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丹青:梵高的素描真好看,但是过不了艺考!

 wen2021 2022-07-29 发布于江苏
查看更多精彩美术作品

梵高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来说应该是艺术家那一拨里,是最最如雷贯耳的。

图片

图片


我们说起梵高总是那些大有名的画,向日葵啊、什么鸢尾花啊、什么燃烧的田野啊、天上有好几个太阳啊,可这些都是他去巴黎之后的创作~

那么梵高早期的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看一下~

图片
 梵高早期作品 

梵高早期作品几乎全是农民,全是受苦的人、穷人,他早期的作品中都透露出“憨味”,梵高的画憨得一塌糊涂,他早期这些都是很有味道的,没有言辞可以形容的。

图片

图片


陈丹青也曾在自己的一档节目里表达了,对梵高早期素描的高度欣赏,他早期的习作确实是很老实,没有技巧,没有套路。

图片

图片


可陈丹青这样说:“如果以当今美术考试的标准来看,这些画确实拿不上门面”,并且还说梵高要是拿着,1881年到1883年初习的这些画,跑到中国排队考,他估计准考证都拿不到。

图片
图片

确实中国大量的考前班的作品,大部分学生都画得非常好,也非常认真,打死梵高都画不出来,两种画放在一起看看,都是初学的作品,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为什么陈丹青会说看到中国素描就想死?

图片

左(梵高) 右(中国考前作品)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梵高初习的画,这些初习的素描很耐看,好在一个字“憨”,不要小看这个字,因为你要画得巧,不很难,你要画得憨,太难了。

图片
图片

梵高的画很传神、很朴实,如果你认真揣摩的话,画面依然非常耐看,有画味,有自己的个性,这就明白了陈丹清所说的梵高是永恒的作品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情感比技巧远远重要 

现在考学班里画出来的画风格,说到底最后都会被统一化,丧失了个人风格,跟中国的教与制度有很大关联。


图片

一样的磨具出来一样的产品,这就是体制问题了。它约束了人生来具有的无限的想象力,说实话美术考试中的审美,早就和艺术没什么关系了。

图片

画面毫无审美美感,只为了迎合一套考试标准,按部就班地教学和训练,这毕竟是一种考试体制,不是一个单独人或者机构能改变。

图片
当艺术不能表达自我,只能沦为作品。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触及灵魂,梵高初习画画和中国的素描放在一起,你就能看出梵高的伟大。

他的线条每一根都有生命力,都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只为表达自己,梵高的作品更能体现素描原本的艺术性。

图片
图片

 中国很难出大师 

如果拿一些大师画来参加艺考,可能也会铩羽而归。

图片

艺术家罗允龙邀请了一位在知名美术培训机构从事艺考教学工作多年的主管教师,让他通过该机构推出的考试评分准则,对一些大师(包括丢勒、达芬奇、罗丹、弗鲁贝尔、康勃夫、梵高、阿尼戈尼、贾科梅蒂、列宾、克利姆特、德加、门采尔)的肖像素描作品打分,并作简要点评。

图片

该美术培训机构的评分准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最终,俄国画家弗鲁贝尔获得最高成绩93分,瑞士雕塑家贾科梅蒂排名最后,只得到32分。

按照这种要求很少大师会合格,当今艺考标准过分强调了所谓“科学性”“严谨性”“长期性”“全面性”,在现在的美术考试大形势下,我们不得不按照“学院”要求作画,最好我们都变成了只有外表没有灵魂的工艺品。

图片
图片
 写到最后 

很多美术生在踏上这条路的时候,都以为自己是去学艺术的,包括我在内,但其实艺术这条路早已被国内的教育堵死了。

如今教育变得功利,追求实用,很少人读懂何为应试,何为艺术?

这就好似一座围城,出来的人或者不愿进去的人可以随心所欲,想进去的人就要按规矩来!体制内永远会觉得体制外艺术家都是一群野路子,瞎搞。可能这就是中国现象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