《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瞓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117.逢君之恶

注释:执迎合昏庸的执政者,引他去干坏事。

出处:《孟子·告子下》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118.艴fú然不悦

注释:非常生气。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

出处: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119.俯仰无愧

注释:比喻没有做亏心事,并不感到惭愧。

出处:《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

120.辅世长民

注释:辅世辅佐当世的国君。长民统治人民。辅佐当世的国君统治人民。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121.负隅yú顽抗

注释: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出处:《孟子·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

122.富贵不能淫

注释: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淫迷惑。指意志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23.富贵利达

注释:犹言功名利禄。

出处:《孟子·离娄下》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相泣者,几希矣。”

124.膏粱文绣

注释: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

出处:语本《孟子 ·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绣也。”岐注膏粱,细粱如膏者也;文绣,绣衣服也。

125.钩金舆羽

注释:二者悬殊太大,不可作比。

出处:《孟子·告子下》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

126.孤臣孽niè子

注释: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人。

出处:《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127.孤独鳏guān寡

注释:泛指无依无靠的人。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128.孤寡鳏独

注释:泛指没有劳动能力、无依无靠的人。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129.孤家寡人

注释:古代帝王的自称◇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

出处:《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130.顾左右而言他

注释: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131.寡不敌众

注释:寡少;敌抵挡;众多。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韩非子·难三》夫物众而智穷,寡不胜众。”

132.寡人之疾

注释: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疾病,毛病。古代君王的通病——好色。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133.鳏寡孤独

注释: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134.广土众民

注释: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出处:《孟子·尽心上》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135.过化存神

注释:过经过;存保存,具有。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

出处:《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136.过门不入

注释:过路过;入进入。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137.过为已甚

注释:过过分;为做;已甚过头。做得太过分。

出处:《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138.函矢相攻

注释:指自相矛盾。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

139.旱苗得雨

注释:将要枯死的禾苗得到地场好雨。比喻在危难中得到援助。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

140.豪门巨室

注释:豪门权贵之家;巨室大家望族。指富贵之家。

出处:《晋书·阎缵传》其侍臣以下文武将吏,且勿复取戚豪门子弟。”《孟子·离娄上》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141.好事之徒

注释:喜欢多事或好管闲事的人。

出处:《孟子·万章上》好事者为之也。”

142.好为人师

注释: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出处:《孟子·离娄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43.好勇斗狠

注释:狠暴戾,凶恶,残忍。爱逞威风,喜欢斗欧。形容人凶强好斗。

出处:《孟子·离娄下》好勇斗很,以危其父母,一不孝也。”

144.浩气凛然

注释:浩气即正气,刚直正大的精神;凛然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然之气令人敬畏。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145.浩然之气

注释:浩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指精神。指浩大刚正的精神。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46.衡虑困心

注释:形容费尽心思。

出处:语出《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虑,而后作。”

147.红紫乱朱

注释:古以朱为正色,紫为杂色§紫乱朱指杂色混乱正色。比喻邪道取代正道。

出处:《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孟子注疏·赵岐·题辞》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

148.闳大不经

注释:指不着边际,不合常理;近乎荒诞,没有根据。

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149.洪水横流

注释:横流不循河道而流¢水泛滥。比喻邪道横行。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于天下。

150.洪水猛兽

注释:猛兽残食人畜的野兽。比喻极大的祸害。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

151.鸿鹄将至hóng hú

注释:鸿鹄天鹅。指学习不专心。现表示将有所得。

出处:《孟子·告子上》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52.荒诞不经

注释:荒诞荒唐离奇;不经不合常理。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

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153.晖光日新

注释:指进德修业不懈,日日更新。

出处:《孟子·尽心下》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易·系辞上》日新之谓盛德。”《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54.毁瓦画墁 màn

注释:打碎屋瓦,涂灭已画好的田地界线。比喻一种无益不害的行为。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赵岐注孟子言人但破碎瓦,画地则复墁灭之,此无用之为也,然而其意反欲求食,则子食乎?”

155.火然泉达

注释:比喻形势发展迅猛。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156.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注释: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饮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157.鸡鸣而起

注释: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

出处:《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158.鸡鸣狗吠

注释: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159.积非成是

注释:指长期所形成的错误,往往被当作正确的。

出处: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序》治经之士,莫能综贯,习所见闻,积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兹坠绪也。”

160.岌岌可危

注释:岌岌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样子。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出处:《孟子·万章下》于斯是也,天下殆哉,岌岌乎!”

