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美

 逍遥_书斋 2022-11-07 发布于河南

真、善、美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追求。真是认知与现实的相符,善是行为的目的和结果符合人类的利益与福祉,这都比较好理解。

那么,什么是美呢?

1.美是一种感觉

人能感受到美。动物感受不了美,也没有美的感觉。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可能也没有美的感觉。

美是大脑的一种高级功能,只要人类才有美感。

美是一种生理反应,同时也是一种心理反应。

2.美是一种创造

美是客观的材料作为信息,经过主体的创造加工而形成。美的欣赏过程,也是美的创造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美的欣赏的过程。

3.美是客观还是主观的?

a.美的感受需要有主体的存在作为前提。人的死亡也伴随了一切美感的消失。

b.美的感受是基于主体的身体构造以及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化学变化。

根据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人的美感伴随着大脑中化学物质的分泌,如多巴胺、内啡肽等。

因此,不存在纯客观的美,也不存在纯主观的美,客观的美感材料,映射到主体的大脑,产生了美感物质,并引发了美感反应,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表现为一种特定的美感状态。正如朱光潜老先生所说,美的一半在你,一半在物。

4.是否有脱离主体的纯粹的美?

客体是美的,表明客体内在具有引发主体产生美感反应的特点,比如美的人、美的花,一切能让人感受到美的实物,都有这种内在的能力,或者说特性(也许是她的外貌、言谈、思想、花的颜色、香味、特定的意境、形态,或者这些以及其他因素的组合),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些客体本身就是美的,无论是否有主体来欣赏,也是美的?

美是一种主观的评价,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对于动物和植物而言,不存在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是一种反喻,正是因为鱼、雁、月、花,对美丽女子不可能有美的感受,才由此凸显此女子的美不可思议。

对于天地来说,也不存在美。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指的天地没有善的观念,并不是为人的利益而存在,也不会按照人的利益而行事。对天地来说,不存在善,不存在美,也不存在任何价值观。价值观只有对于生物才有意义,普通生物可能有模糊、原始的真和善的概念,而美的存在,则只有对于人类这样拥有大脑皮层、抽象思维能力的智慧生物,才有意义。

如果脱离了主体,纯粹的美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可以肯定。去除了一切主体,也就消除了一切美的基础,剩下的,不过是一堆材料。材料是没有价值观的。

4.美和善有什么关系?

美首先是一种心理的感觉,其次会有生理上的愉悦。善是主体的目标的达成,需求得到满足。

美和善,都会在人的生理、心理上产生正向的、积极的作用,提高人的幸福感,这是他们相通的地方。

不同在于,善根基于人类的生存相关的欲望(包括生理欲望、和非生理的但仍然对人的生存产生影响的欲望),美则与生存欲望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基于人的更高层次欲望,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超越的需要

一般意义的美:让人直接产生美感体验的一切事物。如美的自然,美的书法,美的人格,美的外貌,美的环境,这些是一般意义的审美,基于人的审美需要而产生。一般意义的审美,是审美对象与美感范型的完美契合。

求知之美:数学家能感受到函数之美,方程之美,宇宙秩序之美,这是一种认知的美感。

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之美:人从对自我的目的的达成,除了获得善的结果,同时也获得了一种美好的成就感,价值感,这种感觉也是美感的一种,是一种精神的升华,超越了利益和实用的考虑,纯粹因为完成而感觉美好,感受价值。因此,善和美是不排斥的,是人的价值感的不同层面。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八个层次:

生理的需要;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

安全需要:人们需要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例子: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尊重的需要:马斯洛分为两类:一.尊重自己(尊严、成就、掌握、独立)和二.对他人的名誉或尊重(例如地位、威望)。

认知需求:知识和理解、好奇心、探索、意义和可预测性需求。

审美需求:欣赏和寻找美,平衡,形式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超越需要:一个人的动机是超越个人自我的价值观。例如,神秘的经历和对自然、审美体验、性经验、为他人服务、追求科学、宗教信仰等的某些经验。

人类一切活动的动机,都可以从中得到解释。

善是对人基本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的生存需要的满足,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美是对人高层级需要的满足,包括审美需要、认知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超越需要。

5.美是如何产生的?

