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对抗论:人类认知的底层逻辑

 趋明 2022-07-28 发布于福建

绪 论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稳步提升、政治优势日益强固和文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逐渐打破了世界经济格局与军事格局“一超多强”的原有平衡,国际敌对势力除了在经济、军事、科技上对我限制与围堵以外,在认知空间安全方面也对我发起猛攻。战争实践表明,单靠物理空间作战,解决不了诸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国家和民族认同等方面的矛盾问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不断增长,认知同化作用的强度、深度、广度与复杂度正在迅速提升。与此同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利益纠葛也在迅速提升,认知对抗作用的强度、深度、广度与复杂度也在迅速提升。随着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武器装备系统不断从物理领域向信息领域及认知领域扩展,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认知领域的竞争与博弈日益激烈和复杂化。因此,加强认知对抗的理论研究和建模应用,是我们当前的迫切任务。

一、认知对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历史时期,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互作用十分有限,利益冲突基本上都局限于低价值层次的简单事物,主要集中在粮食、土地、水源、矿产等。那时,认知对抗的内容与形式都简单明了。在古代,心理战与舆论战的运用相当普遍,但都集中在人际间的斗智斗勇层面,其运用场景、动机目的、作用方式和利用手段相对比较单纯。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事物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动态化、关联化、非物质化,个人与个人、国家之间的交互作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与文化关系建立起来。这样,既催生了许多共同利益,从而产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认知同化作用;同时又催生了许多矛盾利益,从而产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认知对抗作用。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认知交互作用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催生出相应的理论。不过,至今为止,认知对抗理论仍处于“就事论事”阶段,还未达到“就事论理”阶段;仍处于“提出问题”阶段,还未达到“分析问题”阶段,更未达到“解决问题”阶段。科学性、系统性的认知对抗理论还未真正形成。

二、认知对抗理论的重要意义

实践需要理论作指导,才是明智的和高效率的。科学的认知对抗理论对于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提供宏观指导。结合现代科学理论的先进成果,总结出认知对抗的若干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规律等;揭示出认知对抗的基本类型、层次结构、核心内容及其逻辑关系;发现了各种认知对抗现象的基本原理与运行机制;探索出各种认知对抗行为模式的心理动机与影响因素。

二是提供理论模型。结合现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前沿科技,为认知对抗提供各种理论模型,如敌我态势评估模型、认知对抗指数计算模型、认知对抗实战演化模型、认知对抗风险预测模型等。

三是提供方针策略。提供认知攻击战的基本策略、认知防御战的基本策略、认知防线的组织策略、认知对抗的国际关系策略、认知对抗中的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社会思潮的引导政策、社会舆情的引导与控制方针等。

四是提供具体方法。提供认知对抗指数计算方法、弱势心理调整方法、心理损伤修复方法、认知战的攻防方法、社会舆情引导方法等。

三、当今认知对抗理论性认识的主要缺陷

当今的认知对抗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理论体系,主要存在七大缺陷:

1.前提非公理,缺乏公理性基础

认知对抗的基础理论或假设前提必须是公理,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然而,目前认知对抗的基础理论是心理学,心理学中许多基本概念都是建立在主观假设的基础之上,而没有建立在“公理”的基础之上。

例如,关于情感的本质,《心理学大辞典》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然而,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态度体验”,却没有一个客观而准确的基础定义或公理性定义。这样,心理学关于情感的定义,缺乏公理性基础。然而,目前的认知对抗理论大多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2.推理不严谨,缺乏严谨性逻辑

目前的认知对抗理论性认识没有逻辑严谨性,存在着大量主观性、不严谨性的思维方式与推理方式。

例如,有人提出认知防线的划分方法:逻辑防线、情感防线、伦理防线。然而,这种划分方法并没有严密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情感包括伦理情感与法律情感等多种具体形式,而且,在伦理情感之上,还存在更高层次的文化情感(包括宗教情感)等。因此,上述关于认知防线的划分方法缺乏严谨性逻辑。