161.疾病相扶

注释: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162.疾首蹙cù额

注释:疾首头痛;蹙眉皱眉。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163.己饥己溺nì

注释:别人挨饿、落水就象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

出处:《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164.己溺己饥

注释: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出处: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165.兼善天下

注释:兼善使大家都有好处。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出处:《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66.胶鬲gé之困

注释:胶鬲,商周时人,纣时因遭世乱,曾隐遁为商◇以之指士人不在位而处于困难之境。

出处:《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167.教亦多术

注释:教教诲;术方法。教诲人有多种方法。

出处:《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168.洁身自爱

注释: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

出处:《孟子·万章上》归洁其身而已矣。”

169.洁身自好

注释: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

出处:《孟子·万章上》归洁其身而已矣。”

170.截长补短

注释:截取长的,补充短的。比喻用长处补短处。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171.解民倒悬

注释: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比喻处境困难、危急。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172.金声玉振

注释: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比喻音韵响亮、和谐。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

出处:《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173.尽力而为

注释:尽全部用出。用全部的力量去做。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174.尽信书不如无书

注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出处: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鸣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175.进锐退速

注释:锐迅速。急于求进者往往后退也快。

出处:《孟子·尽心上》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176.敬老慈幼

注释:敬尊敬;慈怜爱。尊敬老人,爱护儿童。

出处:《孟子·告子下》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177.久假不归

注释: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出处:《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178.救民水火

注释:水火比喻深重的灾难。把老百姓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179.救民于水火

注释:救拯救;水火比喻灾难。把人民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180.居安资深

注释:形容安心学习,造诣很深。

出处:《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181.居移气,养移体

注释:指地位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奉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

出处:《孟子·尽心上》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182.举一废百

注释:举提出;废弃。提出一点,废弃许多。指认识片面。

出处:《孟子·尽心上》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183.拒人千里

注释:形容对人态度傲慢。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下》诣诣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184.拒人于千里之外

注释:拒拒绝。把人挡在千里之外。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

出处:《孟子·告子下》距人于千里之外。”。

185.具体而微

注释: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186.距人千里

注释:形容傲气极大,不愿与人接近或毫无商量的余地。距,通拒”。

出处:语出《孟子·告子下》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187.绝长补短

注释:绝截断。截取长的,补充短的。比喻用长处补短处。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188.掘井及泉

注释:掘挖;及到。挖井就要挖到泉眼之处。比喻做事善始善终。

出处:《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及泉,犹为弃井也。”

189.渴者易饮

注释:口渴的人喝什么都觉得甘甜。旧时比喻久经苛政而最知对德政感恩。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190.旷夫怨女

注释:旷夫大龄而未娶妻室的男子;怨女大龄而未嫁人的女子。指年龄已大,尚未婚配的男女。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191.愧天怍zuò人

注释:怍惭愧。对天对人,都感到惭愧。指做了亏心事无脸见人。

出处:《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192.壸浆箪dān食

注释:原指竹篮中盛着饭食,壶中盛着酒浆茶水,以欢迎王者的军队◇多用指百姓欢迎、慰劳自己所拥护的军队。

出处: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壸浆,以迎王师。”

193.困心横虑

注释:心意困苦,忧虑满胸。表示费尽心力。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朱熹集注事势穷蹙,以至困于心,横于虑,然后能奋发而兴起。”

194.困心衡虑

注释:困忧;衡横。心意困苦,思虑阻塞。表示费尽心力,经过艰苦的思考。

出处:《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95.来者不拒

注释:拒拒绝。对于有所求而来的人或送上门来的东西概不拒绝。

出处:《孟子·尽心下》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196.力倍功半

注释: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197.粒米狼戾lì

注释:谷粒撒得满地都是。形容粮食充盈。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乐岁,粒米狼戾。”

198.廉顽立懦

注释:指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

出处: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199.良知良能

注释:旧指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

出处:《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200.流连忘返

注释:流连留恋不止。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201.率兽食人

注释: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也。”

202.乱臣贼子

注释:乱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旧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泛指心怀异志的人。

出处:《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俱。”

203.裸裎袒裼luǒ chéng tǎn xī

注释:袒裼露臂;祼裎露体。指脱衣露体,没有礼貌。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204.茫然若失

注释: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抚然为间曰'命之矣。’集注'抚然茫然自失之貌。’”

205.茅塞顿开

注释: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出处:《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206.媒妁之言

