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啥唱歌时正常,说话时就口吃?有没有解决办法?

 阳光语言 2022-07-28 发布于吉林


口吃的人唱歌正常,不仅在生活中常见,就连影视文艺中也会见到这类题材,比如《国王的演讲》,乔治六世的语言矫正师尝试过,教他用唱歌的方式来说话。比如巩汉林的小品《十三香》里,演绎过一个患有口吃的小商贩,用唱小曲的方式叫卖。同样是语言表达,为什么说的时候卡顿、结巴,唱的时候就顺畅了呢?

有几种观点:

1、左脑右脑分工不同

看过科学松鼠会的一篇文章,介绍过美国一位语言病理学家做过的一个实验,说口吃者为什么唱歌时口吃障碍会消失,可能是因为左右脑的功能支配原因。

当口吃者说话时,左脑是控制主机,决定着语言的速度和节奏,控制失误时就会出现口吃的各种表现,但是换成唱歌这种方式后,控制的主机就转变成了右脑,右脑控制的有条不紊,井井有序,就会表现的正常。

2、韵律

“口吃为发出第一声而焦躁不已,此际,卡在喉咙口的话语就像一只被内里的稠胶粘住的小鸟,拼命挣扎着急欲脱身。好容易振翅飞出,却又为时已晚”如果说语言就像小鸟挥不动的翅膀,那么韵律可能会给翅膀以动力,重新展翅高飞。

只要我们开口说话,我们的语言节奏、发音都会有韵律特征,口语韵律是不但是某种语言的特征,更是个人语言习惯的标签,很容易识别。口吃者也有口语韵律,不幸的是,这种韵律似乎经常出现错误,被打断、被阻碍、被重复、被拖长。

歌曲都是有节拍的,节奏固定,为了保持这种节奏,呼吸(口吃者的呼吸也是经常捣乱者之一)也被引导着跟随此节拍有规律运动,此时字词之间是以韵律为主导,而不是按照正常口语的音节,那么原有口吃的节奏障碍,就被韵律修复,另外,听觉分辨功能不可忽视,口吃会把错误信息通过听觉传递给大脑,大脑会在经常犯错误的地方产生条件反射,而唱歌的韵律可能会顺利欺骗大脑,好比歌声在对耳朵说“不要把错误信息传给大脑,同样的字词我换了个方式而已,但我没有说错哦,你可不要瞎传话哦”,有个专业术语,把这种现象叫“韵律边界加工”,有研究称这是我们学习语言过程中产生理解和语法的基础之一。

3、还有心理诱发等其他解释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口吃者唱歌时,心理变化较大,音乐的美感缓解了情绪压力,无论心理、发音都处于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唱歌时,心理状态是最佳的。特别是发音器官和构音成组恰到好处的有机配合,而且,呼吸节奏稳定,吐字气息顺畅,口吃现象才会消失。但是也有人怀疑,如果歌曲比较悲伤,或者说唱节奏较快的歌曲会不会出现口吃,这个小编实在没法验证。

三岁孩子口吃不可忽视年龄的问题

1、有人做过统计,0-3岁的孩子,在语言发育初期,80%都出现过语言节奏障碍,并伴有吐字不清,发音不准,这个现象要具体分析,不能因为卡壳就认为口吃,毕竟三岁孩子的语言发育起点太低,但未来进步空间巨大。

2、儿童口吃大部分都属于生理性口吃,简单解释就是,语言的发展和思维认知的发展不同步,想表达却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另外对语言的记忆力和组织力尚有不小的欠缺,这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趋于正常。有的只会持续几周,几个月而已。

3、但是也有的孩子在生理性口吃期间由于不明原因(心理原因或语言环境或其他不明原因等)没有自愈,反而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病理性口吃。这就需要父母随时观察,小心预防了。

具体的早期语言启蒙早教知识,网络上很多也很全,如心理疏导,认知引导,心理暗示,配合训练的有朗诵,儿歌等等,

需要提醒的是,口吃最初发生的时候,父母不要觉得萌萌哒,故意模仿孩子逗孩子玩儿,因为模仿得越多,心理暗示就越多,孩子可能以为这种表达方式会讨好父母,从而产生错误认知。另外儿童口吃千万不能用暴力、强迫的方式去纠正,以我们的从业经历来看,这样做基本上都是火上浇油,而非锦上添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