3.描述不精确,缺乏精确性描述

认知对抗理论性的认识要实现其描述的精确性,就必须广泛采用数学手段。然而,目前的认知对抗理论性的认识基本上都是定性分析,而没有采用任何数学手段进行定量分析。

例如,目前的认知对抗理论性的认识没有涉及认知对抗指数的数学描述,也没有涉及认知对抗力与认知对抗强度的数学描述方法,因而缺乏精确性描述。

4.本质未揭示,缺乏本质性认识

认知对抗理论要实现其内容的科学性,就必须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而不是从事物的表面现象看问题。然而,目前的认知对抗理论基本上都是“就事论事”,而不是“就事论理”。

例如,目前的认知对抗理论看不到主体之间认知对抗背后的价值动因,看不到主体之间认知对抗的本质就是利益冲突,因而缺乏对于认知对抗的本质性认识。

5.结构不系统,缺乏系统性结构

认知对抗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包括众多结构要素,而且各种结构要素之间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然而,目前的认知对抗理论由于没有科学而客观的基础理论作支撑,无法把认知对抗系统中各种结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出来,因而不可能建立严谨的、系统化的认知对抗理论。

例如,目前的认知对抗理论由于不了解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因而不可能真正了解经济认知对抗、政治认知对抗及文化认知对抗之间的逻辑关系,因而缺乏系统性结构。

6.分析不客观,缺乏客观性分析

虽然人的认知是一个主观意识过程,但它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对于主观意识(如认知对抗)及其规律性的分析,必须深入考察主观意识(如认知对抗)所对应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只有这样,这种分析才是客观的。简而言之,必须从客观角度看主观现象,而不是从主观角度看主观现象。然而,当今的认知对抗理论大多是基于主观判断和模糊认识,必然缺乏客观性分析。

例如,人与人之间既存在认知同化作用,也会存在认知对抗作用,而产生认知同化作用的客观动因是主体之间的共同利益,产生认知对抗作用的客观动因是主体之间的矛盾利益。认知对抗的规律性往往体现了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的规律性,认知同化的规律性往往体现了主体之间利益共生的规律性。如果不了解这一点,认知对抗的理论就缺乏客观性分析。

7.操作不可行,缺乏操作性现实

目前的认知对抗理论性认识,由于没有研究前提的公理性,就没有强大的基础理论作支撑,就不可能发现各种认知对抗现象的客观机理与关键要素,就无法制订发扬我方优势、攻击敌方弱势的基本策略;由于推理不严谨,认知对抗理论中的许多结论存在矛盾与缺陷,在指导认知对抗实践中很容易产生误区与盲区,从而大大降低认知对抗实践的效率性与胜算率;由于计算不精确,就无法找到科学的认知对抗算法模型、态势评估数据、演化结论,就无法为认知对抗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由于结构不系统,就无法在认知对抗实战中充分发挥我方所有认知要素的整体功能,从而无法实现全系统、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地展开高效率的认知战;由于分析不客观,就无法揭示认知对抗中各种主观现象的客观规律性,就不可能找到认知对抗中实战取胜的科学方法。所有这些,使目前的认知对抗理论缺乏操作性现实。

四、《认知对抗论》的主要特点

《认知对抗论》具有如下七大特点:

1.前提公理性

理论要具有客观性,必须使其建立在公理的基础之上。“认知对抗论”建立在“统一价值论”的基础之上,而“统一价值论”又是建立在物理学的“热力学定律”与“耗散结构论”基础之上。这样,“认知对抗论”中的所有概念、所有模型、所有定律、所有观点,都可以进行系统性“溯源”,并且最终都在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中找到它的“根”。

例如,“情感以价值为核心”,“价值以能量为核心”。这样,通过“情感→价值→能量”的理论溯源路径,“情感”的概念最终可在物理学中找到它的原始起源。

2.逻辑严谨性

认知对抗论中所有的理论分析与逻辑推理都遵循严格的逻辑法则, 不存在任何的主观判断和模糊推理。

例如,认知对抗论认为,人的意识可分为四个层次:感觉、认知、评价与意志。其中,感觉是人脑对于存在特性的主观反映,主要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认知是人脑对于事实特性的主观反映,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评价是人脑对于价值特性的主观反映,主要解决“有何用”的问题;意志是人脑对于行为特性的主观反映,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这四者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递进关系。