注释:媒妁说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绍。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207.孟母三迁

注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出处: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208.民贼独夫

注释:民贼残害人民的坏家伙;独夫暴虐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指残害人民众叛亲离的反动统治者。

出处:《尚书·泰誓下》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孟子·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209.明察秋毫

注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10.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注释: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11.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注释: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12.摩顶放踵zhǒng

注释: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出处:《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213.南蛮鴃(jué)舌

注释:鴃即伯劳。原为孟子讥讽楚人许行说话如鸟语◇用以讥笑操南方方言的人。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214.披发缨冠

注释:指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比喻急于救援。

出处: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215.匹夫之勇

注释: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216.贫贱不移

注释:移改变。不因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17.平治天下

注释:平平定;天下指全中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18.仆仆亟jí拜

注释:一再作揖行礼。

出处:语出《孟子·万章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

219.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注释: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出处:《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220.妻离子散

注释:一家子被迫分离四散。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221.齐东野语

注释: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出处:《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222.齐王舍牛

注释: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王(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盼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223.弃甲丢盔

注释: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走的样子。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24.弃甲曳兵

注释: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25.弃若敝屣qì ruò bì xǐ

注释:敝破;屣鞋。象扔破鞋一样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

出处:《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屣)也。”

226.弃之如敝屐

注释:敝破;屣鞋。象扔破鞋一样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

出处:《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屣)也。”

227.强而后可

注释:强硬要,迫使。经强求后才答应。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

228.穷不失义

注释:义礼义。虽然穷困,但不失礼义。

出处:《孟子·尽心上》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229.秋毫之末

注释: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230.求全之毁

注释:毁毁谤。一心想保全声誉,反而受到了毁谤。

出处:《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231.取长补短

注释: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232.取诸宫中

注释:宫,古代对房屋的通称◇指取用于自己家中,极言其便利。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233.却之不恭

注释: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出处:《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

234.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注释:指合情合理的事,大家想法都会相同。

出处:《孟子·告子上》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235.仁民爱物

注释:仁仁爱。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出处:《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236.仁心仁术

注释:心地仁慈,医术高明。

出处:《孟子·离娄上》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237.仁心仁闻

注释:闻出名,有声望。有仁慈的心肠,有仁爱的声誉。

出处:《孟子·离娄上》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238.日以继夜

注释: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239.如此而已

注释:如此象这样;而已罢了。就是这样罢了。

出处:《孟子·尽心上》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240.如解倒悬

注释:比喻把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241.如弃敝屣rú qì bì xǐ

注释:丢掉无用的东西,一点也不可惜。

出处:《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

242.若合符节

注释:比喻两者完全吻合。

出处:《孟子·离娄下》[舜和文王]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243.三过其门而不入

注释: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出处:《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244.三年之艾

注释: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出处:《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245.三迁之教

注释: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246.嫂溺叔援sǎo nì shū yuán

注释:比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出处:语出《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247.善为说辞

注释:说辞讲话。形容很会讲话◇指替人说好话。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善为说辞。”

248.上好下甚

注释:上面的喜爱什么,下面的人就会对此爱好的更加利害。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249.舍己从人

注释:舍弃;从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众人的主张。

出处:《书·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250.舍己就人

注释:舍弃;就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众人的主张。

出处:《尚书·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251.舍己芸人

注释:指看重别人,轻视自己。

出处:《孟子·尽心下》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252.舍近求远

注释:舍去近处的,追求远处的。形容做事走弯路。

出处:《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后汉书·臧宫传》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253.舍生取义

注释: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54.舍我其谁

注释: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55.深恶痛疾

注释: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出处:《孟子·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256.深恶痛绝

注释:恶厌恶;痛痛恨;绝极。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出处:《孟子·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257.深耕易耨

注释:易耨勤于除草。深耕细做,及时除草。比喻精心耕种。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258.声闻过情

注释:名声超过实际。

出处:《孟子·离娄下》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259.声音笑貌

注释:指人的言谈、表情等。

出处:《孟子·离娄上》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260.失道寡助

注释:道道义;寡少。做事违反正义的人,一定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61.食箪浆壶

注释:为欢迎所拥护的军队,用箪盛饭,用壶盛水,进行犒劳。

出处: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62.食前方丈

注释: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的阔气。

出处:《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263.豕交兽畜shǐ jiāo shòu chù

注释:比喻待人没有礼貌。

出处:《孟子·尽心上》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264.始作俑者shǐ zuò yǒng zhě

