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之涣与旗亭画壁

 书柜茶室 2022-07-29 发布于上海
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688—742),山西并州人。

他比李白、王维大13岁,在诗人中算长者了。这样一位大诗人,留下作品却很少,《全唐诗》就六首。但这六首名句:“白日依山尽”、“春分不度玉门关”、“不肯和亲归去来”,传遍千家万户。

他的诗善于描绘边塞风光,和王昌龄、高适都称边塞诗人。
传说他与王昌龄、高适时相唱和,在东都洛阳留下了一段“旗亭画壁”的传奇故事。
传说,玄宗开元二十五年,他们三人都在东都洛阳游学,他们互相倾慕对方,于是就由王昌龄出面邀请三人小聚恳谈唱和。约定的那一天,天飘着雪花,他们一起来到东都洛阳城东的龙华寺旗亭内饮酒唱和。据说,这个旗亭高约三丈,上面有两层楼,楼顶树着一面很高的大旗,楼外悬着一面大鼓。早鼓开市,晚鼓罢市。旗亭位于都城最为繁华的地方。他们三人在旗亭高谈阔论,把酒对饮,不亦乐乎。
正高兴时,忽然看到梨园女弟子们正在旗亭的高台上排练歌曲,仔细一听,这些女歌手演唱的都是当时一些著名的诗篇。王昌龄提议:“我们三个人都以诗歌成名天下,但总不好自我标榜名次。由梨园伶官歌唱我们三人中哪人诗最多,为优矣。伶官唱“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遂在壁上画了一道。
又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忙在壁上画了一道。伶官又唱了一首昌龄的诗,已唱三首不见王之涣的诗。但王之涣很自信,前面是“下里巴人”,好诗在后面。果然一歌伶唱“一片孤城万仞山”,这是王之涣名句。
这时三人哈哈大笑,引起乐伶们的注意,前来相问。当得知他们三人就是仰慕的三大诗人时,又惊又喜,纷纷拜见说:我们每天唱的都是你们写的诗,今日见到本人,幸运之至,还请三位屈尊,与我们同席共饮。三人欣然同意。这就是成语“旗亭画壁”的由来。
此典故⽤来形容⽂⼈之间互争名次,也⽤来表⽰⽂⼈聚会,饮酒赋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