人在出生以后,经过语言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育,生活经验的积累,在达到一定年龄以后,逐渐地会产生一些基本的价值判断:真假、好坏、美丑,这些就是基本的价值观。这是需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以后才能产生的。

在人从刚出生的婴儿到有美丑的判断的过程中,经过了什么过程?

孩子从父母的教诲中,从老师、同学和周围的人的互动中,从接触的媒体和影像、动画中,书籍中,对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中的事物,产生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基于这些认识,产生了哪些是值得去做的,去追求的,哪些是不好的,没有价值的,这样的模糊的观念。然后,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反思和在现实中的经历,他们逐渐形成了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抽象的观念,这就是范型。对于什么是美的事物所形成的抽象观念,就是美感范型。

审美经验的产生,源于人从小在脑海中积累的范型,界定了人对美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并不是固定的,因此美感经验也会随着人的经历、思想、价值观而转变,转变的实质,根本上是其美感范型的改变。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美的产生,是客观上具有美的特性的事物,映射到具有特定美感范型的主体的感官之上,从而让主体从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了一种美感的反应和体验。这种反应和体验的特点,不基于人的生存需要,而是基于超越生存的高级需要。

6.为什么说美可以让人得到解脱?

叔本华认为,人具有内在的悲剧性,因为人难以摆脱欲望,人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会感到无聊,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又会感到痛苦,两者都让人无法忍受。解脱的方法,是追求审美。

叔本华所说的审美,是一种广义的审美概念,包括了一般意义的审美,也包括了从认知需求满足而感受的美、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感觉而导致的美。

由于美基于人的高层次需求,因此美的缺憾,不足以让人感到痛苦,而美的实现,也不会导致无聊。美的实现,带来的是一种精神的升华,是保尔柯察金式的为了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自我牺牲,也就是自我的消灭。这种消灭,并不是指肉体的消灭,而是自我意识融入了一种更高层级的存在,这与中华文明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处。

小我的寂灭,终于让人类可以摆脱生存带来的两难困境,得到解脱。

7.怎样欣赏美?

世界处处充满美,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作品很美,中国的古诗词很美,大自然很美,老师的心灵很美,求知的境界很美,超越物我的感受很美,邻家的女孩很美。

我们每个人都有美感的范型,有审美的眼光,也都有美感的经历和感受。美的欣赏也许是不需要特意教的,每个人自然都会有所领会。当然,由于人的经历不同,精神世界不同,每个人的美感经验确实是存在差异的。同一部文学作品,有人觉得枯燥,有人只看到了人物情节,也有人似乎从中体会了整个世界。其中的差异,跟人的想象力和人生经历不同有关。

但是,任何人,只要想要去欣赏,就一定能越来越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

美的欣赏,也蕴含着创造,美的作品,它的美存在于它和欣赏者的交融之中,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反之,人的创造活动,也在产生美。因此,美就是创造,创造就是美。

我们学习书法、音乐、绘画、阅读、恋爱、工作、旅游,我们创造自己新的人生体验,也创造着自己的美感经验。通过这种学习和创造,我们更能欣赏美,也更能创造美。

8.美有什么用吗?

美超出人的生存需要,因此,在人的生存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时,美的追求似乎表现为一种奢侈、好高骛远和不讲求实际。但是,美无疑是有用的,而且有大用。

美并不是有闲阶层的专利,人人都有美的需要,美对每个人都大大的有用。

每个人活着,大约都会在一些时候,会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或者说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会有这些疑问。

这些问题,如果从终极意义上来说,可以归结为:是为了对美的追求。

为什么可以这么说?

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本身,也就是活着,活着就要满足人的所有需求,人活着的价值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人生的价值也在于人的需求的实现。

人的需求,包括生存需求和超出生存需要的高层次需求。高层次的需求,归结为美的需求,对美的境界的追求。

因此,美的活动,美的追求,并不比人类满足生存需求的其他活动的重要性低。毋宁说,美才是人类最高层次用途的追求。

正是因为了美的境界,美的追求,激励了无数人类中最优秀的个体,前仆后继,努力奋斗,献身科学和人类自由与解放,引领人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我们这颗蔚蓝的星球,在至高无上的主宰面前,赢得了自身的尊严,为我们人类最终揭开这个宇宙的奥秘,开拓了道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引领了人类的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