注释: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265.市井之臣

注释:市井古时称做买卖的地方。旧指城市里的老百姓。

出处:《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266.市井之徒

注释: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出处:《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267.事半功倍

注释: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268.事倍功半

注释: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269.事齐事楚

注释:事侍奉;齐、楚春秋时两大强国。依附齐国呢?还是依附楚国?比喻处在两强之间,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270.视如敝屣 bì xǐ

注释:敝屣破鞋子。象破烂鞋子一样看待。比喻非常轻视。

出处:《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

271.视如草芥

注释:芥小草。看作象泥土,小草一般轻贱。比喻极端轻视。

出处:《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72.视如寇仇

注释:寇仇仇敌。看得象仇人一样。

出处:《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73.视如土芥shì rú tǔ jiè

注释:芥小草。看作象泥土,小草一般轻贱。比喻不放在眼里。

出处:《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74.视为寇雠 kòu chóu

注释:比喻极端仇视。

出处:《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275.嗜杀成性

注释:嗜爱好∶杀人成了习性。形容极端凶残。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276.守身如玉

注释:保持节操,象玉一样洁白无瑕。也泛指爱护自己的身体。

出处:《孟子·离娄上》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277.守望相助

注释:守望防守了望。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278.守约施搏

注释:指所操者简易而施与者广大。

出处:语出《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279.授受不亲

注释:授给予;受接受。旧指男女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指儒家束缚男女的礼教。

出处:《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神情民?’孟子曰'礼也。’”

280.水火之中

注释:水火比喻灾难。灾难困苦之中。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281.水深火热

注释: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282.私淑弟子

注释:私私下;淑善。对自己所敬仰而不能从学的前辈的自称。

出处:《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283.死于非命

注释: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出处:《孟子·尽心上》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284.似是而非

注释:似象;是对;非不对∶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出处:《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

285.遂非文过

注释:饰非文过。掩饰错误和过错。

出处:汉荀悦《汉纪·昭帝纪》遂非文过,知而不改。”《孟子·公孙丑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286.袒裼裸裎

注释:袒裼露臂;祼裎露体。指脱衣露体,没有礼貌。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287.天时地利人和

注释: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288.天下无敌

注释:普天之下,没有敌手。形容战无不胜,没有对手。

出处:《孟子·离娄上》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289.天与人归

注释:旧指帝王受命于天,并得到人民拥护。

出处:《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明·史可法《复清摄政睿亲王书》名正言顺,天与人归。”

290.通功易事

注释: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291.同流合污

注释:流流俗;污肮脏。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出处:《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292.托之空言

注释: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

出处:汉·赵岐《〈孟子〉题辞》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按《史记·太史公自序》作载之空言”。司马贞索隐案孔子之言见《春秋纬》,太史公引之以成说也。空言谓褒贬是非也。”

293.顽廉懦立

注释:使贪婪的人能够廉洁,使怯弱的人能够自立。旧时形容感化力量之大。

出处:《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294.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释: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295.枉尺直寻

注释:枉弯曲;直伸直;寻古量名,八尺。屈折的只有一尺,伸直的却有一寻。比喻在小处委屈一些,以求得较大的好处。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296.枉己正人

注释:枉弯曲,不正;正纠正。自己立脚不正,却要去纠正别人。

出处:《孟子·万章上》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

297.威武不屈

注释: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大丈夫。”

298.为丛驱雀

注释:丛丛林;驱赶。把雀赶到丛林。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出处:《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299.为富不仁

注释: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300.为民父母

注释:这作为,充当;父母即父母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301.为渊驱鱼

注释: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出处:《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302.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注释: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爵,通雀”。

出处: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晋书·段灼传》引作为川驱鱼,为薮驱雀”。

303.位卑言高

注释:指职位低的人议论职位高的人主持的政务。

出处:《孟子·万章下》位卑而言高,罪也。”

304.闻过则喜

注释:过过失;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305.无敌天下

注释:天下都没有对手。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则无敌于天下。”

306.无敌于天下

注释:天下都没有对手。形容力量强大无比。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308.五尺之童

注释: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

出处:《孟子·滕文公子》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309.五十步笑百步

注释: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10.五音六律

注释: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也泛指音乐。

出处:《尚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311.习焉不察

注释:习习惯;焉语气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出处:《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312.下马冯妇

注释:以之比喻重操旧业的人。

出处:《孟子·尽心上》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禺,莫之敢攖;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313.下乔木入幽谷

