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史上最为传奇的一个女人 为何死了30多年还不下葬

 梦想童年594 2022-07-28 发布于江西

本文系原创,欢迎转发

清朝孝庄文皇后名字叫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她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

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十三岁的博尔济吉特氏嫁给了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为侧福晋。

当时皇太极的大福晋是她的姑姑哲哲。

孝庄皇后一生坎坷,颇具传奇色彩。

她先后辅佐了两代未成年皇帝。

为皇太极生了一子三女,即福临、皇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雅图,皇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阿图、皇七女固伦淑哲长公主。

皇太极去世,孝庄太后生子福临即位,即顺治皇帝。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廿五日(168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拥立新君

皇太极驾崩后,他在世的儿子还有八人,宫廷权力斗争微妙,皇位的主要竞争者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和其弟弟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两大势力。

大权在握的多尔衮与宗室济尔哈朗以“辅佐王”身份,力排众议,果断拥立年仅六岁的福临为新皇帝。

多尔衮能够同意立孝庄太后生的皇九子,应该说两个人的关系非同一般。民间关于他们的传说很多,称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

南明兵部尚书张煌言曾写了一首七律,题为《建夷宫词》: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掖庭犹说册阏氏,妙选孀闺作母仪。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这里面有鼻子有眼说孝庄与多尔衮叔嫂通奸,生下福临,冒充皇九子登上皇位,后又下嫁多尔衮。

此诗一经流出,民间“朋友圈”疯狂转发扩散。

从表面上看,多尔衮身份的确令人生疑。

顺治即位,他的身份是“辅佐王”,后来又称为“摄政王”。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此后他的头衔不断升级

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逐步由“叔叔”的身份升级为“父亲”的身份。

顺治七年(1650年)冬,多尔衮在塞北狩猎途中堕马而死,时年三十九岁。

顺治帝亲“率王大臣缟服东直门外”恭迎多尔衮遗体,追尊其庙号为“清成宗”,谥号为“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青梅竹马

两个月后的顺治八年,多尔衮的政敌纷纷揭发他的罪状,这种墙倒众人推,压力一边倒的形势之下,顺治帝只好夺回其尊号,下令毁墓掘尸。

直到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为多尔衮翻案,下诏修复墓地,恢复封号。

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是否存在关系密切的自然条件呢?

先得从努尔哈赤驾崩说起,皇太极刚刚上台,四大贝勒出于政治利益考虑,就强迫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陪葬。

还没有成人的多尔衮当时才十五岁,弟弟多铎就更小了,皇太极就承担了几个没娘孩子的抚养重任。

这一时期,孝庄太后刚入宫一年,比多尔衮小一岁,也是个未成年人。

两个半大孩子同处一个屋檐之下,难免滋生情愫,发生一些青梅弄竹马,两小无嫌猜的故事。

死不同穴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七十五岁的老太后孝庄去世了,按照常理,她要与丈夫皇太极合葬于清昭陵,位于盛京(沈阳)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

令人生疑的是,孝庄临死之前留有遗嘱,要求葬在盛京之西的昭西陵,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

如此有悖于情理的要求,引发民间揣测不已,这也成了孝庄改嫁的理由之一。

不与丈夫合葬,总得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啊。

史书记载:孝庄临终前,曾嘱咐孙子康熙帝玄烨:

“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太宗陵寝奉安好多年了,已经与孝端皇后合葬,不能因为自己而再次破土了。

再有一点,她本人仍惦念儿子顺治和孙子康熙这爷俩,因此就葬在顺治孝陵附近的安陵。

入土为安

有学者认为这些话属于官方文书的“藻饰之辞”,不能令人信服。

康熙帝自我标榜为千古一帝,可是在这个问题上,他也左右为难,如何堵塞悠悠众口,索性来个不葬,只建了停灵的“暂安奉殿”,

任由孝庄太后的梓宫停放在顺治孝陵之侧,名曰“暂安”,这一“安”就是三十多年。

史书称康熙帝与祖母感情深厚,不忍心把祖母葬入土中,古人讲究入土为安,这种说辞恐怕难以服众。

老太后留下的大难题,在三十七后终于由新任皇帝解决了。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为父亲康熙帝服丧二十七个月之后,才破土动工修建了昭西陵,孝庄太后才入土为安。

