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虚寒却反复上火,寒热错杂体质,用这个两味药的伤寒经方

 ynhnzp 2022-07-29 发布于云南
我们先来说说上火吧,中医所讲的上火大致分为两种:实火和虚火。
何谓实火?就是体内阳偏盛,实实在在的火热,大致表现为,舌苔黄腻,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何谓虚火?就是体内阴偏衰,阳气不再被制约,虚阳浮越所致,大致表现为,舌红无苔或少苔,五心(手心、脚心、胸口)烦热,口干舌燥,盗汗(晚上爱出汗)。
中医认为,健康的人体阴阳相互制约而达到平衡,称之为阴阳平衡。我们假设健康人体阴、阳各占100分。
那阳偏盛的人群呢?正如其名,阳的分值要高一些,可能150分吧,此时阴还是100分,因此,对于阳偏盛的人,我们要用清热泻火药,把阳的分值降低回原来的100分,让体内的阴阳重新平衡;
那阴偏衰的人群呢?正如其名,阴的分值要低一些,可能50分吧,此时阳还是100分,多余的阳气不再被阴所制约,所以就会在体内到处跑,才有了以上虚火上炎的症状。
因此虚火所致上火的人再吃清热药有效吗?只会适得其反,贸贸然打压了体内的阳气,不仅治不了上火症状,还容易把自己搞得阴阳两虚。其实虚火的人群啊,只需要滋阴即可,把阴的分值重新拉回100分,使体内阴阳重新平衡即可。
可见,上火这件事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并不是几味清热药就能搞定的,用药前需仔细辩证。
再说脾胃虚寒的事,这就相对容易多了。主要还是贸然吃了太多清热药所致,还有过食寒凉也容易伤及脾胃,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一旦脾失运化,就容易有完谷不化、腹泻等症状发生。
那脾胃虚寒如何调理呢?暖起来就行。
那问题又来了,我们刚刚讲的治疗上火,实火应用清热泻火药,虚火应用养阴生津药;然而不论是实火还是虚火,清热药还是滋阴药,大都是寒凉的药材,更易伤及脾胃。
反复上火,脾胃虚寒,似乎又成了个两难的问题。有一个用于治疗这种寒热错杂体质的方子——栀子干姜汤,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
栀子干姜汤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原文意思是伤寒表证,本应用解表的方法,却被医生用了泻下的方法(医以丸药大下之)。这就导致了表邪内陷,结果身热没有解决,还变得有点心烦,张仲景采用栀子干姜汤来治疗。需要知道的是,泻下法容易伤及脾胃中的阳气,导致一系列脾胃虚寒的症状。
这里就是由于泻下导致脾胃受损之后所导致的。本来脾胃位于人体的中焦,起着使心火下降温暖肾水和肾水上济心火的作用,这样上面不会过热,下面不会过寒。
而脾胃一伤,就会导致这个作用的失常,上面会变得热,下面会变得寒。此时不仅要清上温下,还要照顾到中焦脾胃,因为根源在此,当务之急是把脾胃先暖起来。
因此,上火和脾胃寒先考虑哪个?
当然是优先考虑脾胃寒了,中焦一通,上火问题自然得以改善。那暖脾胃用谁呢?用干姜。
干姜是一味辛热的药材,入心、肺、脾、胃、肾经。干姜虽和生姜师出同门,但两者不尽相同。
生姜鲜嫩多汁,一掐能掐出汁来;干姜干巴巴,皱瘪瘪的。
生姜擅长散表寒,不小心吹了冷风,着了凉,又流鼻涕,又打喷嚏,家里的老人常常会给我们煮一碗浓浓的生姜汤,把体表的寒气散出去。
干姜呢?更擅长散里寒,干姜能一直往里走,从体表走到脏腑,走到脾胃,脾胃虚寒的人可以把干姜研末服用。干姜跑到了脾胃里,就如同点了一把火,可以把寒邪、湿邪都驱除出体外。
胃寒问题解决了,中焦的脾胃也重新运转起来了,上火的症状势必得到缓解,接下来该考虑余火该如何灭了。
张仲景选用了栀子,可是清热药有这么多,为什么偏偏选栀子呢?
栀子是众多清热药中为数不多的能清三焦之火的药材。
《神农本草经》有过记载:“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功于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前文已经提及,上火大都是心火旺盛(实火)或者虚阳浮越(虚火)所致。
而栀子正可以入心、肺、三焦经,属于全覆盖式的灭火,不管是哪里的余火,都逃脱不过栀子。火泻了,也不再烦躁了,因此栀子不仅可以泻火,还可以除烦。
此外啊,栀子还有利湿的功效,它可以把上半身的火热导入膀胱,通过小便排出去。因此,使用栀子来泻火,喝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呢?到浑浊的小便转为清白,这就刚刚好。
总得来说,栀子干姜汤功善清上温下,适合治疗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证,就是中焦脾胃虚寒,导致火热下不去,郁在那里。用栀子清热泻火,用干姜温中散寒,一个栀子,一个干姜,两味药加在一起就把问题解决了。
参考用量:栀子9克(劈),干姜6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