注释:从高树上下来,钻进幽深的坑谷里。比喻弃明从暗,或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

314.下乔入幽

注释:冬季鸟躲在深山穷谷,到春天出来飞鸣于乔木,用来比喻人舍弃黑暗而接近光明,或者从劣境而进入良好的处境。相反则叫下乔入幽”。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於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315.先得我心

注释:得适合,契合。比喻别人先说出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出处:《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316.先知先觉

注释:知认识;觉觉悟。指认识事理较一般人为早的人。

出处:《孟子·万章下》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317.孝子慈孙

注释: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出处:《孟子·离娄上》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318.效死勿去

注释:指竭尽忠诚。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319.胁肩谄笑

注释:胁肩耸起双肩做出恭谨的样子;谄笑装出奉承的笑容。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巴结人的丑态。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320.挟山超海

注释:挟挟持,夹着;刱超越,跨过。夹着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321.心悦诚服

注释: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322.心之官则思

注释: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说做心,现指脑筋;官官能,作用。脑筋的官能就是思维。

出处:《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23.行若无事

注释:行行动,办事;若好象。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出处:《孟子·离娄下》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324.凶年饥岁

注释:凶年年成很坏。指荒年。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325.畜妻养子

注释:畜养育。旧指维持妻子和儿女的生活。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326.血气之勇

注释:指凭一时感情冲动产生的勇气。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夫子过孟贲远矣。”宋·朱熹集注孟贲血气之勇。”

327.揠苗助长

注释: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28.言不顾行

注释: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出处:《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329.言近旨远

注释:旨意思。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出处:《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330.言近指远

注释: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同言近旨远”。

出处:语出《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孙奭疏言辞之近而指意远者,乃为善言者也。”

331.掩鼻而过

注释:捂着鼻子走过去。形容对腥臭肮脏的东西的嫌恶。

出处:《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332.仰不愧天

注释:抬头仰望,对天无愧。指没有做过坏事,问心无愧。

出处:《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333.仰事俯畜yǎng shì fǔ xù

注释:上要侍奉父母,下要养活妻儿。泛指维持一家生活。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334.养生送死

注释: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

出处:《孟子·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335.夜以继日

注释: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36.一暴十寒

注释: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37.一傅众咻yī fù zhòng xiū

注释:傅教导;咻喧闹。一个人教导,众人吵闹干扰。比喻不能有什么成就。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338.一介不取

注释: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

出处:《孟子·万章上》其非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339.一毛不拔

注释: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出处:《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340.一曝十寒

注释: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出处:《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41.一人敌

注释:指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

出处: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夫抚 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342.一肢半节

注释: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

出处:明·袁宗道《读孟子》三代而下,市鲜中行,得乡愿之一肢半节,皆足以成世。”

343.移气养体

注释:改变气质和保养身体。

出处:《孟子·尽心上》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344.以辞害意

注释: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出处:《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345.以力服人

注释:力权势,武力。用强制手段使人服从。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346.以邻为壑

注释: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出处:《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347.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注释:昏昏凝,糊涂;昭昭明白。指自己还糊里糊涂,却要去教别人明白事理。

出处:《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48.以身殉职

注释:殉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献出生命。为忠于本职工作而献出生命。

出处:《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349.以叔援嫂

注释:指权宜行事。

出处:《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350.以文害辞

注释:指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朱熹集注文,字也。辞,语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

351.以羊易牛

注释: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352.以意逆志

注释: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353.易如反掌

注释:象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又,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354.音容笑貌

注释:谈笑时的容貌和神态。用以怀念故人的声音容貌和神情。

出处:《孟子·离娄上》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355.淫辞邪说

注释:夸大失实的言论,荒谬的学说。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头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356.引而不发

注释: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出处:《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357.引领而望

注释: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358.引首以望

注释:抬头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况今大号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

359.盈科后进

注释:泉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比喻学习应步步落实,不能只图虚名。

出处:《孟子·离娄下》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360.用夏变夷

注释: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361.由博返约

注释:指做学问人广博出发,继而务精深,最终达到简约。

出处:《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362.犹解倒悬

注释: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比喻处境困难。比喻把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363.有所作为