3.描述精确性

认知对抗论大量采用逻辑框图、数学表达式、矢量分析方法等,使理论体系具有较高的描述精确性。

例如,人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需要,可用“事物价值量(即Qo)的主观反映值”来描述;二是价值观,可用“事物价值率(即Ψ=Qo/(Qi×T))的主观反映值”来描述;二是情感,可用“事物价值率高差(即△Ψ=Ψ—Ψo)的主观反映值”来描述。又例如,集体的合成价值观可描述为:Wj=∑(Kpi×WZi),其中,WZi为第i个成员的职务价值观,Kpi为第i个成员的支配权数。

4.内涵本质性

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其核心内容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主体的价值增长率。认知对抗论在表面上看属于认识论范畴,但实际上属于价值论范畴。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谈认知对抗,很容易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只有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谈认知对抗,才能揭示认知对抗的本质性内涵。认知对抗论认为:相同的事物对于不同的主体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特性,从而产生不同的价值评价,这才是产生认知对抗的真正原因,即认知对抗的真实动因是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5.结构系统性

认知对抗论:必须从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全维度角度来分析认知对抗,包括个人角度与国家角度、自然角度与社会角度、认识论角度与价值论角度、对抗角度与同化角度等,从而使整个理论结构具有高度的系统性。

例如,认知防线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系统:横向维度(即领域维度)、纵向维度(即过程维度)与垂直维度(即逻辑维度)。其中,横向维度认知防线是由认知内容或认知领域的防御来决定,纵向维度认知防线是由认知过程的防御来决定的,垂直维度的认知防线是由认知层次或认知逻辑的防御来决定的。横向维度认知防线系统可分为两个领域:自然领域防线与社会领域防线;纵向维度认知防线系统可分为四个方面:感觉防线、认知防线、评价防线与意志防线;垂直维度认知防线系统可分为四个方面:印象防线、概念防线、定律防线与理论防线。

6.分析客观性

认知对抗论认为:任何主观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事物的表现形式是事物特性,事物特性的主观反映是认识,即认识的形成路线是:事物→事物特性→认识。其中,事物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事物面、事物体、事物链与事物系;事物属性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属性、整体性、规律性与系统性;认识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印象、概念、定律与理论。事物、事物特性与认识这三者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对应关系。

7.操作可行性

认知对抗论为:认知对抗的实践活动提供可操作的具体方案,主要表现为:一是,为认知对抗提供实际的评估参数:认知对抗指数就是用以描述主体之间认知对抗的强度指标。二是,为认知对抗提供基本的思维方向:认识世界的客观目的是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价值,并通过人的行为来实施,而指导人类行为的核心意识就是价值观,因此认知对抗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对抗。三是,为认知对抗的攻防提供具体的操作步骤:认知攻击战的具体步骤是抢占话权高地、精选认知理念、搜集有力证据、选定攻击目标、利用辅助手段;认知防御战的具体步骤是话权防御、理念化解、证据证伪、动机揭露、免疫修复。四是,为认知对抗的实战提供具体的战略方针:对内强化认知同化,以增强我方的内部凝聚力;对敌强化认知对抗,形成同仇敌忾的统一意志;强化第三方与我方的认知同化以扩大我方的阵营,强化第三方与敌方的认知对抗以缩减敌方的阵营。五是,为认知对抗提供强大的人工智能手段:心智机器人主要包括九大系统,其核心内容包括三个基本数据库:认知数据库、价值观数据库与意志数据库。

五、认知对抗论的逻辑思路

1.探索物质、物质特性与认识的逻辑关系

物质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物质面、物质体、物质链与物质系,物质特性可相应地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属性、整体性、规律性与系统性,认识也可相应地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印象、概念、定律与理论。而且,物质、物质特性与认识的各个层次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

2.探索意识的逻辑过程

意识的过程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感觉、认知、评价与意志。其中,感觉是人脑对于存在特性所产生的主观反映,认知是人脑对于事实特性所产生主观反映,评价是人脑对于价值特性所产生主观反映,意志是人脑对于行为特性所产生的主观反映。评价包括需要、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需要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量的主观反映,价值观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率的主观反映,情感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率高差的主观反映。

