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笨花是个乡下姑娘的名字,却是个村庄的名字。以为《笨花》写一个农村姑娘的故事,却是一个村庄的战火历史。 《笨花》是我读的铁凝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是个短篇小说,农村题材的小说,《哦,香雪》。从读《哦,香雪》到现在,四十年过去了,香雪的那股子清纯淡雅的味道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我喜欢的女作家不多,方方算一个,铁凝算一个。比较起来,我感觉方方的作品更厚重,更沉稳。恰好前段时间刚刚读了方方的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所以,打算把二者对比着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用时下比较对文学作品评价时髦的说法,《笨花》属于歌颂的,歌颂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农民的斗争精神。而《乌泥湖年谱》属于揭露的,揭露特殊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悲苦遭际。虽然我觉得这样来给文学作品归类划分阵营,有点太过于简单太过于搞笑,但还是先这样暂设一下吧,便于我对二者进行类比。 《笨花》是一部长达564页的长篇小说,在从民国军阀战争开始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长达数三四十年的战乱中,笨花这个村子里发生了许许多多复杂的故事。笨花是兆州一个很普通的村子,这里有贫富差距,有耕种劳作,有勤劳善良,也有偷鸡摸狗。比如,这里还有女人钻窝棚就为了得洋花笨花的陋习。和平年代乡村里该有的一切,这里也都有,而且很平常。 民国军阀混战时期,笨花村出了个向中和向大人,曾经与孙传芳共事。笨花村以人闻名。抗日战争时期,向大人的儿女孙子辈儿都加入了抗日组织,向大人也因不愿受日本拉拢,回家归隐到了粪场做经理。 乌泥湖是个因为三峡工程而建的临时性居住区。虽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在文革时期各个人的本来面目也都暴露无遗。善良被蹂躏,正直被摧残。原以为是个干净的地方,也都血雨腥风,人人自身难保。 历史是一面镜子;战争也是一面镜子。在抗战面前,笨花村的人也出现了很多积极的力量,农民群众汇聚成了一股强劲的抗日力量。 关于文学作品究竟应该歌颂还是批判揭露,我觉得由不了任何人——作者做不了主,读者也做不了主。既然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那就只能由生活做主:该歌颂的歌颂,该揭露的揭露。 我们小时候学过《皇帝的新装》,我对它的理解是:人必须尊重事实,不能说瞎话。应该揭露的东西,你偏要歌颂,那跟把个没穿衣服的要说成这衣服多么华丽有什么不同呢?所以,目前的文学作品阅读者,需要的是敢说真话的“小孩子”,而不是善说假话的成人。 至于“只要是反动的就可以获诺贝尔文学奖”之说,我觉得这样的认识层次没必要辩解,只能说明他们无知,根本还没有阅读诺奖作品。有位哲人说,如果说有人在2+2=4面前跟你辩解说应该等于5,你最好走开,不要再搭理他了。——我想,我还是最好走开的好。 所以,归结一下,歌颂的《笨花》和揭露的《乌泥湖年谱》,都好。 其次,二者同样是以一个小地方为轴心,发散性拓展故事。在这一点上,它们的构思值得学习一下。 小地方,要写长篇小说,故事又肯定不能大,那么一定就是一连串的小故事,就像毛线蛋儿一样纠缠在一起。如何让它们次第展开,而且还能形成流畅演绎而且还有一定逻辑,这就是作者的匠心了。 我原来对长篇小说有个误解,以为长篇小说就是写的大故事,这个故事一串到底。后来,发现很多长篇小说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小故事,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互相牵扯,互相关联,一一带了出来的。这就像我们扯动渔网,把这个角拽起来,其他好几个地方都动了。故事就这样出来了。仔细阅读一下《笨花》和《乌泥湖年谱》,都是这样的手法。 把这样的手法,我可以归结为我们在学习乒乓球裁判员考试的时候关于比赛的布排方法上:打比赛就是好几个小比赛的组合。长篇小说的这种手法,可以叫作化整为零,合零为整。作者的功夫,就像揉面一样能把它们糅合起来。所以,写好长篇小说的基本功是先写好小短篇故事。 再其次,人物的出场和退场,是小说永远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众多的人物,任何一个人物都不能随随便便地出场,随随便便地退场。一定要出得合理,退得合情,让人感到自然:他必须出场了,他必须退场了。这里要把握一点,故事一定是随着人物走的。 无论是《笨花》还是《乌泥湖年谱》,开篇都是以人物首先出场的。看着有一个主要人物贯穿了始终,但是所有的故事都跟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他不是亲历者,就是见证者。这就像一棵树,所有的藤蔓都缠着它往上生长。所以,你看上去,它就那么茂盛那么丰满。 最后要说的是小说的语言。小说的语言有着独特的味道。你读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时候,可以比较一下,明显短篇小说的语言更精致些更讲究些。因为篇幅的限制,容不得它们有赘肉出现。而长篇小说,因为展开的面比较宽,所以,在结构和语言上难免会出现稍微松一点儿的情况。 我读国内的很多长篇小说,发现都村在着这样的现象,那就是长篇小说的语言不及短篇小说的语言。有的,还很有点啰嗦,尤其是在写对话的时候,没味道。 这一点,在《笨花》和《乌泥湖年谱》里都出现了几处。那几处,我是跳着读过去的,因为它们的语言实在没有吸引力。 如果说我对小说语言有什么希望的话,我希望长篇小说的语言最好能向短篇小说学习,多讲究一点儿。——毛姆的作品,托尔斯泰的作品,巴尔扎克的作品,屠格涅夫的作品,都是大部头小说,他们的语言完全可以和短篇小说媲美,我们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我还是喜欢读铁凝的农村题材作品。 ![]() |
|
来自: 新用户3134eDv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