注释:可以做事情,并能取得较大的成绩。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364.幼学壮行

注释:幼时勤于学习,壮年施展报负。

出处:《孟子·梁惠王二》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365.于今为烈

注释:烈厉害。某件事过去就已经有过,不过现在的更加厉害罢了。

出处:《孟子·万章下》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366.鱼与熊掌

注释:比喻俱为所欲,难于取舍之物。

出处:语本《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67.逾墙窥隙

注释:指男女偷情。

出处:语出《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368.逾墙钻隙

注释:逾越过;钻穿孔,打眼。越墙、钻洞。指对女子作挑逗的行为。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369.逾墙钻穴

注释:指男女偷情。

出处:语出《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370.与民同乐

注释: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371.与人为善

注释: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372.渊鱼丛爵yuān yú cóng què

注释:比喻为政不善,结果驱使人民投向敌方。爵,古同雀”。

出处:《孟子·离娄上》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373.渊鱼丛雀

注释:把鱼赶进深潭,把雀赶到丛林。原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百姓逃往别国。现也比喻把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方去。

出处:《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374.缘木求鱼

注释: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375.源源不断

注释:形容接连不断。

出处:《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376.源源不绝

注释: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接连不断。

出处:《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377.源源而来

注释:原指诸侯相继朝觐一辈子◇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出处:《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378.怨女旷夫

注释:指没有配偶的成年男女。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内无怨女,外无旷无。”

379.云霓之望

注释:比喻迫切地盼望。

出处: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赵岐注霓,虹也。雨则虹见,故大旱而思见之。”

380.运之掌上

注释:运运动,运转。运转于手掌之上。比喻极其容易。

出处:《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公孙丑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81.再作冯妇

注释:再作重做;冯妇人名。比喻再干旧行业。

出处:《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382.造言生事

注释:捏造虚言以挑起事端。

出处:《孟子·万章上》好事者为之也。”宋·朱熹集注好事,谓喜造言生事之人也。”清·张南庄《何典》第二回只消说他造言生事,顶名告他一状,不怕不拿大锭大帛出来买静求安。”

388.曾经沧海

注释: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出处:《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唐·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389.沾沾自好

注释:犹言沾沾自喜。

出处:明·袁宗道《读〈孟子〉》好善与强知虑多闻识正相违,强知多闻必沾沾自好。”

390.斩钉截铁

注释: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师谓众曰'学佛法底人如斩钉截铁始得时。’”《朱子全书·孟子》君来惟是孟子说得斩钉截铁。”

391.知人论世

注释: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出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392.知我罪我

注释:形容别人对自己的毁誉。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393.至大至刚

注释:至最,极。极其正大、刚强。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394.众楚群咻

注释:指众多的楚国人共同来喧扰◇指众多外来的干扰。

出处:语出《孟子·滕文公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395.专心致志

注释: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出处:《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396.濯足濯缨

注释: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

出处:《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397.自暴自弃

注释: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出处:《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398.自以为是

注释: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出处:《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孟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399.自怨自艾

注释: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错误。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出处:《孟子·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400.邹衍谈天

注释:比喻善辩。邹,通驺”。

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

401.钻穴逾墙

注释:穴洞。逾越过。钻洞爬墙。旧时常比喻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青年男女自由相恋的行为◇也指男女偷情或小偷行窃。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402.晬面盎背zuì miàn àng bèi

注释:指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貎,敦厚之态。指有德性者的仪态。

出处: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403.罪人不孥zuì rén bù nú

注释:孥妻与子女的统称。谓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出处:《孟子·梁惠王》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404.尊贤使能

注释:尊重并使用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405.左右逢原

注释:原指学问工夫到家后,则触处皆得益◇泛指做事得心应手。

出处:《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前辈作文者,古人有名文字皆模拟作一篇,故后有作时,左右逢原。”

406.左右逢源

注释: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出处:《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407.坐而待旦

注释: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比喻心情迫切。

出处:《尚书·太甲上》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408.坐以待旦

注释: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比喻办事勤劳。

出处:《尚书·太甲上》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409.坐于涂炭

注释: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自身也被玷污。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九、附孟子全文

《孟子》,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 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 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 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 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不违农时,穀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 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穀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 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 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於齐,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 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 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 疑!”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 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 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 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 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於百姓 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 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 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曰:“有复於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 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 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 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后快於 心与?”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於口与?轻暖不足於体与?抑为采色不 足视於目与?声音不足听於耳与?便嬖不足使令於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 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 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 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 君者,皆欲赴诉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於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 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 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於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於王,曰:“王尝 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 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 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 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 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 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 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 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於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 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 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 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 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於晏子曰:'吾欲观於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 邪,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適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 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々 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 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於国,出舍於郊。於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 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 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 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 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 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讬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 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 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谓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 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於此,虽万镒,必使玉人彫琢之。至於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於教玉人彫琢玉 哉?”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 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於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 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於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邹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 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 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 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 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於斯二者。”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於 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 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谓逾也, 贫富不同也。”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於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 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於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 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 卑也,尔何曾比予於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於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 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於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 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 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 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 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 为然。”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挞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宽博,亦不受於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 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