3.探索价值观的理论模型

价值观的数学定义是:主体对于所有事物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价值观第一定律(即价值观运行定律):主体的实际价值观总是围绕其利益价值观(或理想价值观)为核心而上下波动;价值观第二定律(即价值观双作用定律):由于同时受到私心力与公心力的双重作用,集体成员的职务价值观总是介于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之间;价值观第三定律(即价值观交互作用定律):共同利益形成价值观同化,矛盾利益形成价值观对抗。

4.探索认知对抗与价值观对抗的关系

认识对抗可分为认知对抗与价值观对抗,认识对抗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对抗,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价值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内容,认识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认识对抗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对抗。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认知对抗系统包括两种结构:层次结构与对称结构。

5.探索社会思潮对认知对抗的影响

拥有不同“主义”的人们往往会产生明显的认知对抗,甚至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冲突。例如,精英主义就是主张以社会价值资源贡献制分配方式为主导的社会意识,民粹主义就是主张以社会价值资源平均制分配方式为主导的社会意识;集体主义就是主张以集体价值为主导的社会意识,个人主义就是主张以个人价值为主导的社会意识;激进主义就是主张以不确定性事物为主导的社会意识,保守主义就是主张以确定性事物为主导的社会意识;乐观主义就是主张以正向价值为主导的社会意识,悲观主义主张以负向价值为主导的社会意识。

6.探索人工智能对于认知对抗的辅助技术

“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所对应的人工智能系统就是认知数据库、价值观数据库与意志数据库。心智重构工程的主要内容是世界观重构、价值观重构与人生观重构。采用特征工程与心智重构工程的技术方法,可以导出、调整、控制与重构这三个数据库,从而为认知对抗提供有效的人工智能辅助工具。

7.探索认知对抗系统运行与控制

认知对抗系统的运行与控制主要包括:一是方向控制,即把握认知战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策略;二是程序控制,即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认知对抗;三是心理控制,既要准确抓住对方的心理弱势,又要及时修复自身的心理弱势;四是系统控制,包括认知防线系统、国家安全系统与国际认知对抗系统等。

文章图片1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物质、物质特性与认识 1

第一节 实物、物质与事物 2

第二节 物质的层次结构 5

第三节 物质特性的层次结构 9

第四节 认识的层次结构 15

第五节 自然认识与价值认识 22

第二章 意识的逻辑过程 30

第一节 感觉与存在特性 31

第二节 认知与事实特性 37

第三节 评价与价值特性 39

第四节 意志与行为特性 45

第五节 感、知、情、意及其逻辑关系 50

第三章 价值观的理论模型 56

第一节 价值观的数学描述 57

第二节 价值观第一定律 63

第三节 集体价值观的数学描述 70

第四节 价值观第二定律 75

第五节 价值观第三定律 83

第六节 “三观”的本质及其逻辑关系 90

第四章 认知对抗与价值观对抗 102

第一节 认知对抗的层次结构 104

第二节 认知对抗的本质及影响因素 106

第三节 认知对抗指数 109

第四节 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 112

第五节 价值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内容 120

第六节 认识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 124

第七节 认识对抗的核心内容 128

第八节 自然性认知对抗系统 131

第九节 社会性认知对抗系统 137

第五章 社会思潮对于认知对抗的影响 145

第一节 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 148

第二节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156

第三节 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 161

第四节 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 165

第五节 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 168

第六节 反智主义与理性主义 171

第七节 机会主义与程序主义 176

第六章 人工智能与认知对抗 180

第一节 心智机器人的系统结构 182

第二节 特征工程 186

第三节 心智重构工程 194

第四节 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方向 201

第七章 认知对抗系统的运行与控制 208

第一节 认知对抗的三大策略 209

第二节 认知防御的三大原则 211

第三节 认知战的核心内容与攻防程序 213

第四节 认知弱势心理 221

第五节 人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心理 226

第六节 宗教认知对抗系统 236

第七节 国际认知对抗系统 242

第八节 国家安全系统 248

第九节 国家自信系统 253

第十节 认知防线的三维系统 258

第十一节 极端性认知对抗系统 264

主要参考资料 268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