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凝长篇小说《笨花》读后感

 翔山 2023-07-19 发布于山西

《笨花》是铁凝的长篇小说,开篇第一句简洁又有深意——“笨花、洋花都是棉花,笨花产自本土,洋花由域外传来,有个村子叫笨花。”这开篇奠定了整个长篇小说的色彩基调,守拙、厚重、传统,有着乡土气息,又有着中外的矛盾冲突。

《笨花》是对历史变革时期百姓生活的原生态描述。

随着向喜的军旅生涯,我们看到了历史变革时期的战争,从明清开始,到军阀混战,又历经国内革命、抗日战争,直至抗战胜利。笨花村远离政治中心、远离战场,最初受战争的影响是滞后的、迟缓的,百姓的生活也没什么变化。

但日本人侵华战争以来,战火深入农村,笨花村民一次次逃跑躲避日本人。为了支应日本人,小小的笨花村成立了维持会。笨花村民被强迫种植棉花,用于供应日本人生产军服。从文中能清晰的感受到八路军为了抗日,深入农村发动全员开展坚持不懈的斗争,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路线。

在受到战争冲击的笨花村,青年们各奔前程,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向家、西贝家参加了革命。小袄子周旋于八路军和日伪军之间,被日军利用出卖了取灯导致取灯被害,后被西北时令在押解路上就地正法。

《笨花》里的信仰。

有点遗憾的是,笨花没有对本土信仰的描述,比如佛教、道教。也许笨花就是全村的信仰,归乡就是向喜的信仰。

难怪瑞典牧师山牧人来传播基督教,稍稍断文识字的西贝梅阁便轻易接受了。她跟上帝递说苦难,她劝嫂子别苦恼,上帝自有安排。受洗礼后的梅阁更加向往天国,病痛中,她不信医生向文成的治疗,基督教的天国就是她神往的天堂。最后她拖着病体,不畏惧日本兵的呵斥,毅然决然的走在奔向天国的路上,如愿以偿。

信仰基督教的梅阁,在常人眼里多少有点可悲可叹,但从她而言,何尝不是幸福的呢?她向往基督教,就如愿的接受洗礼,她向往天国,就坦然的面对死亡。精神的富足有几个人能拥有?她的幸福有几个人能懂?

《笨花》描述手法温和。

前段时间看了莫言的几本书,《檀香刑》的描述很尖锐,最后施刑的场面一直很尖锐的扎在心口。相比较而言,《笨花》其实历史背景更厚重,矛盾更突出。但作家把重心放在生活状态的描述,张力欠缺。这可能是女性作家特有的性格——温和,就像文中的同艾,面对向喜背着她娶了二房的事实,惊得晕过去,但日子还是风平浪静的过了。

笨花村经历了种种劫难,向喜死了,取灯死了,向家还是向家,西贝家还是西贝家,胜利的庆功大会召开着,日子还在持续。就好像天地并不因为人类的苦难,就有所表示,这种漠然就像静静地看斗转星移,静静的看沧海桑田。

在阅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还没领悟到这本书想表达什么,我看到的是平实的乡村生活白描,连冲突都包裹着黄昏的暖色调。当我了解到向喜的原型是铁凝的曾祖父,我恍然大悟,原来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就像向喜的死,也没有赋予轰动的戏剧性意义,一个解甲归田的浙江省警备司令,在打死几个日本兵后,一枪自杀死在了粪池里。

《笨花》没有意识形态的深挖,只引导阅读者看见过去。

米兰昆德拉的离世,让我回想起他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同时我还想到黑塞的《荒原狼》、安妮的《悠悠岁月》等等。忽然发现,中外作家写作的内容上倾向性的差异,或者说是《笨花》与这些作品的差异。

《笨花》几乎没有意识形态上思考的描述,只是引导读者看见过去的生活,个人认为这是很可惜的,哲学思考会让一个作品思想深化。莫言的一些作品比如《蛙》、《生死疲劳》、《檀香刑》也会一些形而上的思考人性的描述,虽然不多,但是有。

莫言更多的是引领人思考人性。而国外名家的作品透过生活的表象,引导读者深挖意识形态,思考轻与重、灵与肉、生与死等等,赋予了更多哲学的思考。而哲学虽然无用,却是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就像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

铁凝长篇小说《笨花》读后感
铁凝长篇小说《笨花》读后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