雍正帝就地建陵,还在墓碑上说明了埋在此处的理由:

“念太宗山陵已久,卑不动尊;惟世祖之兆域非遥,母宜从子。”

民间因此指责说:“从子”多指寡妇,本来是活着从子,死后从夫,孝庄有两个丈夫,无法选择,索性谁也不从,惟有从子。

为尊者讳

野史记载:多尔衮拥立顺治帝即位,陆续铲除了豪格、济尔哈朗等敌对势力,完全掌控了军国大权,一度产生夺取皇位的念头。

孝庄太后为了稳住局面,只好不顾太后的体面,忍辱负重下嫁小叔子多尔衮,化解了八旗后院起火的危机。

其领衔者为钱谦益。闻当时百官贺表,亦出钱手笔。高宗见其书,疾谦益。故虞山著述见摈于时。”

清初,太后下嫁并非丑事,而且合情合理,还要百官朝贺。

乾隆时期,汉族封建礼教占据了清朝的统治位置,情况就不妙了,太后下嫁,不仅仅是简单的丢脸行为,还是累及子孙的大丑事,

因此,钱谦益记载的历史,都被乾隆帝给删除销毁了。

遮遮掩掩

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了涉及“皇父”的君臣对话。

朝鲜国王李倧问大臣金自点:“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

——大清的国.情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金自点回答说:“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一事,与皇帝一体云。”

——我问来使,他回答说如今去掉“叔”字,那意思就是接受大臣朝贺,与皇上就像一个整体了。

大臣郑太和在一旁说:“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

——敕书中虽然没有这句话,可是貌似已经是太上皇了!

李倧说:“然则二帝矣!”——这不是俩皇帝了吗?

清朝大使的回答闪烁其词,让人捉摸不定,似有难言之隐,为太后下嫁之事遮遮掩掩。

铁证憾失

民国辅仁大学研究所编辑刘文兴为《皇父摄政王起居注》一书撰写的跋称:

“清季宣统初元,内阁库垣圮。时家君(刘启瑞)方任阁读,奉朝命捡库藏。既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遂以闻于朝。”

刘文兴的父亲刘启瑞是清末状元,

宣统元年(1909年),醇亲王载沣摄政,令人在内阁大库中寻找当年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时候的典礼档案,

没想到刘启瑞偶然发现了一册《皇父摄政王起居注》和顺治时期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的《太后下嫁诏》,一时引起轰动,大臣请旨将库存旧档全部焚毁。

有人偷偷将《皇父摄政王起居注》携带出宫,“越一年,始见诸厂肆”,刘启瑞“亟购存之”。

1946年,刘家迫于生计,将此书卖掉“以易米”,刘文兴颇为不舍。

1947年,刘文兴撰写了《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一文,刊登在《中央日报》,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人质疑,有人欣喜,刘文兴因为这段文字得罪了某些学术权威。

1957年,某一次鸣放会议上,刘文兴因一句:

“印把子你们掌着,我们有什么话好讲?”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回原籍劳动。

1960年10月贫病交加中辞世,年仅五十一岁。

两个多月后,其老父刘启瑞病故,享年八十四岁。

1979年,刘文兴得到平反昭雪,刘家父子为了一段历史证据,遭如此不公正待遇,令人唏嘘不已。

往事悠悠,孝庄太后的生命早已远离了尘世,即便是当年真有下嫁之事,其实也在情理之中,丝毫也不能埋没这位女政治家在清初历史上的丰功伟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