吾尝闻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 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气。’不得於心,勿求於气,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气之帅 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於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 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於其心,害於 其政;发於其政,害於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於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 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於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 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 安?”曰:“姑舍是。”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然则有同与?”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 也。是则同。”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於夫子,贤於尧、舜远矣。’子贡曰:'见 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

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圣人之於民,亦类也。出於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 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 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 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於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 旅皆悦,而愿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於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 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於天下。无敌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 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 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 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於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於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

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 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於我侧,尔焉能浼我 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 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於东 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 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於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於路,曰:“请必无归而造於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 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於王 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 “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 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 是不足以有为也。故汤之於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 好臣其所受教。汤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陈臻问曰:“前日於齐,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餽七十镒而受;於薛,餽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 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餽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 餽之。’予何为不受?若於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餽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於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

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他日,见於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谓蚳鼃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蚳鼃谏於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鼃则善矣, 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公都子以告。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馀 裕哉?”

孟子为卿於齐,出吊於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孟子自齐葬於鲁,反於齐,止於嬴。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曰:“古者棺椁无度,中 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於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於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

且比化者勿使土亲肤,於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哙。有仕於此,而子悦之,不告於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 命而私受之於子,则可乎?何以异於是?”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於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

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於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

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

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於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孟子去齐,宿於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曰:“坐!我明语子。 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 兹不悦。”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於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 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 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於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於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 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非也。於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於齐,非我志也。”

孟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 瘳。’”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於宋,於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问於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於孟子。孟子曰:“不 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斋疏之 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於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也,故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 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於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 也。孔子曰:'君薨,听於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 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 大悦。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 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於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 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贡。’贡者,挍数岁 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 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 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 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穀禄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 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馀夫二十五亩。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 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禀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 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於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 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於天下,草木畅 茂,禽兽繁殖,五穀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 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 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 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陈 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 人治任将归,入揖於子贡,相乡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 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吾闻出於幽谷迁於乔 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 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穀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 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 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 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於壑。他日过 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於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 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孟子·滕文公下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 “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 者也。”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 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 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犠牲不成,粢盛不絜,衣服不备,不敢以 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

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 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 隙之类也。”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於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 泰乎?”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馀粟,女有馀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入则 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 与?”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曰:“有人於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 乎?”曰:“否。”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 '无以供犠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 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 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於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篚厥玄黄,绍我周王见 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 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 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长幼 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纳,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 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於中国,蛇龙居之, 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 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汙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 暴行又作,园囿、汙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於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 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 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 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 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 不得作。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 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於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

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 也,辟兄离母,处於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恶用是鶂鶂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 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 被其泽,不可法於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 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 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於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 义,小人犯 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 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於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 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 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由恶醉而强酒。”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 物也。’涕出而女於吴。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於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於天下矣。

《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 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 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终身忧辱,以陷於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获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於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於亲 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 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於天下矣。”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於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於孔子者也, 况於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淳於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

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

问有馀,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馀,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曰:“人不足与適也,政不足与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乐正子从於子敖之齐。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於子敖来,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舜生於诸冯,迁於负夏,卒於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於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王曰:“礼,为旧君有服, 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於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 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徐子曰:“仲尼亟称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之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逢蒙学射於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於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 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 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 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於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

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 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 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於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 患矣。”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於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 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 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 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於 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 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於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脩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 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於不可。”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子思居於卫, 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於人乎?”孟子曰:“何以异於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 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 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孟子·万章上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

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於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於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

为不顺於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 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於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 子,仕则慕君,不得於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见之矣。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

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 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揜之。象曰:'谟盖都君咸 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惟兹臣庶,汝 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曰:“然则舜伪喜者与?”曰:“否;昔者有馈生鱼於郑子产,子产使校人 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 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 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

曰:“象不得有为於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於斯时 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 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 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於王事而 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 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惟则。’此之谓也。《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於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於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於天而天受 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敢问荐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 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 避尧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 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传於贤而传於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於天,十有七 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於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阴。朝 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 泽於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而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 下。伊尹相汤以王於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於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 训己也,复归于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孟子曰:“否,不然。

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

吾岂若於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 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 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於卫主痈疽,於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於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

孔子不悦於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於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缪公。’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 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缪公之为汙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 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於秦,知缪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於天下,可传於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 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孟子·万章下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 於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 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 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於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孔子 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 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 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 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 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於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 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 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 代其耕也。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

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 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 '吾於子思则师之矣,吾於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於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 食。虽蔬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於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见帝,帝馆甥 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万章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卻之卻之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 恭,故弗卻也。”曰:“请无以辞卻之,以心卻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万章 曰:“今有御人於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餽也以礼,斯可受御与?”

曰:“不可。《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於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曰:“今之诸侯取之於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

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孔子之仕於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 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事道奚猎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

曰:“奚不去也?”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於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於卫灵公,际可之仕也。於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孔子尝为 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万章曰:“士之不讬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而后讬於诸侯,礼也。士之讬於诸侯,非礼也。”万章曰:“君餽之粟,则受之乎?”

曰:“受之。”“受之何义也?”曰:“君之於氓也,固周之。”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曰:“不敢也。”曰:“敢问其不敢何也?”曰: “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於上。无常职而赐於上者,以为不恭也。”曰:“君餽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曰:“缪公之於子思也,亟问,亟餽鼎肉。

子思不悦。於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盖自是台无餽也。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 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於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於诸侯,礼也。”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曰:“往役,义也。

往见,不义也。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於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 '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 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曰: “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 人乎?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 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 去。”

孟子·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於东西,无分於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於我也。犹彼白而我白 之,从其白於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於白马之白也,无以异於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於长人之长欤?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於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欤?”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 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 饮食亦在外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 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 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筭者,不能尽其 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时,皆孰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石尧>,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於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蕢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於味有同耆 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 也。

惟耳亦然。至於声,天下期於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 焉;耳之於声也,有同听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 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於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 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 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 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 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 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於死 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恶有甚於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 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於我何加焉?为宫室之 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 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 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適为尺寸之肤哉?”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 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 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脩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脩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於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今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五穀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学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告子下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楼。金重於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 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 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於是?亦为之 而已矣。有人於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

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曰:“交得见於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於门。”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馀师。”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於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

《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 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於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於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於 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於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於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 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汙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於国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缪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欤?”曰:“昔者王豹处於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於高唐,而齐右善歌。

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 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適诸侯曰巡狩,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 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 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 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 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 此五禁,故曰今之 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釐所 不识也。”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於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 而俭於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於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 者不为,况於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於仁而已。”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於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 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於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曰:“夫貉,五穀不生,惟黍 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 况无君子乎?欲轻之於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好善足乎?”曰:“好善优於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 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於千里之外。士止於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之,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 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於我土 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孟子曰:“舜发於畎亩之中,傅说举於版筑之间,胶鬲举於鱼盐之中,管夷吾举於士,孙叔敖举於海,百里奚举於市。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於心,衡於虑,而后作。征於色,发於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於忧患而死於安乐也。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於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曰:“耻之於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见於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於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 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於海者难为水,游於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於是?”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䜣然,乐而忘天下。”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夫非尽人之子与?”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於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於已乎?”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於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於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爱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緦、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

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於色。”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犠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乾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於亲炙之者乎?”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孟子曰:“君子之戹於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

貉稽曰:“稽大不理於口。”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

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声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於父子也,义之於君臣也,礼之於宾主也,知之於贤者也,圣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孟子曰:“逃墨必归於杨,逃杨必归於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盆成括仕於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孟子之滕,馆於上宫。有业屦於牖上,馆人求之弗得。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於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 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脩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曰:“养心莫善於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 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絜之士而与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 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 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於世也者,是乡原也。”万子曰:“一乡皆称原 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 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 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孟子曰:“由尧、舜至於汤,五百有馀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於文王,五百有馀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 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馀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於今百有馀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 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本课学习提纲:

一、孟子

二、《孟子三章》原文译文

三、孟子三乐 

四、《孟子》的艺术特色及学说要点

五、《孟子》中体现的思想

六、《孟子》中的教育思想

七、《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八、《孟子》中的成语

九、附孟子全文

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2.写作题

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是中国第一任主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泽东1949年9月21日在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的著名讲话,在同月30日,他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着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同时也是中共党史上的80句口号之一。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7周年,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作品,或成联两幅,题目不限,体裁不限!

3.课外阅读《孟子》全文,体会孟子的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当今的生活学习中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